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明珠處處盛開團結花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
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我市地處準噶爾盆地西北緣,是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和新疆重點建設的新型工業化城市。這裡生活著漢、維吾爾、哈薩克等46個民族,是戈壁上的一顆明珠。多年來,各民族相濡以沫、休戚與共,戈壁明珠處處盛開著團結花。
紅山社區組織轄區各族居民參加慶「三八」徒步活動。(圖片拍攝於疫情前)
近年來,特別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我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聚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在全社會營造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局面,先後榮獲「中國最安全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自治區優秀平安城市」「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等稱號。
高位推動做好頂層設計
我市堅持將創建工作作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貫徹落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爭取和凝聚民心的重要舉措。成立由市委書記擔任組長,七十餘個部門為成員的示範市創建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下設宣傳教育組、經濟民生組、企業推進組等8個工作組,各工作組之間職責分工明確、協調配合密切。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每年專題研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達5次以上,各部門單位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與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堅持配齊配強創建工作隊伍,市、區、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層層成立以單位黨政一把手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97個,設置創建工作辦公室84個,配備專(兼)職民族工作人員374名,建立起縱橫交錯和層次分明的民族團結工作體系,構築起黨政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共創共建格局,形成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強大合力。
建強基層基礎確保創建新成效。在城市,全市13個街道107個社區均成立街道黨工委、社區黨支部(黨總支、黨委),將全市樓棟、單元戶劃分991個基層網格,通過「串百家門」「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難」實現「暖百家心」。持續開展「紅細胞」黨員志願服務,4.28萬名黨員回到居住和聯點社區,帶頭參與共建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將基層黨建示範點打造與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工作相結合,以「點上出彩」帶動「面上開花」。在農村,連續5年以村級組織「星級化」創建統領村級事務,規範村級民族團結工作運行。在機關,抓嚴抓實黨員學習教育,推動民族團結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國企,把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把民族團結融入公司發展。在高校,把黨的領導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貫穿辦學治校、立德樹人全過程。在新興領域,在網際網路企業等6個反分裂鬥爭關鍵部位、重點領域316個空白點建立黨組織,築牢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服務群眾的銅牆鐵壁。
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與「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奮鬥場景得到有機融合和集中體現,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市2.5萬名結對親戚互幫互助、40萬各族幹部群眾「不分你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構築起了克拉瑪依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嚴密防線,譜寫了一支「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可歌可泣的民族團結之歌。
真抓實幹打造民心工程
克拉瑪依的發展史既是一部為祖國奉獻能源的創業史,戰天鬥地、改天換地的奮鬥史,更是一部各族兒女團結互助、甘苦與共的團結史。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伴隨著油田、城市的生產發展不斷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利益攸關、彼此依賴、共同發展的多民族和諧共生格局。
60年民族團結的強大基因,創造了克拉瑪依這座獨一無二的城市,給了這座城市無堅不摧的力量。
6年來,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上下,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將「嚴格遵循」與「創新發展」相結合,將鞏固發展民族團結作為民心工程來打造,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通過實施黨員領導幹部「五級示範引領」,全面推行機關聯繫基層、幹部聯繫群眾「雙聯繫」制度,機關企事單位領導幹部主動與少數民族職工結對認親,通過在全市112個社區(村)全部建立「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等形式,進一步健全完善黨聯繫群眾、服務群眾工作機制,督促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持示範引領、以上率下,主動沉下身子,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察民情、解民憂、幹實事,實現社情民意一傳到頂,政策措施一通到底,以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看得見的變化、摸得著的實績取信於民。在全市開展「和群眾在一起」系列服務活動,衛健、民政、醫院、住建等部門(單位)發揮自身行業優勢,把「能工巧匠」「精兵強將」等各種資源組織起來,組建了18支「和群眾在一起」服務隊和229個服務群眾小分隊,把實事做到群眾家門口,妥善解決群眾在醫療救助、物業管理、糾紛調處等方面反映的困難問題,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升。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2.55萬名幹部職工與2.58萬戶各族群眾結對認親。開展主題突出、形式多樣的民族團結聯誼活動近25萬場次。大力開展幫扶活動,辦各類實事好事16.4萬件,及時解決各族群眾遇到的實際困難,把民族團結工作做到各族群眾的心坎裡。堅持把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維護民族團結的重要著力點,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民生支出均超過公共預算支出的8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617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996元,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創建引領凝聚強大合力
創建民族團結示範地區是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自治區黨委工作安排的具體體現,是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長遠之策,是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市精心打造示範點,制定示範單位(點)動態管理辦法,推動示範點創建工作有序開展,發揮好示範點引領帶動作用。截至目前,創建市級示範點150個、區級示範點176個,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8個。開展油地共創共建,發揮中央駐市企業創建優勢,將勘探、鑽井、採油、煉化等各產業鏈全部打造成示範點。
此外,我市還全面實施「微創」行動。將創建工作延伸到新興組織、景區(場館)和家庭,推動全域創建,充分調動創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截至目前,創建各級各類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崗位1115個、示範科室1323個、示範班組447個、示範樓棟882個、示範單元330個、示範大院52個、示範社會組織32個、示範長廊2個。
按照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要求,結合城市發展實際,我市還根據不同受眾對象,在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市創建「七進」基礎上,將創建工作延伸到新興組織、景區(場館)和家庭,做到創建工作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市聯動,在全社會形成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格局。
「網際網路+民族團結」效果明顯。我市高度重視網上輿論陣地建設,在全市新聞網站、政務網站、零距離平臺等「三微一端」,開設「我是一顆石榴籽」、「民族團結一家親」、「和群眾在一起」等民族團結相關專題專欄17個,在重要版面、顯著位置持續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匯聚克拉瑪依零距離、克拉瑪依團區委、新疆油田、克拉瑪依百姓故事等主要新媒體宣傳陣地26個,打造克拉瑪依新媒體矩陣聯盟,構建民族團結進步宣傳大平臺。積極向「新疆民族團結一家親」微信公眾號推送我市民族團結好人好事、經驗做法,被採用150餘篇,名列全疆前列。6年來,我市各類媒體累計發布民族團結相關稿件信息1.2萬餘篇,累計瀏覽量達1700萬人次,《同穿「一雙鞋」的好兄弟》等民族團結故事被中央電視臺廣泛報導。
在注重培育選樹典型方面,我市大力表彰民族團結進步模範。1982年以來,共表彰獎勵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326個、模範個人4160名,湧現出國家、自治區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23個和以肉孜麥麥提·巴克為代表的模範個人,推動形成人人維護民族團結、人人爭做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的濃厚氛圍。
民族和睦,則萬事無不興;民族團結,則力量生其間。
通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我市呈現出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各項事業全面進步的良好局面。民族關係更加密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現新突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鑄牢,各族幹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的動人情景隨處可見;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根基更加牢固,各族幹部群眾的安全感明顯增強、對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信心明顯增強;黨的執政之基更加牢固,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民族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各族幹部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凝聚起了落實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的強大合力。
來源:克拉瑪依日報記者 沙露 李浩然
原標題:《【回眸十三五 喜看新成就】戈壁明珠處處盛開團結花——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我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