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禮從周朝就開始廣為流傳,甚至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也經常會發現臣子在相遇後,都會互相之間行作揖禮,也算是最早期的見面禮儀式,在公元1043年,由於周武王駕崩,而他的子嗣周成王,則繼位開始治理朝政,可由於年齡較小,朝中的大權都掌握在皇叔手中,這期間就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很多的制度影響至今。
同時在周公旦的治理下,完善了封建制和繼承制,在周禮的相關記載中,會通過不同的身份,而作揖禮的方式也分為多種,其中包括:天揖、時揖和特揖等,當庶姓諸侯在朝堂拜見天子時,則需要行土揖的禮數,拱手保持在身體較低的位置,天揖則是本家諸侯所行之禮,拱手可保持在較高的位置,而特揖是各臣子之間的禮數,會根據對方身份的高低,依次表示尊敬。
在兩周時期的禮數很嚴格,與什麼地位的人相見,需要具備哪些禮數,都不能出現一絲差錯,如果禮數出現問題,則成為了大不敬,面臨的後果更是嚴重,可在千百年來的演變中,見面的禮節也有了相關變化,從最開始作揖拱手的形式,到改變成抱拳的禮數,都一步步的見證著禮樂制度的創新,可實際上作揖並不算是最恭敬的禮數。
早在各個朝代中,男子和女子行禮本就不同,像唐宋時期女子見面行禮,需要兩手重疊在一起,從身體右邊向下移動,如同鞠躬一般,接連道一聲萬福,這種禮數一直沿用至五十年代,普遍會在逢年過節等正式場合使用,但要說起最尊敬的禮數,則是古代時期的叩首禮,也就是俗稱的磕頭,縱觀歷史會發現,早前在祭先祖、或者祭天地的時候,才會行此大禮。
而在兩周時期,人們在拜見天子的時候,也必須行叩首禮,好比荊軻身為貴使,可在面對秦王時,也會要行此大禮,而到了秦末年間,有位名士性格孤傲,即使面對劉邦如此身份尊貴的人,也只是行了長揖的禮數,可劉邦並不拘於小節,再加上還沒有登基稱帝,自然對於禮數毫不在意。而在1840年之前,民間最為常見的禮數包括:作揖、拱手和抱拳,當時西方的禮儀則是握手,所以要說起現在常見的握手禮,就要追溯到歐洲中世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