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網議老南京、老城南、老門西……何謂「老」,其面目何如?……憶及故人孫觀懋的幾篇佳作,今配以日前拍攝的照片加以推送,以饗網友。
關於本期推出孫觀懋的《家住門西》,作家沈存步先生說:「《家住門西》,一幅活脫脫的南京風俗人情畫,用的是南京土話,寫的是南京釣魚臺門西一帶,從古到今,從民間傳說到現實生活,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十分吸引人。」
家住門西
孫觀懋
聽母親說,我四歲時,她帶著我乘馬車從火車站來到門西釣魚臺,住進我們的家,一座臨河的房子裡。房屋很簡陋,前後兩間,中間夾一披子,西邊的一扇牆是隔壁王家的,東邊和陶家相鄰的院子均很窄,用竹籬笆隔開。母親對這房子很不滿意,她看中的是背街的青牆門的房子,因為是外公選的,她懷疑外公的眼光。外公則說,這是河房,河房比一般房子貴。秦淮河邊的河房比一般河房貴,《儒林外史》上有記載。
(流經釣魚臺的內秦淮河)
我家的最後一間房,就是架在河床上的,地板縫裡可以看見水的流動。長大後讀唐人杜荀鶴寫的詩句:「人家盡枕河」,雖然寫的蘇州,卻感到很親切,這「枕」字用得確實好。
當有人問我,你家住南京什麼地方?我喜歡回答:家住門西。
我前前後後在門西住了41年,在釣魚臺住了35年,在雙樂園住了6年。而我28年的教書生涯,也基本上在門西。
所謂門西,就是中華門的西邊。南京城門之多,號稱裡十三,外十八,不是每個城門的西邊都叫門西。釣魚臺是門西的進口,過去進口的那一段叫沙灣,後併到釣魚臺裡,沙灣便不復存在了,只有上了年歲的人還稱靠近中華門的釣魚臺口叫沙灣口。
(靠近中華門的釣魚臺路口)
南京的釣魚臺和北京的釣魚臺不能比,北京的釣魚臺是在皇家宮苑旁,有皇帝時,黎民百姓不能靠近,現在沒有皇帝,一般人怕也是到不了裡面的。南京的釣魚臺則是平民大眾雜處的地方,10米寬,裡把路長的一條小街,住著的人家幾乎什麼行當都有。雖不都是引車賣漿者流,也多是自食其力的人,中華門旁的街口有多家絲行,專收南鄉送來的絲,收來的絲送到花露崗一帶的機坊,織成綢緞、雲錦。圍繞絲行衍生出一些茶館、飯店、客棧。我家周圍則聚集著一群皮匠,他們不做新鞋,專門修舊翻新,在堂子街(南京人稱作黑市)收舊皮鞋,經過他們的手,變成至少八成新的鞋子。他們很謙虛,稱自己為皮老二,做新皮鞋的為皮老大。
釣魚臺最大的房子要數湖南會館、明代時是孔閣部的宅第,裡面有一座很大的花園,叫環碧園。我小時候還進去玩過,有樓臺亭閣、水池假山,據說,太平天國時,英王陳玉成在裡面住過。太平天國失敗後,曾國荃把它改成湖南會館,給釣魚臺帶來不少湖南籍的居民。湖南會館裡有南京最早的劇場,叫大新舞臺,解放初期,裡面還演過話劇。湖南會館後被改成政法幹校,不久又成了化工廠、塑料廠。釣魚臺裡還有不少大戶,如雲錦織造業的首戶於啟泰,現在的釣魚臺小學就是他的房子。改成學校後已面目全非,原先可以算作結構非常精美的花園住宅,由數個各成單元,功能齊全的庭院組成的一個大宅。還有上新河的開明士紳,南京的大慈善家王翰洲,也在釣魚臺蓋了房子,可能是因為社會變遷的緣故,五進的地盤上蓋了三進,均沒有油漆就終止了,最近在新河口發現並受到保護的王翰洲故居那又是一種氣象,雕梁畫棟依稀可見。除了上述幾家外,釣魚臺口的劉律師房子也不小,劉律師在肅反時被處決了,房屋充公。他的房子,我們稱它為劉家大房,當時是我和小夥們的樂園,在裡面爬樹,抽陀螺,捉迷藏,玩的很開心。劉律師很會享受,家中有鍋爐房,有暖氣片,有大浴缸。這房子後來成了一所中學。還有蘇家、沈家都是大戶,大戶多在北段,青牆;小戶則多是板壁。南京人談婚論嫁講究門當戶對,有一句話,就是「青牆對青牆,板壁對板壁。」除少數幾家大戶外,還有一些也很殷實,如開爐坊、糖坊、豆腐坊的,傘廠、糧行、裁縫店、車行,車行裡有黃包車行、馬車行,日子過得都不錯。窮人則多是外來戶,出苦力,做小生意過活。釣魚臺還有個怪老頭,賣棉花糖的,終年穿一雙棉鞋,推一輛小車子,舀一勺砂糖,那機器裡就會飄出棉絮,用竹棍子攪成一棉花球。小孩子最喜歡跟著他跑,不斷地咽口水。怪老頭夏天不賣棉花糖,而賣荷蘭水,這大約是南京最早的投幣售貨機了,用一分錢換他一個銅板,投進去,會流出正好一小玻璃杯酸甜冰涼的荷蘭水,這又吸引了不少孩子。
(板壁)
釣魚臺人很仗義,說的不好聽就是愛管閒事。文革時,沙灣20中的紅衛兵鬥他們的老校長,老校長是個女的,受到拳打腳踢非人的待遇,被我的一位鄰居看到了,回來一說,大家氣憤地衝進學校,高呼「要文鬥,不要武鬥」的口號,把那幾個流氓紅衛兵震住了。
還有一次是個夏天,一個喝醉酒的傢伙坐三輪來到釣魚臺,問這兒是不是釣魚巷。釣魚巷、石壩街、東花園解放前是妓女麇集的地方,釣魚臺人聽到,覺得受到了侮辱,要揍那個醉漢,後被一老年人止住了。
釣魚臺往西到新橋再過去是船板巷,船板巷往西到上浮橋再過去是柳葉街,出了柳葉街過下浮橋走幾步就到了水西門。老南京最繁華熱鬧的地方就指中華門到水西門這一片地區。這也是中華門到水西門最便捷的一條路。到現在還是一條小街。門西,大約就是指這條街的南邊到城牆為止的一塊地方。釣魚臺則是門西這片土地上一條典型的小街,又是我最熟悉的一條街,所以當別人問我,你家在南京什麼地方?我喜歡回答:家住門西。
(門西的一處十字路口 · 南為高崗裡)
你若想了解老南京,你不妨到門西去看看,趁現在,她的變化還不大的時候。
(寫於2003年前)
附:留存歷史痕跡的釣魚臺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