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安娜》VS《色·戒》:呂克·貝松與李安的故事角力
■李光鬥
作為一個非常擅長表現女性力量和暴力美學的大導演,呂克·貝松的新片《安娜》在北美一上映就引發熱議。電影由國際超模薩莎·露絲(SashaLuss)擔綱主演,電影中,安娜一路升級打怪,在超模+KGB特工+FBI特工三重身份中無縫自由轉換,「又美又颯」。
呂克·貝松被稱之為「法國的史匹柏」,他的電影既有法式浪漫的文藝氣息,也有好萊塢電影的商業價值,藝術性和娛樂性拿捏得非常到位。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這個殺手不太冷》至今仍是全世界各大電影學院學習的範例:男主角裡昂可以一邊抱著那綠色盆栽,一邊完成激烈的打鬥動作,好萊塢的導演們絕對不會讓一個殺手,手裡抱著一盆象徵希望的綠植,說「生活本就如此艱難」,這就是呂克·貝松的法國浪漫。
在《安娜》這部電影中,安娜闊步行走在艾菲爾鐵塔的逆光之下,每一幀都可以做時尚雜誌的封面。除了細節上的藝術處理,電影故事整體看來並不複雜,但卻環環相扣:《安娜》以上個世紀美蘇爭霸期間的諜戰做背景,在帶有政治隱喻的黑色幽默中,講述了一名本該是「棋子」的特工,為了自己的人生自由,周旋於美蘇之間、男女之間甚至生死之間的故事。當然,呂克·貝松最後滿足了安娜的心願,讓她頂著女主角的光環一路過關斬將、大殺四方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從此去過幸福的生活。故事略顯單薄,但電影拍得很有吸引力,主要就在於呂克·貝松很善於講故事。
多線敘事與多次反轉:
《安娜》的「俄羅斯套娃」
《安娜》全程採用的是多線交叉的敘事方式,呂克·貝松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切分成幾個小的段落,每個段落都會以時間標誌做切分,比如「三年前」「三年後」「三個月前」「三個月後」等等,每一個故事都是「先呈現結果,後解釋原因」,這種敘事方式不但讓美女特工暴打對手這種高潮戲份得到充分的展示,也正好將安娜和女模特、KGB特工、FBI特工三個身份,都有了各自的獨處時光,誰也不搶誰的戲份。
影片張力十足、衝突迭起、幾經反轉,整部電影的故事結構就像女主假扮商販賣的「俄羅斯套娃」一樣,環環相扣,出人意料:電影開篇安娜無意間進入模特公司,但後面謎底被揭曉:這只是一個特工任務,連「星探」在集市上「發掘」她的過程也是被設計好的。再比如,安娜以為自己瞞過了FBI,但其實FBI早就識破了安娜的身份,並作局讓安娜入套;還有,安娜認為自己同時擔任FBI間諜的事,不會被KGB方面發現,其實她的直屬上司早已明察秋毫。電影終局,公園的槍殺案更是一場「戲中戲」:FBI派安娜殺KGB的一把手,安娜得手並成功逃脫。當安娜在公園裡和兩位情人都「交割」清楚準備離開時,KGB二把手(即安娜的直屬上司)衝了出來,大罵安娜是叛徒,毫不猶豫開了槍。當所有觀眾都以為,安娜必死無疑時,大導演又給了一個反轉,懸念揭曉:這只是安娜和二把手的一場戲。這場「戲中戲」,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讓觀眾拍案叫絕。
電影中暴力美學與美女特工的混搭讓觀眾過足了癮,時間線的控制和節奏把握十分到位,結尾的一再反轉更喚醒了觀眾的觀影疲勞,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業大片。暴力美女、時空交錯、主題鮮明,在網絡流媒體對電影發行影響越來越重要的當下,呂克·貝松的《安娜》不失為一個極具網感的典型案例。
相比於《安娜》的「外放」型表達,另一位國際知名導演李安的諜戰題材電影作品《色·戒》的敘事顯得更為含蓄。
《色·戒》的理智與情感VS
《安娜》的故事套路
一提到《色·戒》,或許很多人就會「色變」,眾所周知,這是一部「大尺度」電影。這部電影獲得了2007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第4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等獎項,各個藝術節也是拿獎拿到手軟,小說原作者更是民國才女張愛玲。
從某方面來看,《色·戒》同樣是一部「特工」題材電影,相比較呂克·貝松《安娜》的多次交叉敘事,《色·戒》的故事結構比較簡單,李安導演的這部電影講得非常隱晦,很多故事其實被隱藏了起來。在敘事手法上,《色·戒》使用了倒敘手法。導演將故事的結局段落放在了開頭,再返回到故事發生的起點,這裡給觀眾留下一個懸念。隨著故事的發生發展,順其自然地走到結尾,呼應開頭,給觀眾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另外,李安導演善於將人物的情緒與情感表達隱晦地藏於細節之中,電影中有幾場「打麻將」戲份,每一場都堪稱經典,表面風平浪靜,說說笑笑,但語言之間的交鋒、眉眼之間的交流,就好像這裡正在上演著一場腥風血雨的戰爭。
《色·戒》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的上海,是一部政治隱喻性很強的電影,但李安巧妙地隱去了戰爭的「火藥味」,將其刻畫為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在這場暗殺行動的最後,王佳芝最後的決定是「小我」戰勝了「大我」,「情感」戰勝了「理智」,一直到王佳芝和同伴被處決時,也一臉淡定平靜。這在很多國內「諜戰」題材電影中是少見的結局,可以想像得出,當時的觀眾是多麼的震驚。
呂克·貝松和李安都是國際知名的大導演,但兩者的風格大不相同。《安娜》與《色·戒》為人們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敘事風格:一個是好萊塢娛樂大片式的明快張揚,一個是文藝電影式的隱晦含蓄。孰好孰壞,不過是見仁見智之事。但有一點非常重要,講故事其實是一個不斷製造衝突、解決衝突的過程。如果故事中的衝突無法讓觀眾提起興趣,那麼觀眾也不會對人物如何處理衝突感興趣,這部電影很大程度上就失敗了。
《安娜》與《色·戒》的敘事風格與手法各不相同,尤其是對於人物之間的衝突,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安娜》的衝突往往是一種經過提純了的、尖銳對立的二元衝突,乾脆利索。比如安娜非常討厭攝影師對他們的指手畫腳,於是直接暴打攝影師;而李安則把對立衝突埋得很深,李安電影中的人物非常擅長隱忍和隱藏自己,故事之間的衝突其實是日常不滿情緒的疊加,這些小衝突轉換著方式穿越情節鏈,雖然不滿情緒會短暫消失,人們會歸於暫時的平和狀態,但深層衝突仍然沉默地存在,要麼「解決」要麼「投降」。
在《色·戒》這部電影中,以王佳芝(湯唯飾演)為代表的重慶軍統和以易先生(梁朝偉飾演)為代表的汪偽政權,其實是存在著最根本的價值觀衝突,背後是一種無法調和的矛盾,但李安儘可能地弱化這種大衝突,而是從易先生與麥太太的情感變化這一個小的切面做入口:而那些人性的複雜與糾結、情感與理智的二元對立、民族大義與個人情感的衝突……都交給觀眾自己去判斷。但從衝突設置而言,與《安娜》相比,《色·戒》的衝突安排更符合現實世界的邏輯,符合人性的選擇,也更貼近那段動蕩時期本來的複雜狀態。
(作者為著名品牌戰略專家,著有暢銷書《故事營銷》,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年1月再版)
全文見華夏時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