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家族文化 挖掘南京「城南舊事」

2020-12-18 南報網

2020-10-16 09:20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在寧舉行

守護家族文化 挖掘南京「城南舊事」

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千百年來一直保持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不管是名人大家,還是那些在民間蓬勃繼遞的文化基因,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不久前,南京舉行了陳作霖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活動,以褒揚在陳氏家族綿延200多年的不輟文脈中,陳作霖對南京地方文獻作出的巨大貢獻。誠如南京史志工作者金戈所言,更多如陳氏傳承有序的名門望族之後,秉承共同的家族記憶和文化認知,為古都南京留下獨特而風格鮮明的 「城南舊事」。

南京「老城南」是望族聚居地

南京有著近2500年的建城史,文化的傳承與積澱,不但體現在無數文人墨客於此留下的眾多名篇佳作中,更體現在,在南京,對文化的尊重與熱愛已成為一種「活化」的傳統,生活在這座古城的人們浸潤其中,受其滋養,並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其進行反哺。

六朝至今,以內秦淮河為中心的「老城南」區域,一直是望族聚居、文人薈萃之地。群學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片方圓不大的土地上,曾誕生不少傳承有序的家族,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傳遞著南京的文脈:清乾嘉年間以經學享譽儒林的陳授一族,以經學、文學、史學名家綿延七世,出現了陳作霖、陳作儀等代表人物;自明代遷居金陵的伍氏家族,後發展為亦商亦儒,由賈而士;「中國動漫鼻祖」萬氏四兄弟出生於南京城南箍桶巷;中國「建築四傑」之一的童寯曾在文昌巷52號居住,童寯的父親童恩格,曾是一名著名教育家……這些家族的文化脈絡,代表了南京富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傳統。

位於南京紅土橋的陳氏家族尤其引人注目。清代乾嘉年間,陳授即以經學享譽儒林,由於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陳維垣、陳維屏後同榜中進士。其中,陳維垣官至內閣中書,卻因病早逝,留下年方八歲的兒子陳元恆。陳元恆發憤苦學,五十歲時得中舉人,除幾次短暫擔任公職之外,一直專心搜集、研究南京地方文獻,對家族後輩產生了深刻影響。自陳元恆起,陳氏一族先後綿延出陳作霖、陳詒紱、陳祖同、陳鳴鐘四代南京地方文獻專家,「其中以陳元恆的兒子陳作霖最為出名。」

作為古都南京最後的「通儒」,陳作霖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及鄉邦文獻的搜集、整理、輯存,不僅整理編撰了大量的地方志書,還填補了一個歷史時期金陵文獻資料的空白,挖掘、保存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南京地方史資料。在其遺留下來的總計近三十種、近二百卷之多的著作中,《金陵通記》《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等有關南京方志文獻的著述被視為傳世之作。

一位榮歸故裡官員的圖文記錄

在兄長的光環之下,陳作霖還有一個弟弟陳作儀及其後人的故事也值得提及。金戈告訴記者,陳作儀有「逸園先生」之稱,曾任湖南新寧等地知縣,告老回南京後,他在今堂子街附近購地建宅,自號「烏榜村農」。由於膝下無子,陳作儀遺稿均由其婿孫為霆整理,而孫為霆是當年吳梅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得意門生,也曾在該校任教過。

陳作儀的遺稿中,包括《逸園詩文集》《蚊睫巢筆記》《息廬談薈》等,其中,圖文並茂的《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因關涉地方史事較多,流傳最廣。夏仁虎還為該書作序。在這本書中,陳作儀將自己的生平經歷,繪圖作記,多為一年一圖,選繪當年的一件大事,共完成八十九幅,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年譜」。據其婿孫為霆在《跋》中所述,陳作儀本打算「自寫生平蹤跡,期成百幀」,以一百幅圖記八十年事,標題都擬好了,結果卻因在七十九歲時病逝戛然而止。

在金戈看來,《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中對陳作儀晚年退休生活的記載尤其形象生動,「極家庭之樂事」,比如他與夫人一起在南京城及周邊出遊,在逸園栽種菊花等,其中有一節寫道,十八歲,他與陳作霖兄等人遊玄武湖「作小詩四章」,「吾父閱之,曰:初生小犢不畏虎,可喜也。」寥寥數語,一個對兒子學業飽含勉勵之情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此外,陳作儀二十歲時,「自知學術未深,遂日坐書齋,不敢玩忽。」

金戈表示,《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既是年譜,又可一瞥城市的演進,其中,更可見南京在近代化進程中的變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陳作儀在書中畫了幾十幅南京風物,遺憾的是,其中不少景觀,大多已泯滅於歷史的記憶中。

2018年4月,陳作儀的重孫女陳紅從海外來寧尋親。其時,金戈陪同陳紅和她的表哥探訪了位於安品街20號的可園舊址,近距離感受到陳氏世家的浩然遺風。據金戈介紹,陳紅的父親是孫為霆最小的兒子,原本姓孫名善禺,因陳紅祖母陳怡淑是家中的獨生女,為了承繼曾祖父陳作儀家族的血脈,陳紅的父親後隨母姓陳,名陳禺。

童寯寫給大兒媳的一封英文家書

由文昌巷52號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童寯住宅衍生的故事太多了。今年正值童寯誕辰120周年,據金戈介紹,童寯先生的家人一直希望把老宅變成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童寯的故事,這個願望正在實現。

始於大教育家童恩格的童家,不但產生了童寯、童蔭、童村「童氏三傑」,還出現了教授兄弟與教授夫妻。「童氏三傑」分別從事建築設計、電機研究和微生物研究。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建築大師童寯。作為和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齊名的建築大師,童寯給南京留下了眾多經典作品,包括「民國外交部」大樓、南京地質調查所陳列室舊址等,南京最大的私家園林愚園就是以童寯所著《江南園林志》中的手繪圖為藍本得以復建成功的。 

童寯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童詩白、童林夙、童林弼,兄弟三個都是我國無線電和電子方面的專家。其中,童寯為大兒子起名「詩白」,即希望他承繼「詩書門第」的家風,真正做到「為人清白」,童詩白的夫人鄭敏,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重要流派九葉派的代表之一,不久前剛在北京過百歲壽誕;童寯的次子童林夙和夫人詹宏英都是東南大學的著名教授。

童家的下一代也是人才濟濟,其中,童文是與晚年童寯相伴最多的孫輩,他很小就跟隨祖父學古文、英文,童寯對其教育也是「私塾」性質的,使其一生受益,後成為華為5G首席科學家;童詩白的女兒童蔚,則和母親鄭敏一樣,也是一位詩人;也有繼承祖輩事業的,比如童寯最小的孫子童明,現在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作為童寯向世界介紹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的經典著作,同時也是其晚年於病榻上用英文書寫的最後一部著作,童明對祖父的著作《東南園墅》進行了全新翻譯,以簡潔雅致的文筆,重新傳達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同為建築學出身的童明妻子張琴,出版了《長夜的獨行者》,這是對童寯從1963年至1983年生命最後20年的部分記錄,通過相關人的回憶,以呈現一個鮮活真實的童寯。

此前,童寯寫給大兒媳鄭敏的一封英文信件被發現,童寯長孫童文還對其做了背景介紹和詮釋。這封信再現了一代建築大師的西式學養與平等精神:信寫於1979年,開頭即稱鄭敏和童詩白為「朋友」,這意味著他將與鄭敏推心置腹地探討學問,闡述他的各種觀點;為招待著名哲學家林同濟,童寯專門設計了中西合璧的菜單,既有鎮江餚肉、皮蛋,也有咖喱雞飯、土豆泥、炒西洋蔥和羅宋湯,而第一天晚上,為他們接風選擇的是西餐和張裕紅葡萄酒。

童寯與友人的相處方式也在其中一併得以呈現,比如,他和朋友交流,說英文時連續不絕,會隨意切換中英文,以找到最適配最有力的表達方式;重陽節這天,他會到太平門中科院宿舍去找天文學家張鈺哲、陶強夫婦,和他們一起登高南京九華山。張鈺哲曾根據殷墟甲骨文記載武王伐紂時有新星爆發、古籍描述的亮度和西方天文測試的歷史數據,用公式計算考證出武王伐紂的準確時間。

不斷創新和壯大的「南京書寫」

在長期從事地方志、地方名人檔案的徵集整理工作中,更多傳承有序的家族得以進入金戈視線:一門兩代中科院院士,綿延於老門東蔣壽山一族的蔣錫夔、蔣有緒叔侄,一直具有濃厚的故土情結,稱自己是「老南京」,在家裡時常與家人談起老城南的街坊老宅、飲食民俗、祭掃祖墳等如煙往事;我國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知微出生於城南花露崗,在其出版的《顧知微文集》中,以《我的老家》為題,敘述了童年時代經歷的家族清明及冬至時節的祭祖活動,且終身難忘,而其先祖可以追溯至明代大學問家顧起元。

除了有名的名家後代,金戈對那些尚不為眾人所熟知的世家後人,一樣給予關注。位於南京城南門西大百花巷的程先甲故居,清末文字改革的先驅、著名語言學家、國學大師程先甲即誕生於此,其子程德謨雖然學的是商學,但在退休後遍查史書,將記載父親生平和著作的書籍全部記錄下來。程先甲之孫程嘉梓曾創作多部科幻小說,包括《月球,不再寂靜》《古星圖之謎》等,其中《古星圖之謎》獲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大獎二等獎。

眾所周知,南京城南箍桶巷31號,是「中國動漫鼻祖」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萬氏四兄弟自小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開創中國動畫片事業的起點。萬籟鳴四弟萬滌寰的兒孫後來一直在南京生活,萬滌寰的三子萬復權,自小就喜歡聽家人講述萬氏兄弟動畫片裡的故事,在其印象中,儘管父親萬滌寰只有休假時才能在家,但這段時間,他總是帶著子女一起玩些新穎的東西,比如養金魚畫金魚,比如嫁接樹苗。萬復權曾創作長篇小說《暖冬》,以文學的手法描述社會變遷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命運。

提起金陵伍氏世家,眾人都知道文化學者、南京大學教授伍貽業,殊不知,伍氏家族另有一位後人伍必毅,用一部詩稿《忍齋剩稿》記錄了他一生中所經歷的南京陷落、日寇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幸福生活。

金戈表示,儘管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但人們對承繼於祖先處的觀點具有某種原生性情感,這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使得「南京書寫」得以創新和壯大,並將不斷激勵後來者。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鄒安琪

相關焦點

  • 守護家族文化遺產,挖掘南京「城南舊事」
    不管是名人大家,還是那些在民間蓬勃繼遞的文化基因,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不久前,南京舉行了陳作霖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活動,以褒揚在陳氏家族綿延200多年的不輟文脈中,陳作霖對南京地方文獻作出的巨大貢獻。誠如南京史志工作者金戈所言,更多如陳氏傳承有序的名門望族之後,秉承共同的家族記憶和文化認知,為古都南京留下獨特而風格鮮明的 「城南舊事」。
  • 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城南舊事》被「秒光」背後,是吳貽弓與上影節的不解之緣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而《城南舊事》更成為今年開票第一分鐘內被「秒光」的「熱片」——這是影迷對大師的誠摯致敬,也是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如今生活怎樣
    凡是看過電影《城南舊事》人,沒有一個會不記得沈潔飾演的小英子。這是一部小孩子看不太懂卻也覺得好看的電影。也許是因為雋永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旋律,更有可能是因為片中小英子那雙純真無邪、靈氣滿滿的大眼睛。當年電影播出,英子一躍成為萬千人心中純真與美好、愁緒與傷逝的化身。《城南舊事》中的英子天真無邪、單純善良的形象應該還停留在那代小夥伴的腦海中。
  • 《城南舊事》賞析
    《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編劇:伊明劇情梗概: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裡。經常痴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短評:《城南舊事》選用了兩首20世紀20年代的歌曲作為插曲。《麻雀與小孩》出現在英子上學之初,歌中唱出的小孩與小麻雀的問與答,表現了麻雀等「母親」覓食歸來的急切情景,在影片中烘託出了孩子們天真無邪的心靈。而《送別》在內容情調上則是複雜的心理活動的交織,並且與《麻雀與小孩》形成了對比,在影片情節、人物性格的發展上起到了以聲相助,託景傳情的作用。
  • 專訪《城南舊事》導演吳貽弓
    記者:拍攝於30年前的《城南舊事》此番再在大銀幕上放映,現在您如何評價這部影片?吳貽弓:總體來說,它是部慢熱型的電影。現在是快速消費的時代,《城南舊事》不像現在的商業大片,紅火那麼一會兒。《城南舊事》已經30歲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裡播出,是中央臺每年春節、中秋節、國慶節都會播放。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但幸福的、不幸的記憶都讓林海音珍愛無比,最終創作出來幾十年來溫暖人心的《城南舊事》。  年輕的林海音  於是,1960年,林海音創作出了有著她濃濃鄉情的被譽為「充滿人間煙火氣,並無半點功利心」的《城南舊事》。  作為一本帶有自敘傳色彩的書籍,主人公英子可以說是林海音的完全復刻。連「英子」這個名字也是源於林海音的原名「林含英」。  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林海音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北京城南見證了時代一次次的悲劇,也見證了林海音經歷的悲歡離合。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但幸福的、不幸的記憶都讓林海音珍愛無比,最終創作出來幾十年來溫暖人心的《城南舊事》。於是,1960年,林海音創作出了有著她濃濃鄉情的被譽為「充滿人間煙火氣,並無半點功利心」的《城南舊事》。作為一本帶有自敘傳色彩的書籍,主人公英子可以說是林海音的完全復刻。連「英子」這個名字也是源於林海音的原名「林含英」。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林海音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北京城南見證了時代一次次的悲劇,也見證了林海音經歷的悲歡離合。
  • 著名導演吳貽弓經典作品《城南舊事》《闕裡人家》上影節期間展映
    距離這位中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去世近一年的日子裡,電影節將放映其兩部代表作品《城南舊事》與《闕裡人家》,以示對大師的誠摯致敬,傾聽經典之作的歷史迴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上世紀80年代初,《城南舊事》的熱映讓歌曲《送別》的曲調流傳於大街小巷,也是吳貽弓記憶中「那首一唱就想哭的歌」。
  • 《城南舊事》|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
    而吳貽弓的三部代表影片《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是「第四代」中最不容錯過及值得分析的作品,尤其《城南舊事》,早已成為「新時期電影」乃至整個中國影史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但《城南舊事》從結果來看,各方面的成熟度還是要明顯超過「臺灣新電影」這兩部影片。原因有多方面。 首先是《城南舊事》的製作成本在當時應該屬於最高一檔。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這些年去哪兒了?
    在NHK主持節目而且她也徹底知道了《城南舊事》這部電影,原來在日本會這麼有名。「在我就讀的大學裡,有一次我經過一個教室,突然聽到有我在《城南舊事》裡的聲音。然後就自己開了一家文化傳播公司,創業當老闆。主要是做文化交流,這是她在大學期間積累的經驗和優勢。沈潔在日本整整呆了10年之久。2001年,作家林海音去世。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
  • 吳貽弓:一首《送別》卻是說不盡的城南舊事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這首李叔同所寫的詩句 最早為國人熟知,還是那部《城南舊事》看過電影的人 都對片中老北京的風土人情難以忘懷 《城南舊事》也是上世紀八十年代 中國電影的一座高峰 而執導筒的正是中國第四代導演吳貽弓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是圍繞著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展開的,其實這個英子,就是林海音先生自己的一個化身。林海音先生創造了英子,英子也是林海音先生的側寫。
  • 南京城牆獲獎海報滿是「老城南」元素
    記者近日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南京城牆參賽海報《城牆根下——老城南的民俗與生活》,從300餘組、超過800幅精美海報中脫穎而出,榮獲2020中國博物館海報設計年度推介活動100強稱號。南京城牆獲獎海報:《城牆根下——老城南的民俗與生活》。
  • 《城南舊事》好書推薦
    在寫童年生活的書中,我獨愛《城南舊事》,想把它推薦給大家。《城南舊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全書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天真。這本書中最打動人心的是它每一個故事都能直擊你的心靈,每一章節都包含著樸素的氣息,感人肺腑。
  • 《城南舊事》導演去世,只拍過九部電影的他何以讓人念念不忘
    他的《巴山夜雨》《城南舊事》《闕裡人家》成為那個年代的經典。上海文聯官方微信號截圖「所有的稱呼裡,導演是我最看重的」吳貽弓,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於重慶,1948年起定居上海。196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同年回滬工作,歷任導演助理、副導演、導演。
  • 《城南舊事》女主角小英子 被導演一眼選中,如今仍美麗動人
    1983年,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的電影《城南舊事》在全國上映。《城南舊事》是著名臺灣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響力的成名作。影片播出後反響很大,社會各界好評如潮。這部影片獲得了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 老電影:《城南舊事》
    【城南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