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我死後,那些討厭我的人,會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2020-12-23 新京報

金基德導演。

12月11日,據韓媒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報導,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此時,距離他60歲生日僅有9天。方勵追憶金基德:我倆要是早點認識可能就傾家蕩產了

2012年,金基德憑藉《聖殤》拿下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實現了韓國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零的突破。金基德的國際聲譽達到頂峰之後便呈拋物線狀急速下降,風格過於抑鬱、作品口碑差、性醜聞等因素困擾著他。

他的作品風格極簡,關注社會邊緣人物,內容充斥著大量性、暴力、血腥元素,自始至終都被排斥在韓國商業主流導演之外,儘管在西方有大量擁躉,但韓國本土觀眾對他的片子並不買帳,經常惡語相向,「金基德是可以賤賣自己女人的惡棍」。他也回應道:「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金基德從小害怕父親,特別是在餐桌上。給父親遞餐具,稍有不慎,夾雜著咒罵的咆哮便會襲來,「小王八蛋,長大後還能幹啥?」無常的謾罵日復一日在餐桌上上演,令金基德深感不安,他通常只是胡亂扒拉一口飯便匆匆離開餐桌,肚子實在餓了,便在後菜園裡偷拔一顆白菜充飢。少年的金基德就是這樣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父親。他特別喜歡家中院子裡的土屋廁所,那是他小時候逃避父親謾罵唯一可以利用的空間。

在金基德眼中,父親就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時用震耳欲聾的聲音向他發號施令,以至於小時候的金基德連開門和關門都要小心翼翼。

父親每周都要去首爾的一家藥店抓藥,他的病對金基德來說似乎是一種安慰,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為了大哥的學業方便,金基德9歲時,一家從南部老家搬到了首爾附近居住,但背井離鄉的結果換來的是失望,大哥被學校開除了,那一天,父親對兩兄弟說:「看來你們都不是學習的料兒,為了將來好有立身之地,還是早點去工廠學技術以後當廠長吧」。金基德必須無條件服從,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工廠生活。

20歲時,為了遠離父親,金基德自願報名去了訓練和生存環境以嚴酷著稱的海兵隊,本來以為進入了避難所,沒想到真的入了伍,才知道那裡的壓抑和暴力絕不亞於父親。5年之後,金基德退伍,拿起畫筆,堅持畫畫。當時韓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大學畢業後就職三星、現代等大企業,而後漸漸融入中產階級,但金基德所有學歷教育加起來都寫不夠一頁紙,別說進大企業無門,根本就是毫無立足之地。30歲時,自卑感加上期望再次逃離父親的想法,讓他毅然決定遠赴法國深造美術。

三年後,金基德回國,偶然看到電影振興公社貼出的劇本徵集啟事,於是開始嘗試用三個月時間,寫一出以法國生活為背景的故事。雖然最終落選了,但不甘心的金基德,報名參加了為期一年的劇作家培訓課程,結業時,他寫的《畫家和死囚犯》獲得大獎,拿到獎金100萬韓元後,他和朋友喝酒慶祝,一天花個精光。入行前兩年,寫作並沒有給金基德帶來絲毫收入,他一邊寫劇本,一邊仍以畫畫為收入主業,每月大約有百萬韓元進帳。但這樣讓金基德倍感疲憊,有一天,他折斷畫筆,下狠心要在劇本創作上走出一條路。之後憑藉劇本《二次曝光》《非法穿越》又拿到大獎。

《收件人不詳》劇照。

金基德的父親親歷過韓戰,當時他全身幾處槍傷,之後的幾十年一直承受著後遺症帶來的病痛,生活也因此變得索然無味。在海兵隊服役時,金基德曾投稿《護國文藝》,依父親參加韓戰的真實故事為藍本寫了1000多頁的非虛構類文學劇本,標題為「父親的戰爭」。對於父親的經歷,金基德既無法憎恨他,也無法討厭他,因為他也是受害者。在電影《收件人不詳》(2001)中,治歆和父親便是金基德與父親的自畫像。

父親之前一直堅持每年6月25日(韓戰紀念日)給國務總理寫信,大致內容無非是要求國家再次做出補償。但幾十年來,他不斷上訪得到的回覆只有冰冷的四個字:無據可查。或許,父親將從國家那裡受到的傷害和憤怒一股腦轉嫁到孩子們身上。然而,金基德當導演之後,父親對兒子的態度有所轉變,生活中唯一的樂趣便是有一個當導演的兒子,逢人便說:「知道金基德導演嗎?他是我兒子,我還沒好好教訓這小子,他就長大了……」

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金基德說,他身上與生俱來有一種懦弱。十五六歲時,拿著1000元去商店買900元的東西,他總是躊躇再三,當店家找給他100元零錢時,不知為何,他總會感覺抱歉。更小的時候,母親給100元讓他跑腿買東西,他總是希望要買的東西不多不少,剛好100元,這樣就不用找零,看商店主人的臉色了。他對去商店常常心存畏懼,有一種受虐意識的妄想症,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父親「不要給別人添一絲麻煩「這樣的壓抑性教育。直到現在,他還遵照父親的命令生活,儘可能不給別人添麻煩,就像他電影中的主人公,所有人的存在都像是為自憐和忍受煎熬而代言。雖然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權利,但若快樂源自他人的痛苦,那便是不可以的,他寧可自虐。

《春夏秋冬又一春》劇照。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有一個場面,小和尚抓住青蛙,在它身上漆畫,這是金基德小時候經常玩的小把戲,將抓住的青蛙塗上色彩後放書桌上,他會覺得這件作品很漂亮。《漂流欲室》中,同樣有虐殺動物——電魚的場面,這些都和他小時候的情緒很接近,是對自身痛苦的轉換,將自己的痛苦和煩悶發洩到比自己更柔弱的動物身上。

正因為如此,金基德的作品中總是充斥著大量性、暴力、血腥等變態元素。《收件人不詳》中女孩刺瞎自己的眼睛,《莫比烏斯》中的母子亂倫,《漂流欲室》中女人將魚鉤塞進自己的下體,電影在威尼斯放映時,引起一些觀眾當場嘔吐、暈倒。

雖然金基德的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都有所斬獲,深得西方觀眾喜歡,但他的作品在韓國本土卻不太受待見,「牆內開花牆外香」。針對他電影中的各種禁忌元素,韓國觀眾一片咒罵:「這簡直是以性器為中心的男性主義再現銀幕」、「金基德是可以賤賣自己女人的惡棍」、「金基德從未愛過人,也不曾被人愛過」。

在金基德看來,愛情或許是動物本能的一種回歸,它應該是在消滅類似理性、道德性、社會地位和階級之後,才開始的一種純粹的情感。他電影中的情感大多挑戰著倫理禁忌,將愛情最本能的狀態呈現了出來。

金基德導演。

對於那些惡語批評者,金基德曾霸氣回應:「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雖然這樣說多少有些難為情,但我敢肯定,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也許有人會說我不知天高地厚,可能我是有些自滿或傲慢,但我並不為此感到羞愧。」

金基德的太太是他在法國時交往的筆友,1993年金基德一回韓國,兩人就馬上結了婚。對於自己選擇的婚姻,金基德從未後悔過,只是多少有些抱歉。因為他在電影中某些行為極端的表達愛情的鏡頭,妻子也根本無法理解。金基德承認,自己不是那種擁有普遍思考方式的人,因為他的工作就是用理性探索人的內心,引發人們深藏不露的情感。他妻子在這方面完全是個普通人,金基德也無法一一向她解釋自己的影像用意。從這點來說,金基德覺得「我們之間是悲劇,為此,我感到痛心」。

別人推杯換盞時,我寧願構思下個故事

十七八歲的時候,金基德在工廠工作,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孜孜不倦的鑽研製造新工具,原來最靈巧的女工不停勞作一天最多生產60個部件,但他從電器商行買來零件,拆拆裝裝製造的一臺機器,一天就能生產兩三百個。他年紀輕輕就當了廠長。

這種超高的工作效率,在金基德當了導演之後依舊保持著。別的導演也許歷經三年也不見得能拍出一部電影,他則是一年一部,甚至一年兩部,多快好省,《空房間》16天拍完,《撒瑪利亞女孩》只拍了11天。他的動力可以說是一種習慣、生存本能,也是金基德的父親對子女的苛刻教導——「不許玩,快做事」最正面的回應。

《空房間》劇照。

一般人拍攝製作電影的程序是:策劃一部影片時,先從喝酒聊天開始,在吃吃喝喝中虛擲了很多時間,等找到投資後再動手。金基德不是,他從來都是冷靜從容的準備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即使沒有製作人,他也常常外出勘景,他對電影製作可能性的高低並沒有期待心理,只是享受那個創作過程。

他特別厭惡在人際關係上浪費時間,不做那些為了利用人脈迎來送往,消費能量的無用之事。在他人勾肩搭背,推杯換盞之際,他寧願獨自為下一個故事構思而苦惱。對他而言,導演就是在某種體制內的一名勞動者,需要不斷地秀些東西給人家看,而並非那種有閒情逸緻來享受浪漫和風流的職業。

他不相信在酒精和菸草的薰染下,會有更好的表達意象出現。與其這樣,還不如出去散散步。他喜歡走路,漫無目的、邊走邊想是他的創作和生活方式。他經常會隨性走進一家影院看一場毫無預期的電影,觀影過程中,興許會忽然有些形象躍入腦中,與正在看的電影完全無關。比如,他正在看一部好萊塢動作片,看著看著,某一瞬間腦海中會一躍而出《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小和尚」的模樣,每逢此時,他就會毫不客氣地放任自己在影院裡一睡了之。半夢半醒間,電影人物似乎在四次元的空間彼此對話,無數空間中的形象彼此交叉混合,彼此衝撞。

《聖殤》海報。

2012年,金基德攜《聖殤》參加威尼斯電影節。當時國產片《告訴他們,我乘白鶴去了》入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導演李睿珺和為該片做海外代理的孫寧在頒獎禮見到了金基德,當時《聖殤》拿下最佳影片金獅獎。據孫寧回憶,金基德2011年憑藉自問自答式紀錄片電影《阿里郎》獲得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大獎」,並在坎城頒獎禮上唱了「阿里郎」這首歌。威尼斯頒獎典禮時,主持人調侃讓金基德再唱一遍,金基德又唱了一遍。金基德曾表示《阿里郎》這部電影,實際上確實是在和自己搏鬥的一個電影。至於片名由來他也鄭重解釋,「阿里郎這個單詞我有在韓國網站上檢索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發現阿里郎這幾個字,分開每個字的意思,大概有自覺、自省、自己覺醒這樣的意思。」

後來,電影節閉幕,大家都拖著行李在碼頭登船離島,金基德隻身一人,沒有行李,只有一個電影節發的印有白色獅子的黑色布袋,裡面裝著昨晚剛擒獲的金獅獎盃。

新京報記者 滕朝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金基德:我死後,那些討厭我的人,會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他的作品風格極簡,關注社會邊緣人物,內容充斥著大量性、暴力、血腥元素,自始至終都被排斥在韓國商業主流導演之外,儘管在西方有大量擁躉,但韓國本土觀眾對他的片子並不買帳,經常惡語相向,「金基德是可以賤賣自己女人的惡棍」。他也回應道:「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 金基德:我死後,討厭我的人會重新解讀我|聖殤|春夏秋冬又一春|...
    原標題:金基德:我死後,討厭我的人會重新解讀我  對於那些惡語批評者,金基德曾霸氣回應:「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雖然這樣說多少有些難為情,但我敢肯定,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
  • 金基德去世:憎惡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看我的電影
    以下文字源自《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鄭聖一 幸福讀書出版社 編譯 焦豔)「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 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併發症去世:「討厭我的人,在我死後,會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
    20歲那年,金基德進入韓國海軍陸戰隊服役,5年後退役,隨後進入韓國基督教總會的神學院就讀。1990年,發現自己對畫畫更感興趣的金基德前往法國巴黎。2年的時間內,他是街頭畫家,以賣畫為生。1992年,金基德在巴黎第一次看到電影:觀看了《沉默的羔羊》和《新橋戀人》後,金基德萌生了成為導演的夢想,回到韓國後開始學習創作電影劇本。
  • 韓國導演金基德因新冠併發症去世:「討厭我的人,在我死後,會爭先恐...
    1992年,金基德在巴黎第一次看到電影:觀看了《沉默的羔羊》和《新橋戀人》後,金基德萌生了成為導演的夢想,回到韓國後開始學習創作電影劇本。在傳記中,金基德說,32歲在法國,他第一次走進電影院。在此之前,他從未去過電影院,他原本認為,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觀看和真正理解電影。
  • 逝者| 金基德:「我死後,憎惡、否定我的人會以另一種態度看我的...
    以下文字源自《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鄭聖一 幸福讀書出版社 編譯 焦豔)「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 金基德因新冠肺炎去世:憎惡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看我的電影
    以下文字源自《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鄭聖一 幸福讀書出版社 編譯 焦豔)「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
  • 金基德:即使我現在死去,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
    不出意外,今天或者明天,全球各大媒體一定會留一個位置,給因為感染新冠肺炎而意外離世的韓國導演金基德。儘管他的作品充滿爭議,儘管他的性侵指控還沒有完結,但他就是這麼一位讓外界絕對無法忽視的電影人。《聖殤》海報關於自己作品裡那些很難用「普通」來定義的主人公,金基德曾說:「我的電影主人公,雖然以大眾道德標準來看,難免有些奇異兼行為悚然之嫌,但若將『人到底是什麼』這一話題放在電影閱讀的中心
  • ...因新冠肺炎去世:憎惡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看我的電影
    以下文字源自《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鄭聖一 幸福讀書出版社 編譯 焦豔) 「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
  • 細數韓導演金基德的雙面人生:一生獲獎無數,卻也曾聲名掃地
    感受娛樂百態,講述生活真理,大家好,我是悅影。歡迎關注@爆紅影娛,將為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我問你們,你們有不看金基德電影的信心嗎?我想如果我現在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那些憎惡我的、否定我的人,在我死後,會以另一種態度爭先恐後地看我的電影。我的這種想法是不是太自大傲慢了,不過這應該不是什麼丟臉的事。"——《金基德:野生,或者贖罪羊》2020年末,知名韓國導演金基德在拉脫維亞染上了全球流行的病毒,失聯多日後,金基德最終被確認去世。
  • 金基德去世,他滿是爭議的前半生,值得重新審視嗎?
    觀眾越討厭他,獎盃越喜歡他野路子出身的金基德被譽為韓國最具備個人風格化的電影導演,他的作品臺詞不多崇尚極簡,卻又時刻充滿了人性最殘酷陰暗的一面,喜歡的人喜歡的要命,不喜歡的人會送上謾罵。因為作品尺度過大,他的作品《莫比烏斯》一度曾經無法在韓國公映,金基德沒能贏得韓國主流電影圈的認可,觀眾也對他和他的作品的評價也並不友好。在一片謾罵聲中,金基德也曾大膽回應過那些鄙夷自己的人,言語中不但對於自己的電影充滿信心,甚至質疑那些攻擊他的人們「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 金基德,韓國電影的逆子
    另一方面,金氏的諸多作品與韓國主流電影市場格格不入,始終以離經叛道的強烈風格刺激著韓國社會的神經。同輩導演李滄東曾如此評價:「金基德導演用最直率的方式拍電影,並讓他的電影為全世界知曉。他以自己的方式拍自己想說的故事,完全不在意那些花哨的表現方式。正因為如此生猛有力,他的電影會帶給觀眾力量。」
  • 金基德去世:「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
    作為韓國著名導演和編劇,金基德的作品曾多次入圍威尼斯、坎城等國際電影節並獲獎。2012年,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那些同樣感到無力的內心得到撫慰,面對和接受自己。」
  • 金基德去世:「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
    作為韓國著名導演和編劇,金基德的作品曾多次入圍威尼斯、坎城等國際電影節並獲獎。2012年,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我用拍電影對抗這個世界,我希望自己的電影能讓那些同樣感到無力的內心得到撫慰,面對和接受自己。」韓國導演金基德(圖|視覺中國)三聯生活周刊:《阿里郎》裡最根本的痛苦何在?
  • 金基德的電影,你看懂了多少?
    這兩年裡,金基德因為Metoo運動頗有些狼狽,但無論如何讓人想不到他會在繁亂中悵然離世。考慮到他年僅60歲,真是讓人噓唏不已! 1. 他的電影,有著自己強烈的個人特點。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只要你看過一部,就會對他的電影風格印象深刻。 他曾經說過:「我想我如果死了,金基德會被重新提起。
  • 那些討厭我的人,其實我也討厭你啊
    於是開始恐慌、迷茫,越來越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為了獲取他人的認可,不斷地違背自己的意願,越走越遠…其實,真的大可不必,要知道,那些討厭我的人,我也很討厭你啊!-01-從上學,到工作,身邊不乏有很多看不慣你的人。
  • 死在異鄉的金基德,終究還是要回到不喜歡他的韓國
    住院兩天後,就匆匆離去,對於韓國電影界是無法彌補的巨大損失,十分令人悲傷……」金基德生前曾在自傳《野生金基德》中面對的批評和質疑時寫到,「即使我現在死去,我也會馬上得到人們的重新評判,甚至是那些討厭我、否定我的人。我知道,他們會爭先恐後地轉變態度,重新解讀我的電影。」現在他死了,那些批評他的人會有所改變嗎?
  • 金基德的電影,你究竟看懂了多少?
    本文作者:刺蝟Vicky韓國唯一的大師級的國際文藝片導演金基德,因罹患新冠肺炎在拉脫維亞離世。這兩年裡,金基德因為Metoo運動頗有些狼狽,但無論如何讓人想不到他會在繁亂中悵然離世。考慮到他年僅60歲,真是讓人噓唏不已!1.
  • 毀譽參半 金基德孤獨地走了
    這位半路走向影壇、沒有接受過專業電影教育的導演兼編劇,成為韓國第一位在柏林、坎城和威尼斯三大國際電影節上都獲過獎的導演。他說「電影不是學出來的,是做出來的」。2012年,金基德憑《聖殤》摘得威尼斯金獅獎。《聖殤》的拍攝成本只有10萬美元左右。金基德領獎時說:「我是一個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導演,金錢對我來說毫不重要,我拍電影是用我的全部身心來拍,一個人也能完成一部電影。」
  • 金基德23部電影合集: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
    2015年10月21日,金基德來中國拍攝大製作的神話題材電影。2020年12月11日,據韓媒援引俄羅斯消息人士報導,韓國著名導演金基德因新冠肺炎併發症在拉脫維亞去世,此時,距離他60歲生日僅有9天。 對於那些惡語批評者,金基德曾霸氣回應:「你們有信心絕不看金基德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