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70多年前的抗戰記憶,《他們與天地永存》見人、見事、見史

2021-02-09 廣電獨家
聚焦全民族抗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他們與天地永存》給觀眾上了一堂壯闊的歷史公開課。

如果沒有戰爭,學霸張甲洲在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也許會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如果沒有戰爭,東北大學的高材生苗可秀會是一位研究先秦文化的學者,他當年的畢業論文寫的可是荀子;如果沒有戰爭,在廣西柳州軍校無線電專科畢業後,何信也許會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如果沒有戰爭,號稱「中國船王」的盧作孚也許已經把企業做大,成為「東亞船王」;而如果沒有戰爭,蔣鑑也許會一直當她的闊太太。

可戰爭來了!這些人義無反顧,紛紛轉身,奔向了屬於自己的「戰場」。在國家危急關頭,他們為了民族存亡而戰,很多人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刻在大地上、寫在蒼穹間的,除了他們,還有左權、楊靖宇、趙一曼、劉中新、郝夢齡、張自忠、戴安瀾、鄭振鐸、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新四軍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等人物和集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最近推出的人物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給我們講述的就是這些人的抗戰故事。

▍聚焦轉身瞬間,看英雄如何超越自身走向精神高地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站在今天的時空,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是中國贏了,可那些浴血奮戰的前輩們當年並不知道。最絕望的時候,中國東南沿海盡失,大城市逐個淪陷,天上敵機密布,地上日軍洶洶……如果是你,沒有了上帝視角的幫助,在那個絕望的時刻,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抗戰時期,大公報的記者採訪一個赴河北組織遊擊隊的軍人。軍人表示,對於中國的最後勝利他是確信的。記者問:「中國贏了以後,你打算做什麼事情?」這名軍人說:「那時候,我已經死了。在這次戰爭中,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是的,毅然赴死!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英雄們一個都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轉身後勇敢前行。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浴血前行,次第邁向業已預料的死亡。

清華、北大的雙料學霸張甲洲,深切感受到國之危難,他憤而轉身投筆從戎,逆向而行深入東北淪陷區;劉中新10歲就偷偷跟著紅軍走上革命道路,卻在統一抗日的大義面前,決然轉身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奔赴前線;郝夢齡將軍目睹百姓的苦楚,早已厭倦了內戰,在屢次請戰後,他終於轉身北上抗日;家境殷實的何信,在學業有成時放棄了前途光明的高薪工作,斷然轉身加入危險度最高的中國空軍……

他們聽從祖國的召喚、靈魂的召喚,中國人民從此多了一個優秀兒女,歷史多了一份深厚感動。而《他們與天地永存》詳細描繪英雄們的轉身,讓我們看到他們在勇敢擔當、自我超越的瞬間有怎樣的所思所想——這樣的人格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巴彥遊擊隊

▍記錄人性之美,展現歷史細節的溫度

蘇聯製作人羅曼·卡爾曼曾經拍攝過一部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中國在戰鬥》,記錄了當年烽火燃燒的中國。他曾經說過,希望有朝一日,勝利了的中國人會在復興的國家檔案中找出這個影片來……

《他們與天地永存》沒有找羅曼·卡爾曼的影片,而是找到了美國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國戰事》,還有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書、史沫特萊的回憶錄,從他者視角來豐滿歷史故事。

除此之外,該片還大量採用抗戰英雄的私密日記、書信、回憶錄、遺書等檔案、文獻材料,來展現歷史的細節。可以說,這部作品對於歷史文獻的搜集、梳理、分析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比如,為了描述楊靖宇的將軍一去,他們查閱了各種各樣的日偽檔案:日軍《陣中日記》、日軍《楊靖宇「討伐」座談會紀要》、還有當時的日本《朝日新聞》滿洲版以及一些日軍官兵的回憶錄和傳記,通過多方視角無限靠近歷史現場,勾勒出楊靖宇將軍生命最後40天的軌跡。

楊靖宇

說起書信,就有劉中新寫給媽媽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郝夢齡寫給女兒的、苗可秀寫給好友的,還有何信、謝晉元、左權等人,都是寫給妻子的。

「不知大人身體近來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樣?更不知當地情形如何?兒在外甚為惦念之。」這是劉老莊八十二烈士之一的李雲鵬嚴格按照中國傳統書信格式寫給媽媽的信。

「延安的天氣想來很冷了,記得太北小傢伙很怕冷,在磚壁的那幾天,下雨起風,天氣較冷的時候,小傢伙不是手腳冰涼就是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了,現在怎麼樣?」這是馳騁沙場的鐵血將軍左權的家書。

左權夫婦

「親愛的雲妹:你乖乖的麼?你好好地保重呀!」這是空軍英雄何信寫給妻子的信。

這些書信,這些日誌挖掘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抗戰英雄在生死關頭的決心、徘徊、愛情和牽掛。挖掘先烈們的內心世界,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大愛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人性之美。

趙一曼

這部紀錄片雖然情緒飽滿,但不過分渲染,語態平實、張馳有度、厚重大氣。片中,這些英雄是普通人,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普通之處;他們又不是普通人,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不普通之處。愛自己的親人,也深愛著這個國家。他們將前一種感情藏在了心裡,然後奮不顧身,又將後一種感情鋪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聚焦全民族抗戰,一堂壯闊的歷史公開課

1937年8月21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的頭版用了一個靜待出擊的中國士兵的照片,配文中這樣寫道:「在目前中國與日本的軍事衝突中,中國士兵是一個難以精確估量的價值因素」。這張照片中,士兵粗糙的臉龐和堅毅的眼神,很能代表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傳遞出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堅決態度。

3500萬人傷亡、8000萬難民背井離鄉,在艱苦環境和生死抉擇面前,中國人整體呈現出了怎樣的精神面貌?

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給出了答案。它講述了共產黨士兵的故事、將軍的故事,也講述了國民黨士兵的故事、將軍的故事,還有一些普通的非戰鬥人員的故事。它聚焦全民族抗戰這個主題,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來自70多年前的電報。

一片片國土淪陷,又一片片被收復;一個個人倒下,又一個個人衝了上去。在一塊一塊的新聞碎片中,我們拼出一段中華民族抵禦侵略、英勇不屈的歷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從將軍到士兵,從知識分子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頑強抗擊侵略。

盧作孚

《他們與天地永存》還告訴我們,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國與國之間文化傳統、民族精神之間的較量。於是我們看到:深陷孤島,鄭振鐸仍在搶救民族古籍;放下私利,盧作孚搶運抗戰物資和流亡人員;而守護戰爭難童、救治傷兵,蔣鑑不顧癌症,衝在了前面。

在鋼鐵與血肉的搏殺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為深層的較量,那就是意志和信念。秉承著中華民族氣節的抗戰英雄,最終以自己的頑強抗爭與不屈意志告訴對手:究竟為什麼中國不會亡!

惲代英27歲時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古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

聚焦全民族抗戰,《他們與天地永存》給觀眾上了一堂壯闊的歷史公開課。它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它讓我們感受英雄們曾經的屈辱與絕望,以及光榮與夢想。通過他們,我們知道了人何以為人,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相關焦點

  • 大型抗戰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開播,聆聽苗可秀烈士內心...
    聚焦抗戰歷史賡續革命薪火弘揚抗戰精神2020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從9月1日開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CCTV9頻道推出大型抗戰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紀念那場長達十四年之久,關乎民族獨立與尊嚴的衛國戰爭,緬懷逝去的英雄,重塑抗戰英雄矩陣,再現民族復興的脊梁。「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鑑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
  • 《奔騰年代》為何打動人?以鮮活故事見人、見事、見時代
    聚焦中國火車工業發展,電視劇《奔騰年代》通過講述入情、入境、入心的故事,讓觀眾在其中見人、見事、見時代。
  • 彰顯用生命抵禦外辱捍衛民族尊嚴的精神坐標《他們與天地永存》嶄新敘事 追憶英雄
    手機人民網為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於9月1日起每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連續播出大型人物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共5集,每集50分鐘。,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事跡;還表現了船運公司老闆盧作孚主持了抗戰最緊張的長江大搶運的故事;講述了被譽為戰時「難童之母」的蔣鑑救助100個難童的故事;講述了文化名士鄭振鐸抗戰期間搶救祖國文化典籍的故事……在那場漫長的戰爭中,正是有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挺身而出,他們用生命抗擊強敵入侵,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換來了我們今天的歲月靜好。
  • 宮二:這一生,我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文/求心內佛《一代宗師》中,宮二最後對葉問說,父親常給她說,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有點不無遺憾的說,我這一生,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 宮二:這一生,我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或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經歷這樣一個過程: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文/求心內佛《一代宗師》中,宮二最後對葉問說,父親常給她說,練武之人有三個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有點不無遺憾地說,我這一生,見了自己,算是見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了。
  • 《一代宗師》影片解析: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
    王家衛 章子怡 一代宗師電影裡三條線,三個人物主要人物,三個武術流派分別代表三種格局:一線天(張震飾演),八極拳,見天地。作為武術家及時參與時事,以軍統特務身份刺殺日寇而後退隱香港開理髮店守望宮二。可謂俠客之大者,於國有難時,以己身踐行國家興匹夫有責,事成之後重新回歸個人生活,深藏功與名,混跡泯泯於紅塵市井之中,所做作為與天地無愧。
  •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有這樣一段臺詞,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其實,人一生的修行也是如此。2017年9月,超視覺世界公眾平臺正式上線,用於記錄分享bobo的修行感悟及能量操控經驗,距今已經三年時間。
  • 見自己 見天地 見眾生
    古人云:人貴有自知之明。見自己,就是要自知,要懂得自省。大道至簡,最重要的是本心,認清自己需要安靜,需要回歸本心,於是「見自己」就成了一個人存在的基礎。看不見自己的人,只能在生活的高山下負重而行。見自己,就能夠接納自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弊病和長處。見自己,不因優點而驕傲,不因缺點而自卑,既不虛榮自滿、自我陶醉,也不認為自己無能無用而自我貶低。每個人都有他自身的稟賦,發揮出來了,就能「見自己」。
  •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現在距離今年的高考已經過去了快半個月,這段時間裡,讓我們看清了事實真相,也給了我們足夠的思考時間,他們為什麼要毀掉其他人的生活?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去羨慕比我們生活的更好的人,這很正常。羨慕讓我們有向前努力的動力。但不正常的是,也有人選擇去以毀滅其他人的生活來平衡自己扭曲的心理。有人說,人性最大的惡,就是見不得別人好。有人說,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見眾生 見天地 見自己
    見眾生 見天地 見自己;水墨丹青少林:詩與遠方、水墨丹青處—樂山樂水;且「陋室銘」也!人生不過是隨遇而安,樂山樂水,去詩與遠方的涅槃!何必不禪修呢?不過是王維的「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水墨沙龍|中國糕餅文化審美藝術工匠杜德春於:少林寺達摩院農曆九月十九
  • 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
    原創┃萬紅雲原創作品,抄襲必究於大氣之中見天地,於天地之中做人傑。做人,只有大氣存於胸間,那麼才會看見天地之本相。以泰山為榜做人。頂天立地,氣宇軒昂,不偏不倚,正氣坦然。人若無泰山之雄風傲骨,如何成就一番事業。人若無泰山之勢,一生勢氣難以打開。以大海為楷做人。
  • 學會養生主靈性按摩,讓我「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就像電影《一代宗師》裡宮二最後一次見葉問所說的那樣,習武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她在習武的過程中曾見過自己,天地想必也見過,但沒能見眾生。如果說遇見自己、成為自己已經非常不易,而見眾生,具有老子所說的「慈」,對眾生有平等且無條件的愛,就更是難上加難。「養生主靈性按摩」所要求的品質就是要帶著極大的愛,不管你面前的人是誰,這愛是一樣的。
  • 太極拳修煉的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人
    天地,自然之謂也。天地,依陰陽之道運營,故有四時八節。見天地,就是太極拳的修煉,要依天地自然環境變化,順時順勢而為。此外,天氣的陰晴雨雪,練拳要因應變化;地形的陰陽向背,地勢的陡緩坡彎,都是「見天地」要注意的。天道酬勤,勤奮的人,功夫進步一定快,做其他事,回報也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要有一技之長,學功夫要不斷精進,在天地間、社會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天有好生之德。
  •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的十幾張中國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日照市抗戰紀念館存有十幾幅日軍侵華前及侵華後的中國地圖,從中可以看出,日本覬覦我國富饒的資源,憑藉手中盜、搶、測的中國各地地形圖,為發動侵華戰爭作準備。日照市抗戰紀念館所存地圖,為日軍侵華史提供了鐵證。
  • 痴言丨漫漫情懷品戲詞;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編者曾為崑曲《千忠戮·慘睹》中那「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也曾經為越劇《紅樓夢》中寶玉那幾句」問紫鵑「而扼腕。戲知今日粗粗整理,摘選一些京劇中比較經典的戲詞。唱腔表演看的是演員技藝,而戲詞見的則是一番情懷。王家衛導演的電影《一代宗師》中,有許多臺詞廣為流傳。筆者甚愛的那句「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此句雖來源於「三家相見」(與道家有關),但也可來概括練武的三個階段。
  • 抗戰·民族記憶特別報導丨8年「直播」:記錄抗戰的日日夜夜
    還有人將「@抗戰直播」形容為「一次認真又壯闊的網際網路歷史公開課」。「每一篇微博都像是來自70多年前的電報,一片片國土淪陷,又一片片被收復。在一塊一塊新聞碎片中,我們拼出一段中華民族抵禦侵略、英勇不屈的歷史。」網友「春風化雨」留言說。8年不曾間斷 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我想親身體驗這8年,感受他們曾經的屈辱、絕望、光榮與夢想。」
  • 味道的傳承|屈浩: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屈浩講到,「做廚行與習武相似,如電影《一代宗師》中所言的三個境界:一曰見自己,二曰見天地,三曰見眾生。」其實,屈浩從廚近40年的經歷,正可以歸納為這九個字——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20世紀70年代放映電影,正片前往往有一段幾分鐘的加片,大多是反映勞動者工作的片子,拍攝的人物通常是紡織女工、煉鋼工人、士兵、農民等。恰好有一次放映的是廚師在工作的場景,熒幕上展示了廚師炒菜出鍋的畫面,翻鍋、冒火、調味、入盤,一氣呵成,幾秒鐘的鏡頭就描述了一道菜的製作。動作利落、技藝嫻熟、身段瀟灑的廚師形象,一下子深深吸引住了屈浩。
  • 王家衛:在影像中見「天地和眾生」
    「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一代宗師》3D版於1月8日全國公映,這是王家衛的首部3D電影。他期望以西方最精湛的3D技術完美展示獨特的中國故事和美學。  為拍《一代宗師》,王家衛走遍大江南北,訪問上百位武術界前輩。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他把關注點從一個人(葉問)和一個門派(詠春),逐漸拓展到了整個武林和整個時代。
  • 【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西南聯大 抹不去的記憶
    他們在極艱難的條件下,傳道、授業、思索、研究、寫作、創造,養成了一大批學界精英,文化血脈得以傳承延續,成就了後世難以企及的輝煌。 作為學者和作家,雲南師範大學教授餘斌,2003年出版了《西南聯大·昆明記憶》一套三卷書,以他在昆明歷時多年的尋訪為線,以抗戰時期居於昆明的文化人散落四方的住處為點,重現了諸多文化人的寓所行止,日常起居,揭示當年昆明許多鮮為人知的文化風景,一如抗戰時期昆明的文化地圖,用當代文化研究者的眼光,筆觸溫潤懷舊,滿眼戰時風雨,讀來興味盎然。
  • 【心火專訪】第十九期:BIGDOG - 見天地 見眾生 見自己
    Iron Mic為無數喜歡說唱音樂的人提供了平臺,展示自己,磨練自己的技術,在這個舞臺上發光發亮。這個舞臺為中文說唱輸出了非常多優秀的音樂人,也讓很多人因為這個舞臺而愛上HIPHOP這種文化。BigDog的努力和貢獻是所有人都看在眼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