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陶瓷界,提到王錫良大名,無人能望其項背,他是當代陶瓷界響噹噹的泰鬥級大師,為陶瓷藝術兢兢業業七十餘年,因德藝雙馨,聲望隆重,成為後背藝術家之楷模。他注重繼承傳統,又敢於創新,一件件傳世經典皆出他之手,世界各地博物館都有珍藏其精品佳作,藝術市場也是屢創新高,是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家中作品升值潛力,的藝術家之一。而今,在紫禁城六百年之際,已到期頤之年的王錫良仍然創作不止,他以精湛的瓷雕技藝,老練的中國畫功底,豐富的制瓷經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瓷雕藝術作品《清明上河圖·宮廷福筒》。從這件作品上所展示的王氏落地粉彩,混合疊雕,瓷內書畫三門王氏絕技,即可看到王錫良七十年以來所練就的精絕技藝,他所具備的勇於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匠心精神,均在一器之上,體現。
《清明上河圖》原作自宋代以來,版本眾多,設色方面也是五花八門,張澤端版設色淡雅,流傳至今畫面和色彩經過風化已顯昏暗和陳舊。王錫良對《清明上河圖》的色彩進行了重新解析,以瓷繪的獨有方式精準還原了原色的基礎上,又加重了重彩色調,人物多數身著青綠服飾,樹葉、船篷大多是青綠色調,使得整器看上去清新亮麗,有清明時節迎初春的氣息。另外,青綠之中又增加了金碧重彩,青中有金,綠中透壁,顏色多重交匯,配以精妙的瓷面布局,使得整體畫面更加嚴謹且富有層次,著色暈染真實自然,充滿盎然生機,千年古畫神韻躍然瓷上。
《清明上河圖·宮廷福筒》
混合浮雕是構成《宮廷福筒》的又一特點,「青綠」「金碧」的顏色更傾向於立體藝術的彩繪範疇,所以配以瓷雕,才更能使《清明上河圖》成功融合在瓷器之上。福筒瓷雕畫面,是以陽雕、深雕、線雕等技法為基礎,需要精雕細琢的三百多處細節,配以層層疊雕技法,使之處更為精緻考究,極有立體動態之感。
《清明上河圖》外觀展現市井祥和、民俗萬象之景,繁華於外,雋永於內,《福筒》,的魅力之處還在於內藏乾坤,富有錦繡之美。視線從富麗壯美外表移至內側,一幅來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映入眼帘,這是《福筒》藝術表現形式的另一個驚人之舉。
可以試想,紙本的平面書寫較為掌控,但在瓷器的內部立體書寫並還原真跡神韻,充分展示出王錫良精湛的內畫技藝。方寸之間,行草用筆揮灑自如,排列布局疏密有致,與傳世名作的圓勁古雅、筆法神韻、運筆氣勢別無二致,婉如王羲之真人在世書寫於瓷器之上,大書法家的真跡再現不難看出內畫技藝的高超與難度。王錫良在繼承傳統陶瓷藝術之上,又憑藉多年來摸索瓷器內畫新技法,在當代陶瓷藝術領域,獨闢蹊徑、博採各家之長,這件《福筒》的,內畫藝術是他不斷推陳出新,多元陶瓷創作風格的集大成之作。
《清明上河圖》這幅鴻篇巨作,是代表宋代的藝術輝煌的極臻之作,王錫良將一門三絕技展現在立體藝術的瓷器上,可謂是當代泰鬥級藝術家對技藝的自信展示,表現了其對紫禁城典藏藝術崇高的致敬之情。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稿件、圖片均有可靠的來源,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並不代表新訊網觀點,由此產生的財務損失,本站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本站自動屏蔽違反《廣告法》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