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中資投行的崛起:競爭力的質變就發生在這五年 | 稜鏡·騰訊財經出品

2022-01-06 稜鏡

海通國際奮鬥史

 

「中資投行在香港起來實際上也是最近五年左右的事情。比起2012、2013年,現在中資投行在香港的角色早已不一樣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下午4點在兩個會議的間隙和我們聊起了關於中資投行在港崛起的話題。這也是他在交銀國際香港工作的第五年。

 

更早五年,2007年時,洪灝從紐約回到北京的金融機構工作,因負責國際業務,頻繁與外資機構接觸。十年前的中資券商在美資、歐資、日資、港資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中夾縫生存,僅僅被視為內地券商或銀行的一個區域分支部門,既不怎麼賺錢也不怎麼受重視。

 

目睹了過去近十年中資投行在港發展歷程的孫劍峰感受更深。他2009年加入了當時剛在港成立了不到兩年的海通證券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即海通國際(股票代號:665)的香港控股股東。

 

「這個時候,海通香港實際上只是國內母公司的分公司。」孫劍峰將海通香港稱之為海通的二次創業。當時的他跟著海通香港負責人林湧(現任海通國際副主席及行政總裁)就在現在李寶椿大廈22層辦公,「當時我們不到50個人,只有一層樓,公司註冊金才5000萬港幣。」

 

初期,海通香港面臨了各種挑戰。當時的外資行以及本地公司都已經發展數年,在香港資本市場佔據穩固的統治地位。就業務板塊來說,孫劍峰迴憶稱,當時儘管有經紀、投行以及資產管理等業務,但規模很小。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開拓投行業務。

 

和所有的中資券商一樣,十年前的香港,作為新來者想要做大經紀業務並不容易,更別說其他投行業務了——關鍵都是,無法短期積累客戶基礎。

 

孫劍峰迴憶稱,剛成立不久的海通香港得到母公司海通證券的支持,轉介了一些企業,然後海通香港做一些對接,相當於和母公司打配合。不僅僅海通香港如此,包括中銀國際等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與此同時,這些在港中資券商們也得去拓展一些本土化的項目,儘管規模小一些,也能讓香港市場的人知道「我們已在這裡做事情,不管做多少。」

 

海通國際與外資投行的第一次正面競爭是2009年秋天:參與金風科技衝擊港股IPO項目。這在當時是一個涉及10億多美金的單子。

 

孫劍峰將這個歸結為海通香港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時刻。至今回憶起來,他依舊感觸頗深。這就相當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看姚明在NBA比賽的省籃球隊隊員,忽然有一天也能夠和姚明打比賽了。

 

這個入場券來之不易。孫劍峰現在都還記得2009年下半年開始,帶著團隊每個星期都要飛回大陸兩次左右,追著當時金風科技管理層談,儘可能挖掘客戶的需求,以期滿足其需求。

 

再一次,大陸母公司的加持使得海通香港更為順利。實際上,當時金風科技在此之前就已經是國內海通母公司的客戶。再加上海通香港團隊的堅持,最後海通和中金公司和另外一家外資獲得了保薦人的身份。 海通香港最後為金風科技在香港公開發售獲得約41.19倍超額認購。為此,海通香港也獲得了「公開發售之王」稱呼。隨即後來的不少外資的IPO項目,也會將公開發售部分的單子交於海通香港來負責。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國際為金風科技找來了基石投資者——在香港市場IPO,這是最為重要的事。

 

對於海通來說,2009年是一個關鍵年份。完成了金風科技的項目,團隊在思考如何能快速拓展,自身發展是一個途徑,併購也不失為一個「捷徑」,林湧和孫劍峰等創始人帶著海通香港的團隊,開始了對香港老牌券商大福證券的收購行動。海通香港以4.88港元每股、總價18億港元收購了大福60.48%股份,隨後更名為海通國際。

 

作為香港本土第一陣營的券商,大福證券擁有非常龐大的零售經紀業務客戶群——這是海通香港需要, 這也成為了中資券商首次收購香港本地券商。

 

2010年完成收購之後,海通國際與原有的大福團隊迅速完成整合,有了超過12萬的龐大客戶基礎,團隊開始集中精力跑投行業務。「投行的客戶對公司業務會有較強的持續性,企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需要,我們和客戶做完IPO項目之後,往往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就可以繼續為企業發展提供併購顧問、股權融資等多元服務」

 

任何時候,盈利能力都是衡量一家投行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在一個已經相對飽和的競爭市場,要想快速成長,並非易事。儘管當時海通香港給自己定位為服務中國企業,但當時很多大型的中國企業來港上市都被外資投行或者香港人梁伯韜團隊吸走了,(梁因為多次為中國企業完成港股市場IPO而被稱為紅籌之父)。

 

孫劍峰將這稱之為,「海通國際質的飛躍」。2010年開始,包括海通國際在內的中資券商,一直都是扮演著「勤奮追趕者」。

 

7年還未過去,以海通國際、中銀國際為首的中資投行已經在香港佔領了一席地位。所有的港股大標的IPO,甚少不見中資身影的。公開資料顯示,就海通國際而言,從2010年至今,先後參與了90個項目,涉及金額超過52億美元。

相關焦點

  • 香港中資投行是如何逐步崛起且反超外資投行?
    海通國際奮鬥史 「中資投行在香港起來實際上也是最近五年左右的事情。比起2012、2013年,現在中資投行在香港的角色早已不一樣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聊起了關於中資投行在港崛起的話題。這也是他在交銀國際香港工作的第五年。
  • 決戰港股IPO,中資投行南下集結!海通國際李克非:IPO業務是陣地戰 沒有取巧餘地
    中國企業在海外上市,十幾年前主要是銀行、地產等傳統企業,但是今年前十大IPO基本都是新經濟企業,這一點中國和美國都一樣。在過去,美國一直是新經濟企業上市的第一目的地,很長一段時間,香港的上市的TMT公司只有騰訊,小米和美團等都是在2018年以後才到香港。新經濟公司整體規模上看,香港比美國市場少很多。但是這幾年,香港的新經濟公司的IPO奮起直追,增量上已經接近美國的水平了。
  • 華興兇猛,本土大投行的崛起之路
    在包凡看來,這個案子的標杆意義還在於,這是騰訊系和阿里系的第一次合作。「滴滴和快的合併的時候,我在酒店看到一本《希臘神話》。翻的過程中突然有一個感受,我覺得現在的場景就像希臘神話一樣,我跟滴滴、快的這些兄弟們就是在人間打仗的凡人,而BAT就是天上的神仙,看著我們這些凡人在打仗。這兩年發生的這些案子,可能每個案子背後都有BAT這隻無形的手。」包凡說,「他們也在推動行業的發展」。
  • 王嘉爾燙嘴港普遭群嘲:在香港,普通話不好不配進投行?!
    比如港君的朋友Aris,曾經上學時候和香港同學哼起野狼disco,「森類滴發,窩森油呆類肥噶.」,一張嘴就是老內地人了。在《乘風破浪的姐姐》裡,張栢芝更是耿直地說,王鷗唱粵語像極了自己說普通話!(大概這就是互相傷害吧)
  • 【稜鏡】澤熙徐翔已被押至北京 「火中取慄」的遊資時代落幕
    點擊屏幕上方藍字↑↑關注騰訊財經《稜鏡》,帶您解密財經,透視真相。
  • 2020鳳棲梧桐港股財經峰會金吾獎獲獎名單出爐
    9月10日,由鳳凰網財經、鳳凰網港股聯合主辦,融聚匯、金吾財經承辦,香港中國金融協會、香港中資證券業協會、香港中資基金業協會、香港中國企業協會、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深圳國際商會等多家權威機構作為支持單位的2020鳳棲梧桐港股財經峰會成功舉辦。
  • 創設五年,亞投行的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
    創設五年,亞投行的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題:創設五年,亞投行的這份成績單令人矚目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於佳欣、鄒多為  2016年1月16日,北京釣魚臺國賓館,歷經800多天籌建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正式揚帆啟航。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網易、京東香港上市 有人說這是「一生一次的發財機會」?
    中資資本在香港崛起的背後,是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資本輸出國的轉變。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只是整個趨勢中的顯性因子。 1、中資崛起 最近,位於香港中環IFC一期29層的中金公司裡,幾間辦公室徹夜燈火通明,一改疫情期間員工居家辦公導致的空蕩狀態。
  • 品牌之都 工匠之城 | 海灣化學:老牌化工企業的質變崛起
    海灣化學:質變崛起  「化學是研究物質從量變到質變的科學。」在海灣集團旗下位於董家口的海灣化學廠區放眼望去,半空中銀色管道縱橫交錯,聚合釜、精餾塔等大型裝置如高塔林立。作為典型的連續性生產流程,這些管道和高塔內每時每刻都在發生化學反應,比如,鹽經電解生成氯氣,氯氣與乙烯生成EDC,再經裂解質變為氯乙烯。從量變積累到質變發生,一如海灣化學這家企業本身。  海灣化學的質變始於機構重組。自2010年開始的整體搬遷為海灣化學開拓了輾轉騰挪的物理空間,也為2017年開始的重組質變奠定了基礎。2017年6月,海晶化工更名為青島海灣化學有限公司。
  • 【稜鏡】澤熙內部人士揭徐翔操盤內幕
    點擊屏幕上方藍字↑↑關注騰訊財經《稜鏡》,帶您解密財經,透視真相。
  • 投行女高管一家染新冠肺炎:父母拒絕透露在港行程 遭香港市民炮轟
    其七旬父母從武漢赴港後確診新冠肺炎前,曾走遍香港,先後去過圓方的W酒店、四季酒店及香港麗思卡爾頓酒店,父母又拒絕合作透露在港行程,行為備受香港市民炮轟。延伸閱讀:又來搞事情!作為香港規模最大的中資投行之一,海通國際網點布局涵蓋英、美、新、印、日、澳等地,在香港市場中的多項業務與國際投行比肩。布局私募也是出於國際化的考慮,海通國際希望通過借鑑國際投行的經驗,走出其獨具特色的發展路線,打造股權生態圈的業務閉環。
  • 讓人心服口服,亞投行的五年這樣走過——專訪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 題:讓人心服口服,亞投行的五年這樣走過——專訪亞投行行長金立群  新華社記者劉紅霞、於佳欣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1月16日迎來開業運營五周年。作為首個由中國倡建的多邊開發銀行,5年來亞投行的朋友圈越來越大,由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來自六大洲的103個成員,並實現三家國際評級機構最高信用評級「全滿貫」。  從被潑冷水到廣受認可,亞投行這5年做了什麼?新起點上,亞投行打算怎麼幹?隆冬臘月,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與新華社記者面對面,接受獨家訪談。
  • 稜鏡丨「反徐崢聯盟」瓦解?又有電影轉線上,出品方曾抗議《囧媽》
    一周之前,博納院線還在與萬達、大地、金逸和橫店等院線一起站在「反徐崢」的陣營之中,如今,其出品電影也與《囧媽》一樣,提檔至線上播出。 作者 李超 出品 | 稜鏡 騰訊小滿工作室 繼《囧媽》之後,又一部電影宣布將又院線改為線上播出,30日晚,由甄子丹主演、原定於2月14日播出的《肥龍過江》,宣布改為2月1日上午10點起在愛奇藝和騰訊視頻首播,31日,香港導演、該片編劇王晶在微博上表示:「在非常時期,想帶給在家的你多一些寬慰和解壓
  • 「2020年度投行TOP10」榜單揭曉
    榜單評價說明 以2020年1月1日~2020年9月30日為統計時段,第一財經評選小組通過「主承銷商承銷收入」、「IPO獨家保薦數量」兩大維度進行評分排序,選出股權融資表現最突出的10家投行。
  • 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 摘要 【首家外商獨資券商要來了!中資券商如何應對「鯰魚」?】12月8日,高盛集團向媒體確認已啟動收購合資券商高盛高華全部股權的程序,中國市場首家外商獨資券商呼之欲出。
  • 向海而興|徐國毅:中國「中資外籍」船超七成,警惕稅收外流
    在認真總結國際船舶特案免稅登記工作基礎上,我們按照國務院關於研究借鑑航運發達國家(地區)航運支持政策,提高中國航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組建契機,組織開展了「洋山國際船籍港制度」研究。
  • 解碼高盛:國際頂級投行與金融帝國的崛起
    高盛展現出頂級投行成功模式:輕重資產並重,多重力量驅動,資本實力雄厚,風控能力突出。一是以投行、經紀、資管為代表的輕資產業務,背後為牌照、人才、客戶、管理等驅動力。近十年間,這部分業務平均資本佔比不到2%,但貢獻了35%收入和44%利潤。
  • 稜鏡│港交所新任主席史美倫:鐵娘子的新挑戰
    此前,多位市場人士曾向騰訊《稜鏡》表示,從目前港交所的董事成員來看,史美倫是接任港交所主席的最佳人選。儘管如此,史美倫在接替港交所主席一職後,仍面臨諸多挑戰。在港交所推出同股不同權之際,內地證監會也啟動CDR(中國存託憑證)的方案。這就意味著,兩地在搶奪新經濟公司上市方面會面臨直接競爭,而外界對史美倫的期待則是,她如何發揮兩地粘合劑的效用。
  • 馮唐再出山,中信資本PPP醫療投資玉溪樣本摸底 | 稜鏡·騰訊財經出品
    近年來,身為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繫試點城市,這座西南古城在國家醫改當中的知名度快速上升。 2017年6月,在國家衛計委舉辦的雲南醫改專題媒體會中,玉溪醫改經驗成為重點介紹內容。相信,在8月18日的籤約儀式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玉溪市的名字會在此後醫療健康產業變革的記錄中被反覆提起。
  • 稜鏡|為朱一龍肖戰氪金數十萬的中年人:一邊雞娃一邊追星
    |稜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劃重點: 1 只要是朱一龍代言的產品她都買了:天貓上Tom Ford香水一人限購8支,她自己買完又用同事的帳號買;還有2萬元左右的蕭邦鑽石耳環、蕭邦排戒、LV、Refa美容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