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開始的作揖禮,與西方握手禮,哪個更好

2020-11-18 網易新聞

2020-11-10 12:27:16 來源: 耳聽過愛情

舉報

  作揖禮從周朝就開始廣為流傳,甚至在很多古裝影視劇中,也經常會發現臣子在相遇後,都會互相之間行作揖禮,也算是最早期的見面禮儀式,在公元1043年,由於周武王駕崩,而他的子嗣周成王,則繼位開始治理朝政,可由於年齡較小,朝中的大權都掌握在皇叔手中,這期間就發生了歷史性的改變,甚至很多的制度影響至今。

  

  同時在周公旦的治理下,完善了封建制和繼承制,在周禮的相關記載中,會通過不同的身份,而作揖禮的方式也分為多種,其中包括:天揖、時揖和特揖等,當庶姓諸侯在朝堂拜見天子時,則需要行土揖的禮數,拱手保持在身體較低的位置,天揖則是本家諸侯所行之禮,拱手可保持在較高的位置,而特揖是各臣子之間的禮數,會根據對方身份的高低,依次表示尊敬。

  

  在兩周時期的禮數很嚴格,與什麼地位的人相見,需要具備哪些禮數,都不能出現一絲差錯,如果禮數出現問題,則成為了大不敬,面臨的後果更是嚴重,可在千百年來的演變中,見面的禮節也有了相關變化,從最開始作揖拱手的形式,到改變成抱拳的禮數,都一步步的見證著禮樂制度的創新,可實際上作揖並不算是最恭敬的禮數。

  

  早在各個朝代中,男子和女子行禮本就不同,像唐宋時期女子見面行禮,需要兩手重疊在一起,從身體右邊向下移動,如同鞠躬一般,接連道一聲萬福,這種禮數一直沿用至五十年代,普遍會在逢年過節等正式場合使用,但要說起最尊敬的禮數,則是古代時期的叩首禮,也就是俗稱的磕頭,縱觀歷史會發現,早前在祭先祖、或者祭天地的時候,才會行此大禮。

  

  而在兩周時期,人們在拜見天子的時候,也必須行叩首禮,好比荊軻身為貴使,可在面對秦王時,也會要行此大禮,而到了秦末年間,有位名士性格孤傲,即使面對劉邦如此身份尊貴的人,也只是行了長揖的禮數,可劉邦並不拘於小節,再加上還沒有登基稱帝,自然對於禮數毫不在意。而在1840年之前,民間最為常見的禮數包括:作揖、拱手和抱拳,當時西方的禮儀則是握手,所以要說起現在常見的握手禮,就要追溯到歐洲中世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作揖」禮是否值得推廣?
    人們見面時,不再選擇握手,而是以其他形式相互致意。「作揖」這一古代社會交往中較為常見的禮節行為,成為如今人們見面時打招呼的一個選擇。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揖」的解釋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也就是說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有:「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即「揖禮」表達人際交往中一種謙遜的態度。
  • 「太有感覺了」,有禮作揖,後新冠形勢下催生的新風尚
    近日,疫情之下某地兩會期間,與會人員見面問候的握手禮改為了相互行作揖禮,拱手作揖、謙謙有禮的場面形成了一道儒雅亮麗的兩會風景線,引起網友的紛紛點讚。「有禮作揖」,是疫情帶來的被動改變,卻在使人們保持禮貌且合理的距離的同時,引領了繼承和弘揚傳統的新風尚。
  • 今年流行新禮儀,見面作揖不握手
    握手以示友好?你身上揣著免洗洗手液了嗎?沒有?那還是算了。那到底該如何與人不失分寸地打招呼?別忘了,咱們還可以「見面拱手」(作揖禮)啊!!!見面不握手,保護自己,健康他人。作揖禮比握手禮歷史更悠久相較國際通用的握手禮,中國古人傳統的拱手禮更悠久、更有歷史底蘊。甲骨文上記錄的象形「人」字,就是由拱手的人演化而來。
  • 合十禮比握手禮更適合人際交往,它讓我們以謙卑的姿態前行
    世界各地的人們一改以往擁抱、握手、親吻面頰的禮節,紛紛改成點頭、碰肘。尤其各國領導人之間碰肘這個動作,頗有些尷尬和滑稽。世界各地的人們,自古以來有著不同的禮節。發展至今,握手禮成為全球通行的見面禮節。在西方國家,相熟或者關係親近的人之間還有彼此擁抱、貼面的習慣。
  •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而作揖,就是禮樂制度的重要一環。據記載,根據雙方手臂和身體的關係,作揖分為六種: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根據禮節制度,古代作揖經過嚴格分級,非常複雜,如果作揖禮節不正確,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僭越的表現,是對主上的大不敬。在過去的3000年中,這種禮儀也得到了發展。為了適應不同的場合。
  • 教育部:「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進校園等建議切合時宜
    12月2日,教育部官網公布的《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6591號建議的答覆》 ,稱「關於全面推行『聚餐用公筷』『見面作揖禮』『不隨地吐痰』的建議」收悉,「你們關於『將三項舉措納為校園文化教育、家庭禮儀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黨校教育的重要內容』等建議,切合時宜,對中小學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具有借鑑意義
  • 避免握手!印度合十禮流行,咱中國也有老祖宗留下的「叉手禮」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很多國家領導人為了避免握手感染,帶領人們進行「合十禮」,畢竟疫情當下,大家為了避免握手接觸交叉感染,都想盡了辦法,這次印度合十禮藉機在全球流行起來,不管是總統還是王子都紛紛開始用合十禮打招致意,印度總理莫迪也表示,這是讓世界重新使用「合十禮」的好時候。
  • 中國傳統文化的禮不是禮貌,帶你解讀禮的真正作用和禮的真正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自稱「禮義之邦」,幾十年前的時候,遇到人打恭行禮,後來慢慢的變成了鞠躬,後來又變成了西方式的握手,到外國跑幾圈的又實行擁抱,或者學習外國人的點頭翹下巴行禮,各種各樣的問候方式,讓人們無所適從。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碰撞,對於自身文化的不自信,讓我們一度處於尷尬的地步,好在中國文化的復興提到了日程,國家也提倡問候見面行拱手禮。
  • 閒話「作揖」
    這種區別的源起也是一種誠意的表示,因為大多數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主要使用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於攻擊的右手蓋在裡面,這與握手時通常使用右手的道理一樣,是一種友好的表示與真誠的傳達。從歷史上看,作為禮儀形式的「揖禮」大約起源於先秦。《周禮》中記載了有關「揖禮」的幾種形式:「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周禮·夏官·司士》)「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
  • 「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近日,某地召開的地方兩會,帶起一輪「有禮作揖」新風尚。古有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如今,在這個孔子故裡,有禮作揖這個「舊」詞,在疫情之下,煥發出新的氣象。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
  • 印度合十禮開始流行?禮儀之邦在這呢
    因為處於疫情期間,最近印度的合十禮開始流行起來,說起「禮」來,我國可是著名的禮儀之邦,那為什麼是印度的禮儀開始流行了?先說一下印度的合十禮就是為了見面打招呼用的,我們現在見面打招呼一般都用什麼——握手禮。
  • 印度合十禮流行全球?中國傳統拱手禮該重出江湖了!
    美國總統川普、英國查爾斯王子等政要開始用印度合十禮,伊朗民眾見面時用「碰腳」打招呼,網上還有隔空握手法、碰肘禮等各種花式致意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拱手禮作為最具中國特色的見面問候禮儀,是時候重出江湖了。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
  • 作揖、拱手、叉手、萬福等中華傳統禮儀介紹
    揖禮 「禮儀之邦」的古風禮節:揖禮與拱手禮已經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字記載歷史了,從西周起就有記載開始在同輩人見面、交往時採用了。如穿我們華夏等漢唐繁衍出來各種服裝或現代西服等拜年時,最好行拱手禮,而不行周制漢禮的作揖;如穿華夏衣冠的漢服等拜年時,可以行拱手禮,更好的是抱立掌的作揖。一是大方恭敬禮貌,二是反差不大,不會讓現代人覺得彆扭。 中華至漢代之後民間以長揖為主的拱手作揖混合禮,記錄於酈生見漢劉邦,長揖目的是起到替代跪拜禮。
  • 某地開學小學生行拜師禮,網友:全國推廣!真有必要嗎?
    但要說全國推廣傳統形式的拜師禮,真的合適嗎?什麼是傳統拜師禮?事實上《禮記》等典籍對此並無系統嚴格的規定,僅少量散見於《內則》《少儀》《學記》等篇。且類同於一些「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之類的常規禮節。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者,吾未嘗焉」,可見先秦時候也是非常樸素的師生關係。到是後來各地民間自有一套自己的拜師禮吧。
  • BBC:後疫情世界,我們是不是永遠不能握手了?
    中新網5月9日電 英國廣播公司(BBC )中文網9日發表文章稱,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人們彼此保持距離避免肢體接觸,封鎖措施慢慢解除之後,人們會重新開始握手嗎?     當地時間5月8日,在巴黎一個地鐵站粘貼的提醒社交距離標識。當天地鐵站內幾乎沒有乘客。
  • 曹州那些年之農村喪事拜大禮
    完成七十二拜大禮,最重要的一點是叩最後一個頭後不要起身,要趴在地上痛哭,謂之舉哀。要等司儀上前勸阻。為了表示哀痛要讓司儀勸阻幾次才能直身作揖。二十四拜和七十二拜的路線是一樣的,具體是,站在1的位置深作一揖不叩頭。從2開始每個點叩一個頭,5的位置和七十二拜一樣要給司儀作揖祭酒。按箭頭到9的位置算是一圈。以此類推也是轉三圈。最後一拜也是和七十二一樣,要舉哀。等司儀來勸阻幾次起身作揖。
  • 傳統禮儀「揖禮」點燃兩會新亮點,全面解讀如何作揖有禮
    到兩會期間傳統文化禮儀中的作揖禮儀成功代替了握手禮,展示泱泱大國深厚的禮儀文化,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顯得格外和諧美好。中華禮節,講究中正安舒,自然優雅,講求禮敬在心,簡而不繁。自從揖禮成為兩會新風尚,收到不少學員的私信諮詢,今天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揖禮常見疑問點。
  • 在江山這樣作揖,也太美了吧!
    仍舊保存並在時代中熠熠生輝 禮儀傳承千年,有禮作揖少年從古代到現代,從漢服到便裝 時間流逝,萬物變遷 但在這座有禮的江城 不變得還是那個有禮的我們 當「有禮」遇上漢服 畫風都變了 一起來看看這個「有禮之秀」
  • 《秀麗江山之長歌行》中冠禮的禮程與含義
    因為是人生的第一次受禮,對人的一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故《禮記·冠義》稱冠禮和笄禮為「禮之始也」,並將其置於「六禮」(婚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鄉射禮)之首。古代冠禮一般多在宗廟內舉行,所以《秀麗江山之長歌行》表現冠禮情節開始前的鏡頭是祖先的牌位,以此暗示宗廟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