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英法兩國面對法西斯的囂張氣焰,怕引火燒身,採取的綏靖政策,目的是為了避免戰禍,戰火引向了社會主義蘇聯,因此並沒有對德國的侵略行為採取得力措施,並且縱容德國侵略他國。直到,德軍閃擊波蘭,作為同盟國的英法,不得已才對德宣戰。
其實這次戰爭是,德國、捷克斯洛伐克、蘇聯軍隊,共同入侵波蘭的軍事行動。
蘇德在全面佔領波蘭以後,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40年,在佔領波蘭,穩住蘇聯以後,德國把兵鋒直指西遊。在拿下丹麥和挪威之後。德軍開始面對,被歐洲各國寄予希望的「最強陸軍」的法國。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德軍的面前,的法國僅存活了39天。
德軍在進入巴黎以後並沒有像東亞的日本一樣展開屠殺,而是拿起擴音器對潰敗的法軍喊道:「我沒有時間抓你,你們自己放下武器回家,記住別擋道」,法國人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還是趕緊逃跑,回各家各找各媽。
相比而言,法國的女人過的就有點難過,她們為了吃飽飯,就討好德軍,甚至出賣肉體,這個可以參照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而我們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國王的演講》
導演:湯姆·霍伯
影片講述的是美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喬治六世國王的故事。
其實這也是一個傳記電影。1936年英王喬治五世逝世,把王位留給了患有嚴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也就是後來的喬治六世。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面對如此重任,他開始了與口吃的艱難鬥爭,並找到了民間神醫萊納爾羅格。
1939年二戰爆發,克服了口吃的英皇喬治六世,在聖誕節發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講,號召英國人民反抗法西斯,這也成為二戰中激勵英國人鬥志的重要因素。
本片在第83屆奧斯卡電影節共獲得了12項提名,最終拿到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演,最佳原創劇本等四項大獎。
《敦刻爾克》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在1940年,德國掉頭殺向西歐,在席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丹麥,挪威五國之後,5月,英法聯軍的馬其頓防線全線坍塌,英法聯軍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快速攻勢下迅速崩潰。5月底,英法比利時聯軍被德軍逼到了一個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叫敦刻爾克的港口。
本片從三名士兵的角度,講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中,英法軍隊面對德軍所經歷的殘酷鬥爭。
關於希特勒為什麼,在緊急時刻下令坦克部隊停止進攻,歷來說法不一。
《不列顛之戰》
導演:蓋伊·漢彌爾頓
《不列顛之戰》是英國在1969年高度還原經典英倫空戰的一部影片。
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法國的抵抗基本瓦解,歐洲只剩英國肩負著抗擊納粹的使命。由於,首相邱吉爾以及皇家空軍上將休·道丁主戰派堅決反對與德國媾和。
希特勒決定進攻英國,從1941年起開始出動大批飛機轟炸倫敦等城市。以瓦解英國人民的意志,逼迫其投降。
該片講述的就是當時在英倫海峽發生的英德之間的最激烈的空戰。
當時在劇組的努力下,英國找到了當時二戰的全部老飛機。有些無法升空的飛機就只能在陸地上亮個相。但是這種高度的還原,還是令軍迷們津津樂道。
《最長的一天》
本片是由1962年美國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的一部,反映諾曼第登陸情景的戰爭片。
自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美國捲入二戰。
至1940年5月,英法比利時聯軍倉皇撤退之後,盟軍再一次殺回西歐,開闢第二戰場。
話說這是一部連盟軍司令艾森豪,都想參演的一部電影。
該影片從盟軍與德軍的雙重視角,進行展開。幾乎以戰略的高度還原的諾曼第登陸第一天的情景。
西太平洋防線的總指揮陸軍元帥隆美爾說,無論對於盟軍還是我們,都終將會成為最長的一天。
在登陸作戰中,美軍遭受了比預期來得更強大的火力。海灘上受傷士兵的痛苦嘶嚎,都參加過此次登陸作戰的老兵難以忘懷。
除了陸地登陸,盟軍空降部隊的傷亡也相當慘重。突然從天而降的傘兵,令德軍驚慌失措,他們紛紛出動向天空掃射。許多尚未落地,或落地上無反擊能力的傘兵,當場被活活打死,對美國傘兵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遙遠的橋》
導演:理察 阿滕伯勒
在進行諾曼第登陸之後,為了讓步兵搶在東線的蘇軍之前搗毀柏林,盟軍深入德國腹地,奪取德軍控制的橋粱,而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空降作戰,稱為「市場花園行動」。
此次戰鬥,盟軍出動了三個空降師以及一個波蘭傘兵旅。可惜由於步兵傘兵的協同問題,這一次奪取橋梁的行動展開的極不順利。最終在德軍的反擊下行動失敗,這也成為盟軍重返歐洲大陸之後遭遇的最大一次失敗,阿納姆大橋也被作為了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被稱為「遙遠的橋」。
該影片較為真實地還原了市場花園行動。影片擁有超一流的演員陣容,並且徵集了上千名扮演傘兵的群眾演員。再加上過硬的製作水準,使這部影片穩坐上世紀70年代戰爭片的頭把交椅。
《坦克大決戰》
導演:肯·安納金
本篇是1965年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發行的一部關於盟軍與德軍最後一場坦克大戰為背景的戰爭影片。
1944年冬天,眼見大勢已去的希特勒,打出了最手中最後一張牌。
希特勒希望在聖誕前夕,利用不利於盟軍空軍發揮的陰雨天氣,在比利時法國邊境的阿登高地發動大反攻,試圖重創美軍,使其接受苟合,稱為阿登戰役。
此次戰役,德軍共動用了30萬兵力,最終由於德國的機械化部隊裝甲兵團缺少燃料而被迫投降。此戰中,德國共損失了800輛各類裝甲車輛,以及上千架飛機,10萬人陣亡,僅剩的家底被一掃而空,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進攻。
至次年,1945年5月,蘇軍突入柏林,希特勒在暗堡中自殺,第二次元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全面結束。
戰爭是殘酷的,歐洲盟軍與德軍的作戰也是繼最慘烈的蘇德戰爭之後的又一軍事奇蹟。
對於作戰雙方的任何一方,戰爭的最終受害者都是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爭中全球大約61個國家地區捲入戰爭,造成了大約9000萬人的傷亡,5萬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這些數字都在無聲中訴說著戰爭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