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儒家經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包括《大戴禮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源頭,也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王朝政府制定禮儀制度的根據。
朱熹曾說:「禮樂廢壞二千餘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後來需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清代學者秦蕙田就是這位「大大底人」!
他歷時38年編纂《五禮通考》,期間參與編纂、校對的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盧文弨、蔡德晉、褚寅亮、盛世佐等,或以禮名家,或精於校勘,都是清代經學的代表人物。
《五禮通考》,[清]秦蕙田撰,方向東、王鍔點校,中華書局2020年11月出版
《五禮通考》全書268卷,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按次序分類編排,每一種禮下又分小類,如嘉禮下分即位改元、冠禮、婚禮、學禮等;小類下又分細目,如婚禮下分娶異姓、婚年、婚時、繼室、媒妁等,對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發生和演變進行了詳細梳理和考證。
中國古代的禮,所包含的內容不只是禮儀制度,其實質相當於現今的「文化」,甚至比文化涉及的範圍更廣。如《五禮通考》中的「學禮」是教育制度,「觀象授時」是天文曆法,「體國經野」是地理,「設官分職」是職官制度,「軍制」是古代軍事制度,「荒禮」是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時國家所應採取的救災措施。這些內容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考證。
本書徵引文獻豐贍,將《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經史子集四部有關禮學的資料剪裁析出,先經後史,按照時代先後排比,下附按語,發表己見,堪稱集中國古代禮學文獻之大成。秦蕙田等人所加按語,內容豐富,時有新見。對於一些聚訟紛紜的禮學問題,在明列各家之說之後加以按斷,為後人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五禮通考》受到當時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曾國藩盛讚此書:「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本書既是文史研究者進行研究的重要歷史文獻,也是廣大的文學、影視創作者可以利用的性價比極高的參考文獻。
本次出版,由南京師範大學禮學專家方向東、王鍔兩位先生點校整理,主要做了三項工作:一是對全書加新式標點,並加專名線;二是各個版本進行對校,訂正底本訛誤,補缺改正;三是對《五禮通考》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文獻,進行核對,訂正謬誤。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部了解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可讀、可引、可信的整理本,為今後的禮學研究、經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原標題:《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