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禮》《少儀》看《禮記》禮學思想的現代價值(二)
分期內容介紹:
我們認為,禮是俗的規範化,是現實生活的粉飾化,是規範人行動的準則。禮包括禮儀、禮容、禮典、禮物、禮器和禮義等內容,禮儀、禮容、禮典等是表達禮義的外在形式,禮物、禮器是表達禮義的工具,禮義是禮的核心內容。
人要生存,離不開吃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以後,吃什麼樣的食物,該怎們吃,貴族和貧民之間所吃食物有何差異等,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周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飲食中就有所體現,後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區別尊卑,顯示禮儀。
人一生要生活得幸福,就必須學會與他人和睦相處,無論對家人或他人,都要相敬如賓,以禮相待。《曲禮》《少儀》等篇,對人一生的生活禮儀,有很多記載,諸如命名之禮、稱謂之禮、為人子之禮、侍奉先生之禮、待客之禮等,內容涉及人生不同的年齡階段。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歷程。人生病乃至去世,對家人和活著的親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親人去世以後,家人要為親人服喪,舉行喪葬之禮,安葬以後,要定期地舉行祭祀掃墓活動,追念祖先。故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大戴禮記·盛德》曰:「喪祭之禮,所以教仁愛也。喪祭之禮明,則民孝矣。」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夫子所說,乃至理名言。德是為人之本,也是禮的核心內容。孔子及其弟子、後學,將《尚書》中「九德」的思想,逐漸擴充為仁、義、禮、智、信,並以「禮」統之,用以教導民眾,治理國家。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陸朱劉叔孫傳》記載,酈食其對劉邦曰:「臣聞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清黃宗炎說:「夫君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民之所以仰觀乎君上者,為其能食我也。食之所在,人將合焉。」酈食其、黃宗炎的觀點,非常深刻的說明了食對人的重要性。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自古以來,吃飯是個大問題。因此,食在日常生活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食之所在,人將合焉。」
人要生存,離不開吃飯。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以後,吃什麼樣的食物,該怎們吃,貴族和貧民之間所吃食物有何差異等,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周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定,在飲食中就有所體現,後經數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飲食文化,以區別尊卑,顯示禮儀。
先秦飲食,大致分飯食、膳牲、薦羞和酒漿四大類。《周禮·天官·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鄭玄《注》:「食,飯也。飲,酒漿也。膳,牲肉也。羞,有滋味者。凡養之具,大略有四。」
飯食即穀食,又叫齍盛,齍是盛放食物的器皿,黍稷麥稻等皆盛於該類器皿中,故名。中國的糧食作物,有「五穀」「六穀」「九穀」之說。六穀指黍、稷、稻、粱、麥、菰。
中國古代人的飲食,除主食吃六穀外,也吃副食,副食主要分肉食和蔬菜。肉食,即膳牲。膳,指牲肉,也有善的意思,引申之,向尊者進獻飯食叫膳。膳牲是殷、周時期貴族的主要副食。古代的肉食,主要是六牲,指牛、羊、豕、犬、鵝和魚。牛、羊、豕三牲俱全,叫太牢,也叫一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羊、豕二牲叫少牢,諸侯祭祀社稷用少牢禮;《儀禮》有《少牢饋食禮》,專門記載諸侯之卿大夫祭祀宗廟之禮。只用豕叫特牲,《儀禮》有《特牲饋食禮》,專門記載士用特豚祭祀祖先之禮。牢本是關閉牲畜和野獸的圈,後指祭祀和宴饗用的牲。
薦羞是指眾多美味。分開來說,薦指脯醢,即幹肉和肉醬,是一種簡單的佐酒菜餚;羞是有滋味者,指美味食物,又有薦羞和內羞之分:薦羞是肉食類美味,內羞是穀食和乾果類美味。薦羞具體分豆實、籩實、鉶實和八珍等,盛放於籩、豆、鉶等容器,品類眾多,達百餘種之多,故又稱為「庶羞」(庶即眾多的意思),指眾多牲禽類美味佳餚,由膳夫、內饔等製造。內羞是房中之羞,籩人和醢人等製作。庶羞和內羞的主要區別是:庶羞主要指眾多肉類美味食品,如牛炙、羊炙等,周天子所享用者有一百二十多種;內羞主要指穀食和乾果類食品,如炒麥、炒麻籽、乾梅、棗、慄子等。
酒分為五齊和三酒兩大類。五齊是指泛齊、醴齊、盎齊、緹齊、沈齊。三酒是指事酒、昔酒、清酒。五齊和三酒比較,五齊味薄,故用於祭祀。三酒味厚,故人飲用。齊者,劑也,是未經過過濾的酒。漿,據《周禮·天官·漿人》等記載,漿有六種,即水、漿、醴、涼、醫、酏。除水以外,其它五種是用粟米釀或煮而製成,全是古代飲料。吃飯後,用酒漱口叫酳,飲漿漱口叫漱。漿也用於平時渴時飲用。
飲酒的禮節,主人進賓客之酒叫獻,賓回敬主人之酒叫酢,主人先自飲,再斟酒勸賓飲之酒叫酬,酬酒不飲,獻、酬、酢合稱一獻之禮。
先秦宴會的檔次有三種,即饗禮、食禮、燕禮。饗禮規格最高,有酒有肉。食禮有牲牢無酒,以吃飯為主。燕禮是諸侯招待卿大夫之禮,有酒有肉。天子用酒招待諸侯之禮即饗禮,對公行九獻,就是一獻之禮重複九次,對侯行七獻,對伯子男行五獻。卿大夫士之間行禮,或一獻,或三獻。九獻、七獻、五獻、三獻和一獻,叫正獻。
正獻以後,舉行旅酬之禮。旅是序的意思。旅酬就是賓客之間以年齡長幼為次序,遞相敬酒,最長者敬次長者,次長者敬再次長者,一直到最後一位賓客,猶如今之接力賽。旅酬以後,飲酒不計其數,叫「無算爵」,同時奏樂,叫「無算樂」。飲酒之禮,較食禮豐盛,有豆有籩,即有盛放於豆中的溼肉類食物和籩中的幹肉類食物。
概言之,飲食之禮,主要是指吃飯和飲酒的禮儀。飲食不僅是解決溫飽問題,在社會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後,飲食之禮尤其是饗禮和燕禮,具有聯絡感情、凝聚人心、團結宗族、慶賀節日等作用。讀《儀禮》中之《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聘禮》《燕禮》《覲禮》等,均可感受到飲食之禮的重要性。飲食關乎人的健康,於人身體健康有害無益的食物,是不能吃的。《周禮·天官·內饔》:
掌王及後、世子膳羞之割亨煎和之事,辨體名肉物,辨百品味之物。王舉,則陳其鼎俎,以牲體實之。選百羞、醬物、珍物以俟饋。共後及世子之膳羞。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牛夜鳴,則庮。羊泠毛而毳,羶;犬赤股而躁,臊;鳥皫色而沙鳴,狸;豕盲視而交睫,腥;馬黑脊而般臂,螻。凡宗廟之祭祀,掌割亨之事。凡燕飲食亦如之。
《禮記·內則》《論語·鄉黨》也有類似的記載。狸即鬱,腐爛的臭味。內饔的主要職責就是挑選、準備肉食。牛夜裡鳴叫,肉一定有一種朽木般腐爛的味道。羊毛稀少且結成疙瘩,則肉就羶。狗大腿內側無毛且走路急躁,其肉就有臊味。鳥的羽毛暗淡無色且叫聲沙啞,其肉就有腐爛味道。豬的眼睛向外看且上下睫毛交叉粘連,則其肉有螻蛄般的臭味。這樣的肉是不能用膳牲的。《曲禮》上說「食肉不至變味」,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今農牧民,仍利用這些症狀,判斷豢養家畜是否生病。
人有時是單獨一人吃飯,但大多數情況下,是與家人一起聚餐,有時甚至是參加宴會,一起吃飯的人就更多。凡與他人聚餐,就一定要注意衛生和文明,即遵守飲食之禮。《曲禮》上曰:
侍食於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齧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幹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陪同長者吃飯,要十分注意禮節。如果主人親自為招待自己而擺設宴席,就要先拜謝再吃。大家在一起吃飯時,要互相謙讓,不要只顧自己吃飽。不許當眾搓手,不要把飯糰成團,撿回來的飯菜不要再放回去,不要讓食物流在嘴外,不要吃出聲音,不要啃無肉的骨頭,不要將撿回的魚肉放回去,不要將骨頭扔給狗,不要強行撿菜,不要為貪吃而揚去飯中熱氣,不要用筷子撿黍飯,羹湯中的菜要咀嚼,不要當眾調和羹湯,不要當眾掏牙,不要喝醢,以免別人嫌棄,主人難堪。軟肉用牙齒,幹肉不用牙齒直接吃。不要將大塊肉一口吃下,顯出貪吃樣子。吃完飯,客人撤除飯菜給相者,主人推辭,客人再就坐。《玉藻》:「凡侑食,不盡食。食於人不飽。」做客吃飯,不能只顧吃,也不能吃飽。
先秦時期,飲食方式與今天有差異。食禮吃飯,手抓而食,抓一手叫一飯,一飯分三口吃下。每吃一手飯後,用酒漿漱口,禮盛用酒,禮輕用漿;初食三飯,卒食九飯,共吃十二手飯。食禮有正饌與加饌。正饌有黍、稷,有豆、俎、鉶。加饌用稻、梁,有豆無籩。吃飯不用筷子,直接手抓,所以,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能在吃飯時搓手而食,以免討人厭惡。主人將羹湯呈上,若當眾調和,是嫌棄主人的羹湯味道不好;醢即肉醬,比較鹹,當眾喝醢,說明肉醬味淡不好。其他講究,與今天無異。
《曲禮》上說,「食坐盡前」「讓食不唾」「主人未辨,客不虛口」。即吃飯時儘量靠前坐,以免飯菜弄髒坐席。請別人吃食物時,不能唾棄。主人尚未吃完,客人就不要漱口說已經吃飽。《少儀》說:「燕,侍食於君子,則先飯而後已。毋放飯,毋流歠,小飯而亟之,數噍,毋為口容。客自徹,辭焉則止……凡洗必盥。」陪同尊長吃飯,要先吃,但必須在尊長吃飽後才住手。不要把多取的飯放回食器,不要大口喝湯以至於湯汁順嘴角外流,要小口吃飯,但要迅速咽下。咀嚼要快,但不要滿嘴是食物,弄得腮幫子鼓起。飯後,客人要自己收拾餐具,主人要加以勸阻,客人也就住手。
《曲禮》上有記載:「賜果於君前,其有核者懷其核。御食於君,君賜餘,器之溉者不寫,其餘皆寫。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如果國君賜給水果吃,吃完後將果核揣在懷裡,不要亂扔。國君賜予食物,如果盛放食物的器具可以洗滌,就原器食用;不能洗滌,則倒入其它器皿再食用。羹中有菜就使用筷子,否則不使用筷子吃飯。
今天在長者或尊者前吃有核水果,如果沒有垃圾桶,也需要將核持於手中,切不可亂扔,否則是無禮的表現。
《少儀》說:「凡洗必盥。」鄭玄《注》曰:「先盥乃洗爵,先自潔也。」孔穎達《正義》曰:「洗,洗爵也。盥,洗手也。凡飲酒是洗爵,洗爵必宜先洗手也。」請人喝酒,必先洗酒杯,洗酒杯前,一定要先將手洗乾淨。《曲禮》上說:「父母有疾,……飲酒不至變貌。」父母親有疾病,要少喝酒。
《曲禮》上說:「侍飲於長者,酒進則起,拜受於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釂是飲完杯中酒。陪同長者喝酒,看見長者給自己斟酒,就要趕快起立,走到放酒樽的地方拜受。長者說不要客氣,然後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喝酒。長者將杯中酒沒有喝完,少者不敢喝酒。
「御同於長者,雖貳不辭,偶坐不辭」。陪同長者參加宴會,如果主人厚待少者如同長者,少者不用說客氣話。作為宴席的陪客,也不用說客氣話。因為盛饌是為長者準備的,少者只是陪客而已。這些飲酒禮儀,至今不衰。
《曲禮》《少儀》中的這些記載,本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逐漸總結出來的,是飲食的習俗。這些習俗,不僅對人的身體健康有益,也會使一起吃飯的人或對招待自己吃飯的人,心情愉快,增進友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習俗逐漸上升為禮。《曲禮》《少儀》將其歸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中飲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以後數千年的飲食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
現代社會,人們在一起吃飯和聚餐的機會很多。尤其是在節日,在城市和鄉村,親朋好友聚餐是常事,注意這些飲食禮儀,不僅能使人們高興,也更能體現現代中國人的文明素質。聚餐飲食,精神愉快,心情開心,有時遠遠超越美味佳餚。與朋友一起聚餐,吃什麼樣的飯菜,往往是次要的,甚至在吃完以後,忘得一乾二淨,但對彬彬有禮的朋友,一直會記憶猶新,是因為講禮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