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8日 17:13 來源:廣西新聞網 作者:雷鍾哲 編輯:覃心
幻燈片製作、拍攝視頻、思維導圖……居家學習期間,除了日常網課學習以視頻、拍照的方式交作業,還有一些上傳到微信群內,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這些「別出心裁」的作品背後,是不少家長內心的無奈哭喊:「快被小學老師折騰瘋了!」
這無疑是投給老師布置「家長作業」的反對票。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類需要家長深度融入乃至包辦才能完成的家庭作業,悄悄地流行開來,不僅在疫情前有所泛濫,疫情中更是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負擔,飽受詬病,但家長似乎又無可奈何。
按說,適當地給孩子布置一些「創意作業」,比如手抄報、視頻拍攝等,可以鍛鍊孩子的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發散思維。然而,如果這些技術性作業布置得過於頻繁,超出了孩子能力範圍,他們就無法獨立完成,只能依靠家長。這使家庭作業變異為「家長作業」,背離了作業的初衷,走偏了方向,增加了負擔。
思維導圖充其量是一種思維方式,即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係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建立記憶連結,對開啟大腦潛能或許有所裨益。但有的學校從一年級開始,讓學生將各科知識畫成思維導圖,反倒禁錮了孩子的思維。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東尼·博贊生於20世紀40年代,80年代思維導圖傳入中國內地,但這並不影響「兩彈一星」的問世。中國如今能夠天宮遨遊、蛟龍潛海、天眼遠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5G引領……似乎也不是思維導圖的原因。一個最初用來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障礙的方法,一旦打上了神秘的色彩,結果就適得其反。非要孩子完成類似的作業,就背離了「快樂學習,健康成長」的初衷。
遺憾的是,一些技術類作業大行其道,讓孩子常常忙到很晚,感到「學習好累」,對作業、對學習產生恐懼感。為了減輕孩子負擔,交出「優秀」作業,給老師留下好印象,不少家長直接上陣、代為操刀。圖省事的家長直接從淘寶購買手抄報模板列印了事,結果孩子累、大人也累。微信群裡,顯示孩子多才多藝的「成果展」,有多少是孩子自己做出來的?形式大於內容,結果重於過程,這樣看起來靚麗的「高大上」作業,對培養孩子健康心智,作用實在有限,甚至南轅北轍。
不管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是老師檢測學生是否正確掌握課堂所授知識點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知識並加以運用。老師是責任主體,學校應當更多地給孩子和家長減負,不要讓家長過多參與孩子做作業的過程,而是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形式主義的作業與此背道而馳,徒增重負。
疫情背景下臨危受命的線上課程,使課堂從線下移到雲端,幾億用戶的需求得到了充分釋放,但也出現了許多問題。除了技術和設備層面的網崩、卡頓、閃退、掉線,還有經濟壓力、Wifi環境、終端工具等條件帶來現實困難。在這個背景下,形式主義作業只會添堵、沒有益處,不做也罷。(雷鍾哲)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為廣西新聞網的文章均系廣西新聞網原創作品,版權歸廣西新聞網所有,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