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武漢高三學生複課的第一天,一段視頻就火了。武鋼三中的學生們全體起立,行拱手禮感謝醫生、交警、消防員、扶貧幹部、車間工人……
拱手禮是中國傳統禮儀的一種。因為疫情的緣故,許多國家地區逐漸恢復了本國的傳統見面禮儀,以代替日常的握手禮,比如起源於印度、佛教徒常用的合十禮,也出現在許多國際場合中。
合十禮
我們今天熟悉的握手禮,在中國的歷史並不久遠。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倡導引入歐洲握手禮,隨著時間推移,人們逐漸適應了這一方式。
特殊時期,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中國的傳統見面禮,選一個自己更喜歡又安全的方式,同人打招呼吧。
拱手而揖
關於中國古代見面禮,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當時的人們會根據不同的對象執行一套不同的行禮標準。《周禮·秋官·司儀》記載:「詔王儀南鄉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那麼,「揖」是一種什麼樣的動作呢?
鄭玄註:「土揖,推手小下之。」「時揖,平推手也。」「天揖,推手小舉之。」
也就是說,見到下級或晚輩時,要用土揖,拱手稍向下——
見到平級或平輩時,用時揖,拱手平推——
對上級或長輩要行天揖,拱手稍向上——
對於「拱手」的手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拱,斂手也」,意思是雙手相交重疊之意。
老版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行拱手禮
男女都可拱手行禮,但在結婚、節慶等喜慶場合,男子要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而在喪禮等場合要行兇禮,即男子要右手壓左手,女子左手壓右手。這與《禮記》中記載的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有關。
節慶時男女行拱手禮,女子右手在上,男子左手在上
不過,這些在古代還是天子之禮,只在特殊情況下使用。比如《史記·周本紀》中記載,周武王打贏牧野之戰後,商紂王自焚而死,周武王拿著表示身份的大旗指揮諸侯們集合開會,諸侯們對武王行拜禮,「武王乃揖諸侯」。
還有與主人的「揖」禮相對應的「厭」禮,是賓客使用的禮儀。「厭」禮是在拱手的前提下,稍稍將手向胸前收,同時身體鞠躬的禮儀。
酈生長揖不拜
這些複雜的禮儀到了兩漢時期開始簡化。首先,「厭」禮消失,統一使用揖禮。
影視劇《大秦帝國》中的揖禮
此時還出現了長揖禮,與普通揖禮不同,做長揖時,雙手是垂到下面,而不是向外推的。這種行禮方式是很多人在該行跪拜禮時,用長揖禮來表示對受禮者的蔑視。
高陽「狂生」酈食其就曾以長揖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劉邦的不滿。劉邦帶著軍隊反秦時,經過高陽,酈食其就去找劉邦毛遂自薦。但劉邦並喜歡儒生,雖然沒有拒絕見他,但態度非常傲慢,一邊以「葛優癱」的姿勢讓侍女洗腳,一邊傳召酈食其。以酈食其的「狂生」脾氣自然是不會忍氣吞聲的,當時便以長揖禮代替跪拜,敷衍了事。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和酈食其
叉手而揖
東漢末年,佛教的傳入對人民的日常習俗產生了很大影響。「叉手」本是佛教的一種敬禮方式,西晉時翻譯的《正法華經》有云:「於是賢者舍利弗,聞佛說此欣然踴躍,即起叉手白眾祐曰:今聞大聖講斯法要,心加歡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
「叉手」禮的主要特點是手掌相合,手指交叉。叉手禮傳入中國後,不僅是一種佛教禮儀,也是一種世俗禮儀,屬揖禮的一個手形姿勢。《三國志·鄧艾傳》中記載,劉禪君臣投降時就是「叉手屈膝」。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叉手禮,參考的《韓熙載夜宴圖》(下)
不過,我們今天在影視劇中見到的「叉手」禮多屬唐和五代時期。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以頗富才華著稱,每次入試,要求押官韻作賦,他每抬手一作揖,就是一韻,其詩詞創作速度之快,堪比曹植「七步成詩」,溫庭筠也因此得了「溫八叉」的雅號!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中的叉手禮
根據考古發掘的晚唐墓葬壁畫可以看出,「叉手」的手勢為——左手成掌型,左掌外包右手,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拇指向上。而且手很自然置於胸前,與前胸之間留有距離。
五代王處直墓壁畫中的「叉手」侍者
我們在學校裡常見的孔子立像,源於唐代吳道子所作的石刻板,或許不是先秦時代的揖禮,但肯定參考了唐代揖禮。
孔子畫像
「叉手」禮不僅在中原地區盛行,還傳播到當時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今天的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赤峰發掘了一座遼代墓葬,墓中壁畫上就有「叉手」而立的男吏形象——其人勾鼻,戴黑色幞頭,著圓領緊袖紫褐色團花長袍,腰系白帶,穿淺色便靴,從面容看,應該是契丹或是其他少數民族。
內蒙古赤峰寶山遼代壁畫墓中的「叉手」侍者形象
到了宋代,人們依然以叉手禮為日常禮儀。宋代蒙童讀物《訓蒙法》中,記錄了一套流程——「凡揖人時,則稍闊其足,其立則穩。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威儀方美觀,揖時亦須直其膝,不得曲了,當低其頭,使手至膝畔,又不入膝內,則手隨時起,而叉於胸前。揖時須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謂之鮮禮,揖尊位則手過膝下,亦以手隨身起,叉手於胸前也」。
《事林廣記》中關於叉手和作揖的記載
南宋陳元靚編撰的《事林廣記》也記錄了,行叉手禮時,左手要緊握右手拇指,左手的小手指要指向右手腕,右手四個手指都要伸直,左手大拇指向上。如果要用右手遮著胸前,那麼手需要與前胸保持兩三寸的距離。
明代「圓揖」
明代出現了「圓揖」一詞。正統年間,許多學士退了早朝後,會齊聚到東閣,在此地行的就是圓揖。「圓揖」要求躬身、下手,手形不同於前代的疊手和叉手,而是「兩手圓拱而下」。
圓揖
具體動作應是:以身體正立站好為起勢,開始施禮時,以腰為軸,膝部不可彎曲,低頭,上身向前向下彎屈,雙手合抱、前伸、向上翻腕拱起,順著身體的姿勢,合抱的雙手沿弧線做自上而下的動作,身體向前向下彎曲到一定角度後稍作停頓即仰身站起,即為禮畢,復原為起勢的姿勢,即「揖遊俯仰之間揖禮已成」。
電視劇《大明風華》截圖中的行禮
女士萬福禮
唐代以前,女子也行作揖禮,但是「左手在內,右手在外」。唐宋以後,男女已是各行其禮。
電視劇《知否》中明蘭的叉手禮,左右手和男子相反
武則天稱帝後,改定禮儀,將女子的跪拜姿勢改為正身下立,兩手放在胸前,微微俯首,微曲膝,這種拜儀當時被稱為「女人拜」。
宋朝以來,白話小說、戲曲盛行,我們可從其中一窺時人禮俗。宋代白話小說《京本通俗小說卷十五》中有《錯斬崔寧》一篇,其中記載了當時男女相見時,各自行禮的情節:
「那後生放下搭膊,向前深深作揖:『小娘子獨行無伴,卻是往那裡去的?』小娘子還了萬福道:『是奴家要住爹娘家去。因走不上,權歇在此。』」
這裡提到的正是女子「萬福禮」。「萬福」是女子行禮時的口頭語,等同於現在的「您好」。由於唐宋時期盛行叉手禮,所以,萬福禮的手勢實際上還是叉手。
電視劇《知否》截圖,女子在行萬福禮
到了元代,雜劇興盛,萬福禮被搬上舞臺。經過藝術加工後,一種右手輕蓋在左手上,搭在右腰邊,左腳前半步,微微踹身屈膝低頭,口說萬福的女子行禮法出現。
明朝初年,這種禮儀被大戶人家爭相模仿,永樂年間甚至為宮廷所用,稱「女子萬福禮」。清朝初期沿制,後來被稱為「蹲安禮」。
電視劇《甄嬛傳》中的蹲安禮
民國時期,女子萬福禮仍被使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春》就寫於20世紀30年代,故事以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為背景,其中寫道:「婉兒也只好照淑華的意思,萬福還禮」。
可以說,唐宋以來的「女子萬福、男作揖」的見面禮儀深入人心,它們歷經千百年,即使在現代,人們依然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那麼如果是你,會選擇哪種方式來互致問候呢?你還知道哪些傳統禮儀?歡迎留言分享。
(素材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編輯|馮秋璐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