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資投行是如何逐步崛起且反超外資投行?

2022-01-01 易界DealGlobe

海通國際奮鬥史

 

「中資投行在香港起來實際上也是最近五年左右的事情。比起2012、2013年,現在中資投行在香港的角色早已不一樣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聊起了關於中資投行在港崛起的話題。這也是他在交銀國際香港工作的第五年。

更早五年,2007年時,洪灝從紐約回到北京的金融機構工作,因負責國際業務,頻繁與外資機構接觸。十年前的中資券商在美資、歐資、日資、港資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中夾縫生存,僅僅被視為內地券商或銀行的一個區域分支部門,既不怎麼賺錢也不怎麼受重視。

 

目睹了過去近十年中資投行在港發展歷程的孫劍峰感受更深。他2009年加入了當時剛在港成立了不到兩年的海通證券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即海通國際(股票代號:665)的香港控股股東。

 

「這個時候,海通香港實際上只是國內母公司的分公司。」孫劍峰將海通香港稱之為海通的二次創業。當時的他跟著海通香港負責人林湧(現任海通國際副主席及行政總裁)就在現在李寶椿大廈22層辦公,「當時我們不到50個人,只有一層樓,公司註冊金才5000萬港幣。」

 

初期,海通香港面臨了各種挑戰。當時的外資行以及本地公司都已經發展數年,在香港資本市場佔據穩固的統治地位。就業務板塊來說,孫劍峰迴憶稱,當時儘管有經紀、投行以及資產管理等業務,但規模很小。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開拓投行業務。

 

和所有的中資券商一樣,十年前的香港,作為新來者想要做大經紀業務並不容易,更別說其他投行業務了——關鍵都是,無法短期積累客戶基礎。

 

孫劍峰迴憶稱,剛成立不久的海通香港得到母公司海通證券的支持,轉介了一些企業,然後海通香港做一些對接,相當於和母公司打配合。不僅僅海通香港如此,包括中銀國際等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與此同時,這些在港中資券商們也得去拓展一些本土化的項目,儘管規模小一些,也能讓香港市場的人知道「我們已在這裡做事情,不管做多少。」

 

海通國際與外資投行的第一次正面競爭是2009年秋天:參與金風科技衝擊港股IPO項目。這在當時是一個涉及10億多美金的單子。

 

孫劍峰將這個歸結為海通香港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時刻。至今回憶起來,他依舊感觸頗深。這就相當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看姚明在NBA比賽的省籃球隊隊員,忽然有一天也能夠和姚明打比賽了。

 

這個入場券來之不易。孫劍峰現在都還記得2009年下半年開始,帶著團隊每個星期都要飛回大陸兩次左右,追著當時金風科技管理層談,儘可能挖掘客戶的需求,以期滿足其需求。

 

再一次,大陸母公司的加持使得海通香港更為順利。實際上,當時金風科技在此之前就已經是國內海通母公司的客戶。再加上海通香港團隊的堅持,最後海通和中金公司和另外一家外資獲得了保薦人的身份。 海通香港最後為金風科技在香港公開發售獲得約41.19倍超額認購。為此,海通香港也獲得了「公開發售之王」稱呼。隨即後來的不少外資的IPO項目,也會將公開發售部分的單子交於海通香港來負責。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國際為金風科技找來了基石投資者——在香港市場IPO,這是最為重要的事。

 

對於海通來說,2009年是一個關鍵年份。完成了金風科技的項目,團隊在思考如何能快速拓展,自身發展是一個途徑,併購也不失為一個「捷徑」,林湧和孫劍峰等創始人帶著海通香港的團隊,開始了對香港老牌券商大福證券的收購行動。海通香港以4.88港元每股、總價18億港元收購了大福60.48%股份,隨後更名為海通國際。

 

作為香港本土第一陣營的券商,大福證券擁有非常龐大的零售經紀業務客戶群——這是海通香港需要, 這也成為了中資券商首次收購香港本地券商。

2010年完成收購之後,海通國際與原有的大福團隊迅速完成整合,有了超過12萬的龐大客戶基礎,團隊開始集中精力跑投行業務。「投行的客戶對公司業務會有較強的持續性,企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需要,我們和客戶做完IPO項目之後,往往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就可以繼續為企業發展提供併購顧問、股權融資等多元服務」。

 

任何時候,盈利能力都是衡量一家投行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在一個已經相對飽和的競爭市場,要想快速成長,並非易事。儘管當時海通香港給自己定位為服務中國企業,但當時很多大型的中國企業來港上市都被外資投行或者香港人梁伯韜團隊吸走了(梁因為多次為中國企業完成港股市場IPO而被稱為紅籌之父)。

 

孫劍峰將這稱之為,「海通國際質的飛躍」。2010年開始,包括海通國際在內的中資券商,一直都是扮演著「勤奮追趕者」。

 

7年還未過去,以海通國際、中銀國際為首的中資投行已經在香港佔領了一席地位。所有的港股大標的IPO,甚少不見中資身影的。公開資料顯示,就海通國際而言,從2010年至今,先後參與了90個項目,涉及金額超過52億美元。

國泰君安奮鬥史

國泰君安是最早進入香港市場的中資券商之一,早在1995年就在香港正式成立公司,現已有20多年歷史。「國泰君安那時來香港,主要為了做B股業務,公司只拿了3198萬港元資本金,投資規模很小、招聘人員特別困難,更別提品牌效應,可以說是舉步維艱。」國泰君安國際主席閻峰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當時市場對於中資券商並不了解,說普通話的人也沒多少,公司總共也就十來個人。1997年恰逢香港回歸,香港和亞洲證券市場都很火爆,由於業務不多,為了爭取早日盈利,公司就利用有限的資本金,加槓桿進行了包括B股、港股在內的的中小股票的投資。」

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更重視風控

隨即而來的亞洲金融風暴,使得市場上最火的香港本土券商百富勤以及正達證券機構相繼倒閉。「國泰君安香港公司也出現了大幅虧損,淨資產從3198萬港元變成了負1.3億港元,實際上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危機,」重大關頭,閻峰臨危受命接掌整個公司,「我當時果斷做出砍掉自營投資業務的決策,隨後牢牢抓住市場帶來的兩次機會:一個是B股開放,利用連續5天漲停板機會將公司所持股票高位套現;另外2000年香港交易所上市,國泰君安因持有港交所股權又拿回第二桶金,補充了資本金。」

對於風險控制的把握,成了閻峰在金融風暴中吸取的最大教訓,也使得他謹慎投資、搭建金融服務平臺為主的發展思路更加堅定。2010年,國泰君安國際成功在香港上市,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香港中資券商,目前也在香港中資券商中發揮著重大的影響力。

人才招聘多元凸顯國際化

如果按照時間軸來計算,亞洲風暴後早期進入香港市場的中資金融機構算是活了下來,而真正發展的起步是從2005、2006年開始,證監會正式發放牌照允許中資金融機構到香港開展業務,諸如海通證券、廣發證券等相繼進入香港市場;隨著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來襲,外資大行大量縮減在香港的業務,市場環境的變化帶來的機遇使得中資金融機構迎來起飛的10年。

有銀行系背景的建銀國際就剛好在這個時期成立了。建銀國際董事長兼總裁、香港中國金融協會主席胡章宏告訴記者,建銀國際是2004年開始創建的,從主營投行業務的金融公司著手,隨後又逐步設立了資產管理公司以及證券公司。2008年是建銀國際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金融危機爆發後,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有些外資機構縮減其在港業務,許多中資機構抓住時機加速拓展,吸納人才和市場份額。對此,胡章宏回憶:「當時的市場雖然蕭條,我們卻從未動搖對香港經濟的信心。記得我們當時還在媒體頭版刊登過一個招聘廣告,講述10年後的願景,尋找新經濟方面的專業人士和業務機會,建銀國際這些年的業績也充分證明了優秀人才對業務發展的重要性。」 據統計,從2008年6月至次年6月,由於業務蓬勃發展和業務量快速增長,建銀國際的員工總數增加了50%。而目前建銀國際團隊成員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在多種文化的碰撞下,多方經驗的集成下形成特有的人才體系。

「以前我們沒有辦法給外資大行的人那麼高薪水,就算是能給他們也不願意來,因為當時中資券商還沒發展起來,招聘的多為香港本地人,」閻峰對於人才招聘方面也頗為感概,「而隨著公司實力的變強和市場對中資券商的認可,近兩年招來的合規、風控到衍生產品的人員都是在外資至少有2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今年還從港交所挖了一個資深的業內人士加盟來做資本中介業務。」

他還補充道,「以前在發展債券業務從美銀美林招聘了一個中層加入國泰君安,在公司發展的非常好,他就把自己以前的同事也介紹過來,由於國泰君安的風險控制能力強,很多外資基金經理發現國泰君安整體風格和原來工作環境的風格是吻合的,除了工資和獎金未來會有增長,他們更看重的中資券商未來的發展和上升的空間。現在公司有從內地來的、香港本地的,也有德國人、美籍華人、澳籍華人,十分多元化。」

IPO承銷佔據主導地位

據彭博數據顯示,1997年香港IPO十大承銷商被外資投行及本地投行壟斷的局面,到20年後的今天已被完全顛覆。2017年至今,以IPO集資額計,在香港排名前十的投行中,中資券商已佔據香港前十大上市承銷商中的九席。胡章宏認為,中資券商在IPO市場的份額大幅提升,反映的是近年來內地企業「走出去」融資以及金融服務需求,中資券商近年來的快速崛起,也是近20年間香港金融市場的顯著變化之一。

或許前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個人履歷更能清晰的反應出這樣的變化。2015年他從工作了近10年的美銀美林離開,投身於華泰香港的籌建,身份也變成了華泰證券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現在的陸挺雖然家在香港,但更多的辦公時間卻穿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

「我在2005年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一門心思都想進華爾街的投行,去香港首選的就是其在亞太的總部,完全沒有考慮過中資機構,2006年的時候,中外資實力在市場環境、資金流向、業務重點等差距很大,現在則不一樣了,」陸挺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加盟華泰證券看好的是中資券商未來的發展機會,隨著市場上買方的即管錢的機構,如財富管理、基金公司、FOF、私人銀行正在成為金融業的核心和主流,中資還有很大的『突圍』機會,國內有大量海外理財和投資的需求,中資券商有貼近客戶的優勢,利用中資券商的優勢幫助中國人買賣港股,幫外國人買賣A股。」

對於IPO業務未來的前景,陸挺也十分樂觀,「香港證監會如果允許同股不同權,將迎來IPO新的繁榮期,到時候更多的內地優秀公司到香港上市,我們除了研究和銷售也需要搭建好的投行團隊,提升在香港和亞洲及全球配售的能力。」

中資券商在香港發展的20年,經歷了從市場的初級參與者到主要參與者的一個角色轉變,逐漸成為香港市場的一隻非常重要的「有聲」力量,這是交銀國際董事長、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會長譚嶽衡的總結。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也在2009年成立,截至2017年6月末,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共有111家會員單位,證券系和銀行系的機構合計超過50家。

「未來隨著香港和內地互聯互通的深化,以及『一帶一路』的倡議落實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推進,中資券商需要隨著中國大型項目一同走出去,深度參與其中,進一步擴大業務規模以及執行能力,更廣泛的和國際機構一起參與競爭,在競爭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市場地位和擴大影響力。」 譚嶽衡期望。

相關焦點

  • 在港中資投行的崛起:競爭力的質變就發生在這五年 | 稜鏡·騰訊財經出品
    海通國際奮鬥史 「中資投行在香港起來實際上也是最近五年左右的事情。比起2012、2013年,現在中資投行在香港的角色早已不一樣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下午4點在兩個會議的間隙和我們聊起了關於中資投行在港崛起的話題。這也是他在交銀國際香港工作的第五年。
  • 決戰港股IPO,中資投行南下集結!海通國際李克非:IPO業務是陣地戰 沒有取巧餘地
    我認為,起碼6個月到12個月以內,大型新經濟企業的美國上市計劃要麼停滯觀望要麼改投香港。從投行的角度來看,投行之間的競爭格局也會發生一些改變。在美國上市的話,外資投行特別是美資投行的競爭優勢會更明顯些。中資投行這幾年也有了很大進步,參與了更多的項目,但牽頭還是很不容易。香港市場就不一樣了。這十年中資行在香港的投行市場有了長足的進步。
  • 2020,投行的黃金年代!
    相較往年,投行業務潛在機會更多,而瞬間擴容的市場也讓投行人士的思維觀念受到衝擊。大變革之下,如何適應新形勢成為投行人士的一堂「必修課」。比如說,在未來新經濟公司更多了,許多行業甚至沒有已上市公司對標,如何對這家公司估值、如何定價、如何「包裝」,都是技術活,需要投行人具有更強的快速學習能力。招商證券投行相關人士也強調了未來投行業務模式的調整及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前我們有發行按照23倍市盈率的要求,其實估值是比較簡單的。但是現在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下的公司,如何估值對券商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 解碼高盛:國際頂級投行與金融帝國的崛起
    150年投行崛起傳奇1.2 魔鬼?150年投行崛起傳奇高盛的發展經歷四個階段,從備受歧視的猶太裔票據商,到掌控世界經濟命脈的「頂級投行」。從時間趨勢上來觀察,除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流動性短缺造成融資成本高企之外,其餘年份高盛的融資成本均十分低廉且較為穩定。4 啟示:從高盛看我國券商未來發展之路我國培育高質量投行面臨三大機遇挑戰。一是監管政策環境面臨改革。
  • 楊超越「C位出道」,小米C位上市,香港九大投行C位擴招!
    不僅是各大投行爭搶這筆大單子,在投資圈,小米一樣是香餑餑,十分搶手。小米香港IPO的外資投行為高盛、摩根史坦利、中資投行為中信裡昂證券。至今,已有7名基石投資者下單!他們合計認購5.48億美元(約42.74億港元)股份。
  • 疫情下的投行眾生相,今年還有機會進投行嗎?
    ……為了解答大家的疑惑,職徒聯合香港知名投行導師,為大家帶來一場乾貨直播,來一起分析疫情對於宏觀經濟及金融行業就業的影響No.2金融業薪酬不降反升,大投行擴招近日,話題「節後首周平均招聘月薪9311元」刷爆熱搜,其中金融業薪資高達1.4W元/月,漲幅30%。
  • 高盛高華董事長範翔:外資投行將加速搶灘中國市場
    截至目前,已有包括摩根大通證券(中國)有限公司、野村東方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等多家外資控股證券公司獲批,近期外商獨資券商亦呼之欲出。  高盛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範翔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0年12月,高盛已啟動收購合資公司高盛高華100%股權的程序,這意味著高盛高華有望成為外商獨資券商。完成100%控股後,高盛中國業務將與高盛全球優勢業務相融合。
  • 「手撕」投行分析師!研報不易,且看且珍惜!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共2127字|預計閱讀時長3分鐘你知道投行最多槽點的地方來自哪?分析師 + 電話會 + 生猛買方 !很多投行評級報告常被市場稱為「自編自導」。現在看來,其當時的評級調整正是掩護高盛的交易部門接大單,該行位於香港的交易部門當時正大舉幫騰訊購買二級市場的股票。號稱展現最真實金融圈的美劇Billions 圖片來自網絡說到漲到100就不能不提業界大廠UBS。作為筆者接觸最多的投行,UBS亞太從來不缺少分析師的段子。
  • 中國投行:面對「華爾街之狼」,還要盯著金融街的「宇宙行」
    2020年12月,國際投行巨頭高盛率先啟動程序,收購其在華合資公司高盛高華證券100%的股權。走完監管流程後,高盛高華將成為首家外商獨資券商。一枝獨秀不是春。自2020年4月1日起,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正式取消。此後半年,外資布局中國證券業動作頻頻。高盛以外,還有多家合資券商的外方股東公開表態,將謀求100%持股。
  • 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摘要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12月8日,高盛集團向媒體確認已啟動收購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全部股權的程序,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
  • 起底那些被香港投行裁掉的美女主播們...
    渣打自年初頻頻裁員,投行、股票部們通通被視為非核心業務而被撒。  每隔幾年,就會有外資券商/基金,如突然發現新大陸(25.63, -0.39, -1.50%)般,以中國龐大市場做目標,在香港大展拳腳。他們通常初期皆不惜大花銀彈,從同行高薪挖角。例如未來證券2008至09年到港初成立時,就從歐美大行高薪挖角多名分析員,以推廣證券業務。  但途上遇一個金融海嘯、總部高層地震、國家規管收緊、中國資本市場仍未開放(不是該早知的嗎?)
  • 【人物專訪】林佳儀:沒有詩和遠方的投行女不是好製片
    【人物專訪】林佳儀:沒有詩和遠方的投行女不是好製片她在紐約的Law firm、香港光大國際資產管理部、滙豐Securities、J.P.在僅僅四年的時間裡,佳儀的足跡踏遍了一級市場、二級市場,buy side和sell side,中資和外資。「我覺得既然大家來香港讀書,就不應該做鴕鳥,只要有興趣就儘可能去嘗試。確定大方向之後,在小方向上多元化嘗試,才能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 先說說佳儀大三暑假在中資券商光大資產管理部實習的經歷吧。那種不同於外資投行的氛圍,在佳儀看來就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 投行的「油」
    套用這個理論,投行(其實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的投行),當前面臨的整體困頓,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行業所提供的體系不能滿足信息處理的需要。 一直以來,投行作為一個中介系統,其基礎功能在於解決企業與金融資源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好的企業通過投行被配置更優的金融資源——這點顯著區別於其他基於社會分工而存在的中介系統(比如律師、會計師)。
  • 今日操盤:順周期爆火外資掃貨超百億 國際投行競相看好新興市場
    外資掃貨超百億,上證50逼近股災前頂部,滬深300創5年半新高!北上資金大幅淨買入100.52億元,為今年以來第15個淨買入超百億元的交易日。其中滬股通淨買入66.83億元,深股通淨買入33.69億元。淨買入貴州茅臺18.02億元,格力電器、中國中免、五糧液、陽光電源等也獲得超億元的淨買入。紫金礦業、比亞迪則被淨賣出超億元。
  • 暴漲背後,外資券商跑步入場!「狼來了」or水土不服?27年資深投行人...
    其餘股東賦予瑞銀集團獨家管理權,北京證券改名為瑞銀證券,成為第一家得到國務院特批、由外資參股、全牌照運營的國內證券公司。2007年底出臺的《中外合資證券公司管理試行條例》,只允許外資參股單一牌照即承銷保薦牌照的券商,且外資持股不能超過33.3%。2015年,瑞銀行權增持了4.99%的股份,持股達到24.99%。
  • 《親密敵人》的投行著裝
    作者認為金融從業者的著裝要求是最高也是最簡單的
  • 債市裡往外走的中資和往內走的外資,誰更聰明?
    )研究部分析師、國家開發銀行外匯交易員、美國PG&E量化團隊研究員等;●曾任中國投資(香港)有限責任公司債券投資部副經理;●自2013年起專注於海外美元債投資,於2018年3月加入富國基金。沈博文認為,外資流入境內債,中資參與海外債,其實雙方目的各不同,可以從三方面來考慮:一是從參與品種來看,外資和中資均選擇了雙方易於研究和參與的領域。外資機構主要參與的是境內利率債市場,其研究難度和交易成本均相對較低;中資主要參與的是其熟悉的中資和亞洲美元信用債市場,與境內信用債有相似的主體信用。
  • 王嘉爾燙嘴港普遭群嘲:在香港,普通話不好不配進投行?!
    🙅‍♀️據知名獵頭公司Robert Walters Plc調查報告表明:香港地區的投行的工作人員中,中國內地人、中國香港人和其他外籍人士的比例為6:3:1.從2014-2019年,香港地區的外資投行和中資券商,均提升了對內地員工的招聘力度,5年間,內地員工佔比躍升16%.令人驚喜的是,JP Morgan 香港公司的內地人員佔比高達71%!
  • 投行交流群|投行信息每日更新……
    來源:金融小夥伴券商投行賺錢多,逼格高是毋庸置疑的。更別說最近幾個月,投行形式一片大好。還記得去年年底的一張來自阿爾法諮詢的市場調研圖片在券商人員微信群裡火了嗎?其中顯示,中信建投近期漲薪、申萬宏源所有人固定薪水漲30%,中信證券全面漲薪,而海通證券的投行部門加薪最多,應屆生的固定薪水最高能達到3.6萬!國泰君安的投行明確漲薪30%,中金公司的GI部門會漲到跟SE部門一樣。這幾家都是現在的券商板塊的頭部公司,市值都是上千億的。如果你的目標堅定不移想進投行,這些資料不能錯過。
  • 香港投行Banker私生活揭秘!年薪百萬真的不夠花!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同樣是西裝領帶,投行Banker的標配是……坐標:香港中環職業:某知名投行MD穿衣心得:衣服扯布做就好了,要省錢!在香港,九大投行1st Year Analyst的平均薪資就能達到$129,000/年,遠高於香港畢業生平均薪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