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禮》《少儀》看《禮記》禮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二)飲食之禮

2021-02-07 學禮堂



從《曲禮》《少儀》看《禮記》禮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二)




   分期內容介紹:

我們認為,禮是俗的規範化,是現實生活的粉飾化,是規範人行動的準則。禮包括禮儀、禮容、禮典、禮物、禮器和禮義等內容,禮儀、禮容、禮典等是表達禮義的外在形式,禮物、禮器是表達禮義的工具,禮義是禮的核心內容。

人要生存,離不開吃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以後,吃什麼樣的食物,該怎們吃,貴族和貧民之間所吃食物有何差異等,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周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飲食中就有所體現,後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區別尊卑,顯示禮儀。

人一生要生活得幸福,就必須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無論對家人或他人,都要相敬如賓,以禮相待。《曲禮》《少儀》等篇,對人一生的生活禮儀,有很多記載,諸如命名之禮、稱謂之禮、為人子之禮、侍奉先生之禮、待客之禮等,內容涉及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歷程。人生病乃至去世,對家人和活著的親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親人去世以後,家人要為親人服喪,舉行喪葬之禮,安葬以後,要定期地舉行祭祀掃墓活動,追念祖先。故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大戴禮記·盛德》曰:「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夫子所說,乃至理名言。德是為人之本,也是禮的核心內容。孔子及其弟子、後學,將《尚書》中「九德」的思想,逐漸擴充為仁、義、禮、智、信,並以「禮」統之,用以教導民眾,治理國家。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記載,酈食其對劉邦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清黃宗炎說:「夫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民之所以仰觀乎君上者,為其能食我也。食之所在,人將合焉。」酈食其、黃宗炎的觀點,非常深刻的說明了食對人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吃飯是個大問題。因此,食在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食之所在,人將合焉。」

人要生存,離不開吃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以後,吃什麼樣的食物,該怎們吃,貴族和貧民之間所吃食物有何差異等,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周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飲食中就有所體現,後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區別尊卑,顯示禮儀。

先秦飲食,大致分飯食、膳牲、薦羞和酒漿四大類。《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鄭玄《注》:「食,飯也。飲,酒漿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凡養之具,大略有四。」

飯食即穀食,又叫齍盛,齍是盛放食物的器皿,黍稷麥稻等皆盛於該類器皿中,故名。中國的糧食作物,有「五穀」「六穀」「九穀」之說。六穀指黍、稷、稻、粱、麥、菰。

中國古代人的飲食,除主食吃六穀外,也吃副食,副食主要分肉食和蔬菜。肉食,即膳牲。膳,指牲肉,也有善的意思,引申之,向尊者進獻飯食叫膳。膳牲是殷、周時期貴族的主要副食。古代的肉食,主要是六牲,指牛、羊、豕、犬、鵝和魚。牛、羊、豕三牲俱全,叫太牢,也叫一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羊、豕二牲叫少牢,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禮;《儀禮》有《少牢饋食禮》,專門記載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廟之禮。只用豕叫特牲,《儀禮》有《特牲饋食禮》,專門記載士用特豚祭祀祖先之禮。牢本是關閉牲畜和野獸的圈,後指祭祀和宴饗用的牲。

薦羞是指眾多美味。分開來說,薦指脯醢,即幹肉和肉醬,是一種簡單的佐酒菜餚;羞是有滋味者,指美味食物,又有薦羞和內羞之分:薦羞是肉食類美味,內羞是穀食和乾果類美味。薦羞具體分豆實、籩實、鉶實和八珍等,盛放於籩、豆、鉶等容器,品類眾多,達百餘種之多,故又稱為「庶羞」(庶即眾多的意思),指眾多牲禽類美味佳餚,由膳夫、內饔等製造。內羞是房中之羞,籩人和醢人等製作。庶羞和內羞的主要區別是:庶羞主要指眾多肉類美味食品,如牛炙、羊炙等,周天子所享用者有一百二十多種;內羞主要指穀食和乾果類食品,如炒麥、炒麻籽、乾梅、棗、慄子等。

酒分為五齊和三酒兩大類。五齊是指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三酒是指事酒、昔酒、清酒。五齊和三酒比較,五齊味薄,故用於祭祀。三酒味厚,故人飲用。齊者,劑也,是未經過過濾的酒。漿,據《周禮·天官·漿人》等記載,漿有六種,即水、漿、醴、涼、醫、酏。除水以外,其它五種是用粟米釀或煮而製成,全是古代飲料。吃飯後,用酒漱口叫酳,飲漿漱口叫漱。漿也用於平時渴時飲用。

飲酒的禮節,主人進賓客之酒叫獻,賓回敬主人之酒叫酢,主人先自飲,再斟酒勸賓飲之酒叫酬,酬酒不飲,獻、酬、酢合稱一獻之禮。

先秦宴會的檔次有三種,即饗禮、食禮、燕禮。饗禮規格最高,有酒有肉。食禮有牲牢無酒,以吃飯為主。燕禮是諸侯招待卿大夫之禮,有酒有肉。天子用酒招待諸侯之禮即饗禮,對公行九獻,就是一獻之禮重複九次,對侯行七獻,對伯子男行五獻。卿大夫士之間行禮,或一獻,或三獻。九獻、七獻、五獻、三獻和一獻,叫正獻。

正獻以後,舉行旅酬之禮。旅是序的意思。旅酬就是賓客之間以年齡長幼為次序,遞相敬酒,最長者敬次長者,次長者敬再次長者,一直到最後一位賓客,猶如今之接力賽。旅酬以後,飲酒不計其數,叫「無算爵」,同時奏樂,叫「無算樂」。飲酒之禮,較食禮豐盛,有豆有籩,即有盛放於豆中的溼肉類食物和籩中的幹肉類食物。

概言之,飲食之禮,主要是指吃飯和飲酒的禮儀。飲食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在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後,飲食之禮尤其是饗禮和燕禮,具有聯絡感情、凝聚人心、團結宗族、慶賀節日等作用。讀《儀禮》中之《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聘禮》《燕禮》《覲禮》等,均可感受到飲食之禮的重要性。飲食關乎人的健康,於人身體健康有害無益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周禮·天官·內饔》:

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選百羞、醬物、珍物以俟饋。共後及世子之膳羞。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羶;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狸;豕盲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螻。凡宗廟之祭祀,掌割亨之事。凡燕飲食亦如之。

《禮記·內則》《論語·鄉黨》也有類似的記載。狸即鬱,腐爛的臭味。內饔的主要職責就是挑選、準備肉食。牛夜裡鳴叫,肉一定有一種朽木般腐爛的味道。羊毛稀少且結成疙瘩,則肉就羶。狗大腿內側無毛且走路急躁,其肉就有臊味。鳥的羽毛暗淡無色且叫聲沙啞,其肉就有腐爛味道。豬的眼睛向外看且上下睫毛交叉粘連,則其肉有螻蛄般的臭味。這樣的肉是不能用膳牲的。《曲禮》上說「食肉不至變味」,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今農牧民,仍利用這些症狀,判斷豢養家畜是否生病。

人有時是單獨一人吃飯,但大多數情況下,是與家人一起聚餐,有時甚至是參加宴會,一起吃飯的人就更多。凡與他人聚餐,就一定要注意衛生和文明,即遵守飲食之禮。《曲禮》上曰:

侍食於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陪同長者吃飯,要十分注意禮節。如果主人親自為招待自己而擺設宴席,就要先拜謝再吃。大家在一起吃飯時,要互相謙讓,不要只顧自己吃飽。不許當眾搓手,不要把飯糰成團,撿回來的飯菜不要再放回去,不要讓食物流在嘴外,不要吃出聲音,不要啃無肉的骨頭,不要將撿回的魚肉放回去,不要將骨頭扔給狗,不要強行撿菜,不要為貪吃而揚去飯中熱氣,不要用筷子撿黍飯,羹湯中的菜要咀嚼,不要當眾調和羹湯,不要當眾掏牙,不要喝醢,以免別人嫌棄,主人難堪。軟肉用牙齒,幹肉不用牙齒直接吃。不要將大塊肉一口吃下,顯出貪吃樣子。吃完飯,客人撤除飯菜給相者,主人推辭,客人再就坐。《玉藻》:「凡侑食,不盡食。食於人不飽。」做客吃飯,不能只顧吃,也不能吃飽。

先秦時期,飲食方式與今天有差異。食禮吃飯,手抓而食,抓一手叫一飯,一飯分三口吃下。每吃一手飯後,用酒漿漱口,禮盛用酒,禮輕用漿;初食三飯,卒食九飯,共吃十二手飯。食禮有正饌與加饌。正饌有黍、稷,有豆、俎、鉶。加饌用稻、梁,有豆無籩。吃飯不用筷子,直接手抓,所以,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能在吃飯時搓手而食,以免討人厭惡。主人將羹湯呈上,若當眾調和,是嫌棄主人的羹湯味道不好;醢即肉醬,比較鹹,當眾喝醢,說明肉醬味淡不好。其他講究,與今天無異。

《曲禮》上說,「食坐盡前」「讓食不唾」「主人未辨,客不虛口」。即吃飯時儘量靠前坐,以免飯菜弄髒坐席。請別人吃食物時,不能唾棄。主人尚未吃完,客人就不要漱口說已經吃飽。《少儀》說:「燕,侍食於君子,則先飯而後已。毋放飯,毋流歠,小飯而亟之,數噍,毋為口容。客自徹,辭焉則止……凡洗必盥。」陪同尊長吃飯,要先吃,但必須在尊長吃飽後才住手。不要把多取的飯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湯以至於湯汁順嘴角外流,要小口吃飯,但要迅速咽下。咀嚼要快,但不要滿嘴是食物,弄得腮幫子鼓起。飯後,客人要自己收拾餐具,主人要加以勸阻,客人也就住手。

《曲禮》上有記載:「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御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如果國君賜給水果吃,吃完後將果核揣在懷裡,不要亂扔。國君賜予食物,如果盛放食物的器具可以洗滌,就原器食用;不能洗滌,則倒入其它器皿再食用。羹中有菜就使用筷子,否則不使用筷子吃飯。

今天在長者或尊者前吃有核水果,如果沒有垃圾桶,也需要將核持於手中,切不可亂扔,否則是無禮的表現。

《少儀》說:「凡洗必盥。」鄭玄《注》曰:「先盥乃洗爵,先自潔也。」孔穎達《正義》曰:「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飲酒是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請人喝酒,必先洗酒杯,洗酒杯前,一定要先將手洗乾淨。《曲禮》上說:「父母有疾,……飲酒不至變貌。」父母親有疾病,要少喝酒。

《曲禮》上說:「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釂是飲完杯中酒。陪同長者喝酒,看見長者給自己斟酒,就要趕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長者說不要客氣,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喝酒。長者將杯中酒沒有喝完,少者不敢喝酒。

「御同於長者,雖貳不辭,偶坐不辭」。陪同長者參加宴會,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長者,少者不用說客氣話。作為宴席的陪客,也不用說客氣話。因為盛饌是為長者準備的,少者只是陪客而已。這些飲酒禮儀,至今不衰。

《曲禮》《少儀》中的這些記載,本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是飲食的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也會使一起吃飯的人或對招待自己吃飯的人,心情愉快,增進友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逐漸上升為禮。《曲禮》《少儀》將其歸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飲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後數千年的飲食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社會,人們在一起吃飯和聚餐的機會很多。尤其是在節日,在城市和鄉村,親朋好友聚餐是常事,注意這些飲食禮儀,不僅能使人們高興,也更能體現現代中國人的文明素質。聚餐飲食,精神愉快,心情開心,有時遠遠超越美味佳餚。與朋友一起聚餐,吃什麼樣的飯菜,往往是次要的,甚至在吃完以後,忘得一乾二淨,但對彬彬有禮的朋友,一直會記憶猶新,是因為講禮的緣故吧!



相關焦點

  • 《禮記》,著:戴德,戴聖
    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三經十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5《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 李冠雲:三禮述要
    (原名《禮經》或《禮》,《儀禮》之名是晉代以後始有)。今存17篇,她用3000多條條文,詳細記載了先秦時期飲食起居、揖讓進退的禮儀。《儀禮》雖然記載的是先秦禮制,但是後世歷代禮制的源頭。是為禮之本經,更是中國最早的禮學文獻,她蘊含先秦時期的宗法制度、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風尚於其間,是研究華夏上古信息不可或缺的典籍。
  • 中國古代儀禮制度巨著《五禮通考》整理出版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經學,經學的核心是禮學,儒家經典「三禮」——《儀禮》《周禮》《禮記》(包括《大戴禮記》)是中華禮樂文明的源頭,也是兩千多年來歷代王朝政府制定禮儀制度的根據。朱熹曾說:「禮樂廢壞二千餘年,若以大數觀之,亦未為遠,然已都無稽考處。後來需有一個大大底人出來,盡數拆洗一番,但未知遠近在幾時。」清代學者秦蕙田就是這位「大大底人」!他歷時38年編纂《五禮通考》,期間參與編纂、校對的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盧文弨、蔡德晉、褚寅亮、盛世佐等,或以禮名家,或精於校勘,都是清代經學的代表人物。
  • 《宋本禮記》(全四冊)
    《周禮》《儀禮》《禮記》是反映上古歷史文化的重要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禮記》又稱《小戴禮記》,是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成書稍晚,但影響很大。本次影印所用底本為國家圖書館所藏宋餘仁仲萬卷堂家塾刻本。
  •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
    笄禮:古代女子成年之禮,「笄」又是何物?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成年則是笄禮。《禮記·曲禮》有云:「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在15歲就可以許嫁成人,嫁作人婦便不能使從前的丫髻,而要梳挽作成人的髮髻,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發笄。
  • 典籍裡的古琴 | 《禮記》中的古琴
    詩是表達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來的語言,五聲是根據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諧五聲的。八類樂器的聲音可以和諧演奏,不使它們亂了次序,如此,即便天地之人聽到也會感到和諧、快樂。」我們在回過頭去看《禮記》中的「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
  • 飲食禮儀,餐桌上不可不知的「食禮」
    而論其底蘊,禮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內涵,甚至被視為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或表徵,有不少人都非常認同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裡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標誌著中國的特殊性」;「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這樣的說法。 禮,是中國人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一個重要標誌。
  • 《五禮通考》:一份禮儀之邦的文獻證明
    王鍔則表示,全國研究禮學的學者只有數十人,到目前為止,通看過《五禮通考》這部書的人更少。「《五禮通考》把先秦到清朝的禮儀制度『一網打盡』,中華禮樂文明體現在哪裡?就在這本書裡記載著。」據王鍔介紹,《五禮通考》是清代學者秦蕙田在錢大昕、戴震、王鳴盛等學者的幫助下,歷時38年,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編纂完成的一部禮學總集,收錄先秦至明代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演變,全書以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大類分類編排。這項前無古人的工作,曾被曾國藩評價「舉天下古今幽明萬事,而一經之以禮,可謂體大而思精矣。」
  • 肖永明:中國古代書院的禮容之學與成人之道
    禮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素,大至國家邦交,小至日用倫常,無不貫穿著禮的規制詳節與精神追求。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保存著眾多論禮、述禮之語,涵蓋了禮容、禮器、禮制、禮意等方面。相較於外在形制與精神價值的研究,禮容之學尚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書院是中國古代文教的重要載體,對禮容之學的講求尤為措意。
  • 紙上得來終覺淺——為何《儀禮》需要做復原研究
    春秋季世,禮崩樂壞,《禮記·雜記下》載,恤由死後,有「周禮盡在魯」之譽的魯國,竟然無人知曉如何為之舉喪,不得已而派孺悲去請教孔子,並做了筆錄,「士喪禮」由此著於竹帛。孔子對此感到震驚,周禮或廢或僭,隨時有湮滅之可能,需要作搶救性保護。現存《儀禮》十七篇,便是由孔子及弟子將活態的典禮儀式轉換成凝固態文本的成果。
  • 《經典賞析》孔子論教化之中心思想——仁、禮、樂
  • 「左殽右胾、分餐而食」,看漢代的飲宴禮儀
    中國的飲宴禮儀始於周公,《禮記·禮運》有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實,最早出現的食禮,與遠古的祭神儀式直接相關,後來為了便於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食禮開始逐步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拓展到人與人的交際當中,並成為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一直所尊崇的精神思想。
  • 朱人求 和溪:東亞《朱子家禮》的承傳與創新
    歷史貢獻及其傳承朱子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承啟古今禮學之變革,《朱子家禮》成書於南宋末年,是朱子對自己禮學思想的實踐性著作。這套禮儀制度,在制定時秉承禮儀,刪繁就簡,中和官方禮儀與民間禮儀,貼近普通百姓,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對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民間通用禮儀影響頗深。
  • 風格各異的成年禮人
    冠、笄之禮,歷史上漢族的成年標誌是男子戴冠,女子帶笄。冠禮和笄禮都是古代一種象徵性的成年禮儀。「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禮儀。舉行加冠禮的年紀,《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歲而冠,《儀禮·士冠禮》說十九而冠。流行在中國朝鮮族中的「三加禮」,仍保存了古代「冠禮」的典型形式。加冠總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稱「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稱「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頂帽,稱「三加」。行三加禮時,主持者念祝詞,冠禮結束後到祠堂向長輩施禮。笄禮,是女子成年時所舉行的儀禮。所謂的笄,就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歲,將頭髮挽成髮髻盤在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
  • 很多地方開始恢復成年禮,可你知道標準的古代成年禮怎麼做嗎?
    在中國古代,「冠、婚、喪、祭、鄉、相見」為人生的六大禮,冠禮為六禮第一禮,是男子從未成年走向成年的重要儀式。《禮記·冠義》云:「冠者,禮之始也。」但是,我們可不要將這件事情想得過於簡單,男子的成年禮需要遵循一整套複雜的程序,且男子行冠禮之後所帶來的人生意義將大為不同。一、冠禮程序根據記載,古代的貴族男子一般以20歲為成年。《禮記·曲禮上》載:「男子二十,冠而字。」
  • 【小戴禮記】《禮記·曲禮》完整版|原文注釋+譯文
    禮記•曲禮【原文】《曲禮》曰:毋不敬①,儼②若思,安定辭③。安民哉!【注釋】①敬:尊敬,嚴肅。【譯文】與長輩登上山坡時,要朝著長輩的目標看,預備長者對那目標有所問。登上城牆,不要指手畫腳;在城牆上更不可大呼小叫,那樣會擾亂別人的聽聞。【原文】將適舍,求毋固①。將上堂,聲必揚。戶外有二屨②,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③。將入戶,視必下④。入戶奉扃⑤,視瞻毋回。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毋踐屨,毋踖⑥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 喬秀巖:影印張敦仁影刻撫本《禮記》識語
    他對《儀禮正義》都有「直可不作」的評語(《語錄》,見《蘄春黃氏文存》),認為孔疏很難逾越,也很自然。但大多數清代學者恐怕都不會承認自己的學問不如孔穎達,所以黃侃的說法仍然不能解釋清人為何沒有為《禮記》作新疏。這是一個很值得玩味的問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需先了解清代禮學的具體內容。江永探討禮的問題,參考明人著作而推尋經義,並沒有特別重視鄭玄注。戴震順著江永的路子繼續探索。
  • 中華文化之古代餐桌上的禮儀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早在周代就已形成完備的禮制,中華傳統飲食禮儀也比較發達和完備。《禮記·禮運》記載:「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在周代,飲食禮儀就已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備的制度。二、尊卑之禮尊卑之禮,歷來是中國禮儀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子女與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要表現出尊重和恭敬。因此,古人將餐桌禮儀立為倫理綱常、家訓甚至法律予以遵守。古時陪伴長者飲酒時,年少者須起立為長者斟酒,並離開座席面向長者施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