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禮儀推演的前世今生,試以作揖,跪拜禮為例證闡釋解讀

2020-12-20 深度歷史觀

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下跪一詞對於大多數男性而言都往往包含著屈服的涵義,人們通常也會用俗語:"男兒膝下有黃金"來告誡男子不要輕易下跪。於中國的封建社會而言,真正能夠讓男性心甘情願下跪的恐怕只有封建的禮儀,即對於天地和父母的跪拜。這種行為不但沒有使他們折顏,甚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對封建禮儀的服從以及自我修養品性的優劣。下跪或者跪拜在封建時代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其中的淵源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封建時代中,無論其自身地位如何,無論其自身輩分如何,都不免會踐行席地跪坐這樣的禮儀習慣。

這種禮儀習慣最初與尊卑高低並無直接的關聯,只是封建禮教下一種墨守成規的禮俗,其原因在於:魏晉之前,古代先人並未對椅子產生應有的概念,所以在參加朝會或者舉行宴會之際,都會採取跪坐姿勢來進行禮俗的表達,甚至在面對位高權重者,傳遞尊敬之意時,也只不過會用身體微微前傾,伏案叩首這樣的動作來體現。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始終伴隨著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推演。5000年的歲月長河促使燦爛中華文明的誕生,同時也催生符合中國人個性發展與價值觀的道德標準與禮儀典範。隨著時代的漸趨進步和思想的逐漸開化,古代中國在諸多領域都得到異常迅猛的發展,而其自身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這樣的稱號名副其實冠在中國之上。

周禮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君王和大臣的日常行為進行規範,同時也對生活在古代的先民百姓開創了禮儀的典範與模仿的楷模。這樣的現象從某種層面上,說明人們在對於衣食住行關注之外,自身的禮儀與禮節也漸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周禮之外,我國第一部詩歌典籍詩經中對禮儀的規範,也對古代先民的日常行為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這部作品不但將各個階級的智慧有機結合,同時也對禮儀的重要性進行明確的解說。

隨著古代社會禮儀形態的漸趨發展與完善,古代先民無論在參與國家大事或日常行為勞作中,都會儘自己最大努力去踐行周禮中所規定的禮儀規範,並將其作為衡量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的道德品行。誠如禮記中所記載的那般: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這樣的言辭無疑也說明了人人應當遵守禮儀的必要性。作揖是禮儀動作的外化表現,揖指的便是拱手行禮,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大致可劃分為三類。

一則針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異性,將手微微向下進行行禮,意在表示尊重與謙讓的禮貌;

二則用於產生婚姻關係的異性,換言之,即已然結婚的人,此時的動作已然轉變成為雙手放平,置於胸前略高位置,這樣的動作所傳遞的訊息不但牽涉到敬意與禮儀,同時也與行禮者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關聯。

三則應用的場合為與同性賓客見面時的行禮,此時行禮的動作應當將推手微微向上,意在傳達尊敬對方之意。除此之外,應用最為廣泛的作揖便為同自己年齡相仿,輩分相同的人見面使用,其動作只需將手略抬示意即可。相較於上述所提到的禮儀規範,見到長輩或領導所行的禮就特別正式。此時動作較為複雜,首先將雙手抱在一起,之後向自己的左前方高舉過頭,唯有如此才能傳達對長輩或領導的敬意。這種應用較為寬泛的禮儀程式體現古人以禮待人的道德品尚,同時也是階層高低前提下,禮儀繁瑣簡略過程的一種見證。

對於作揖的另外一個劃分變為長揖,其動作表達為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反覆進行,多達數次。這樣的動作不但可以表現自己的熱情禮貌,同時也可以充分傳遞自己心中親熱之情。因此,這種禮節通常應用在諸多場合,是古代唯一一種尊卑無差的相見禮。

就古代中國的跪拜禮而言,其本質是一種具有文化痕跡與禮儀特徵的行為,其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場域影響之下產生。這種經由周禮漸趨發展的禮儀行為,不但是古代中國禮儀文化的一種外顯表達,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國人對禮儀文明的崇尚,是禮儀演化的一種象徵。儘管禮儀因其應用場合不同,名稱不同而劃分為多個層級,但其本質都與古代政治體制有著糾葛的關係。儘管就其禮儀形成的客觀原因而言,是生產資料的匱乏導致,但跪拜禮的形成根源應當歸因於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與價值連結。這種內在原因與外顯原因之間的差異性也鮮明地體現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與分隔。

譬如,民間相互跪拜的禮俗大多是為了傳達敬重之意,但大臣們對於君王的跪拜則是體現君為臣綱的含義。由此不難看出,古代禮儀文化不免受到階級統治的影響,並且保留階級地位差異的痕跡。

【參考文獻:《古代禮儀文獻刊載》】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人見面,為何要「作揖」甚至「跪拜」?這些禮儀是如何演化的
    也正是在這種「禮儀」思想的影響之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人們,按照「周禮」與「禮記」的禮儀標準,開始形成一些與禮儀有關的動作,這其實就是「作揖禮」與「跪拜禮」的起源。2.古人見面禮儀之「作揖」「作揖」是一個動作也是一種禮節的外化表現。
  • 古代君臣禮儀為何由「作揖」演變成「三跪九叩」了呢
    我們經常看到古裝影視劇中,君臣之間都是行跪拜禮的,每當臣子見到皇帝,都要下跪磕頭,上朝磕頭,覲見磕頭,接旨也要磕頭。我們很多人也認為「三跪九叩」就是中國古代君臣間歷來的傳統,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一個禮儀之國。在中國古代,最普遍和最流行的禮節是作揖和。一、公元前1043年,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逝世,其子姬誦即位為周成王。而作揖,就是禮樂制度的重要一環。據記載,根據雙方手臂和身體的關係,作揖分為六種: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根據禮節制度,古代作揖經過嚴格分級,非常複雜,如果作揖禮節不正確,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僭越的表現,是對主上的大不敬。在過去的3000年中,這種禮儀也得到了發展。為了適應不同的場合。
  •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中華傳統禮儀源自周禮、禮記、儀禮的三禮以及後來相關記錄,部分可以參考電視劇孔子傳。拱手一般為打招呼的萬能性禮節;作揖禮是相見或感謝時常用隆重性的禮節。古代中國揖禮與拱手有吉兇之分,吉事為陽,兇喪之事為陰;男為陽,尚左手,女為陰,尚右手;行吉禮時,男子左手在外,女子右手在外;行兇喪之禮時,男子右手在外,女子則左手在外。
  • 跪地磕頭:歷史上特定時期被篡改的古代跪拜禮
    西周開始,這種正坐姿勢成(跪坐)為貴族日常生活的坐姿,是一種正是體面的姿勢並且被普及後。跪坐的時候為了表達對別人的尊敬或者其他意思,只能活動上半身來表達含義。由此而產生了跪拜禮:並且只針對於特定的對象。
  • 要顏值還要有禮,古裝劇中繁瑣的古代禮儀讓你入戲了嗎
    緊密貼合時代的典章禮儀、飲食風物等也是古裝劇的看點。每一部古裝劇儘可能詳細還原的古代風俗人情,追求器物之美、禮儀之美、規制之美,這對觀眾來說有趣又開眼界,如同回到了那個時代。《鶴唳華亭》除了考究的服裝,還有考究的禮儀,該劇從整體禮制到具體禮儀,都有歷史典故、典籍作為參考借鑑,製作團隊對每一個細節都保持嚴謹的態度。該劇被觀眾津津樂道的是開篇皇太子蕭定權的「晨昏定省」禮,這是皇太子每日對其父王所行的禮儀,晚間服侍就寢,早上省視問安,頻繁瑣碎但貼近歷史。劇中人人都行叉手禮,常見作揖禮、跪拜禮,行坐有法、動靜有度,可以看出古代禮儀森嚴有序的現實。
  • 禮儀之邦的禮儀風範
    在一些戲劇和電影中,經常能看到古代的人行禮,不是三跪,就是九拜。這些繁多而且瑣細的禮節,恐怕比我們現在有意識的去做運動還能起到鍛鍊身體的效果,不過我們今天的人是忍受不了這種繁文縟節的。作為「禮儀之邦」的大國,古人對行禮方式十分講究。他們舉行祭祀或相互見面時,都要行禮,行禮時長幼分明、尊卑有別。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唐朝揖禮宋代小說《錯斬崔寧》中提到:男女相見,男方「深深作揖」,女方則「還了萬福」。這說明,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換言之,男子行作揖禮,女子做「萬福」禮。男子相見「深深作揖」《紅樓夢》中林妹妹的「萬福禮」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即「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
  • 前世今生茶館~尋找前世之旅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你們希望自己的前世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就在不久之前,我偶爾在某平臺觀看了一部名為《尋找前世之旅》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讓我感受頗深,這裡沒有太多的勾心鬥角劇情,而是通過對前世的解讀來闡述了今生所遭遇的苦難。主人公小隱和師傅開辦了一間名叫「前世今生」茶館,小隱通過穿越時空來幫助前來茶館求助的人,而來的人卻要留下一滴眼淚來當做報酬。
  • 如果見面不能握手,你會選哪種古代禮儀代替?
    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以頗富才華著稱,每次入試,要求押官韻作賦,他每抬手一作揖,就是一韻,其詩詞創作速度之快,堪比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也因此得了「溫八叉」的雅號!內蒙古赤峰寶山遼代壁畫墓中的「叉手」侍者形象到了宋代,人們依然以叉手禮為日常禮儀。宋代蒙童讀物《訓蒙法》中,記錄了一套流程——「凡揖人時,則稍闊其足,其立則穩。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威儀方美觀,揖時亦須直其膝,不得曲了,當低其頭,使手至膝畔,又不入膝內,則手隨時起,而叉於胸前。
  • 在江山這樣作揖,也太美了吧!
    與你分享江山資訊|帶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江山 我們一路與你同行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 講究以禮為先,以禮為大 在泱泱的歷史長河中 一些傳統禮儀經過時光的洗禮
  • 傳統禮儀「揖禮」點燃兩會新亮點,全面解讀如何作揖有禮
    到兩會期間傳統文化禮儀中的作揖禮儀成功代替了握手禮,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格外和諧美好。中華禮節,講究中正安舒,自然優雅,講求禮敬在心,簡而不繁。自從揖禮成為兩會新風尚,收到不少學員的私信諮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揖禮常見疑問點。
  • 專訪魏斯博士——解讀《前世今生》
    歐普拉的脫口秀(The Oprah Winfrey Show),拉裡·金的現場節目(Larry King Live)、20/20、《48小時》、CNN的探索頻道,以及數不清的雜誌、報紙和電視節目中都曾以魏斯博士的研究為主題。       筆者有機緣於紐約邂逅魏斯博士,就《前世今生》到他的新書《一個靈魂,多次轉生》進行了一次珍貴的心靈對談。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作揖」這一古代社會交往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成為如今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的一個選擇。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揖」的解釋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也就是說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即「揖禮」表達人際交往中一種謙遜的態度。
  • 跪拜禮的意義變遷:從表達禮敬到自示卑賤
    我的意見呢,既不像激烈的反對者那樣認為跪禮是奴性發作,也不主張恢復跪拜禮。對傳統的跪拜禮,我們需要心平氣和地做一番「意義還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跪禮的涵義在唐宋之際發生了重大的嬗變——因為椅子的普及。唐宋之前,中國是沒有椅子的,只有一種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貴族才使用的奢侈品。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是席地而坐。
  • 古代基本禮儀有哪些?底蘊深厚,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何為華夏?「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此為華夏。狹義上的華夏文化指的就是這兩點——漢服與漢禮,或者說是傳統服裝與禮儀。近些年漢服正在慢慢流傳開來,儘管現代的漢服只是形制材料上面的優化,並沒有對文化有推進的效果,但是有這個起端就很好。
  • 頤和園測繪筆記——解讀皇家園林的前世今生
    由於受到1860年英法聯軍的破壞,慈禧太后於1888年重修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在重修中,有的建築改變名稱,有的建築改變用途,有的建築位置有所移動……鼎盛時期的清漪園,與現在的頤和園相比,曾經有著更加壯觀的面貌和不同的設計理念。
  • 拉瑪九世在位時期,泰國為何恢復了匍匐跪拜禮?
    說起泰國的「匍匐跪拜禮」,還是先從我國古代的「跪拜禮」說起吧。在我國古代,沒有凳子、椅子,也沒有桌子,只有很矮的「幾」,人們是席地而坐的。不難看出,對本來就跪坐的人來說,跪拜禮是一種十分方便的禮節。而且,行禮者和受禮者原本都跪坐在一起的,向對方行跪拜禮彼此的高低區別不大。但是,劉邦統一天下,為了找到當皇帝的感覺,讓叔孫通去制訂一套禮儀。
  • 閒話「作揖」
    「作揖」是古代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至今仍在沿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揖」的意思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醉茶志怪·鼠怪》)一般說來,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定的,即右手握成拳頭,左手五指伸開成手掌狀,包住或者蓋住右手,這樣的作揖手勢才是「吉拜」。相反的話,如果右手成掌、左手握拳,則為兇拜,這種作揖方式一般只用於弔喪之中。
  • 「太有感覺了」,有禮作揖,後新冠形勢下催生的新風尚
    作揖禮又叫拱手禮,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禮儀形式,體現了中華民族自謙敬人的品質,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作揖禮有著系統的知識體系,何時行、如何行、向何人行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作揖禮始於西周,自古行之,《論語.微子》曾載「子路拱而立」,直到民國時期才漸漸被世界通行的握手禮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