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9:20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陳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紀念活動在寧舉行
守護家族文化 挖掘南京「城南舊事」
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千百年來一直保持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不管是名人大家,還是那些在民間蓬勃繼遞的文化基因,都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不久前,南京舉行了陳作霖先生逝世100周年紀念活動,以褒揚在陳氏家族綿延200多年的不輟文脈中,陳作霖對南京地方文獻作出的巨大貢獻。誠如南京史志工作者金戈所言,更多如陳氏傳承有序的名門望族之後,秉承共同的家族記憶和文化認知,為古都南京留下獨特而風格鮮明的 「城南舊事」。
南京「老城南」是望族聚居地
南京有著近2500年的建城史,文化的傳承與積澱,不但體現在無數文人墨客於此留下的眾多名篇佳作中,更體現在,在南京,對文化的尊重與熱愛已成為一種「活化」的傳統,生活在這座古城的人們浸潤其中,受其滋養,並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其進行反哺。
六朝至今,以內秦淮河為中心的「老城南」區域,一直是望族聚居、文人薈萃之地。群學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片方圓不大的土地上,曾誕生不少傳承有序的家族,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傳遞著南京的文脈:清乾嘉年間以經學享譽儒林的陳授一族,以經學、文學、史學名家綿延七世,出現了陳作霖、陳作儀等代表人物;自明代遷居金陵的伍氏家族,後發展為亦商亦儒,由賈而士;「中國動漫鼻祖」萬氏四兄弟出生於南京城南箍桶巷;中國「建築四傑」之一的童寯曾在文昌巷52號居住,童寯的父親童恩格,曾是一名著名教育家……這些家族的文化脈絡,代表了南京富有生命力的民間文化傳統。
位於南京紅土橋的陳氏家族尤其引人注目。清代乾嘉年間,陳授即以經學享譽儒林,由於教子有方,他的兩個兒子陳維垣、陳維屏後同榜中進士。其中,陳維垣官至內閣中書,卻因病早逝,留下年方八歲的兒子陳元恆。陳元恆發憤苦學,五十歲時得中舉人,除幾次短暫擔任公職之外,一直專心搜集、研究南京地方文獻,對家族後輩產生了深刻影響。自陳元恆起,陳氏一族先後綿延出陳作霖、陳詒紱、陳祖同、陳鳴鐘四代南京地方文獻專家,「其中以陳元恆的兒子陳作霖最為出名。」
作為古都南京最後的「通儒」,陳作霖一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遺產及鄉邦文獻的搜集、整理、輯存,不僅整理編撰了大量的地方志書,還填補了一個歷史時期金陵文獻資料的空白,挖掘、保存了許多極具價值的南京地方史資料。在其遺留下來的總計近三十種、近二百卷之多的著作中,《金陵通記》《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等有關南京方志文獻的著述被視為傳世之作。
一位榮歸故裡官員的圖文記錄
在兄長的光環之下,陳作霖還有一個弟弟陳作儀及其後人的故事也值得提及。金戈告訴記者,陳作儀有「逸園先生」之稱,曾任湖南新寧等地知縣,告老回南京後,他在今堂子街附近購地建宅,自號「烏榜村農」。由於膝下無子,陳作儀遺稿均由其婿孫為霆整理,而孫為霆是當年吳梅在國立中央大學的得意門生,也曾在該校任教過。
陳作儀的遺稿中,包括《逸園詩文集》《蚊睫巢筆記》《息廬談薈》等,其中,圖文並茂的《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因關涉地方史事較多,流傳最廣。夏仁虎還為該書作序。在這本書中,陳作儀將自己的生平經歷,繪圖作記,多為一年一圖,選繪當年的一件大事,共完成八十九幅,被視為一種特殊形式的「年譜」。據其婿孫為霆在《跋》中所述,陳作儀本打算「自寫生平蹤跡,期成百幀」,以一百幅圖記八十年事,標題都擬好了,結果卻因在七十九歲時病逝戛然而止。
在金戈看來,《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中對陳作儀晚年退休生活的記載尤其形象生動,「極家庭之樂事」,比如他與夫人一起在南京城及周邊出遊,在逸園栽種菊花等,其中有一節寫道,十八歲,他與陳作霖兄等人遊玄武湖「作小詩四章」,「吾父閱之,曰:初生小犢不畏虎,可喜也。」寥寥數語,一個對兒子學業飽含勉勵之情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此外,陳作儀二十歲時,「自知學術未深,遂日坐書齋,不敢玩忽。」
金戈表示,《鳳叟八十年經歷圖記》既是年譜,又可一瞥城市的演進,其中,更可見南京在近代化進程中的變遷。尤其難能可貴的是,陳作儀在書中畫了幾十幅南京風物,遺憾的是,其中不少景觀,大多已泯滅於歷史的記憶中。
2018年4月,陳作儀的重孫女陳紅從海外來寧尋親。其時,金戈陪同陳紅和她的表哥探訪了位於安品街20號的可園舊址,近距離感受到陳氏世家的浩然遺風。據金戈介紹,陳紅的父親是孫為霆最小的兒子,原本姓孫名善禺,因陳紅祖母陳怡淑是家中的獨生女,為了承繼曾祖父陳作儀家族的血脈,陳紅的父親後隨母姓陳,名陳禺。
童寯寫給大兒媳的一封英文家書
由文昌巷52號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童寯住宅衍生的故事太多了。今年正值童寯誕辰120周年,據金戈介紹,童寯先生的家人一直希望把老宅變成紀念館,讓更多人知道童寯的故事,這個願望正在實現。
始於大教育家童恩格的童家,不但產生了童寯、童蔭、童村「童氏三傑」,還出現了教授兄弟與教授夫妻。「童氏三傑」分別從事建築設計、電機研究和微生物研究。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建築大師童寯。作為和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齊名的建築大師,童寯給南京留下了眾多經典作品,包括「民國外交部」大樓、南京地質調查所陳列室舊址等,南京最大的私家園林愚園就是以童寯所著《江南園林志》中的手繪圖為藍本得以復建成功的。
童寯生有三個兒子,分別是童詩白、童林夙、童林弼,兄弟三個都是我國無線電和電子方面的專家。其中,童寯為大兒子起名「詩白」,即希望他承繼「詩書門第」的家風,真正做到「為人清白」,童詩白的夫人鄭敏,是中國新詩歷史上一個重要流派九葉派的代表之一,不久前剛在北京過百歲壽誕;童寯的次子童林夙和夫人詹宏英都是東南大學的著名教授。
童家的下一代也是人才濟濟,其中,童文是與晚年童寯相伴最多的孫輩,他很小就跟隨祖父學古文、英文,童寯對其教育也是「私塾」性質的,使其一生受益,後成為華為5G首席科學家;童詩白的女兒童蔚,則和母親鄭敏一樣,也是一位詩人;也有繼承祖輩事業的,比如童寯最小的孫子童明,現在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作為童寯向世界介紹中國古典園林之美的經典著作,同時也是其晚年於病榻上用英文書寫的最後一部著作,童明對祖父的著作《東南園墅》進行了全新翻譯,以簡潔雅致的文筆,重新傳達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同為建築學出身的童明妻子張琴,出版了《長夜的獨行者》,這是對童寯從1963年至1983年生命最後20年的部分記錄,通過相關人的回憶,以呈現一個鮮活真實的童寯。
此前,童寯寫給大兒媳鄭敏的一封英文信件被發現,童寯長孫童文還對其做了背景介紹和詮釋。這封信再現了一代建築大師的西式學養與平等精神:信寫於1979年,開頭即稱鄭敏和童詩白為「朋友」,這意味著他將與鄭敏推心置腹地探討學問,闡述他的各種觀點;為招待著名哲學家林同濟,童寯專門設計了中西合璧的菜單,既有鎮江餚肉、皮蛋,也有咖喱雞飯、土豆泥、炒西洋蔥和羅宋湯,而第一天晚上,為他們接風選擇的是西餐和張裕紅葡萄酒。
童寯與友人的相處方式也在其中一併得以呈現,比如,他和朋友交流,說英文時連續不絕,會隨意切換中英文,以找到最適配最有力的表達方式;重陽節這天,他會到太平門中科院宿舍去找天文學家張鈺哲、陶強夫婦,和他們一起登高南京九華山。張鈺哲曾根據殷墟甲骨文記載武王伐紂時有新星爆發、古籍描述的亮度和西方天文測試的歷史數據,用公式計算考證出武王伐紂的準確時間。
不斷創新和壯大的「南京書寫」
在長期從事地方志、地方名人檔案的徵集整理工作中,更多傳承有序的家族得以進入金戈視線:一門兩代中科院院士,綿延於老門東蔣壽山一族的蔣錫夔、蔣有緒叔侄,一直具有濃厚的故土情結,稱自己是「老南京」,在家裡時常與家人談起老城南的街坊老宅、飲食民俗、祭掃祖墳等如煙往事;我國著名地層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顧知微出生於城南花露崗,在其出版的《顧知微文集》中,以《我的老家》為題,敘述了童年時代經歷的家族清明及冬至時節的祭祖活動,且終身難忘,而其先祖可以追溯至明代大學問家顧起元。
除了有名的名家後代,金戈對那些尚不為眾人所熟知的世家後人,一樣給予關注。位於南京城南門西大百花巷的程先甲故居,清末文字改革的先驅、著名語言學家、國學大師程先甲即誕生於此,其子程德謨雖然學的是商學,但在退休後遍查史書,將記載父親生平和著作的書籍全部記錄下來。程先甲之孫程嘉梓曾創作多部科幻小說,包括《月球,不再寂靜》《古星圖之謎》等,其中《古星圖之謎》獲黑龍江省文藝創作大獎二等獎。
眾所周知,南京城南箍桶巷31號,是「中國動漫鼻祖」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萬氏四兄弟自小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們開創中國動畫片事業的起點。萬籟鳴四弟萬滌寰的兒孫後來一直在南京生活,萬滌寰的三子萬復權,自小就喜歡聽家人講述萬氏兄弟動畫片裡的故事,在其印象中,儘管父親萬滌寰只有休假時才能在家,但這段時間,他總是帶著子女一起玩些新穎的東西,比如養金魚畫金魚,比如嫁接樹苗。萬復權曾創作長篇小說《暖冬》,以文學的手法描述社會變遷中的重大事件,以及大時代背景下的人物命運。
提起金陵伍氏世家,眾人都知道文化學者、南京大學教授伍貽業,殊不知,伍氏家族另有一位後人伍必毅,用一部詩稿《忍齋剩稿》記錄了他一生中所經歷的南京陷落、日寇投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後的幸福生活。
金戈表示,儘管每個人的方式不同,但人們對承繼於祖先處的觀點具有某種原生性情感,這種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使得「南京書寫」得以創新和壯大,並將不斷激勵後來者。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峰 實習生 鄒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