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這座城,真是好適合佛系覓食欸.......

2021-02-11 面少

臨時起意去臺北跨年,聽滿了兩場陳昇的跨年演唱會。

這已經是陳昇跨年演唱會的第24年,跟我老爸同年的他,也60了。

他依舊在舞臺上蹦跳亂扭如少年,唱起歌來慵慵懶懶隨隨便便。
算是完成了我心裡的to do list之一,聽到了十年間所有喜歡的歌,心裡很滿足~

對於吃,本來熱衷做攻略的我,臨出發前,只訂了一家raw樓上的法餐態芮(然而不太好吃...)

其他的餐廳都是到當地,和朋友秉承「來都來了」的精神,相當隨性佛系決定的。

可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反而帶著平常心的佛系覓食,能吃到好吃的。

臺北在14年和爸爸一起去過,今年再去,變化也不大,沿街的老房騎樓歐兜拜小吃店,像極了90年代的廈門,看著很親切。

對於臺灣飲食,大體和閩南的口味和風俗相距不遠,人們的飲食習慣所餘留的味覺,真的會是記憶中很堅持的味道。

像我這種心裡住著一個閩南阿嬤的人,心裡是有幾樣是一定一定想吃到的。比如麻油雞,麻油腰花,紅蟳米糕,芋棗,滷肉飯.

到臺北桃園一下飛機,臺北的藍帶同學就熱情的把我招呼到了天母。如果按臺北市內行動範圍來說,天母離市區還是挺遠的,下了捷運還要叫個車。

這家是1950年的老店,做古法臺菜,能吃到臺菜裡的大菜。如果喜歡簡單熱炒的,隔壁的店據說也不錯。

紅蟳米糕和佛跳牆需要提前預定。但我當天吃到的米糕偏軟糯水分太多,少了蒸蟹浸入的香氣,反倒不是特別驚喜。

我最愛麻油和臺灣燒酒的搭配,反正看到麻油腰花我必點,這裡的麻油腰花嫩脆入味,正!

水蓮炒得特別香,紅蟳和沙公肥厚肉也結實多膏,叫價卻不貴。排骨酥是當店的招牌菜,剛出鍋酥脆有鑊氣超級好吃,叫了兩輪才罷休。排骨搭配的泡菜醃得非常好,連同去的臺北朋友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當天去細雨綿綿,最讓我喜歡的是一鍋燒酒雞,就是圖中的那一鍋,超級酒欸!用了臺菜料理最佳配角之臺灣紅標米酒燉雞,暖身又滋補,非常濃鬱的酒味,我喝了幾碗直到微醺。

所有菜有很對味,但是距離也的確有點遠,如果吃臺菜,還是推薦人多一起去,菜餚分量不少,想多試幾個品種可以多點一點。

中山區民生東路二段60號

臺灣旅行文學作家舒國治曾經說過,牛肉麵和滷肉飯這兩大著名的庶民美食,都是早年移民族群先後在臺灣這個新故鄉創造的,是最最經典的國民級美食。

牛肉麵已成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麵食,很難想像在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還視吃牛肉為禁忌。

什麼樣是好吃的牛肉麵呢?

在臺灣人看來,牛肉以臺灣土牛的牛腩肉為上選,麵條是能入味的陽春麵,手擀麵為最佳,湯汁要用牛大骨熬高湯燉燒牛肉的原汁,湯要濃鬱而無浮油,肉塊要爛熟適當而無羶味。

簡單的一碗麵,入口膠質猶在,牛肉軟塌不糜,混合著醇香的湯頭,藥味醬香不蓋過牛鮮,著實是很深的門道。


以以上的標準,史記的牛肉麵可以說是非常合格,特別是清燉白湯,湯頭牛鮮濃鬱舒適無浮油,但紅湯相比較林東芳和主打川味紅燒的牛肉麵店的湯頭,就稍顯寡淡一點。川味紅燒牛肉麵,也是臺灣獨創,曾經的四川軍人遷至岡山,以四川郫縣釀豆瓣醬的方法,熬煮小碗紅燒牛肉,後流行與臺北。如果喜歡紅湯牛肉麵的人,還是可以多去尋一些川味紅燒正宗的好店試試。

小菜都特別好,冰糖豬蹄軟糯脫骨,皮蛋豆腐的滑順綿密,皮蛋只有香氣沒有腥臭,連我不太愛吃皮蛋的人都kuai了好幾勺。

滷肉飯堪稱臺灣最普遍的庶民美食,可以從路邊攤,小吃店,賣到高級餐廳和酒店。

定義裡的滷肉飯,一般指臺灣北部,中部的滷肉飯,肉是用刀切碎後滷的。而這個形態在南部被稱為肉燥飯,南部的滷肉飯,一般指大塊的三層肉(如圖下9),這個在北中部,稱為控肉飯。在介紹閩菜的文獻裡,很多小吃都列為福建小吃,但唯獨滷肉飯,指明了是臺灣的創造。

滷肉飯要兼顧三部分,皮,脂,肉,滷汁要少油,多膠質,聞起來很香,吃起來粘唇。一般著名的滷肉店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家都不一樣。

而且我覺得,滷肉飯要好吃,未必要用豬特別名貴的部位,更重要的反而是皮脂肉的比例,滷的醬油,香料,火候以及調味。滷肉飯滷肉飯,飯也是主角。兩者結合才是大成。

黃記的滷香,一下車就能聞到。到店,店門未開,周邊居民已經排了長隊。

它的滷肉飯,就做到了滷肉比例完美,入口膠質粘唇,飯粒分明,每一個層次的味道都實在的點到了,一碗飯恰恰好,實在是一點點也挑不出毛病。

臺灣和閩南都很愛吃豆腐滷。豆腐炸過,泡在滷汁裡滷得久而不散,切一盤淋上醬油膏,入味多汁。燙一盤青菜澆上蔥頭油,簡直是不能更治癒的兒時的味道。

這家的所有都極力推薦,大力推薦,超級推薦~!

講實話,我是不愛逛吃臺灣夜市的。

大部分夜市有時過於景點化,沒有本地人相助,體驗大概率並不會好。

而且我和老爸還遇到過由於衛生原因,在知名夜市被一串米血糕放倒三天的悲催經歷。

夜市作為景點兜兜轉轉還算可玩,專門覓食,意義不大。

不過這家店就是我們想去西門町買滷味的時候,朋友查到的,這次很驚喜的是,大眾點評的推薦在臺北可信度不低~

龍都已經有近100年的歷史。在艋舺夜市一入口,有自己的店頭。

一進門,一面賣冰,一面賣甜湯。

有糯粘的紅豆湯,還有類似廈門黃則和的白仁花生湯,他們這兒的花生湯搭油條食用,看店員抱著的油條金黃酥脆還泛著油光,就忍不住來了兩碗。

這家的花生湯甜度剛剛好~~比廈門老字號好喝超級多倍!

剉冰淋上招牌的三拼,糯軟的花生仁和咪咪小卻都爆開花的紅豆,還有粉粉的芋頭~~大概是我近幾年吃到的最好吃的剉冰了~~!

喝完甜湯,我們趕緊從夜市的人潮中逃離~~去排此行唯一的長隊了~~

萬華區武昌街二段55號

這家滷味的確是要小等一下,隊都排到街拐角,但因為服務員業務熟練,選料稱重算帳都極快手,等待的時間,實際也不太長。

鴨翅鴨爪鴨胗鴨舌豬腳筋豆腐都非常好吃~~

我們買了一大堆滷味,盛惠1000臺幣.

跨年的那天,我就抱著一大盤滷味喝著勃艮第,看著煙火下熙熙攘攘的人群.

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85號

茂園是朋友提前約的一家跨年飯。招牌是帶著油皮凍的白切雞。臺灣人吃熱炒海鮮醬油水也喜歡加九層塔。香菜的使用也是淋漓盡致的。

這家的麻油腰花就不太好吃,完全沒味兒。臺灣人很喜歡的金瓜米粉也溼溼爛爛的不太合我的口味。

但茂園的生蒜片夾臺灣香腸極好吃。微辣的蒜香給已經足夠好吃的香腸點了睛。叫了一尾白鯧,吃膩了清蒸,選擇了用炸的,魚骨魚頭魚翅都炸得酥脆噴香,香得我把整個魚頭都能嚼吧嚼吧吞吃乾淨。魚裡包裹著大片魚籽,天氣較冷的秋冬來臺灣,海產真的是很難踩坑!

記憶猶新的是一道招待的豬肝,醃漬的豬肝完全沒有原先豬肝粉糯的口感,而是Q彈爽脆,鹹香異常,配著臺啤只想唱一首「愛情恰恰」~

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35之1號

2018年的第一天,好多店都關了。

睡了個飽到了一早十一點多,餓透了才爬起來覓食。

匆匆掃了一眼松山文創園,就垮大步找出口覓食了。

滷豬腳在臺灣簡直太國民,什麼店都在滷。這家主打豬腳。店裡還有麻油雞面線,豬腳面線,真的太暖。在閩南風俗裡,豬腳面線是出嫁女兒要買(做)給父母吃的,冬季補身也有很好的寓意,為長輩添福壽。

豬腳,豆腐和滷蛋依舊簡單好吃。我超愛的麻油雞面線,湯頭特別正。看過一本書寫過,臺灣人的歲寒三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最驚豔的是炸排骨,他們家的炸排骨不是用醬油膏,而是淋了滷汁上的,光想想就知道會多好吃。面線其實吃一個民俗和風土,口味其實偏清淡,喜歡非常入味的人可能會有點小失望了。

滷汁和豬腳都在大大小小的甕裡。這一鍋看著就像是快要成精的千年老滷....

回程車上的計程車司機說,這一家阿水獅的臺中總店,那才叫好吃。

敦化有許多小街小店,我在那裡佛系漫無目的地瞎逛了一個下午。

碰到了aesop的專賣,還有大大小小的潮店和咖啡廳。

好買說不上,但是的確是好逛得不得了。

沒帶什麼期待,敦化一日反倒有許多驚喜。

去找朋友碰頭的路上,就遇到了畬室。

這家甜品店其實已經聽過許多同行推薦和誇獎。

臨時撞進店裡,傍晚只剩下一隻甜品。

抱著「來都來了」,肯定是要一試。甜品真的很好吃,我只吃到了一枚檸檬撻和蒙布朗,檸檬撻裡的creme細膩,酸甜平衡,撻皮酥脆且厚度與creme比例完美。

而且作為世界大賽級別的甜品店,特別平價,每一款甜品基本都在40左右。不像國內有許多甜品店,手藝還沒幼兒園畢業,一個蛋糕就也敢賣個60,70以上。

畬室非常推薦甜品愛好者來試試。

coffee sweet是當地有名的美食工作者推薦的。淺烘風格,像茶一樣淡雅的咖啡。

我不太喝咖啡,同行的夥伴都表示很喜歡。但是店家算任性有堅持...等他們衝杯咖啡大概要等半個鐘頭以上...而且濾紙如果沒了,當天就說啥也不賣了。

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178號

麻辣鍋是結合了花椒之麻,辣椒之辣的火鍋,1980年代,麻辣鍋就在臺北走紅了。經典的臺灣麻辣鍋還會有濃鬱的藥膳風,在湯裡翻滾了許久的鴨血和豆腐,是麻辣鍋的經典。

詹記麻辣鍋在臺北非常有名,光看康熙來了就聽過好幾回。

帶藥膳的麻辣濃湯,涮臺灣經典的甜不辣(天婦羅本土異譯,在臺為炸魚糕),豬血糕,還有豬腳筋,牛肚各種,是冬日裡的慰藉,蘸著1:3的香油白醋生蛋一起使用,非常之爽。

可能對於藥膳和臺式麻辣有一定免疫,平常比我會吃辣的朋友說麻辣鍋辣翻了,而我吃完了倒沒什麼感覺。

信義區松壽路9號8F

終於寫到此行我最愛的臺菜館。

這家吃到也是相當佛系,因為要趕飛機了,於是在臨近101的附近,隨便找了一家作為中餐。

沒想到吃得我搖頭晃腦,決心下回來要掃一遍菜單。

欣葉其實店家不少,我來的是信義區新光三越8樓的店。

聽說它作為臺菜餐飲集團,開到大陸的店家,都紛紛慘敗。

臺菜閩菜,其實大部分烹飪手法不難,講究的更多是當地食材的堅持。

許多吃食材吃火候的料理,無論是海產還是內臟類,離開當地,就算賣上了天價也很難復刻出當地的風味和鑊氣來。

在欣葉,我點了他們的招牌豬肝和三杯雞。三杯雞的大蒜燒得鮮香軟糯,比雞肉好吃個三百倍。煎豬肝醬香微甜,包裹著脆嫩的豬肝,每一道菜都鑊氣十足,讓我拍手叫好。

蒜蓉地瓜葉簡直必點,地瓜葉嫩糯乾淨,沒有一絲筋筋拉拉的地方。伴著熱氣騰騰,可以下一大盤。

最最最最幸福的是,我吃到了記憶裡的紅蟳米糕。紅蟳米糕經常出現在閩南人家嫁女兒的喜宴上,我去年在廈門的回門宴,爸爸就給每一桌都配了紅蟳米糕,對我來說,紅蟳米糕非常有暖意和家鄉記憶的一道菜。

膏肥肉壯的紅蟳,蓋在荷葉油飯上,入蒸籠大火蒸熟。紅蟳的香膏美汁,沁入糯米油飯裡,油飯粒粒分明,口口鮮香。

收尾的甜品是欣葉的招牌杏仁豆腐,口感特別像麻薯,軟Q綿彈。再塞一顆炸得酥酥的芋棗,我一個澱粉愛好者,感覺就像在天堂。

穿插著大吃大喝,還在閒逛中小吃小喝了許多。

春水堂的珍珠奶茶,蘸著酸梅粉的水果撈,彰化的肉圓,濃濃的貢丸湯,嫩滑的蝨目魚肚,哦,還有吳寶春的麵包,無論是在高雄還是臺北,的確都不錯吃!

沒日沒夜吃了好幾天,算了一下花銷,也沒有超過1500人民幣,聽朋友說,臺灣人其實不太會在家做飯,因為想吃什麼,外面都有了而且又便宜。

的確是呀~街邊燒著千年老滷,燉著糯糯的豬蹄,快炒著噴香的海鮮,膏肥肉厚的大紅蟳,只要800臺幣,有的在家做不出,有的也沒必要做。

土地的名字蘊含了土地的身世,食物的名字,也承載了族群生活的歷史和文化。

嗯,是有一點點體會到臺灣近年的慢節奏和代表的一類人堅持的本土生活感了。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願大家都有一個好胃口·~

麵粉已經下訂入廠製作了,這個月會上線,歡迎大家隨時關注公眾號的新推送哦~~~

相關焦點

  • 臺灣覓食日記:臺北寧夏夜市
    臺北捷運線路圖從機場到臺北方向的線路有兩種車次,普通車每站停靠,到達終點臺北車站大概需要38分鐘,直達車只停靠紫色方塊的大站,到達終點需要25分鐘,路上會有好心的工作人員指路並且說明下一班直達車的時間。
  • 覓食臺北:好好吃飯,慢慢說話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他在《臺北小吃札記》的自序裡這麼說「品嚼臺北,寶愛臺北」。他說:「自美國返臺後十六年,至今都沒在家開過夥,三餐皆外食也。多半時候,又是獨自一人用餐,不易進菜館、餐廳,只是在攤子、小肆騎樓下等隨處坐下,速速吃完。久而久之,發覺此等小店所制食物多有大菜館比不上者。」
  • 躲進臺北咖啡館 用心觸碰這座城
    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又或者是此時此刻,不照著誰的模子走,單走臺北自己的調調。 這其中有幾家文青範兒的,有幾家老故事的,有幾家屬於夜的,幾家未定格的,都在訴說著臺北這座城。小編整理了五家臺北特色咖啡館給你,讓你躲在咖啡館裡就能閱讀整座臺北。 一. RUFOUS COFFEE RUFOUS COFFEE 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咖啡館。
  • 覓食臺北:一片冰心在愛玉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這樣的日子,不由人想吃點清爽解暑的小零食;不由人不想念臺北各夜市都有的「愛玉冰」,溜溜滑滑,清涼解渴,細細品味,獲得一種「臺北式」的小滿足、小確幸。
  • 覓食臺北:鰻魚應有知,當無憾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 開放式的食檔,大鍋的鰻魚湯旁邊有一架特製的炒盤,堆頭般堆著已經炒好的細絲米粉。 對於多少也有些入廚經驗的我,不免訝異——呀,糖放得真是恰到好處吖!
  • 新碟上架 | A/DA阿達《這波操作666》
    阿達 A/DA 全新專輯 《這波操作666》11月27日 老鐵按讚 全面發行收錄<打電話給我> feat. Julia Wu 吳卓源<這波操作666> feat. KEEN CHEN、鳥屎、6tan、恩𤋮俊、解婕翎<一起放個假> feat. 欸你這週要幹嘛<留住你的美> feat.
  • 2020 臺北最High新年城
    今年臺北最High新年城卡司依舊超強大!除了讓五月天在自己忙碌的演唱會中,抽身來陪臺北的大家跨年外,更邀請到韓國天團SUPER JUNIOR子團D&E來讓臺灣「老婆們」嗨翻天!還有由蕭敬騰領軍的獅子LION、金曲歌王Leo 王、金曲新人ØZI、魏如萱等大咖卡司陪大家迎接2020!
  • 月讀|成為城市「生活者」:讀《臺北說城人》
    韓良露女士的《臺北說城人》讀起來竟讓我有些不忍釋卷,昨晚翻到午夜,今晨醒來又忙不迭續讀完畢。本書的字裡行間,有一種作為城市「生活者」從容而熱情洋溢的生活狀態,是這種狀態吸引了我。那時候,整座城市還沒有現在那麼好的綠化環境,看上去光禿禿的,還有許多地方被季節性大風颳來的沙塵覆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風沙的緣故,我對包頭的感覺就是朦朦朧朧、迷迷糊糊的。直到有一天晚上,我的一位姨父騎自行車帶著我和表哥,在經過一個賣羊雜湯的攤檔時停了下來。
  • 臺北城
  • 「這」世界有音樂的地方,就有戰馬時代
    國內知名音樂廠牌——戰馬時代,將作為大陸世界音樂廠牌唯一代表於12月6日參與臺灣 「這」世界音樂節。「這」世界音樂節除了有精彩演出,還舉辦工作坊和相關論壇,戰馬時代創辦人劉釗將在『世界音樂華人品牌時代』講座中,與兩岸三地音樂廠牌負責人代表共同探討世界音樂發展以及品牌運營經驗分享。
  • 「他城我城,文化臺北」 |臺北「東西市集」
    1882年,清廷決定建臺灣城,建了五座城門(東門、西門、南門、北門、小南門)。1885年,清廷將臺灣設立為行省。1895年,臺灣落入日本統治,大量日籍移民進入臺北市。臺灣總督府規劃臺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因應日本人生活機能需要,決定拆除西門,計劃在此建設市場(一個有趣的事實:此舉引起了群情激憤,其餘四座城門因此得以完整保存)。1908年,西門市場八角堂-紅樓興築完成。
  • 臺北(下) | 你帶上胃,我帶上你,覓食去!
    這座深夜食堂確實暖人心脾,吃好之後也格外有精神,有閒情逸緻的可以繼續去喝一杯,當然經過了一天奔波的你也可以到便利店溜達會兒就回酒店去,為第二天的行程準備充足的睡眠了。大大小小的明星在節目裡面貢獻了不少個人收藏,這對於需要在臺北覓食的人來說是很好的導覽。梁記就是其一。雖是老店,但也乾淨,在門口點了幾樣小菜之後來一碗雞肉飯,再加個半熟蛋,因為醬汁浸得透,雞絲的口感不顯單薄,而蛋液包裹著的米飯也有種我很喜歡的黏稠感。
  • 野生大咖女神在電影院沒人認出 隔壁情侶笑:她好可憐,一個人來欸
    記者洪文/臺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不只即將上映的電影紛紛撤檔,許多拍攝中的作品也暫停拍攝,世界各地紛紛關閉電影院,雖然臺灣電影院有營業,不過票房也受到嚴重影響。
  • 城事 用味蕾探索臺北
    空格對臺北的想像,多來自從小到大看的書和電影,還有我喜歡的音樂人:張懸、陳綺貞、蘇打綠、盧廣仲……因為一直對臺北念念不忘,所以很慶幸自己有機會能夠作為交換生在臺北生活了五個月。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店內非常忙碌,但服務態度依然很好,大大大推薦!
  • 奇樂女孩 - 你不認識我 - 臺北觀光主題曲2021
    這一次我又不負眾望拍了一支女生看了想罵人;男生看了會一直重播的MV... 記得看到最後�。這是我第四度擔任臺北觀光大使。拍了三年的廣告,第一次寫歌給臺北。為了配合這次的主題,我寫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情歌,男生女生都可以一起來情歌對唱 ❤感謝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對我多年來的信任。現在不能出國,在臺灣的朋友可以來臺北晃晃。外國的朋友也歡迎在疫情結束後來臺北逛逛啦!
  • 臺北就素愛吃素~
    記得上次去臺北的素食甜點店,店長姐姐送給了我一張最新版的臺北素食地圖。仔細看了一下,發現地圖上素食餐廳都靠近各大捷運站耶~  順便也將小編經常出沒的素食餐廳整理了一下~收藏起來方便下次去覓食嘍!卡帛經典永遠是經典的——還是最愛招牌芝士麵包、土鳳梨酥。除了無蛋奶的麵包、蛋糕,店內還提供各式義大利簡餐,覓食的親們不要錯過了喲!
  • 覓食臺北:探尋今年的星級美食
    2019臺北米其林指南近日出爐。這是2018年以來,國際飲食評級機構米其林發布的第二本臺北美食指南。相比去年,今年的指南有什麼新鮮內容?咱們一起來一探究竟!  更多餐廳成功摘星  2019臺北米其林指南共收錄了127家餐廳,其中24家獲得星級評鑑,包括1家三星餐廳、5家二星餐廳和18家一星餐廳。無論是被收入指南的餐廳總數,還是成功摘星的餐廳數量,都比2018年有所增加。
  • 《媽閣是座城》:故事細膩流暢,人物情感細節豐富
    《媽閣是座城》一個女人,一座城;一份友情,一段愛。人這一輩子,有欠錢的,有欠人情的,也有欠的是愛的,然後呢,有的人能還,有的人卻只能躲,越欠越多還不上了。《媽閣是座城》整體故事講得很舒服流暢,劇情也緊湊,讓人揪著心看完,文藝但也不是尬文藝的那種,不愧是出自李少紅導演之手,擅人物情感衝突刻畫,看完想去讀一讀嚴歌苓的原著。必須要稱讚白百何的演技,真好啊,光是眼淚一打轉都滿眼是戲,臺詞功底也撐起了大段的獨白,想不出還有誰能撐得起她這個角色。就是沒想到她跟吳剛老師還有感情線,文藝片專業戶黃覺也厲害,兩條很不一樣的感情線,細節鋪得特別好。
  • 《媽閣是座城》
    《媽閣是座城》電影劇照這一次,把《媽閣是座城》搬上大銀幕的(6月14日全國公映),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中的女性代表人物李少紅,代表作《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紅粉》。《媽閣是座城》電影劇照《媽閣是座城》講的是一個賭城故事。女主角梅曉鷗,是澳門賭場裡的一個疊碼仔——專門幫賭客兌換籌碼的人。她見過大佬在賭桌上氣吞山河翻云為雨,也見過賭紅了眼的人輸光底褲後絕望跳樓。
  • 臺北城的文藝精神·感受臺灣藝術的魅力
    身邊的很多人起初去臺灣,都想要去那些電影裡的場景中走一走,找回曾經那個還是文藝青年的自己 ,除了影片中熟悉的地名,偌大的臺北城還有不少地方讓你直面文藝,一間店鋪或是一個公園,就足以讓你了解到這座城市的文藝精神 一、臺北簡介 早期的臺灣文藝電影,不知道俘虜了多少正值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