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26 澎湃新聞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2020-12-11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儒家經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包括《大戴禮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源頭,也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王朝政府制定禮儀制度的根據。

朱熹曾說:「禮樂廢壞二千餘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後來需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清代學者秦蕙田就是這位「大大底人」!

他歷時38年編纂《五禮通考》,期間參與編纂、校對的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盧文弨、蔡德晉、褚寅亮、盛世佐等,或以禮名家,或精於校勘,都是清代經學的代表人物。

《五禮通考》,[清]秦蕙田撰,方向東、王鍔點校,中華書局2020年11月出版

《五禮通考》全書268卷,將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按次序分類編排,每一種禮下又分小類,如嘉禮下分即位改元、冠禮、婚禮、學禮等;小類下又分細目,如婚禮下分娶異姓、婚年、婚時、繼室、媒妁等,對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發生和演變進行了詳細梳理和考證。

中國古代的禮,所包含的內容不只是禮儀制度,其實質相當於現今的「文化」,甚至比文化涉及的範圍更廣。如《五禮通考》中的「學禮」是教育制度,「觀象授時」是天文曆法,「體國經野」是地理,「設官分職」是職官制度,「軍制」是古代軍事制度,「荒禮」是古代發生自然災害時國家所應採取的救災措施。這些內容在本書中都有詳細的考證。

本書徵引文獻豐贍,將《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經史子集四部有關禮學的資料剪裁析出,先經後史,按照時代先後排比,下附按語,發表己見,堪稱集中國古代禮學文獻之大成。秦蕙田等人所加按語,內容豐富,時有新見。對於一些聚訟紛紜的禮學問題,在明列各家之說之後加以按斷,為後人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

《五禮通考》受到當時學術界的高度評價。曾國藩盛讚此書:「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本書既是文史研究者進行研究的重要歷史文獻,也是廣大的文學、影視創作者可以利用的性價比極高的參考文獻。

本次出版,由南京師範大學禮學專家方向東、王鍔兩位先生點校整理,主要做了三項工作:一是對全書加新式標點,並加專名線;二是各個版本進行對校,訂正底本訛誤,補缺改正;三是對《五禮通考》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文獻,進行核對,訂正謬誤。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部了解中國古代禮儀制度可讀、可引、可信的整理本,為今後的禮學研究、經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原標題:《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五禮通考》: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
    中華書局近日出版的整理本《五禮通考》(資料圖片)「洪武元年冬至,祀昊天上帝於圜丘。先期,皇帝散齋四日,致齋三日。清代成書的《五禮通考》被稱為「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百科全書」,12月19日,中華書局年度好書評選現場,點校本《五禮通考》被多位文史專家點讚。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過常寶說:「清代的《五禮通考》是我國禮學名著,對中華禮制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系統性總結梳理,南京師範大學的兩位學者此次能夠整理點校出來,是非常不容易的,對我們的學術研究非常有益。」
  • 中華書局推出點校版《五禮通考》
    近日,中華書局推出了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  最新點校版的《五禮通考》由南京師範大學禮學專家方向東、王鍔點校整理,一是對全書加新式標點,並加專名線;二是對各個版本進行對校,訂正底本訛誤,補缺改正;三是對《五禮通考》徵引《十三經註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獻通考》等文獻,進行核對,訂正謬誤。
  • 古籍新書·2020年冬季|五禮通考
    《五禮通考》(全20冊)[清]秦蕙田 撰,方向東、王鍔 點校, 中華書局《五禮通考》268卷,由清秦蕙田於雍正二年(1724)至乾隆二十六年(全書按吉、嘉、賓、軍、兇五禮次序,分類編排,考察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演變的歷史。全書會通經史,梳理禮制,分類詳明,徵引豐贍。徵引文獻以經書為主,以史書為輔,兼及子部、集部,凡經、史、子、集中涉及禮儀、禮制的內容,幾乎搜羅殆盡,對禮制的發生和演變進行了詳細梳理和考證。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嘉禮是古代禮儀制度中,內容最為龐雜的一種禮儀,它涉及到日常生活、王位承襲、宴請賓朋等多方面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飲食、婚冠、賓射、饗〔xiang享〕燕、脤膰〔shenfan慎凡〕、賀慶等禮。其中以婚禮、冠禮、射禮、饗禮、宴禮、賀慶禮最為重要。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不僅成為了兩漢時期的重要典章制度選集,同時也為古代中國向禮儀社會發展邁進了一大步。至此古代社會形成了以《周禮》、《儀禮》、《禮記》為基礎的「三禮」局面。《周禮》核心思想「五禮」與 古代文化習俗形成「禮儀」作為文明社會的重要標準,從出現伊始就一直伴隨著人文精神與文化素養。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吉禮
    他們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神靈都主宰著人世間的一切,所以祭祀鬼神也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命運安危,因此視之為「國之大事」,而將吉禮列在「五禮」之首。根據吉禮的規定,祭祀的對象可分為兩大類:一是神,這是指人們想像中的存在於自然界的神。
  • 以賓禮親邦國:分析古代賓禮制度的內涵演變及對如今有何借鑑意義
    早在西周時期,禮儀制度就被正式確立下來,形成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巨著《周禮》。廣義上周禮既包括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國家大典,又涉及用鼎、樂懸、車騎、服飾、禮玉等制度;狹義上周禮可以簡單概括為「吉」、「兇」、「賓」、「軍」、「嘉」等五禮。
  • 李冠雲:三禮述要
    由是而訖,宗周文明始終是古代中國的終極理想和理論指導。在中國文化裡,「禮」的內涵最廣、產生亦最早,且包羅萬象、無所不具,因之而成為儒學的核心觀念和中國文化的主體內容。「禮」,不僅包含了中國古代社會各個領域的制度及規範,亦包括了與這些制度規範相適應的一系列完整的思想觀念。儒學向有「三禮」之目,《三禮》更是傳統禮學的一切思想、制度、理論資源的總源頭之所在,《三禮》也更因之成為歷代士子的必讀之書。
  • 肖永明:中國古代書院的禮容之學與成人之道
    禮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大至國家邦交,小至日用倫常,無不貫穿著禮的規制詳節與精神追求。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保存著眾多論禮、述禮之語,涵蓋了禮容、禮器、禮制、禮意等方面。相較於外在形制與精神價值的研究,禮容之學尚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書院是中國古代文教的重要載體,對禮容之學的講求尤為措意。
  • 很多地方開始恢復成年禮,可你知道標準的古代成年禮怎麼做嗎?
    比如有些高中、大學開始給學生們舉行成年禮。恢復傳統禮儀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為這些禮儀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太久了,很多人都對這些禮儀不太了解,在操作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所以今天呢,文史君就來跟大家好好說說,這個古代的成年禮,也就是冠禮。中國自古作為禮儀之邦,極其重視禮儀文化。
  • 「周公之禮」到底是什麼「禮」,它與「葫蘆」又有什麼關係?
    古代許多典籍對此都有記載,比如《呂氏春秋》云:昔太古無嘗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從夏到商,五帝時代的巫祝文化發展至極盛並由盛而衰,與此相伴隨的是禮樂文化的孕育和成長。西周初年,周公將從遠古到殷商時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這其中就包括了婚姻制度。
  • 朱人求 和溪:東亞《朱子家禮》的承傳與創新
    作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禮」在中國傳統社會中擔負著調節社會秩序、維繫國家穩定的功能。傳統禮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華禮制文化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典範文本,朱子《家禮》秉承《儀禮》及宋代官方禮書,以《溫公書儀》為藍本,斟酌古今、折中損益、集諸家之長。
  • 《大秦賦》刻畫古禮,顛覆了秦國不講禮的刻板印象,為良心劇點讚
    熱播的影視劇《大秦賦》中,對秦公子嬴異人的的冠禮、婚禮,秦昭襄王、孝文王兩位君主的喪禮等,都有著重刻畫,為我們展現了中國早期禮儀文化。在人們印象中,秦國是最不講禮法的。從戰國開始,秦國便被稱作「虎狼之邦」,趙人虞卿曾評價到:「且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甚也。」
  • 從《曲禮》《少儀》看《禮記》禮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二)飲食之禮
    禮包括禮儀、禮容、禮典、禮物、禮器和禮義等內容,禮儀、禮容、禮典等是表達禮義的外在形式,禮物、禮器是表達禮義的工具,禮義是禮的核心內容。人要生存,離不開吃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以後,吃什麼樣的食物,該怎們吃,貴族和貧民之間所吃食物有何差異等,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周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飲食中就有所體現,後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區別尊卑,顯示禮儀。
  • 中國古代刑律的禮教化與去禮教化
    法學家梁治平的研究多以文化、社會與法律為主,他關於這些主題的論著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後便得到學界極大關注,而這其中包括今年重版的《法辨》《清代習慣法》等。《為政:古代中國的致治理念》則是梁治平近年少有的新論集。 所謂「為政」之「政」,在這裡是取其傳統之廣義。
  • 【孫致文:議禮、制禮與踐禮的當代意義——以1943年「北泉議禮」為中心的討論】
    唐、明之間,宋世尚略有更定,合之前四,共為五家。」(《太炎文錄續編》[10]頁36)章氏認為,《禮經》是「封建世卿」時代的制度,秦漢以下已不適用;「『清禮』既不可用,而輕議禮者又多破碎;擇善從之,宜取其稍完美者,則莫尚於《開元禮》矣。」(同上)章氏且據此編有《喪服草案》,以駁正民國十六年(1927)北洋政府「禮制館」所擬《中華民國通禮草案》中的喪服制度[11]。
  • 中國古代禮儀宗法之小結
    而在我們的事業單位考試中,文史類題目也時常「光顧」這一部分內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梳理一下中國古代的禮儀宗法。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成年則是笄禮。《禮記·曲禮》有云:「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在15歲就可以許嫁成人,嫁作人婦便不能使從前的丫髻,而要梳挽作成人的髮髻,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發笄。
  •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何《儀禮》需要做復原研究
    《儀禮》區別於其他典籍的最大特點是鮮明的踐履性,因此,正確認識《儀禮》在成書與研究過程中的兩次「轉換」,是我們復原研究的邏輯起點。他進而說:「對於古代人生活情況的描述,光靠文字敘述是很難表達的,光靠『實物』的照相或圖片來表達,也是呆板而沒有聯繫的」;他斷然指出,《儀禮》研究「必須另闢蹊徑」。並認為《儀禮》之學屬於古代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這「是歷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文本研究並非多餘,但「只有把研究的結果,用連續性的圖畫來表達,那麼房屋器物,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而人的活動——入門升堂,坐立飲食,都歷歷如在目前了」。
  • 風格各異的成年禮人
    冠、笄之禮,歷史上漢族的成年標誌是男子戴冠,女子帶笄。冠禮和笄禮都是古代一種象徵性的成年禮儀。「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禮儀。舉行加冠禮的年紀,《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歲而冠,《儀禮·士冠禮》說十九而冠。流行在中國朝鮮族中的「三加禮」,仍保存了古代「冠禮」的典型形式。加冠總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稱「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稱「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頂帽,稱「三加」。行三加禮時,主持者念祝詞,冠禮結束後到祠堂向長輩施禮。笄禮,是女子成年時所舉行的儀禮。所謂的笄,就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歲,將頭髮挽成髮髻盤在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