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戰爭,學霸張甲洲在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也許會成為一名物理學家;如果沒有戰爭,東北大學的高材生苗可秀會是一位研究先秦文化的學者,他當年的畢業論文寫的可是荀子;如果沒有戰爭,在廣西柳州軍校無線電專科畢業後,何信也許會成為一名無線電專家;如果沒有戰爭,號稱「中國船王」的盧作孚也許已經把企業做大,成為「東亞船王」;而如果沒有戰爭,蔣鑑也許會一直當她的闊太太。
可戰爭來了!這些人義無反顧,紛紛轉身,奔向了屬於自己的「戰場」。在國家危急關頭,他們為了民族存亡而戰,很多人甚至為此獻出了生命。
刻在大地上、寫在蒼穹間的,除了他們,還有左權、楊靖宇、趙一曼、劉中新、郝夢齡、張自忠、戴安瀾、鄭振鐸、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新四軍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等人物和集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最近推出的人物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給我們講述的就是這些人的抗戰故事。
▍聚焦轉身瞬間,看英雄如何超越自身走向精神高地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站在今天的時空,我們知道這場戰爭是中國贏了,可那些浴血奮戰的前輩們當年並不知道。最絕望的時候,中國東南沿海盡失,大城市逐個淪陷,天上敵機密布,地上日軍洶洶……如果是你,沒有了上帝視角的幫助,在那個絕望的時刻,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抗戰時期,大公報的記者採訪一個赴河北組織遊擊隊的軍人。軍人表示,對於中國的最後勝利他是確信的。記者問:「中國贏了以後,你打算做什麼事情?」這名軍人說:「那時候,我已經死了。在這次戰爭中,軍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是的,毅然赴死!在紀錄片裡我們看到,英雄們一個都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轉身後勇敢前行。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浴血前行,次第邁向業已預料的死亡。
清華、北大的雙料學霸張甲洲,深切感受到國之危難,他憤而轉身投筆從戎,逆向而行深入東北淪陷區;劉中新10歲就偷偷跟著紅軍走上革命道路,卻在統一抗日的大義面前,決然轉身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奔赴前線;郝夢齡將軍目睹百姓的苦楚,早已厭倦了內戰,在屢次請戰後,他終於轉身北上抗日;家境殷實的何信,在學業有成時放棄了前途光明的高薪工作,斷然轉身加入危險度最高的中國空軍……
他們聽從祖國的召喚、靈魂的召喚,中國人民從此多了一個優秀兒女,歷史多了一份深厚感動。而《他們與天地永存》詳細描繪英雄們的轉身,讓我們看到他們在勇敢擔當、自我超越的瞬間有怎樣的所思所想——這樣的人格力量,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
巴彥遊擊隊
▍記錄人性之美,展現歷史細節的溫度
蘇聯製作人羅曼·卡爾曼曾經拍攝過一部反映中國抗戰的紀錄片《中國在戰鬥》,記錄了當年烽火燃燒的中國。他曾經說過,希望有朝一日,勝利了的中國人會在復興的國家檔案中找出這個影片來……
《他們與天地永存》沒有找羅曼·卡爾曼的影片,而是找到了美國導演弗蘭克·卡普拉的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中國戰事》,還有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書、史沫特萊的回憶錄,從他者視角來豐滿歷史故事。
除此之外,該片還大量採用抗戰英雄的私密日記、書信、回憶錄、遺書等檔案、文獻材料,來展現歷史的細節。可以說,這部作品對於歷史文獻的搜集、梳理、分析和運用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比如,為了描述楊靖宇的將軍一去,他們查閱了各種各樣的日偽檔案:日軍《陣中日記》、日軍《楊靖宇「討伐」座談會紀要》、還有當時的日本《朝日新聞》滿洲版以及一些日軍官兵的回憶錄和傳記,通過多方視角無限靠近歷史現場,勾勒出楊靖宇將軍生命最後40天的軌跡。
楊靖宇
說起書信,就有劉中新寫給媽媽的、趙一曼寫給兒子的、郝夢齡寫給女兒的、苗可秀寫給好友的,還有何信、謝晉元、左權等人,都是寫給妻子的。
「不知大人身體近來健康否?不知家中生活情形和收成怎樣?更不知當地情形如何?兒在外甚為惦念之。」這是劉老莊八十二烈士之一的李雲鵬嚴格按照中國傳統書信格式寫給媽媽的信。
「延安的天氣想來很冷了,記得太北小傢伙很怕冷,在磚壁的那幾天,下雨起風,天氣較冷的時候,小傢伙不是手腳冰涼就是鼻子不通,奶也不能吃了,現在怎麼樣?」這是馳騁沙場的鐵血將軍左權的家書。
左權夫婦
「親愛的雲妹:你乖乖的麼?你好好地保重呀!」這是空軍英雄何信寫給妻子的信。
這些書信,這些日誌挖掘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抗戰英雄在生死關頭的決心、徘徊、愛情和牽掛。挖掘先烈們的內心世界,塑造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在他們對國家、民族的大愛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人性之美。
趙一曼
這部紀錄片雖然情緒飽滿,但不過分渲染,語態平實、張馳有度、厚重大氣。片中,這些英雄是普通人,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普通之處;他們又不是普通人,我們也看到了他們的不普通之處。愛自己的親人,也深愛著這個國家。他們將前一種感情藏在了心裡,然後奮不顧身,又將後一種感情鋪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聚焦全民族抗戰,一堂壯闊的歷史公開課
1937年8月21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的頭版用了一個靜待出擊的中國士兵的照片,配文中這樣寫道:「在目前中國與日本的軍事衝突中,中國士兵是一個難以精確估量的價值因素」。這張照片中,士兵粗糙的臉龐和堅毅的眼神,很能代表當時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傳遞出中國軍民抵抗外來侵略的堅決態度。
3500萬人傷亡、8000萬難民背井離鄉,在艱苦環境和生死抉擇面前,中國人整體呈現出了怎樣的精神面貌?
紀錄片《他們與天地永存》給出了答案。它講述了共產黨士兵的故事、將軍的故事,也講述了國民黨士兵的故事、將軍的故事,還有一些普通的非戰鬥人員的故事。它聚焦全民族抗戰這個主題,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像是來自70多年前的電報。
一片片國土淪陷,又一片片被收復;一個個人倒下,又一個個人衝了上去。在一塊一塊的新聞碎片中,我們拼出一段中華民族抵禦侵略、英勇不屈的歷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從將軍到士兵,從知識分子到平民百姓,大家都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頑強抗擊侵略。
盧作孚
《他們與天地永存》還告訴我們,這場戰爭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對抗,更是國與國之間文化傳統、民族精神之間的較量。於是我們看到:深陷孤島,鄭振鐸仍在搶救民族古籍;放下私利,盧作孚搶運抗戰物資和流亡人員;而守護戰爭難童、救治傷兵,蔣鑑不顧癌症,衝在了前面。
在鋼鐵與血肉的搏殺之外,還存在著一個更為深層的較量,那就是意志和信念。秉承著中華民族氣節的抗戰英雄,最終以自己的頑強抗爭與不屈意志告訴對手:究竟為什麼中國不會亡!
惲代英27歲時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我身上的磷,僅能做四盒洋火/我願我的磷發出更多的熱和光/我希望它燃燒起來/燒掉古老的中國,誕生一個新中國。
聚焦全民族抗戰,《他們與天地永存》給觀眾上了一堂壯闊的歷史公開課。它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它讓我們感受英雄們曾經的屈辱與絕望,以及光榮與夢想。通過他們,我們知道了人何以為人,中國人何以為中國人!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