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國際奮鬥史
「中資投行在香港起來實際上也是最近五年左右的事情。比起2012、2013年,現在中資投行在香港的角色早已不一樣了。」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洪灝下午4點在兩個會議的間隙和我們聊起了關於中資投行在港崛起的話題。這也是他在交銀國際香港工作的第五年。
更早五年,2007年時,洪灝從紐約回到北京的金融機構工作,因負責國際業務,頻繁與外資機構接觸。十年前的中資券商在美資、歐資、日資、港資競爭激烈的香港市場中夾縫生存,僅僅被視為內地券商或銀行的一個區域分支部門,既不怎麼賺錢也不怎麼受重視。
目睹了過去近十年中資投行在港發展歷程的孫劍峰感受更深。他2009年加入了當時剛在港成立了不到兩年的海通證券全資子公司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即海通國際(股票代號:665)的香港控股股東。
「這個時候,海通香港實際上只是國內母公司的分公司。」孫劍峰將海通香港稱之為海通的二次創業。當時的他跟著海通香港負責人林湧(現任海通國際副主席及行政總裁)就在現在李寶椿大廈22層辦公,「當時我們不到50個人,只有一層樓,公司註冊金才5000萬港幣。」
初期,海通香港面臨了各種挑戰。當時的外資行以及本地公司都已經發展數年,在香港資本市場佔據穩固的統治地位。就業務板塊來說,孫劍峰迴憶稱,當時儘管有經紀、投行以及資產管理等業務,但規模很小。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開拓投行業務。
和所有的中資券商一樣,十年前的香港,作為新來者想要做大經紀業務並不容易,更別說其他投行業務了——關鍵都是,無法短期積累客戶基礎。
孫劍峰迴憶稱,剛成立不久的海通香港得到母公司海通證券的支持,轉介了一些企業,然後海通香港做一些對接,相當於和母公司打配合。不僅僅海通香港如此,包括中銀國際等都曾經歷過這樣的階段。與此同時,這些在港中資券商們也得去拓展一些本土化的項目,儘管規模小一些,也能讓香港市場的人知道「我們已在這裡做事情,不管做多少。」
海通國際與外資投行的第一次正面競爭是2009年秋天:參與金風科技衝擊港股IPO項目。這在當時是一個涉及10億多美金的單子。
孫劍峰將這個歸結為海通香港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時刻。至今回憶起來,他依舊感觸頗深。這就相當於一個從小就開始看姚明在NBA比賽的省籃球隊隊員,忽然有一天也能夠和姚明打比賽了。
這個入場券來之不易。孫劍峰現在都還記得2009年下半年開始,帶著團隊每個星期都要飛回大陸兩次左右,追著當時金風科技管理層談,儘可能挖掘客戶的需求,以期滿足其需求。
再一次,大陸母公司的加持使得海通香港更為順利。實際上,當時金風科技在此之前就已經是國內海通母公司的客戶。再加上海通香港團隊的堅持,最後海通和中金公司和另外一家外資獲得了保薦人的身份。 海通香港最後為金風科技在香港公開發售獲得約41.19倍超額認購。為此,海通香港也獲得了「公開發售之王」稱呼。隨即後來的不少外資的IPO項目,也會將公開發售部分的單子交於海通香港來負責。值得一提的是,海通國際為金風科技找來了基石投資者——在香港市場IPO,這是最為重要的事。
對於海通來說,2009年是一個關鍵年份。完成了金風科技的項目,團隊在思考如何能快速拓展,自身發展是一個途徑,併購也不失為一個「捷徑」,林湧和孫劍峰等創始人帶著海通香港的團隊,開始了對香港老牌券商大福證券的收購行動。海通香港以4.88港元每股、總價18億港元收購了大福60.48%股份,隨後更名為海通國際。
作為香港本土第一陣營的券商,大福證券擁有非常龐大的零售經紀業務客戶群——這是海通香港需要, 這也成為了中資券商首次收購香港本地券商。
2010年完成收購之後,海通國際與原有的大福團隊迅速完成整合,有了超過12萬的龐大客戶基礎,團隊開始集中精力跑投行業務。「投行的客戶對公司業務會有較強的持續性,企業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發展需要,我們和客戶做完IPO項目之後,往往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就可以繼續為企業發展提供併購顧問、股權融資等多元服務」
任何時候,盈利能力都是衡量一家投行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但在一個已經相對飽和的競爭市場,要想快速成長,並非易事。儘管當時海通香港給自己定位為服務中國企業,但當時很多大型的中國企業來港上市都被外資投行或者香港人梁伯韜團隊吸走了,(梁因為多次為中國企業完成港股市場IPO而被稱為紅籌之父)。
孫劍峰將這稱之為,「海通國際質的飛躍」。2010年開始,包括海通國際在內的中資券商,一直都是扮演著「勤奮追趕者」。
7年還未過去,以海通國際、中銀國際為首的中資投行已經在香港佔領了一席地位。所有的港股大標的IPO,甚少不見中資身影的。公開資料顯示,就海通國際而言,從2010年至今,先後參與了90個項目,涉及金額超過5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