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改編自莫言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滕汝駿等主演。影片以抗戰時期的山東高密為背景,講述了男女主人公曆經曲折後一起經營一家高梁酒坊,但是在日軍侵略戰爭中,女主人公和酒坊夥計均因參與抵抗運動而被日本軍虐殺。
《紅高粱》幕後你不知道的故事。
影片除了鞏俐、姜文,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主角就是高粱地。當年在高密為種高粱可難壞了張藝謀,僅有的4萬塊錢,還是新影廠廠長吳天明湊出來的,竟差點砸在張藝謀手裡。為拍高能的張導以每畝300百塊錢的價格與村民籤下合同,種下了100畝的高粱。可誰曾想當年天旱,高梁長勢不好,張導又發電報向莫言求救,莫言這才趕回高密幫忙找到縣委負責人批了5噸的化肥,這片高粱地才起死回生。
其實莫言並不想做編劇,倒不是嫌棄800塊錢的電影改編費少,僅僅是不想參與,張導好說歹說才把他請來,結果他第一眼就對鞏俐有意見,覺得「九兒」會砸在她手裡,可沒想到影片一出來立馬改觀了。鞏俐就是這種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奇女子。
說到鞏俐的「奇」那是因為天上掉餡餅的好事落在她頭上了。劇組去學校選角時,鞏俐剛好不在學校,大家一致敲定了時刻。就在臨走的前一天,鞏俐回校了,顧長衛趕緊給她拍了小片兒做比較,結果只顧著看美女的顧長衛把片子拍虛了,只有四五秒的鏡頭是實的,但顧長衛卻一個勁兒地說「」有味道」。張藝謀起初不覺得,進一步接觸才發現鞏俐的性格就像「九兒」,外柔內剛,這正是他想要的感覺。
為了拍戲,年僅23歲的鞏俐沒少受苦,提前兩個月就進組體驗生活。剛開始還是嬌弱的大學生,沒多久就成了徹頭徹尾的村姑了。為了練跳水,她兩個肩膀都磨破了皮。就這樣張藝謀還堅持讓她真挑。當然張藝謀的嚴格也成就一代鞏後。
為拍高粱地裡的戲份,張導特意從上海電影製片廠租了一輛造風車,結果天公不作美,要拍影片的鏡頭,卻偏偏正值盛夏,烈日當頭。更苦的是當時的演員個個穿著冬天的大棉褲,卻沒一個叫苦喊熱的。
姜文拍戲時大鞏俐兩歲,被拍炸鬼子軍車那幾分鐘的戲,他整整一下午都裹在了泥漿裡,渾身上下只留下了眼和一排牙,說話都費勁,還好臺詞不多。當戲拍完了,早已經過了飯點兒,姜文啥也沒說,大蔥蘸醬就對付過了晚飯。
影片開場尖叫的戲份最經典,這段創意其實源於高密當地的民族,為了拍出浩浩蕩蕩的感覺來,劇組特意拉來十幾卡車的黃土鋪在路上,前面幾個演員抬轎走,後面工作人員故意揚起黃土造勢。而這頂花轎也已經被當地的博物館收藏起來了。
紅色已經成了張藝謀電影的圖騰色,這部處女作也不例外,它既能展現濃厚的鄉土氣息,又能把人物最原始的本性表露無遺。從《菊豆》到《活著》,從《英雄》到《滿城盡帶黃金甲》色彩在張導電影裡就是一種語言。
在當時1毛錢10塊糖的年代,《紅高粱》的票價居然從幾毛漲到了十塊錢,就這樣還能收穫4000萬的票房。《紅高粱》就是一個傳奇。而本就沒有機會參加柏林電影節的它,在陳凱歌的《孩子王》主動退賽後,卻一舉斬獲金熊獎,成為亞洲首次獲此大獎的電影。但這背後絕不僅僅是幸運。
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電影幕後知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