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眾期盼的《古董局中局》2終於播出了。
在《古董局中局》1中破獲佛頭案的大英雄許願,到了第二季,英雄的光環不但消失了,反而還慘得一逼。
許願原本是想揪出老朝奉報仇,卻因報復心切反被人下套利用,在公開的媒體中大肆宣揚故宮典藏的《清明上河圖》是贗品,一家外資的香港拍賣公司趁虛而入,並對媒體聲稱自己手裡有《清明上河圖》的真跡,一時間轟動全國。
就在兩方爭執不下之際,戴海燕博士針對《清明上海圖》,提出了諸多爭議點,有關於作者的,有關於名稱涵義的……
而劇中針對《清明上河圖》的這些爭議,也是目前學術界爭議不下的話題。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到底是誰?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汴梁(河南開封)的市井風情,從建築、樹木、河、橋到人、車馬、傘、船等,無一細緻入微的描繪展現出來,生動還原了當下那一刻的汴梁城的繁華盛景。
可偏偏這樣一幅作品上,卻並未找到關於作者的署名。一般人都會在自己完成的畫作上簽名,更何況是這樣一幅作者傾盡心血的曠世奇作。
若不是金朝人張著在畫卷後面寫了85字題跋,並在題跋中指出了此畫出自北宋畫家張擇端之手,恐怕這幅曠世奇作的身世就得成迷了。
金朝人張著寫的題跋
可即便如此,仍有學術界的人對此畫作者存疑。
因為在歷史上,關於張擇端的記載,除了張著的這85個字的題跋提到過之外,再無任何史料記載,就連宋代的繪畫專著,也沒有一本提到過張擇端。在宋徽宗組織編寫的《宣和畫譜》中,記錄了歷代畫家231人,作品6396幅,就是沒有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
這麼牛的畫家,這麼牛的畫,難道宋朝人都不知道嗎?
關於這個疑問,學術界有人猜測,認為張擇端有可能是南宋或者是金人,因為身份原因便沒能載入史料,而《清明上河圖》的成畫時間因為晚於宣和時期,而沒被記錄在冊。
故宮裡的《清明上河圖》,到底是不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真跡?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並不出名,但因畫作本身精巧生動的畫工及其所包含的歷史含義,使其成為一部「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奇作。
然而,《清明上河圖》和它的作者一樣,歷經了波折劫難,幾進幾出皇宮,流轉於多個藏家之手,最後被末世皇帝溥儀偷帶出宮。
到1950年,東北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前身)在清理戰亂中失散的庫存文物時,《清明上河圖》才得以重見天日。據記載,當時庫房中共有三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經專家鑑定後,確定其中一幅為真跡。
《清明上河圖》從被創作完成以來,一直備受世人矚目,歷代摹本種類、數量眾多。
目前,存世的《清明上河圖》摹本在中國大陸藏有十件、中國臺灣十件、歐洲六件、美國六件、日本十一件、下落不明五件。
市面上各朝代的臨摹版本眾多,如何確定故宮收藏的《清明上河圖》一定就是真跡?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 故宮博物院藏清朝年間,嘉慶皇帝通過抄家獲得了張擇端珍本的《清明上河圖》,並請太上皇乾隆為此畫做鑑定,乾隆一看便知此本為真跡。那時他正在給宮內保存的歷代書畫編輯目錄,取名《石渠寶笈》,於是就在張擇端真跡畫卷的開頭蓋上「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算是給了真跡一個正式的名分。
所以印章成了主要的鑑定依據,根據「石渠寶笈」和「寶笈三編」兩個印章,確認故宮裡典藏的《清明上河圖》為真跡。
當然,故宮裡典藏的《清明上河圖》並不止一幅,為了更好的保護真跡,所以對外展出時所用的版本是「清院本」,「清院本」相較於真跡,年代較近,且顏色更加豔麗。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指清明節期間嗎?
針對《清明上河圖》中「清明」和「上河」二詞的含義,學術界意見不一。
有的學者認為「清明」就是指「清明節」,而「上河」是上墳之意。
持該觀點的人認為從畫作許多細節中可以看出當時的人正在進行掃墓、踏青等活動。
如:畫中有一隊人馬自郊外入城,女主人乘坐的轎子插滿楊柳雜花(這是北宋開封一帶掃墓時乘轎的特有習俗:流行用「楊柳雜花」裝飾轎子,有驅邪求福的含義);畫中還有一家賣紙錢的店鋪……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
插滿楊柳雜花的轎子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
賣紙錢的店鋪
可另一部分學者卻針對畫中的細節提出異議,聲稱《清明上河圖》畫的是「夏末初秋」的景致,而非「春景」。
理由一是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因為當時汴京城是以燒煤為主,臨近冬天才準備烤火用的木炭。《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爐會也」;
二是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市人爭飲」;
三是畫面中氣候還很炎熱,街上有賣西瓜的,還有行人穿著短袖。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短袖
另外有一點,畫裡面拿扇子的人多,並非代表天氣炎熱。
宋朝時候的人,春夏秋冬都帶扇子。這扇子不是扇風的,它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在街頭偶遇熟人,卻不想被認出時,便拿扇子遮一下臉。
注:《清明上河圖》局部細節——扇子
根據以上種種細節得出,此畫的季節並不是清明節時期,那麼「清明」便不是指的清明節,而是意指「清明盛世」,「上河」指的是「汴河」。
就在兩派學者針對畫中季節爭論不休之時,一部分中立的學者又提出新的觀點:「清明」是地名,即東京內的清明坊。因為畫中所繪是從清明坊到虹橋汴河兩岸的活動情景。而「上河」是對汴河某一河段的特殊稱呼。
專家就幾種意見爭執不下,到目前為止,「清明」、「上河」究竟作何解釋,還未有定論。
清明上河圖為何沒畫金明池?
金明池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皇家園林,位於東京汴梁城(今開封)外。相當於當今北京的王府井,是北宋最有地標性的建築。
宋朝時期,一部分皇家園林是定期對市民開放的,每年的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金明池都會準時「開池」,任市民遊玩。而且在開放期間,金明池還會舉辦盛大的水戲表演。每有御駕親臨,遊人亦不須迴避,爭相觀睹。
而在張擇端生活的北宋宣和年間,金明池甚至在夜間也對外開放:「宣和……乙巳之春,開金明池,有旨令從官於清明日恣意遊宴。是夜,不扃郭門。貴人競攜妓女,朱輪寶馬,駢闐西城之外」。
所以金明池不光只是皇家聖地,還是世人遊玩觀賞的繁華之地。
如此繁華之地,可偏偏張擇端卻沒畫。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裡沒有金明池,他畫到城市最繁華處,便戛然而止。
註:《清明上河圖》此處過渡不自然
他畫遍汴梁城街道的每一處景致,卻獨獨不畫最為繁華的金明池?
這讓人費解。
而且,在故宮保存的《清明上河圖》中,宋徽宗五字題跋和他的雙龍小印已然不見。
於是學界有人大膽提出,聲稱後世收藏的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是幅殘卷。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明代閣臣李東陽分別於1491年10月11日和1515年4月10日,在畫卷上寫了兩個題跋,他說:「圖高不滿尺,長二丈有奇。」
也就是說,《清明上河圖》畫心長二丈多一點。而現存故宮的《清明上河圖》只有528公分,與二丈相比,足足少了四尺!
如果《清明上河圖》的真跡真如李東陽所言,那麼殘卷到底流落至了何處,長達兩米多的殘卷上所畫的內容又有哪些汴梁城風貌,這些疑問隨著消失的那部分殘卷,成了迷。
《清明上河圖》的眾多疑團,為其平添了一抹神秘色彩。而它畫作裡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樹,究竟隱含了多少意境與秘密,還靜默的等待著人們繼續一探究竟。
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請橫轉手機滑動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