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熱播劇《古董局中局》,將我國歷史上最為有名的畫作之一《清明上河圖》推上了熱搜。這幅稀世珍品誕生於宋朝徽宗時期,大約是公元1120年前後。在它誕生的近900年時間裡,被眾多收藏家和鑑賞家品玩收藏,也曾被野心家巧取豪奪,更曾四次出入皇宮大內。這幅名畫的流傳史充滿傳奇、浪漫、暴力和血腥。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清明上河圖》有眾多版本,其中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原版,和明代仇英的臨摹版最為有名。那麼,《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900年,遭遇了幾番劫難?這幅傳世神作中暗藏著哪些不曾示人的玄機?作者張擇端的身世又為何異常神秘?李涵說歷史,今天為您講述:《清明上河圖》背後的玄機。
《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流傳900年得以存世,可以說充滿傳奇色彩。而它本身也有許多待揭之謎,作者張擇端的身世就是其中一個。張擇端究竟是誰?他是哪朝哪代之人呢?
關於張擇端的身世,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北宋人;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南宋人;還有專家學者認為張擇端是金朝人。三派學者各有各的證據,卻無法說服對方。終於,經過更多專家學者對《清明上河圖》的研究考證,認為張擇端就是北宋人。金代的張著曾是《清明上河圖》的收藏者之一。他在畫卷上所留的題跋中,明確說明張擇端是北宋「翰林」,並進一步指出,張擇端遊學於京師,後習繪畫,尤喜畫舟車、市橋、郭徑。因為張著的題跋是最接近於這幅畫的創作時間的,也是關於張擇端身世的最早記載,因而被廣泛接受。
張擇端畫像
《清明上河圖》畫長5.28米,寬24.8釐米米,上面真實記錄了宋徽宗宣和年間,都城汴梁(開封)汴河兩岸的繁華熱鬧景象。通過這幅畫,可以全面地了解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圖上首先展現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牲畜208頭。畫中人物形神畢備,毫纖畢現,極富情趣。
對《清明上河圖》有興趣的朋友會發現,畫上缺少了兩種古代市井常見的動物——馬和羊。而細心的朋友從最近熱播的另一部反映宋朝歷史的熱播劇《清平樂》中也能發現,宋朝公主出行的車駕,竟然是牛拉車,而不是馬。只有一些高官在出行時才會騎馬。這是為什麼呢?
馬匹,是古代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則是製作營帳和軍服的主要原料。當時,遼、金等國在與北宋互通貿易時,馬與羊是不許出口到宋朝的。而北宋當時缺少養育戰馬的草原,因而馬匹極少,騎兵與周邊國家相比更是弱得可憐。
從《清明上河圖》上我們可以看出:汴梁街道上的大車都用驢或者牛拖拉,幾乎看不到馬匹。這幅畫可以說是暴露出了宋朝軍事實力的弱項。
當年,張擇端在完成此畫後,獻給宋徽宗,宋徽宗看到此畫愛不釋手,隨即將其收入宮中收藏。但不久後,這幅畫就流出皇宮,被劫掠到了北方。1127年,在靖康之變中,宋徽宗、宋欽宗父子被金兵俘虜,北宋都城汴梁被金兵佔領,皇宮內收藏的珍寶字畫也成為金人的戰利品,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這是該畫第一次流出皇宮。
元朝於1271年建立後,攻破了金朝的都城,《清明上河圖》隨即落入元兵之手,被收入元朝皇宮。雖然被皇宮收藏,但蒙古人是馬背上得來的天下,對文玩字畫並不十分看重,不懂得《清明上河圖》的價值,於是將畫扔在庫房裡不聞不問。
幾年後的一天,宮內的一個漢人裝裱匠在無意中發現了這幅名畫。此人雖然只是個裝裱匠,卻對古代畫作頗有研究,當他確定這就是《清明上河圖》真跡時欣喜若狂。也許是貪念作祟,也許是不忍心這幅傳世名作繼續在庫房裡被灰塵掩埋,他開始苦思冥想如何能把這幅畫盜出宮外。
終於,他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偷天換日。他請人臨摹真跡,畫出了一幅以假亂真的《清明上河圖》,然後使了個掉包計,將真畫偷出宮外。這幅名畫第二次流出皇宮,流入民間。此後,《清明上河圖》先後被陳彥廉、楊準、鶴坡、徐賻、李東陽等人收藏。
宋徽宗趙佶
收藏者中有真愛此畫的文人名士,也不乏慕其名而起歹意的奸惡之徒。古語有云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幅畫因為過於珍貴,還曾還給人帶來過滅門之禍。
電視劇《古董局中局》中提到,明朝奸臣嚴嵩父子為得到《清明上河圖》不擇手段,歷史上確有其事。
嚴嵩是明朝嘉靖朝的內閣首輔,也就是宰相,後世稱之為墨相。關於墨相,有兩個解釋,一個說他是出了名的貪官,古代管貪腐叫貪墨,因而稱他為墨相。另一個說法是嚴嵩的書法造詣極深,因而被稱為墨相。無論哪種說法靠譜,都脫不開他喜好書畫,為了得到名作不惜手段的罪名。
嚴嵩權傾朝野,又非常喜歡古代名家字畫,當他聽說了《清明上河圖》的消息時,自然想方設法要將其弄到手。據明代李日華所寫的《味水軒日記》記載,《清明上河圖》當時在兵部尚書陸完的手裡,但後來陸完因罪被貶到福建,並死在了那裡。陸完夫人知道《清明上河圖》的珍貴,生怕被人惦記上,於是秘密收藏。
嚴嵩畫像
陸夫人有一個侄子,名叫王震齋。此人可說是個畫痴,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姑姑家後,多次上門央求欣賞名畫。架不住侄子的軟磨硬泡,陸夫人允許王震齋在自己家裡賞畫,但決不能拿走。王震齋本就擅長繪畫,見不能拿走,便下功夫臨摹了一幅,隨後還四處炫耀說《清明上河圖》在自己手裡。
有個御史叫王忬,一直想巴結嚴嵩。當聽說《清明上河圖》在王震齋手裡後,立刻花高價把那幅臨摹的贗品買了過來,獻給嚴嵩。不曾想,嚴嵩請人品鑑這幅名作時,發現是贗品。嚴嵩認為王忬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於是尋了個機會,給王忬安了個罪名,滿門抄斬。拍馬屁不僅拍到馬腿上,還把身家性命都搭了進去,實在是委屈了這位王御史。
既然有了真畫的線索,得到它的辦法就太多了。嚴嵩最終還是從陸夫人的手裡將《清明上河圖》的真跡奪了過來。不知是這幅畫本身戾氣太重,還是老天要懲罰嚴嵩,得到畫不久後,嚴嵩就因兒子嚴世蕃的種種惡行而被彈劾入獄,家產被抄沒,《清明上河圖》也第三次入宮,成為明朝皇室的藏品。
我們都知道明朝是宦官幹政最猖獗的朝代。萬曆年間的大太監馮保附庸風雅,也學那些風流文人收藏古董字畫。馮保不僅從民間搜刮,竟然還把主意打到了宮裡,從宮中偷出了不少古玩,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圖》。
不知是怕別人知道,還是他又轉手送給了他人,馮保倒臺抄家時,竟不見了這幅傳世名作。此後上百年,這幅畫再也沒有出現過。
《清明上河圖》再現人間時,已經是清乾隆時期。浙江桐鄉人陸費墀是已知的清代第一位收藏此畫的人士。陸費墀臨終前,未免名作埋沒,將畫轉給了朋友畢沅。
畢沅曾任湖廣總督,他死後,湖廣各地起義反清。清廷索性將這個黑鍋扔給了已死的畢沅,認為他在任期內沒有管理好地方。最狠的是,清廷還滅了畢沅滿門,家產業全部查抄,《清明上河圖》自然也被清朝皇室掠走。這是這幅畫第四次進入皇宮。
畢沅
後來的故事,人們大致都知道了。辛亥革命後,末代皇帝溥儀將包括《清明上河圖》在內的一批古董字畫秘密運出清宮,後來又帶至東北。偽滿洲國滅亡後,溥儀打算潛逃日本,並隨身帶了一箱文物精品。當他在瀋陽機場落地,準備轉機時,被早已等候多時的蘇聯紅軍抓走。那個裝有《清明上河圖》等珍貴文物的箱子被孤零零的扔在機場裡。
溥儀
好在這幅名畫命不該絕,被古代書畫鑑定大師楊仁愷發現。最終,歷經800年的曲折輾轉,這幅傳世名畫被故宮博物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