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度歷史觀(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下跪一詞對於大多數男性而言都往往包含著屈服的涵義,人們通常也會用俗語:"男兒膝下有黃金"來告誡男子不要輕易下跪。於中國的封建社會而言,真正能夠讓男性心甘情願下跪的恐怕只有封建的禮儀,即對於天地和父母的跪拜。這種行為不但沒有使他們折顏,甚至也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其對封建禮儀的服從以及自我修養品性的優劣。下跪或者跪拜在封建時代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禮儀,其中的淵源與古人席地而坐的習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封建時代中,無論其自身地位如何,無論其自身輩分如何,都不免會踐行席地跪坐這樣的禮儀習慣。
這種禮儀習慣最初與尊卑高低並無直接的關聯,只是封建禮教下一種墨守成規的禮俗,其原因在於:魏晉之前,古代先人並未對椅子產生應有的概念,所以在參加朝會或者舉行宴會之際,都會採取跪坐姿勢來進行禮俗的表達,甚至在面對位高權重者,傳遞尊敬之意時,也只不過會用身體微微前傾,伏案叩首這樣的動作來體現。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以禮治國的大國風範始終伴隨著朝代的更迭與歷史的推演。5000年的歲月長河促使燦爛中華文明的誕生,同時也催生符合中國人個性發展與價值觀的道德標準與禮儀典範。隨著時代的漸趨進步和思想的逐漸開化,古代中國在諸多領域都得到異常迅猛的發展,而其自身地位的提升也使得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這樣的稱號名副其實冠在中國之上。
周禮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對君王和大臣的日常行為進行規範,同時也對生活在古代的先民百姓開創了禮儀的典範與模仿的楷模。這樣的現象從某種層面上,說明人們在對於衣食住行關注之外,自身的禮儀與禮節也漸趨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周禮之外,我國第一部詩歌典籍詩經中對禮儀的規範,也對古代先民的日常行為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這部作品不但將各個階級的智慧有機結合,同時也對禮儀的重要性進行明確的解說。
隨著古代社會禮儀形態的漸趨發展與完善,古代先民無論在參與國家大事或日常行為勞作中,都會儘自己最大努力去踐行周禮中所規定的禮儀規範,並將其作為衡量標準來評判一個人的道德品行。誠如禮記中所記載的那般: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這樣的言辭無疑也說明了人人應當遵守禮儀的必要性。作揖是禮儀動作的外化表現,揖指的便是拱手行禮,根據應用場合的不同,大致可劃分為三類。
一則針對沒有婚姻關係的異性,將手微微向下進行行禮,意在表示尊重與謙讓的禮貌;
二則用於產生婚姻關係的異性,換言之,即已然結婚的人,此時的動作已然轉變成為雙手放平,置於胸前略高位置,這樣的動作所傳遞的訊息不但牽涉到敬意與禮儀,同時也與行禮者的社會地位有一定的關聯。
三則應用的場合為與同性賓客見面時的行禮,此時行禮的動作應當將推手微微向上,意在傳達尊敬對方之意。除此之外,應用最為廣泛的作揖便為同自己年齡相仿,輩分相同的人見面使用,其動作只需將手略抬示意即可。相較於上述所提到的禮儀規範,見到長輩或領導所行的禮就特別正式。此時動作較為複雜,首先將雙手抱在一起,之後向自己的左前方高舉過頭,唯有如此才能傳達對長輩或領導的敬意。這種應用較為寬泛的禮儀程式體現古人以禮待人的道德品尚,同時也是階層高低前提下,禮儀繁瑣簡略過程的一種見證。
對於作揖的另外一個劃分變為長揖,其動作表達為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反覆進行,多達數次。這樣的動作不但可以表現自己的熱情禮貌,同時也可以充分傳遞自己心中親熱之情。因此,這種禮節通常應用在諸多場合,是古代唯一一種尊卑無差的相見禮。
就古代中國的跪拜禮而言,其本質是一種具有文化痕跡與禮儀特徵的行為,其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特殊的文化場域影響之下產生。這種經由周禮漸趨發展的禮儀行為,不但是古代中國禮儀文化的一種外顯表達,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國人對禮儀文明的崇尚,是禮儀演化的一種象徵。儘管禮儀因其應用場合不同,名稱不同而劃分為多個層級,但其本質都與古代政治體制有著糾葛的關係。儘管就其禮儀形成的客觀原因而言,是生產資料的匱乏導致,但跪拜禮的形成根源應當歸因於人與人之間的等級關係與價值連結。這種內在原因與外顯原因之間的差異性也鮮明地體現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與分隔。
譬如,民間相互跪拜的禮俗大多是為了傳達敬重之意,但大臣們對於君王的跪拜則是體現君為臣綱的含義。由此不難看出,古代禮儀文化不免受到階級統治的影響,並且保留階級地位差異的痕跡。
【參考文獻:《古代禮儀文獻刊載》】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