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這幅價值連城的北宋風俗畫作,系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釐米、長528.7釐米,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實。
這幅畫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出了數量龐大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出了北宋時期的風土人情和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但是《清明上河圖》想要表達的不僅僅是簡單的百姓風俗和日常生活,在商業繁榮的表面之下卻暗藏玄機,明線下交織著一條令人震驚的暗線,同時又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
這幅畫作通過表現驚馬闖郊市為伏筆,鋪墊出全卷矛盾的視覺中心,船與橋的險情和橋上文武官員爭路交織成的矛盾高潮,以及前後出現的軍力渙散、消防缺失、城防缺失、國門洞開、商貿侵街、商賈囤糧、酒患成災等場景。
畫家張擇端以畫曲諫,提出對城防、安全、交通等諸多社會問題的憂慮。
從歷史文獻中我們可以知道,汴京是十二世紀初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人口達到了137萬,8廂120坊,絕大多數建築都是磚木結構。北宋經歷了40多次特大火災,因此消防是當時朝野最關注的嚴峻問題。當時汴京的防火措施非常嚴密,每個坊都設有一座望火樓,專門觀測火警。樓下有被稱為「潛火兵」的軍隊駐守,專司消防,張擇端畫瞭望火樓,但樓上並無一人守望,更為誇張的是,望火樓下的兩排兵營被改作了飯館。
比消防缺失更可怕的是城防的渙散。畫中,城牆上下沒有一個守兵,土牆上面也沒有任何城防工事,連射箭的城垛也沒有,甚至連虛設的城防都沒有。原本應該是有重兵把守的城防機構所在的位置,竟然是一家商鋪,老闆正在驗貨,帳房在記帳。
從畫面上看,整個汴京正沉浸在濃厚的商貿氣氛中,完全是一座不設防的都城。
這不是張擇端的特意設計,而是真實地反映了宋徽宗在位的初期已經日漸衰敗的軍事實力和日趨淡漠的防範意識。
畫卷中有很多船,其中大量是運糧的私家船。表面看來這是一種商貿興隆的景象,實際上反映出當時政府的一項重要失誤:宋徽宗將大量運糧的官船去運送花石綱,使得私船趁虛而入,最終操控了糧食價格。
城門邊,稅務官指著麻包說出了一個想要的數字,引起貨主們的不滿,一車夫急得大吵了起來,驚動了城樓上的更夫向下觀望。北宋的冗稅制度激發了官民之間的對立情緒,這一場景反映出當時緊張的官民關係。
畫中兩處出現瀆文悲劇,車夫把被廢黜的舊黨書寫的大字屏風當作苫布,包裹著舊黨人的其他書籍文字裝上串車,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銷毀。反映了當時政治鬥爭的殘酷和對文化藝術的破壞程度。
卷尾,畫家描繪一個驚險的場景:兩輛四拉馬車急轉飛馳,橫衝直撞,路人尚未來得及避讓;還出現臨時性的侵街現象,即在城門口有富人佔道舉行殺黃羊祭路神送客的情景,足見城市管理之混亂,隨意性泛濫。
張擇端想通過《清明上河圖》向宋徽宗展現一些社會頑疾。由於宋太宗採取鼓勵文人諫言的政治措施,關注社會現實和朝廷政治成為宋代畫家較為普遍的創作趨向。
北宋官吏利用繪畫向皇帝表述民情的手法不僅一例,如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是北宋的大災之年,光州司法參軍鄭俠借工匠繪製的《流民圖》請求宋神宗停止王安石的變法活動。
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位書畫家,十分熱愛繪畫,他利用皇權推動繪畫,使宋代的繪畫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他不可能看不出張擇端的畫中含意。
遺憾的是,宋徽宗熱衷於精繪祥瑞和吉兆,他雖然看出《清明上河圖》的畫中用意,但他並不想改變這些,所以他不願收藏此畫,只在卷首題籤後就將其賞賜出去了。
如果宋徽宗這時頓悟,聽從了張擇端的曲諫,勵精圖治,銳意改革許多弊端,如加強城防,筆者想北宋也就不會有靖康之難,徽欽二帝和趙宋皇室也就不會落得個被擄掠到金國去的悲慘命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