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大片《流浪地球》中,吳京飾演的中國航天員在國際空間站,肩負領航重任。遠離地球後,人類想要在外太空持久生存,全封閉的生命保障系統必不可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女教授劉紅就專攻於此,她研製的「月宮一號」是我國首個空間基地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綜合實驗裝置,已創下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如未來應用於太空,可幫助人類長期在太空生存。
創辦「月宮一號」的女教授劉紅
上月底,在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前,中華全國總工會公布了「全國五一巾幗獎章」名單,這份屬於女職工的沉甸甸的榮譽,全國僅十個,劉紅榜上有名。今天(3月7日)上午,在「女教授的北航故事」活動中,劉紅講述了科研歲月的酸甜苦辣,分娩當天在實驗室忙到半夜,出了月子立馬投入工作,為了贏得項目支持故意扮老十歲,「月宮365」實驗一年多,幾乎天天做噩夢……非凡成就背後暗藏非凡付出。
最艱難的日子是為實驗找場地
「月宮一號」建成於2013年10月,回顧其出爐過程,劉紅坦言,最艱難的時刻就是2009年到2010年之間,當時,他們在小場地裡能做的實驗已經完成了,需要一個比較大的場地做系統實驗。放眼自己所在的學院,可能連5㎡的場地也沒有,校園裡的場地也緊張。一次跟著校長走訪俄羅斯時,她提前彩打了十幾份PPT,去機場路上大堵車的間隙,她把PPT分發給同行的校領導,並介紹自己所做的成果,想要爭取場地支持。
參觀完俄羅斯的密閉實驗系統,時任北航校領導連連讚嘆,劉紅瞅準機會,立下軍令狀,「如果給我500平米,我給你做出來一個比這個好至少兩倍以上的。」連俄羅斯的一位院士也說,「在中國挑合作夥伴,我只跟劉紅老師,我認可她!」
最終,「月宮一號」得以在北航新出樓西側紮根,運行至今,且享譽全球:2014年1月至5月成功進行我國首次長期高閉合度集成試驗,密閉試驗持續了105天,標誌著我國從無到有建立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外太空長期生存核心技術——空間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並在世界上首次構建了類似地球生物圈的「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四生物鏈環系統;2017年到2018年,完成為期370天的「月宮365」實驗,由此創下世界上時間最長、閉合度最高的密閉生存實驗紀錄。
「月宮365」400多天裡天天做噩夢
「月宮365」實驗轟動全世界,但其過程相當煎熬。除了實驗本身的370天,加上預實驗和啟動實驗,前後歷時400多天,劉紅回憶,那400多天幾乎天天做噩夢,「總是怕哪個地方萬一沒有想周到出點什麼問題,就是各種噩夢、各種噩夢。」
對於艙內的實驗者而言,壓力也可想而吃。他們會由最初的興奮,到熟悉,再到煩躁,志願者每天都有任務在身,早上7點到晚上7點有規定日程,休息時間也有一定要求,活動場地受限。對於他們的心理狀態,劉紅想得很周密,在「月宮一號」的監控室,劉紅安排了團隊成員,24小時值守,陪伴志願者。就連2018年年初的春節,她也帶領團隊成員和艙內志願者一起堅守科研任務,大家在「月宮」內外同步包餃子過大年。
「月宮一號」實驗中,還有一種出名的食物——黃粉蟲,它是志願者補充蛋白質的重要來源。提起這個蟲子,劉紅滔滔不絕,「它的蛋白質很好,蟲油很好,蟲油主要是不飽和脂肪酸,是一個非常健康的食品。」據說,在德國,小小一罐50克的黃粉蟲,價格是20歐元。
活動現場觀眾品嘗劉紅教授推薦的黃粉蟲
她還貼心地準備了五香味兒的黃粉蟲,邀請在場觀眾現場品嘗。
到底是什麼味兒?
有人說,香香的,像小時候肉渣包子的味道;有人讚嘆,又酥又香。
說起這黃粉蟲,還有一個故事,當初研究期間,一個博士生帶著蟲子去美國休斯敦參加國際會議,剛開始現場人都不敢嘗,後來一個勇敢的大學生品嘗後說,「有點像炸土豆條味」。隨後,一大盒黃粉蟲就被「秒光」。
故意扮老十歲只為看著靠譜
烏黑的秀髮向後攏起,身穿藏青色連衣裙,披著淡紫色絲巾,作為「月宮一號」總設計師,劉紅是忙碌的學者,也是優雅的教授,還被學生稱為「北航版蒙娜麗莎」,因為她美麗親切的笑容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剛開始參加工作時,顏值出眾的劉紅還曾故意扮老。
上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留學回來後,劉紅開始工作。本是一幅學生模樣,但科研中需要爭取各種項目和科研經費支持,「我原來是做環境工程的,工程的東西如果人家看著你面那麼嫩,不靠譜。」
(右二)為劉紅教授
為此,劉紅無論買衣服還是日常穿搭,就使勁兒往老了打扮,她的預期目標是,比實際年齡老十歲那樣會比較好。劉紅笑著回憶,「直到有一天下計程車時,那位司機問,大姐,您是不是快退休了。我想這差不多了,靠譜了。」幽默的軼事激起陣陣笑聲。
出了月子就進實驗室
就連生孩子,劉紅跟別人也不一樣。她博士畢業後,想在北京一所知名高校做博士後,對方有些隱憂,擔心女同志懷孕影響幹工作,還舉了一個例子說,曾經之前有個博士後,來了就生娃、坐月子、休產假,之後就該出站了。
劉紅聽聞,就放棄那所學校,打算去別的學校。為啥?「因為我揣著孩子呢!」如同講段子一般,劉紅再次把觀眾們逗樂了,那會兒她已經是準媽媽了。
之後,劉紅聯繫到另外一所學校的博士後職位,導師表示,生孩子很自然,你該幹嘛幹嘛。
這份理解,劉紅銘記於心,「我肯定不能辜負人家。」她當起了「拼命三娘」,生孩子那晚,是臘月二十九,她一直在實驗室幹到半夜12點,不巧電梯壞了,她還是步行從12層走下去的。坐完月子,正好寒假開學,她就出來上班了,「所以我相當於一天都沒有耽誤。」連博士後導師也相當驚訝。時至今日,回顧那段時光,她感慨,「是我應該做的事我一定要做好,不管任何人都不應該辜負人家,這是我最基本的做事做人的原則。」
活動最後,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劉紅口吻平淡,「其實沒有秘訣,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這麼多,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
今天上午,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第一獲獎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北航教授蘇東林,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市三八獎章獲得者、北航教授王少萍,北航先進黨務工作者,生物與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韓慧瑜等都走上講臺,與劉紅一道分享工作家庭與教書育人之中的智慧。
劉紅教授(右二)和幾位女教授參加北航「女教授的北航故事」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