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後,2021年中國經濟工作的風向標基本確定。面對這一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年份,官方拿出諸多新思路應對挑戰。
科技創新地位更高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位列來年中國經濟八大重點任務之首。
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的話說,以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未在科技戰略上如此濃墨重彩,這體現了中國已經將科技創新置於戰略支撐的核心地位。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注意到,本次會議官方消息中,「科技」與「創新」總共被提到30次,遠超去年的16次,這足以表明中央對科技與創新的高度重視。
觀察還發現,會議提出「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更加強調從需求角度加大力量,打造創新科技攻關協同模式,解決「卡脖子」難題。
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對科研投入的考核和支持要求將顯著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半導體、新能源、醫藥醫療等領域將成主攻方向。
發展安全關係更緊
「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抓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展」和「安全」兩詞數次同時現身、緊密相聯。
具體工作層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等部署,均直指此次疫情暴露出的一些發展安全隱患。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中國國內產業完整程度及產業體系完善程度,對儘可能減少外部影響,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為此,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優化產業鏈供應鏈發展環境,強化要素支撐。
「保障糧食安全具有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長期依賴進口會被人牽著鼻子走」,唐建偉提醒,特別在全球糧食生產供給不穩定預期下,中國必須重點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保護種子安全,維護糧食供給保障。
供給需求匹配更準
在「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同時,需求側管理也被提上中國經濟工作的日程。
在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連平看來,中央此舉明確了新發展格局的核心是供給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需求端內需擴大,提高供需間匹配程度。
如其所言,圍繞中長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必須有與之匹配的需求側管理。溫彬指出,及時啟動中長期需求側管理工作,有利於緩解當前供需間長短錯配問題,形成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從而給擴大內需戰略提供具體「操作指南」。
在此基調下,分析認為,明年中國在投資端將突出有效投資,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兩新一重」等領域投資力度值得期待;在消費端則將以促就業、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等工作為基點,推動消費升級和提高消費能力。
市場公平要求更嚴
「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首次出現在來年重點經濟任務列表中的這一表述亦備受關注。這意味著,官方對於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要求將更加嚴格。
連平表示,此舉重大意義體現在:一是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進一步深化豐富;二是反壟斷有利於激發、保護中小企業創新,對高質量發展具有現實意義;三是反壟斷有助於保護消費者權益,進一步促進消費。
此項任務下,官方還強調「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唐建偉直言,近年來,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金融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在助力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同時,也因創新過快而滋生潛在風險。從長遠看,明確金融創新必須在監管前提下有利於促進金融科技健康發展。
(記者 王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