1934年,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發表《南京》一文,感慨「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在「古董鋪子」裡生活的南京人,無疑是幸福的:日常路過的街巷,都曾見證歲月滄桑;習以為常的地名,背後卻有成串的故事……
探秘歷史變遷,守護城市記憶。今天,新華夜歸人新推「南京地理」欄目。第1期要說的是城南老街——評事街。
1937年南京城市地圖中的評事街一帶。
溯 源
從「皮市街」到「評事街」
南京老城南,曾經是保留歷史街巷和傳統民俗最好的區域,其中評事街又最有代表性,可謂「一條評事街,半部城南史」。
評事街南起昇州路,北至建鄴路(笪橋),長五百多米,歷史悠久,文脈深厚。
據記載,「評事街」最早被稱為「皮市街」。元朝時期,不少來自北方的牧民在此聚集定居,他們習慣吃牛羊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皮毛交易市場,這條街巷就被稱為「皮市街」。
元滅明興,「皮市」不但沒有消失,反而越做越大,成為南京「九市」之一,皮革作坊和皮貨交易生意紅火。只是後來因地方口音轉變,「皮市街」漸漸變成了「評事街」,其中一段又被稱為皮作坊。
《正德江寧縣誌》就有記載:「皮作坊在縣西北,西通評事街,東通帽兒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裡曾短暫改名立新街,後又恢復評事街原名。
1888年的評事街街景。
文 脈
燈市曾與夫子廟齊名
南京秦淮燈會源遠流長,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提倡元宵賞燈,南京「秦淮燈火(彩)甲天下」的美譽遠近聞名,直到今日,元宵節賞燈,依然是南京人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
如今南京人賞燈,基本上都是去夫子廟或老門東,而在清代,南京評事街的燈市也非常紅火,並有老字號「明角燈店」。
潘宗鼎《金陵歲時紀》記錄:「正月初八、十三、十五皆燈節,天青街白衣庵最盛,評事街江西會館、門東長生祠亦然。」
清代甘熙在《白下瑣言》中記載:「笪橋燈市,為金陵一勝。正月初魚龍雜沓,有銀花火樹之觀,然皆剪紙為之。若彩帛燈,則在評事街迤南一帶,五光十色,尤為冠絕。」由此可以想像當年燈市的盛況。
萬壽宮(江西會館)。朱偰攝
建 築
為慈禧慶壽建萬壽宮
明清時期,評事街地處鬧市,曾有不少老建築,其中最為知名的是萬壽宮,相傳是兩江總督府為慈禧慶壽而造。
石三友著《金陵野史》記載:「評事街南段萬壽宮是城南一座很有名的建築,為祝賀西太后壽辰而建成的。每逢元旦或其他盛大慶典,自兩江總督以至各府道的文武百僚,都要全副儀仗,到萬壽宮恭請聖安,儀式極隆重。」
清朝末年,很多江西瓷器商人在南京推銷景德鎮瓷器,他們集資將萬壽宮改為江西會館,並精心裝修,將江西的瓷器運用於照壁等處,顯得流光溢彩。甘熙《白下瑣言》就記載:「江西會館大門外花門樓一座,皆以磁砌成,尤為壯麗。」
著名學者朱偰先生在《金陵古蹟名勝影集》中留存了一張江西會館的珍貴照片。
除了萬壽宮,位於評事街的著名建築還有明代「瞻雲樓」和「宴園」,只是世事滄桑,如今都已片瓦不存了。
夕陽下的評事街。
逸 事
《新民報》副刊改名《評事街》
評事街還與中國報業有過一段故事。
民國時期,評事街上曾有幾家晚報報館,其中有著「副刊聖手」之稱的張慧劍,在此將《新民報》副刊改名為《評事街》,傳為美談。
張慧劍是南京人,1904年出生於城南白酒坊,他是著名報人、作家、評論家,因與張友鸞、張恨水同在《新民報》任職,被稱為「新民報三張」。
抗戰勝利後,張慧劍在南京主編復刊的《新民報》副刊,他將討論社會問題的副刊改名《評事街》。「評事街」既符合副刊針砭時弊的主旨,而且借用了城南的評事街地名,一語雙關,頗受好評。1956年,張慧劍回到南京老宅定居。
正在修繕的評事街40號老建築。
未 來
保護「一路、兩街、十三巷」
對老南京人來說,評事街一帶曾經是美食的天堂,是繞不開的城南記憶。「最地道」的南京板鴨、「最有南京味」的牛肉、外焦裡嫩的牛肉鍋貼……應有盡有。
如今的評事街,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鮮。幾百米長狹窄的巷子,兩旁老屋牆壁斑駁,拆遷工地一片狼藉,收舊貨、搬家的三輪車往來不絕,嘈雜紛擾,和附近光鮮的熙南裡街區形成鮮明對比。
破舊的評事街,未來在哪裡?
根據規劃,評事街片區將變身集老字號、特色餐飲、文化旅遊等為一體的歷史文化休閒街區。重點保護「一路(昇州路)、兩街(評事街和絨莊街)、十三巷(大板巷、千章巷等)」的格局。
評事街還有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綾莊巷31號民居),64處已公布還未定級的不可移動文物,以及一處歷史建築(大板巷35號民居),都在保護範圍。
此外,街區的古井、古樹,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老地名、傳統民俗技藝、院落空間及相應的生活方式,都將予以保護。
我們期待著評事街的新生!
編輯: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