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千秋》是一部以張自忠將軍在抗戰中抵禦日寇、壯烈犧牲的事跡為題材的大型戰爭巨片。由丁善璽執導,柯俊雄等主演,影片通過張自忠生前幾個重大光輝事跡和經歷,表現了一個中國軍人的忠貞國家民族,不屈膝投降的壯烈情操。
,蔣介石命令張自忠退守保定一線。後日軍突襲南苑,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及師長趙登禹相繼陣亡,部隊全部南撤,張自忠被任命為北平市市長。北平淪陷後,張自忠聽命留在北平與日軍周旋。人們認為張自忠已經投敵,使他有家歸不得。張自忠忍辱負重,完成使命後化妝逃離北平。到南京後,蔣介石任命他為第三十三集團軍中將司令,防守鄂北襄樊一帶。
1938年10月底,日軍侵佔武漢,與張自忠部隊在襄南血戰。1940年春,日軍動員五個師向張自忠部隊防區進犯,血戰數月,張軍所 部傷亡過半。張自忠決定入虎穴以挽危局,乃選敢死隊五百人,自老河口南瓜店渡過漢水,突襲日軍指揮所。不幸被圍,激戰三日,五百人無一生還。張自忠將軍自殺殉國。
1971年10月26日,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4個月後,美國總統尼克森赴中國大陸訪問,發表了上海聯合公報;再7個月後,日本宣布與臺灣政府斷交。一連串的重大政治衝擊,使臺灣的民眾產生出強烈的危機感,仇日的民族情緒也大為提高。在這種時空背景下,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有意利用影響力廣大的電影媒介來提振民心士氣。其時調任"中影公司"總經理不久的梅長齡,遂乘勢提出拍攝第一部正面表現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國為民英勇犧牲的抗戰電影《英烈千秋》。
影片氣勢雄渾、大氣、厚重,構思嚴謹,以濃墨粗筆潑灑戰場風雲,用工筆細描刻劃人物。將叱吒風雲的張自忠將軍與一些作者虛構的小人物,指揮將士與敵軍作戰胸有成竹,浩大的戰爭場面與寧靜的家居生活、英勇率軍作戰,與關心部下,如將妻子縫製的布鞋給士兵等,大小場面及動靜結合,把張自忠的精神、氣質、為人,部下對他的崇敬、敵我雙方對峙軍力消長,戰爭的殘酷性,整個中國戰爭形勢、張自忠的處境、受命和殉難,全國人民上下同仇敵愾保家衛國氣勢,線點面綿密布排、展開,有血有肉淋漓盡呈現塑造了光輝的中國軍人英雄形象,令人深受感動。飾演張自忠的柯俊雄恰如其分、又細膩地刻劃張自忠忍辱負重,對日本侵略者英勇抗擊的風貌。
這才是真正的戰爭片!真正的英雄從來都是「忍到最後一分鐘,撐到最後一秒鐘」的,即使被所有人誤解,仍然能堅持初心。喜歡這樣為求得良心的安慰而力竭而死的英雄,也喜歡這種顧大局,有道德而能讓敵人佩服的將軍。印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張將軍自北平返家,路遇妻子和女兒,卻因世人的誤解而不得不保持沉默,面對女兒的質問,他不能解釋,也無法解釋。暴雨中,張的臉部表情一直處於半陰半晴中,將他內心的掙扎呈現於觀眾面前。他轉身給妻女讓道的背影如此落寞,這不僅是作為一個丈夫、父親的無奈,更是一個時代英雄的無奈,讓我忍不住淚目。
印象最深的另一條情節線是臨清縣的父老鄉親對張及其家人的態度。當張奮勇殺敵取得喜峰口戰役的勝利時,全縣人與有榮焉,紛紛跑去張家祝賀。而當張因接受命令鎮守北平時,同樣的一幫鄉親則追隨輿論,群起而攻之,將其視作十惡不赦的漢奸。最後漢奸這個謠言不攻自破,張得以洗清冤屈,還是那幫鄉親又開始挽留張的妻女。這些情節對中國人人性弱點的刻畫簡直是入木三分,自此之後的影片裡再難有如此大膽,生動的展現了。
影片最先給我觸動的一個片段是——張自忠奉命留在已被日軍佔據的北平任偽市長以做周旋,然後那群張老家的刁民們就大肆對張的妻女惡語相加,一口一個漢奸,極盡羞辱謾罵之能事.當然,在張被正名之後,他們自然又紛紛出來跪舔.我覺得這一段拍神了,表現了部分中國人一向以來的兩個特性.首先,部分中國人缺乏判斷力,永遠不會獨立思考,街市上傳啥就信啥,媒體說什麼那就是什麼唄,然後就活在新聞標題下了.他們不追求也不在乎真相,這並沒有什麼好過分指摘的,可惡的是他們隨耳聽到或是隨手捏來所謂真相,然後肆無忌憚傷害可能無辜的人.第二個特性是在展現正面形象無成本或是成本低的情況下,部分中國人很容易義憤填膺,正義感爆棚,大義凜冽,苦大仇深.可能他們覺得,搞對了自己也算個英雄,搞錯了的話,隨大流的落井下石也沒什麼好顧忌的,畢竟法不責眾嘛。當然,很多人在要為正面形象付出重大代價的時候,往往會選擇走向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