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
不理會日本政府的強烈反對,率團前來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先生在大閱兵的次日接受央視記者水均益的採訪時激動地說:「昨天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好多老兵,他們坐在車裡,跟老戰友一起佩戴著勳章,見證檢閱活動,雖然他們的年紀會越來越大,但是他們的精神依然很強大,他們的貢獻和所付出的犧牲永遠都不能被遺忘。」來自「學習中國」APP的網友調查數據也力挺潘先生的觀點,大閱兵中向老兵致敬環節,以41.07%比率被網友推為閱兵中最讓人感動的環節,老兵方隊以35.31%比率被網友推為閱兵中印象最深刻方隊。這也有力地還擊了某些國家歪曲我們大閱兵的所謂「秀肌肉」論和「威脅」論。抗戰英雄令人景仰、抗戰精神永放光芒,抗戰歷史不能遺忘、正義需要力量伸張、和平需要實力維護,才是我們大閱兵的主旋律。歪曲大閱兵的意義與歪曲抗戰歷史的人,同流合汙、臭味相投,是唯恐天下不亂的好戰意識殘餘。在習近平同志關於抗戰的系列講話中,給「學習中國」小編感受最深的也是那些氣壯山河的抗戰故事和光芒萬丈的抗戰精神。
故事一
【習近平講述】
抗日戰爭時期,蘇聯飛行大隊長庫裡申科來華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他動情地說:『我像體驗我的祖國的災難一樣,體驗著中國勞動人民正在遭受的災難。』他英勇犧牲在中國大地上。中國人民沒有忘記這位英雄,一對普通的中國母子已為他守陵半個多世紀。
——2013年3月23日,習近平在俄羅斯莫科斯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
英雄事跡: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蘇聯飛行大隊長格裡戈裡·庫裡申科(1903年-1939年10月14日)與中國人民並肩作戰的故事,因習近平的演講,拂去歷史的塵埃,再次引起兩國人民的矚目。
1939年,他和考茲洛夫受蘇聯政府派遣,率兩個「達沙式」轟炸機大隊來華援助抗日。庫裡申科對中國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常常對成都的朋友們說:「我像體驗自己祖國災難一樣體驗中國人民的災難,當我看到日寇狂轟濫炸中國的土地時,我非常的憤怒和難過。」
1939年10月14日下午2點,庫裡申科接到作戰任務,出擊日寇某軍事基地,他立即率隊駕機迅速沿揚子江飛去,飛臨武漢上空時遭受日寇機群的攔截。庫裡申科沉著地指揮機群英勇抗敵,六架敵機被擊落。兇惡的敵人以三架米式戰鬥機包抄庫裡申科的領航機,他的飛機雖然遭到重創,但還是勇敢地單機衝出重圍,憑著高超技術使用右邊一個發動機沿著揚子江向駐地飛返。到達萬州上空時,遇到氣流,機身失去平衡,無法控制。為了飛機免遭破壞,庫裡申科用藝高人膽大,操縱飛機,強行降落,平穩降落在揚子江心,機上的轟炸員和射擊員跳水遊到岸上。由於長期操勞過度,經過幾小時激烈戰鬥的庫裡申科再也無力跳出機艙,無情的江水吞沒了他年輕的生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年華無私奉獻給了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他還用生命保護了戰友和飛機。
1958年國慶前夕,周恩來總理對特邀前來參加國慶活動的庫裡申科的家屬說:「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格裡戈裡·庫裡申科。」
圖為: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
《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
【習近平講述】
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
英雄事跡: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後改為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是一位歸僑共產黨員,有著「人民音樂家」之譽,是中國近現代偉大的音樂家。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包括《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遊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冼星海前往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裡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克裡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
故事三
【習近平講述】
我們不會忘記,無數法國友人為中國各項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中有冒著生命危險開闢一條自行車「駝峰航線」、把寶貴的藥品運往中國抗日根據地的法國醫生貝熙葉。
——2014年3月27日下午,習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
英雄事跡:
貝熙葉(1870-1960)是一位在抗戰期間無私地援助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式的醫生,擅長普通醫學及普通外科。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年,1954年離開北京回法國,以功臣的形象被這個國家首肯,並成為中法友誼的一個重要符號。他生於1870年,法國博爾都大學醫學博士畢業,擅長普通醫學及普通外科。民國初年來華,曾任法國駐中國大使館醫官、法國醫院大夫。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貝熙業立即挺身而出,代表外國駐京醫官致函中國紅十字會,願意為紅十字會服務,支援中國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在中國期間,貝熙業也堅持為普通百姓治病,費用全免。北京西山,他的住所貝家花園附近,就有當地村民感念其恩而命名的「貝大夫橋」。貝家花園碉樓正門上,懸掛著其好友李石曾手書的石匾「濟世之醫」。
貝家花園還曾是中國共產黨京西地下情報聯絡站的一個重要網點。貝家花園與平西抗日根據地相接,日本兵不敢輕易對法國人進行搜查,因此貝大夫受朋友的委託,承擔起秘密運送平西根據地所需藥品的任務。貝熙業在城內和西山的兩處宅第成為平西與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聯絡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貝熙業所做的這些事情都不為人所知。只有在史料中有零星記載。《北平人民八年抗戰》中記述:幫助地下黨黃浩經北平西山運藥的,還有一位法國朋友貝熙業大夫,騎自行車運藥,載重幾十斤,從城裡到妙峰山下,行程數十裡。後來他買了雪鐵龍小汽車,開始用自己的小汽車運藥。貝熙葉甚至親自秘密為八路軍做過手術。被稱為「無私援助中國人民的白求恩式醫生」。
故事四
【習近平講述】
70多年前,日本軍國主義侵入中國南京市,製造了屠殺30多萬中國軍民的慘絕人寰的血案。在那個危急關頭,拉貝聯絡了其他十幾位在華外國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了棲身之所。拉貝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大屠殺內情,成為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證據。
——2014年3月28日,習近平應德國科爾伯基金會邀請在柏林發表演講
約翰·拉貝(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是20世紀初德國西門子公司駐中國的代表,在中國工作了30年。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南京前夕,作為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代表處負責人,拉貝原本有機會登船離開,但他放棄了,決定留下來,與一些在南京各教會學校服務的美國人和少數英德商業人士共同組建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為沒能撤離的中國平民提供避難之所。1937年12月1日,拉貝擔任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主要成員是20多位歐美人士。安全區東起中山路,西到西康路,南至漢中路,北面到山西路與中山北路一帶,佔地約3.86平方公裡。義大利和美國使館、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等機構都在其中。
南京大屠殺結束一個多月後的1938年2月底,拉貝奉命返回德國,離開時還讓在他家養傷的中國飛行員王光漢扮作傭人隨他一同撤離。在拉貝離開南京的那天,「西門子難民營」的難民們在院子裡排成兩行,鄭重地向這位拯救了他們性命的德國人三鞠躬,並獻給他一塊大紅綢布,上面寫著「您是幾十萬人的活菩薩」。
拉貝的偉大貢獻不僅在於他拯救了25萬中國人的生命,還在於他留下了長達2000多頁的日記,詳細記錄了當年的親歷親見親聞。1996年12月13日,在美國紐約舉行的南京大屠殺紀念大會上,拉貝的外孫女賴因哈特女士將拉貝日記的副本首次向外界公開,立即引起轟動。日記中詳細記述了600多例南京大屠殺個案,很多可與其他史料互為佐證,成為南京大屠殺最翔實有力的證據之一。約翰·拉貝也因此獲得「南京的辛德勒」的美譽。他晚年生活拮据,心存感激的南京市民和國民政府常寄來捐助的財物幫助他維持生活。1950年,拉貝在西柏林因中風去世。
故事五
【習近平講述】
在這場救亡圖存的偉大鬥爭中,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獨立和自由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母親送兒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戰場,男女老少齊動員。北京密雲縣一位名叫鄧玉芬的母親,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他們全部戰死沙場。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
英雄母親鄧玉芬
英雄事跡:
鄧玉芬(1891年-1970年2月5日)出生在密雲縣雲蒙山深處的水泉峪村,她和丈夫借住在親戚家,靠租種地主的幾畝地過活,含辛茹苦地先後養活了7個兒子。
1940年,八路軍10團挺進密雲西部山區。鄧玉芬聽人宣講八路軍抗日道理,這些話使她懂得了只有窮苦人拿起刀槍打鬼子,才能挽救國家拯救自己。於是鄧玉芬的大兒子永全、二兒子永水成為白河遊擊隊的首批戰士。後來她又把三兒子送到白河遊擊隊。四兒子、五兒子也在環境最殘酷的時候,參加了抗日自衛軍模範隊。
1942年3月,丈夫任宗武和四兒子永合、五兒子永安,種地時遭日軍偷襲,丈夫和五兒子同時遇害,四兒子也被抓走了。同年秋,大兒子永全在保衛盤山抗日根據地的一次戰鬥中英勇犧牲。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兒子永合慘死在鞍山監獄中。同年秋,二兒子永水在戰鬥中負傷回家休養,因傷情惡化無藥醫治死在家裡。
1944年春,敵人在密雲豬頭嶺搜山,她背著小兒子,和八路軍傷員、鄉親們躲在山洞,小兒生病啼哭,在危急時刻,她將一團棉絮塞進兒子嘴裡。當鬼子下山後,可憐的兒子永遠離開了心愛的母親!她眼睜睜看著幼子死在懷裡,自己卻無能為力,她撕心裂肺地坐在小七兒的墳頭痛哭,這哭聲既是對小七兒的虧欠,更是這位母親對她已故去的諸多兒子的懷念。
1946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又發動了內戰,鄧玉芬送六兒子永恩參加了縣支隊。1948年在攻打黃坨子據點的戰鬥中永恩壯烈犧牲了。他立了功,卻永遠不能回來見媽媽了。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她舍家紓難,先後獻出了丈夫和兒子共7位親人,被當地人民譽為「當代的佘太君」。
故事六
【習近平講述】
在衛國戰爭最艱苦的時刻,中華民族許多熱血兒女毅然投身到抗擊法西斯德軍的英勇行列中。毛澤東主席的長子毛岸英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坦克連指導員,轉戰千裡,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毛岸英
英雄事跡: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本名遠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湘潭人,是毛澤東與其妻子楊開慧的長子。1942年5月,當衛國戰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正在莫斯科伊萬諾沃蘇雅士官學校學習的毛岸英決定走出書齋和學堂,上戰場去打擊法西斯。但他的申請卻沒有得到批准,對此他一直不甘心,最後毛岸英想到給史達林寫信。信的末尾署上了他的俄文名字「謝遼沙」,同時又註明「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
但他寄出去的信投出去十幾天後,如泥牛入海。碰巧,這時蘇軍政治部副主任曼努意爾斯基將軍來到毛岸英所在的國際兒童院看望各國的孩子們。當毛岸英向他提出參軍的要求時,將軍一下子變得嚴肅起來,用軍人的果斷口氣回絕道:「不可以,你是中國人,沒有加入蘇聯國籍,上戰場還輪不上你。」毛岸英開始施展他的雄辯口才,說:「曼努意爾斯基同志,我想問一個問題,您說共產國際這幾個字怎樣解釋?」沒等將軍回答,他又自問自答:「共產表示世界走向一種大同,叫做共產主義,各個國家不同種族的成員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國際,就是國際主義。我爸爸在中國打擊日本法西斯,史達林在蘇聯打擊德國法西斯,目標都是一個。反法西斯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一番話把努意爾斯基將軍深深打動了,他答應幫忙讓他上戰場去殺敵。
後來,毛岸英終於參加了夢寐以求的衛國戰爭,他在蘇軍一支坦克部隊任連指導員,隸屬於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這時蘇軍正在對德國法西斯展開猛烈反攻。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毛岸英不怕犧牲,英勇頑強,哪裡有負隅頑抗的德國軍隊,他的坦克連就衝上去,炮轟碾壓,一路戰鬥,一直隨大部隊攻克柏林,見證了德國法西斯垮臺的偉大歷史時刻。
故事七
【習近平講述】
中國飛行員唐鐸作為蘇軍空中射擊團副團長,鷹擊長空,在同法西斯軍隊的空戰中屢建戰功。在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革命先烈後代,年齡幼小,自告奮勇挖戰壕、製造『莫洛託夫』燃燒瓶、生產軍服、食品、伐木、挖土豆、在醫院照料傷病員,許多人還每月都為前線戰士獻出430毫升鮮血。
——2015年5月7日,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英雄事跡:
唐鐸(1904--1983),原名唐靈運,字金城。1904年生於湖南省益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唐鐸算得上一個傳奇人物,參加過五四運動,1920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期間,參加了「工學世界社」、「二八運動」和進佔裡昂中法大學的鬥爭,被反動派驅逐出境。回國後投入大革命洪流,被錄取為國民革命軍軍事飛行學校學生。1925年,他被選派到蘇聯學習航空技術,獲得航空機械工程師學位的唐鐸被分配到利比茨克空軍高級軍官學校當少校教官。為了參加蘇聯衛國戰爭,唐鐸多次向上級打報告,申請上前線,但都未能獲得批准。一直到1944年,在戰爭快要進入尾聲的時候,唐鐸才如願以償,擔任蘇軍某空中射擊團副團長,奔赴前線。唐鐸後來回憶這段歲月時,不禁感慨萬分:「在那些日子裡,飛機幾乎都是帶血作戰,因為每次作戰回來,後面的空乘戰鬥人員有的受傷有的犧牲,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人們就把犧牲者抬下去,把飛機檢修一下,換上另一個人,又立即起飛參加戰鬥。唐鐸參加了後期對德作戰,他多次率機飛赴前線,與入侵的德機空戰,屢建戰功。他先後榮獲列寧勳章、紅旗勳章、紅星勳章,由於在衛國戰爭中的傑出貢獻,他還獲得了一枚衛國戰爭中的最高榮譽--蘇聯衛國戰爭勳章。
故事八
【習近平講述】
中國女記者胡濟邦以柔弱之軀全程經歷衛國戰爭,冒著炮火報導了蘇聯人民的堅貞不屈、法西斯軍隊的殘暴、俄羅斯軍民勝利的喜悅,鼓舞了中俄兩國軍民抗戰到底的決心。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胡濟邦
英雄事跡:
胡濟邦(1911年-1995年)記者、外交家。浙江永康人。《中蘇文化》雜誌女記者。在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戰場上,都曾留下了她的身影。衛國戰爭期間,胡濟邦深入到蘇德前線採訪紅軍,用手中的筆向中國人民報導蘇聯軍民誓死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一幕幕壯烈情景。
故事九
【習近平講述】
俄羅斯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為贏得衛國戰爭勝利,付出了犧牲2700萬人的慘重代價,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馬特洛索夫、卓婭等一大批英雄兒女,為扞衛祖國獨立和尊嚴,為扞衛世界和平和正義,譜寫了感天動地的戰鬥詩篇。
——2015年5月7日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銘記歷史,開創未來》
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雕像
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英雄事跡:
潘菲洛夫師二十八壯士是指28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為國捐軀的第316步兵師指戰員。第316師在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組建,該師四成戰士為哈薩克族。師長伊萬·潘菲洛夫深受士兵愛戴,戰士們稱其為「我們的父親」,這個師的戰士被稱為「潘菲洛夫人」。1941年11月,德軍向擔負莫斯科防禦的第316師發起猛烈進攻,該師步兵團第2營第4連的28名官兵英勇抵抗,全部英勇犧牲。第316步兵師後來被命名為「潘菲洛夫近衛步兵師」。
馬特洛索夫英雄事跡:
在衛國戰爭中犧牲的馬特洛索夫是蘇軍一名普通士兵。1943年,馬特洛索夫在戰鬥中用身體堵住敵人碉堡的槍眼,為戰友打開前進道路,英勇犧牲。馬特洛索夫連隊的光榮室裡,陳列著沾滿血跡的馬特洛索夫共青團員證。他後來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馬特洛索夫
卓婭英雄事跡:
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後,正在上中學的卓婭自願參加遊擊隊,成為一名偵察員。同年11月,她成功燒毀德軍房屋後不幸被捕,被敵人絞死,犧牲時年僅18歲。卓婭就義前堅強高昂地說:「為自己的人民而死,這是我的幸福!」卓婭是衛國戰爭中第一位被授予英雄稱號的女兵。以卓婭為原型的小說《卓婭和舒拉的故事》也在中國讀者中產生了深遠和廣泛的影響。
故事十
【習近平講述】
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抵禦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湧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彭雪楓、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戴安瀾等一批抗日英烈和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新四軍「劉老莊連」、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及國民黨軍「八百壯士」等眾多英雄群體。
——2015年9月2日,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儀式上的講話
英雄事跡之楊靖宇:
楊靖宇(1905年2月26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任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1932年,受命黨中央委託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歷任抗日聯軍總指揮政委等職。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向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裡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鬥之模範」。
1938年冬,日寇實施慘無人道的歸屯並戶政策,並勾結日本武裝屯田移民,加強對南滿抗日根據地的摧殘,抗日聯軍的處境更加艱難。楊靖宇率第一路軍一部一千四百多人,進入長白山(603099,股吧)密林中。次年,在蒙江縣境與敵人戰鬥中受重大損失,隊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為解決部隊給養問題,命部隊主力北上,自己帶領一支小部隊東進。到了最後,他身邊僅有7名戰士,4名負傷,在零下40度嚴寒中,沒有一粒糧食,僅僅依靠樹皮棉絮和雪水充飢,但是他與600人的日偽軍頑強作戰,誓死不降。當偽牌長趙廷喜勸降他:「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對投降的人不殺頭的。」楊靖宇平靜的說:「我是中國人哪,不能作這樣的事情。如果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咱們中國就完了。要對的起自己的良心。」2月23日,由於叛徒出賣,楊靖宇被敵人包圍,在山林中與敵人激戰數日,受傷多處,後被敵人包圍,在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仍毫不畏懼,頑強抗擊,擊敵死傷20餘人,壯烈殉國。楊靖宇犧牲後,敵人殘忍地鍘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了他的腹部,驚駭地發現他胃腸裡儘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日寇無不震驚。他用鮮血澆灌著和平之花,用生命扞衛了人類的正義。
英雄事跡之趙尚志:
趙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漢族,熱河朝陽(現遼寧省朝陽市)人,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東北地區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當年延安出版社的《新中華報》,這樣形容趙尚志,矮矮的身材,一身破舊的士兵服裝,堆滿了灰的面孔。有人問他為什麼老不洗臉,他回答說,沒有祖國的人,還有什麼臉啊。趙尚志領導創建中共巴彥抗日遊擊隊、北滿珠河反日遊擊隊,他率領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活躍在松花江兩岸,極大地鼓舞了北滿人民的抗日熱情。1933年1月18日,趙尚志領導的東北工農義勇軍獨立師(原巴彥遊擊隊)在日軍的瘋狂掃蕩中解體。當時的中共滿洲省委不恰當地把責任全部歸咎於趙尚志,將其開除黨籍。後於1935年1月12日正式作出《關於恢復趙尚志同志黨籍的決定》。省委《決議》在談到趙尚志被錯誤開除出黨後的表現時說:「趙尚志同志被開除以後,在民族革命戰爭的烈焰中,能繼續艱苦奮鬥,在與日本帝國主義長期鬥爭過程中表現出堅強勇敢的精神。一年來創造和發展了珠河遊擊隊,開闢了滿洲反日遊擊區域,擴大了黨與遊擊隊的很大政治影響,推動了滿洲反日民族革命戰爭的開展。」
1940年3月,當趙尚志又赴蘇聯參加第二次中蘇伯力會議時,他竟然被北滿省委某些人以「有言論錯誤」為名,再一次撤銷了他的副總指揮職務。在接連兩次遭到省委的開除和撤職打擊之後,趙尚志絲毫沒有動搖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信心。1942年4月12日凌晨,趙尚志被化妝的特務劉德山誘騙,率抗聯小分隊襲擊鶴立縣梧桐河(今屬湯原縣)偽警察分所,途中劉德山突然向趙尚志開槍。趙尚志雖然腹部受傷倒地,仍立即回擊將劉德山擊斃。受傷被俘後,在審訊過程中,趙尚志寧死不屈。因傷勢過重,被俘8小時後壯烈犧牲,時年34歲。
英雄事跡之左權:
左權(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黃埔軍校一期生,是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著名軍事家。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赴蘇聯學習;1934年參加長徵,參與指揮強渡大渡河、攻打臘子口等戰鬥。長徵到達陝北後,左權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紅軍東徵。1936年,他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率部西徵並參與指揮山城堡戰役。
全國抗戰爆發後,擔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後兼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協助朱德、彭德懷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線,開展敵後遊擊戰爭,粉碎日軍多次殘酷「掃蕩」,威震敵後。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嚴密細緻的參謀業務,紮實的工作作風,深受朱、彭的讚揚。1940年秋,協助彭德懷指揮著名的百團大戰。1941年11月指揮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進行黃崖洞保衛戰,經8晝夜激戰,以較小的代價殲敵千餘人,被中央軍委稱為「『反掃蕩』的模範戰鬥」。他還「是一個有理論修養同時有實踐經驗的軍事家」,從1939年至1941年,他撰寫了《論堅持華北抗戰》、《埋伏戰術》、《襲擊戰術》、《戰術問題》、《論軍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餘篇。左權為創建並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發展壯大人民抗日武裝,為八路軍的全面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1942年5月,日軍對太行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左權指揮部隊掩護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等機關突圍轉移,在十字嶺戰鬥中壯烈殉國,年僅37歲。
英雄事跡之彭雪楓:
彭雪楓(1907年9月9日-1944年9月11日),生於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傑出指揮員、軍事家,參加過第三、四、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裡長徵,組織過土成嶺戰役,兩次率軍攻佔婁山關,直取遵義城,橫渡金沙江,飛越大渡河,進軍天全城,通過大草原,是抗日戰爭中新四軍犧牲的最高將領之一。
1938年至1944年,彭雪楓率領新四軍第6支隊進行了大小戰鬥3760次,累計殲敵4萬8千餘人,在運皖東北地區,組建了騎兵團,並在洪澤湖地區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掃蕩」作戰(又稱33天反「掃蕩」鬥爭)的勝利;取得了敵我傷亡比例5:1的輝煌勝利。
1938年9月29日,彭雪楓創立《拂曉報》,並在該報發表以革命為主題和戰術指導的文章60餘篇,為革命鬥爭提供了精神力。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縣傅集成立新四軍遊擊支隊隨營學校,彭雪楓親自兼任校長,該校為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前身。
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澤東、朱德譽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英雄事跡之佟麟閣:
佟麟閣(1892-1937),原名佟凌閣(因犧牲後報紙誤寫為「麟閣」,此後就沿用了下來。),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人1928年,佟麟閣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1933年,趙登禹第29軍第132師師長。他們同參加過長城抗戰,取得喜峰口大捷。喜峰口戰役,共殲滅日軍五六千人,狠狠地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以製造盧溝橋事變為起點,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28日,北平大戰開始。日寇調集數以萬計的日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分別向北平、天津以及鄰近各戰略要地大舉進攻。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閣所在的第二十九軍司令部遭受40餘架敵機的輪番轟炸,並有3000人的機械化部隊從地面發動猛烈攻擊。佟麟閣將軍率部不畏強敵,奮勇抵抗。日軍依仗其武器裝備的優勢,將二十九軍切成數段,分割包圍。中國軍隊處於各自孤軍作戰之境地。部隊在敵人炮火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血肉橫飛,損失慘重。佟麟閣與132師師長趙登禹誓死堅守陣地,指揮二十九軍拼死抗擊。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後奉命向大紅門轉移,途中再遭致日軍包圍,在組織部隊突擊時,被機槍射中腿部。部下勸其退下,他執意不肯,說「個人安危事小,抗敵事大」,仍率部激戰。頭部又再受重傷,流血過多,壯烈殉國。趙登禹率部誓死堅守陣地,拼死抗擊。7月28日,在奉命向北平撤退途中,遭致日軍伏擊,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9歲。
毛澤東同志曾高度評價佟麟閣、趙登禹等國民黨抗日將領,稱讚他們在執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神聖任務中光榮地壯烈地犧牲了」,他們「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範」。
英雄事跡之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是國民黨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盟軍中陣亡的最高將領,也是現代戰爭面對面廝殺,貼身肉搏,喋血拼刺中唯一戰死的將軍。
1940年5月,日軍為控制長江水上交通線,調集15萬精銳部隊發起了攻佔棗陽、襄陽、宜昌等地的棗宜會戰。張自忠將軍本來率部防守襄河以西,當日軍攻破第五戰區第一道防線,直撲襄陽、棗陽時,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將軍,毅然率領預備七十四師和軍部特務營東渡襄河,抗擊來犯之敵。他寫信給河東的第五十九軍,「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枯,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渡河後,張自忠將軍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頑強抗擊日軍,重創日軍,並截斷了日軍後方補給線。在日軍以重兵對張自忠將軍進行合圍後,為牽制日軍主力造成外線我軍對日軍實施反包圍,張將軍力戰不退,與敵搏殺,最後身中7彈。彌留之際,張自忠將軍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力戰而死,自問對國家、對民族、對長官可告無愧,良心平安!」旋即拔佩劍自戕,一代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張自忠將軍率部截敵後路並阻敵西進,徹底粉碎了日軍進攻襄樊、威脅老河口的企圖,使整個戰局轉危為安。
英雄事跡之戴安瀾:
戴安瀾(1904年(甲辰年)11月25日-1942年(壬午年)5月26日)原名戴炳陽、字衍功、自號海鷗,漢族,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今洪巷鄉)練溪社區風和自然村人。是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中國近代抗戰史上著名戰將,從長城抗戰到臺兒莊戰役,再到武漢保衛戰、崑崙關大捷的大小數百次的戰鬥中身先士卒,英勇奮戰,血灑疆場。在1938年的魯南會戰中,曾率部在中艾山與日軍激戰4晝夜,因戰功卓著,升任89師副師長。同年8月,參加武漢會戰。1939年升任國民黨第5軍200師師長,12月參加桂南會戰。在崑崙關大戰中,戴安瀾指揮有方,重傷不下火線,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取得重大勝利。
1942年3月,戴安瀾率部赴緬甸參加遠徵軍抗戰。他率領200師不惜冒孤軍深入的危險,開進同古,逐次接替了英軍的防務。為了掩護英軍安全撤退,充分作好迎戰準備,戴安瀾率部日夜搶修工事,布下三道防線,阻擊遲滯敵軍前進。同古保衛戰打響以後,200師全體官兵堅守陣地,勇猛還擊。雖是孤軍作戰,後援困難,但師長戴安瀾決心誓死抵禦到底。他在致夫人王荷馨的信中寫道:「餘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計未定,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心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為國戰死,事極光榮。」他帶頭立下遺囑:只要還有一兵一卒,亦需堅守到底。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某某團長代之。全師各級指揮官紛紛效仿,誓與同古共存亡。敵人的猛烈進攻,造成傷亡猛增,掩體被毀。戴安瀾指揮將士利用殘垣斷壁、炸彈坑繼續抵抗。他還採取百米決鬥術,等攻擊的敵人到達50米處時,才從戰壕裡一躍而出,或用手榴彈集中投擲,或用刺刀進行肉搏。同古保衛戰歷時12天,200師以高昂的鬥志與敵鏖戰,以犧牲800人的代價,打退了日軍20多次衝鋒,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敵400多人,予敵重創,打出了國威。
戰鬥結束後,戴安瀾在撤退過程中,遭敵襲擊,身負重傷。由於緬北複雜的地形和連綿的陰雨,戴安瀾終因缺乏藥物醫治,傷口化膿潰爛,在緬北距祖國只有100多公裡之地的茅邦村,壯烈殉國,時年38歲。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評價戴安瀾將軍為「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他是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1943年3月,毛澤東賦詩「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英雄事跡之「狼牙山五壯士」:
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
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第一團第七連第六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調集7萬餘人的兵力,對晉察冀邊區所屬的北嶽、平西根據地進行毀滅性「大掃蕩」。9月25日,日偽軍約3500餘人圍攻易縣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區,企圖殲滅該地區的八路軍和地方黨政機關。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某部第七連奉命掩護黨政機關、部隊和群眾轉移。完成任務撤離時,留下第六班馬寶玉等5名戰士擔負後衛阻擊,掩護全連轉移。他們堅定沉著,利用有利地形,奮勇還擊,打退日偽軍多次進攻,斃傷90餘人。次日,為了不讓日偽軍發現連隊轉移方向,他們邊打邊撤,將日偽軍引向狼牙山棋盤陀峰頂絕路。日偽軍誤認咬住了八路軍主力,遂發起猛攻。5位戰士臨危不懼,英勇阻擊,子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一直堅持戰鬥到日落。面對步步逼近的日偽軍,他們寧死不屈,毀掉槍枝,義無反顧,縱身跳下數十丈深的懸崖。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壯烈殉國;葛振林、宋學義被山腰樹枝掛住,倖免於難。
馬寶玉等5位戰士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被人民群眾譽為「狼牙山五壯士」。
英雄事跡之「劉老莊連」:
新四軍「劉老莊連」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第3師第7旅第19團第4連82名官兵,在淮北劉老莊戰鬥中全部壯烈殉國。他們是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雲鵬、副連長石學富,排長尉慶忠、蔣元連、劉登甫,文化教員孫尊明、衛生員楊林標……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撰文表彰:「烈士們殉國犧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範而勵來茲。」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在《八路軍新四軍的英雄主義》一文中,把它譽為「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劉老莊連是由遊擊隊升格為正規軍的。連長白思才16歲參加紅軍,參加了長徵。抗戰初期參加了平型關戰役。指導員李雲鵬當過教員,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參加民族解放先鋒隊,曾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他們的帶領下,第4連經受了劉老莊戰鬥最嚴峻的考驗,用生命和鮮血寫下了壯麗的詩篇。1943年春,侵華日軍對江蘇北部淮海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殘酷「掃蕩」。3月17日,日偽軍1000餘人,分兵11路合圍駐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區黨政領導機關。該部奮勇阻擊各路敵人,掩護淮海區黨政機關安全轉移。是日,日偽軍進行第二次合圍,該部與日偽軍在淮陽北老張集、朱杜莊一帶遭遇。激戰半日,於黃昏後再次突圍,轉移至老張集西北的劉老莊地區。18日晨,日偽軍進行第三次合圍。第4連奉命組織防禦,掩護主力部隊和淮海區黨政機關轉移。全連82人憑藉村前交通溝,英勇抗擊日偽軍攻擊,使主力部隊和黨政機關安全轉移,全連卻陷入日偽軍重圍。雖經數次突圍,均未成功,乃決心固守。連部通信員在火線入黨申請書中寫道:「在黨最需要的時候,我將把自己的生命獻給黨和人民,絕不給我們黨丟臉,絕不給中華民族丟臉!」日偽軍集中炮火對第4連陣地進行毀滅性炮擊,並以大隊騎兵實施衝擊。4連官兵在強敵面前,堅定沉著,不畏嚴重傷亡,浴血奮戰,連續打退日偽軍5次進攻,斃傷日軍170餘人,苦戰至黃昏,終因寡不敵眾,全連彈盡糧絕,全部壯烈犧牲。這是抗戰期間,以弱勝強、以少勝多、血戰到底最偉大的戰例。
英雄事跡之「八位女戰士」:
東北抗聯八位女戰士
抗日戰爭時期,以冷云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鬥中投江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她們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1938年夏,冷雲強忍丈夫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5軍1師部隊西徵,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在西徵隊伍中,婦女團的戰士們和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7月12日參加了攻打樓山鎮戰鬥。10月上旬,該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已行至河邊準備渡河的婦女團的上述8名成員,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鬥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是她們卻被敵圍困於河邊。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冷雲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毀掉槍枝,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為弘揚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英雄事跡之「八百壯士」:
國民黨軍「八百壯士」
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中日雙方在上海及其周圍地區進行了長達3個多月的大會戰。為掩護大軍撤退,第88師奉命留下1個團,死守閘北,牽制日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400餘人,在副團長謝晉元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師長孫元良在團以上軍官會上,全營共有3個步兵連、1個機槍連、1個迫擊炮連,共420餘人,對外仍用團番號,稱800人,由團副謝晉元、一營營長楊瑞符少校等率領,以四行倉庫為固守據點,實施掩護任務。
謝晉元受領死守四行倉庫的任務後,對全體官兵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是中國人,要有中國人的志氣。現在我們四面被日軍包圍,這個倉庫就是我們的最後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只要我們還有一個人,就要同敵人拼到底!」全體官兵表示:誓與四行倉庫共存亡!
經過三晝夜浴血奮戰,將士們已疲憊之極,但士氣仍然十分高昂。謝晉元在陣地上賦詩一首:「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激勵大家奮勇殺敵。楊瑞符召集官兵講話,說:「望各位愛國的男兒都抱定必死的決心,和謝團副、本營長死在一塊吧!大家可以簡單地寫遺書一封,通知家中。寫好後,收集起來,等待將來設法送到郵局去,以表示大家犧牲的決心。」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與日軍血戰4晝夜,殲敵200餘名,自己僅傷亡20餘人,勝利完成任務。
雖然英雄的背影離我們越來越遠,但是英雄故事永遠在我們腦海中縈繞、在山川迴蕩;英雄精神永遠在我們血液中流淌、在子孫中傳承。抗戰英雄身上展現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念之令人動容,思之令人感奮。習近平指出:「『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包括抗戰英雄在內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中華民族敬英雄、愛英雄,炎黃子孫英雄輩出;中華大地育英雄、造英雄,華夏兒女英雄代增。今天,侵略者雖然已經滾出祖國大好河山,但是,軍國主義思想沒死,美化戰爭、篡改歷史、覬覦中國國土、遏制中國發展的醜行還在繼續,我們一刻也不能放鬆警惕。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國人民能夠團結一心,以弱勝強,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和平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也一定能夠取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
來源:學習大國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