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能熟練地寫出很多字呢?如果寫不出來,沒關係,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迴路系統所造成的。時至今日,你或許曾經有所困惑:在現如今社會如此發達的時代,在網際網路時代,在這個電腦手機已經如此普遍的時代,在學校中手寫文字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些對於手寫文字這個時代難題吧。
大腦不存在單獨的「閱讀回路」
我們的大腦中,並沒有任何一塊區域專屬於識字能力的「閱讀迴路」。根據討論大腦和閱讀《普魯斯特與烏賊》一書指出,我們並非天生就具有識字的大腦迴路。一直到公元前 4000 年前左右,我們的才開始發展出書寫文字的能力。因此,孩童在學習文字時,是綜合了許多不同的大腦迴路,如運動協調、說話、視覺等神經迴路,才將「閱讀迴路(reading circuit)」拼湊出來。
但是,這個迴路在大腦中是如何被運用的呢?當我們在學習閱讀文字與書寫文字時,必須透過文字獨特的線條與空間分布來辨識文字,這是一種需要同時動用到手和眼的學習歷程。然而,手寫字體的功能,並不僅僅在於字母辨識而已。林博士等人針對二年級到五年級的學生進行了長期追蹤研究探討,研究結果顯示,手寫字體和打字時,我們的大腦採取了完全不同的系統。
當孩子們用手書寫文字時,不僅能比鍵盤打字的孩子快速且持續地寫出更多的字之外,還能傳遞帶出更多的聯想──當研究人員要求這些兒童寫作文時,那些手寫組的孩子,不僅腦中與工作記憶有關的腦區活動量比較大,他們閱讀和書寫腦區的活動量也有顯著的增加,而心理學家 Pam Mueller 與 Daniel Oppenheimer 更進一步探討手寫的重要性,他們撰寫了一篇文章,探討實驗室與真實課堂上,手寫記筆記比用電腦記筆記的學生,學習效果哪個較佳的這件事情。
在過去的研究認為,這樣的差異來自於電腦會分散注意力;但新的研究卻顯示,手寫的過程將更能讓學生的大腦重整並組裝授課的內容,使得學生能重新編碼、記憶上課內容,這讓學生更能對於課堂上的知識
學習漢字,手寫練習較容易
或許有人會問,中文字和英文字的結構差很多,識字歷程會相同嗎?很可惜的,筆者未能找到這部分的 相關 研究,倒是發現了一篇關於外國人學習漢字的問卷研究:根據 72 名以泰國學生為主,並包含韓國、西班牙、印尼等國的受試者們的研究發現,要想學會漢字,依然是以手寫較為容易。手寫確實有助於辨識漢字的結構,也有助於學習者以知覺處理系統以及神經動作控制,將文字傳到視覺系統儲存起來。
由此可知,漢字的學習,可能和英文的學習是類似的,動手寫漢字,呼應了 James 所說的:「我們不僅要些規劃如何書寫出這個字,再動手書寫它,而且這個字有可能是具有高度變化的字體。」
看完這篇文章,你會不會感嘆書寫的偉大呢。是的,在當今這個信息十分發達的網際網路社會,打字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但是,如果正直想要從心靈上想學習,還是離不開手中的那支筆。也許重新拿起筆,試著書寫文字,不僅有助於我們辨識文字,也有助於我們記得新知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