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召開的地方兩會,帶起一輪「有禮作揖」新風尚。古有孔子提倡「克己復禮」,如今,在這個孔子故裡,有禮作揖這個「舊」詞,在疫情之下,煥發出新的氣象。疫情好轉之下,復工復產復學循序漸進,因防控疫情的需要,人們之間的距離拉大,而「作揖禮」的重現,在無聲地拉進人們之間距離,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季,帶來禮之新風。
中華上下五千年,「禮」之一字貫穿始終。《論語》言「不學禮,無以立」;古之禮法一體,以禮為重;當下,打開電視,新聞頻道裡正在宣傳:用作揖禮替代握手,防控新冠疫情;學校師生,朋友行人之間都在以「作揖禮」代替握手和擁抱。「作揖禮」在一時間流傳開來,不難看出,這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沿襲,是人們骨子裡對傳統禮儀的認可,更是順應當下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
學「古」禮,傳承傳統文明,煥發新風尚。我國古有「禮儀之邦」著稱,「古禮」繁瑣,帶有階級性,被新時代所拋棄,而「禮」的內涵,隨著外形的消失,也在淡化,逐步淡出人們的記憶。「禮之用和為貴」,如今我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正是對這一傳統思想的深化和融匯貫通;受疫情影響,人們的社交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作揖禮」應運而生,重現古禮文明,展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行為上的文明,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
學禮,推進社會文明和諧發展。與「作揖禮」、「禮文化」表達內容相反的,是社會上種種不文明現象,亂扔垃圾、插隊罵人、誠信缺失……而這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已見怪不怪,學禮方能明禮,明禮才能推進文明和諧美麗的現代化社會。學習文明禮儀需要立足當下、穩紮穩打,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才能營造社會文明新風氣。契合日益倡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群眾精神文明需求,學禮明禮,為社會精神文明發展提供堅定基礎,打造和諧文明的社會風氣。
學「古」禮,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因為疫情帶動的「作揖禮」,公筷制並不是一時興起,而是存在已久,只是在社會的發展中被人們忘卻。以「作揖禮」的興起為契機,在「漢服」文化、詩詞流行的當下,為傳統文明禮儀發展帶來新動力。俗語說「人不能忘本」,禮是萬本之源,知禮守禮,要重視傳統禮儀教育,讓新一代牢記傳統文化,五千年的薪火相傳,造就了中國人對華夏文明的從容自信,在中華富強發展的今天,學「古」禮,明禮儀,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精髓,推進文化自信。
古老的華夏文明孕育出絢爛的中華文化,而禮儀規範則是鑲嵌在中華文化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禮儀規範,傳承著炎黃子孫的大國意識,也印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經濟科技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能忘卻這傳承千年的珍貴禮儀,更要明白禮儀中蘊涵的文明,抓緊新形勢下,傳統文明禮儀的回歸,學古禮,新氣象,打造文明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