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學禮,無以立」 學「古」禮,新氣象

2020-12-23 家有公考叔

近日,某地召開的地方兩會,帶起一輪「有禮作揖」新風尚。古有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如今,在這個孔子故裡,有禮作揖這個「舊」詞,在疫情之下,煥發出新的氣象。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

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

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我國古有「禮儀之邦」著稱,「古禮」繁瑣,帶有階級性,被新時代所拋棄,而「禮」的內涵,隨著外形的消失,也在淡化,逐步淡出人們的記憶。「禮之用和為貴」,如今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正是對這一傳統思想的深化和融匯貫通;受疫情影響,人們的社交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作揖禮」應運而生,重現古禮文明,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行為上的文明,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學禮,推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與「作揖禮」、「禮文化」表達內容相反的,是社會上種種不文明現象,亂扔垃圾、插隊罵人、誠信缺失……而這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已見怪不怪,學禮方能明禮,明禮才能推進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社會。學習文明禮儀需要立足當下、穩紮穩打,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能營造社會文明新風氣。契合日益倡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群眾精神文明需求,學禮明禮,為社會精神文明發展提供堅定基礎,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

學「古」禮,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因為疫情帶動的「作揖禮」,公筷制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存在已久,只是在社會的發展中被人們忘卻。以「作揖禮」的興起為契機,在「漢服」文化、詩詞流行的當下,為傳統文明禮儀發展帶來新動力。俗語說「人不能忘本」,禮是萬本之源,知禮守禮,要重視傳統禮儀教育,讓新一代牢記傳統文化,五千年的薪火相傳,造就了中國人對華夏文明的從容自信,在中華富強發展的今天,學「古」禮,明禮儀,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推進文化自信。

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出絢爛的中華文化,而禮儀規範則是鑲嵌在中華文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禮儀規範,傳承著炎黃子孫的大國意識,也印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經濟科技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忘卻這傳承千年的珍貴禮儀,更要明白禮儀中蘊涵的文明,抓緊新形勢下,傳統文明禮儀的回歸,學古禮,新氣象,打造文明新風尚!

相關焦點

  •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解讀論語第323天)日經第660篇(季氏第十六)經典原文: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獨則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陳亢問伯魚:「你在老師那裡聽到過什麼特別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呀。
  • 2021京考申論範文:不學禮 無以立
    孔子言,不學禮,無以立。禮是古代封建王朝立邦之本,是新時期人們德行彰顯之要;以學禮為本,能夠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養,掌握人際技巧建構和諧社會,彰顯華夏文明復興強國之路。以禮為本,傳承禮儀美德,提高自我修養。古有孔融讓梨教導人們謙讓之禮、王祥臥魚傳承孝道之禮,更有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彰顯誠意之禮。禮自古是古代分幫建邦之本,帝國發展壯大的基石。正如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考德上2020公務員申論範文65: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季氏篇十六》有云:「不學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禮」即指禮貌、禮儀、規矩,「不學禮」,不懂禮貌、不講禮儀、不懂規矩,就不懂得怎樣做人、處事,就難以在家庭、社會中立身行事,就會嚴重影響國民素質的提高、公民意識的自覺、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揚乃至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不學禮,無以立 2020-10-22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學禮,無以立——紅河州政務服務管理局舉行全州服務禮儀培訓
    不學禮,無以立——紅河州政務服務管理局舉行全州服務禮儀培訓 2020-08-24 22: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學禮以立
    2021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材料:學禮以立 福建公務員考試申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專項,因此申論備考尤為重要。本欄目為各位考生提供優秀的申論範文,以及福建省考申論技巧、申論熱點、申論題型等,更多內容請點擊福建公務員考試資料。
  • 「不學禮,無以立」——「禮」對於古代社會發展到底有多重要?
    "不學禮,無以立"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強調禮節可以培養品節,使性情堅定,乃為立身之本。 那麼"禮"對於古代社會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呢?
  • 「不學禮,無以立」 成都溫江湧幼開展教師禮儀培訓
    中國網10月23日訊(劉楊)「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儀教育,是關於美的教育,也是關於心靈的教育。為更好地塑造幼兒教師良好的專業形象和文明素質,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服務家長、服務幼兒,提升幼兒園的教育品質。10月22日,成都市溫江區湧泉中心幼兒園邀請成都大學副教授張婷旺為老師進行了「學形象禮儀·做高雅教師」專題禮儀培訓。
  • 不學禮,無以立——未來學校現代禮儀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薛鍾主任以作揖禮、揮手禮結束此次報告,主持人帶領現場嘉賓伴隨著輕鬆歡快的音樂學習了作揖禮和揮手禮,現場洋溢著「禮」的歡樂。禮是內在的,儀是外在的,通過讓孩子從小接觸禮儀教育,由內而外激發孩子內心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同時通過禮儀教育,也將促進教師的職業發展。最後,全體嘉賓起立誦讀:「不學禮,無以立。」「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孩子成長只有一次,父母關愛無可取代,孔子,怎能不「禮順心和」
    《論語》中,孔子與伯魚,顏路與顏淵,曾皙與曾參,三對父子,可謂慈孝的典範,而伯魚、顏淵、曾參三人,受過古聖經典的薰陶教育後,於養親、敬親、怡親,尤足稱道,謹述於下:伯魚趨而過庭:陳亢,有一次問孔鯉(字伯魚),您父親孔夫子在家裡,有沒有傳授平日聽不到的道理?伯魚答說:沒有。仔細想想,若真有何特別的情況,有兩次是父親單獨教導我。
  • 清代的送學禮及其捐資助學義舉(下篇)
    >  送學禮名為「送學」,實際上它是地方官員為發展教育、發揮教化作用而舉行的一種禮儀,必然涉及到一個經費問題。清代教官不像地方官有養廉銀待遇,每年俸祿不到50兩銀子,生活極為貧困。因此,新生在入學之前需向學師繳納束脩等費用。  據乾隆《武威縣誌·地理志》載:涼州府學教授歲俸45兩,訓導40兩,門鬥(僕役)18兩;武威縣學教諭歲俸40兩,門鬥18兩。
  • 「有情有義 有禮有品」,讓徐州因為「有禮」而更熱烈更生動
    瀏覽企業報送的「徐州有禮」備選品類,機械模型、文創產品、特色農產品,琳琅滿目,突然之間就有一種感動盈滿心間,感動於企業創新的用心,感動於徐州文創產品之豐富。《禮記·曲禮上》說:「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言行舉止有禮,待人接物有禮,是基本道德規範,「尚文崇禮」在傳統文化中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
  • 禮的四層含義/禮尚往來/講禮儀要大氣(轉自《日日有感日日談》一書)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禮的四層含義(講於2017年3月3日)「禮」起碼有四層含義,不能不了解。第三層含義,是說「禮者,履也」。《白虎通·禮樂》中講「禮之為言履也,可履踐而行」,是說禮儀這件事情可言為履也,禮不是用來說的,是用於行的,是用來履踐的。如果學了禮不去履踐、不去實行,便談不到禮。第四層含義,是「禮者,利也」,就是說,講禮儀才能有利。這個利,既有利於修身,又有利於事業;既有利於自己,也有利於別人。
  • 尚美塾新年禮物:迎新送「舊」禮
    2021年的春節不聚會🗣在家要有儀式感不學禮,無以立️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俗話講「人有人樣,吃有吃相」一般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少天橫掃全境,有人大膽心細徹底翻騰如拔草尋蛇學會餐桌禮儀的重要性孔子教誡兒子道:「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禮,就無法在社會中立足。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有很多流傳千古的老傳統、老規矩。
  • 儒家修身之禮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是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是中國古人修身立命的基礎,因此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就儒家修身館而言,儒家的禮可以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禮制,二是禮儀,三是禮貌。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儒家經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包括《大戴禮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源頭,也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王朝政府制定禮儀制度的根據。朱熹曾說:「禮樂廢壞二千餘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後來需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清代學者秦蕙田就是這位「大大底人」!他歷時38年編纂《五禮通考》,期間參與編纂、校對的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盧文弨、蔡德晉、褚寅亮、盛世佐等,或以禮名家,或精於校勘,都是清代經學的代表人物。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 學禮,才會分辨是非、善惡、美醜的標準
    領導不像領導,被領導不像被領導,朋友之間沒有信用,兄弟反目成仇,夫妻同床異夢。歸根結底,其實就是因為缺少了禮的教育。如果有了禮的教育,很多問題可以解決在萌芽狀態,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沒有學習《弟子規》這個最起碼的禮之前,你問這個年輕人,你是一個孝子嗎?
  • 「不學禮,無以立」,淺談中國禮儀的由來與發展歷程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就包括了歷史悠久的中華禮儀,在來自《詩經·國風·周南》的《鄘風·相鼠》中就有一句話這樣說道:「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大致意思為人如果沒有禮儀,與畜生有什麼區別,還不如快點兒死了算了,可想而知在中華文化中,禮儀有著多麼重要的地位。
  • 開學第一課,這廂有「禮」了
    活動現場儀式感滿滿。「入學有禮」環節中,金中河西小學部的哥哥姐姐們給一年級新生送上寓意學校「誠真勤仁」校訓的「大福袋」,給予弟弟妹妹們「以誠為本、心懷正義、勤勉執著、以仁為懷」的美好祝願,並為新生代表正衣冠,送上「愛的抱抱」,佩戴「出彩小精靈」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