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最後一批「90後」度過了他們的18歲生日,開始步入人生的另一個階段。「非主流」「叛逆」,自出生以來「90後」似乎就被貼上了標籤。事實上,他們中很多人都已經脫穎而出,有的代表國家站在了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有的成為了企業的中堅力量;有的已開始引領新一代的文化潮流。已全部成年的「90後」一代,在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屬於他們的青春歲月。
在兒子心中,年輕時候的父親是個強悍的人,雖然話語鋒利而刻薄,卻是句句在理,充滿正義感。當然,他也不願意成為「第二個李敖」,現在的他更願意探討自己的學術研究。
在鏡頭下,李戡是個木納、老實的少年。
不過,「李敖之子」「少年出書」「北大畢業」「痛批臺灣教育」這些標籤,又讓他看起來不那麼平凡。
李戡是李敖與王小屯之子,2010年以優異成績被北大經濟學院錄取,因放棄臺灣大學而選擇北京大學,成為公眾人物。同年7月,出版處女作《李戡戡亂記》,痛批臺灣歷史教科書。
這名「90後」少年,在父親李敖去世之後,光環仍在。
身為鬥士之子,李戡從小眼見父親踏足政界,露面螢屏,受著父親的言傳身教。李敖給兒子帶來的不僅是盛名,更是他前行的動力。
不同於大多數男孩的逆父情節,李戡很聽父親的話,正如他在電視訪談中所言,他很崇拜自己的父親。
2005年,李敖的神州之行,受到高規格的待遇,相繼在北大、清華、復旦演講,並且場場爆滿。
李戡一路上看見父親演講完之後,眾多熱情粉絲和讀者圍住父親坐的車子並且熱切拍打著車窗玻璃的景象。父親在人群中受人歡迎、尊重的畫面,在當年年僅12歲的李戡心裡,深受震動。
之後的幾年,他寫出了《李戡戡亂記》這樣的題目,有網友認為:這個題目,一看就有其父之風。李戡的批判精神、思想見解、用句遣詞,處處可見李敖的影子。
對於臺灣的缺點,李戡毫不包容,文詞犀利嗆辣。
李戡也坦言,自己閱讀的課外書,全是父親的作品,間或閱讀一些父親推薦的世界文學名著。
「他教導我教科書應付一下就可以了,多讀文學作品,例如,讀他的著作或是一些世界文學名著,不要把眼光放在臺灣這邊。比方說俄國小說《卡拉馬佐夫兄弟》。我在歷史方面也受他影響,他思考批判的模式,我多少都受到一些影響。」李戡在接受採訪時說,他的思想、世界觀、批判性,基本上是受到父親的啟蒙而建立起來的。
與號稱臺灣「狠角色」的父親李敖相比,李戡的拳腳絲毫不輸父親。
李戡自稱為「臺灣政治化教育的受害者」,為了一出高中三年所受的窩囊之氣,他數次出入編譯館遍尋資料,將臺灣六十餘年來各個版本的教科書仔細比較、透徹研究,將相同史實因政治力量變化而進行的改寫、內容的增刪等集錄成書,讓世人了解臺灣的教科書變化有多大,有多混亂。
李戡認為:「我探討的是很嚴肅的事情,是做對社會有幫助的事情。綜觀各種亂象,如讓考生頭疼的聯考制度,咬緊牙關熬過去就算了,但教科書的內容可完全不同,因為它會影響學生日後的判斷、處事能力,是一輩子的事。因此,教科書內容的扭曲,是禍害最深的。」
2010年對17歲的李戡來說是特別的一年。
那一年,被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同時錄取的李戡選擇赴內地就讀經濟系,也成為了北大首批因新政策錄取的臺灣學生之一。
當媒體問到畢業之後的計劃時,他說:「畢業之後應該會就讀研究所,但是最後會留在內地,因為這是我的國家。」
一個月後,通過三聯書店出版的《李戡戡亂記》更是引發熱烈評議。
李敖為能讓兒子的書順利出版奔走各地,親自附上長達兩萬字的序。
「17歲的李戡超越了17歲的我,希望他繼續超越,逐年超越。」當談起李戡時,李敖總難掩語氣中的驕傲。《李戡戡亂記》發布時,李敖曾陪兒子上節目推銷新書。在對話中,他介紹自己稱:現在,我是李戡的父親,李敖。
在寫作上,李戡繼承了父親李敖的犀利。而對於外界評價自己叛逆,李戡表示抗議:「假設這本書今天不是我寫的,換一位教授寫,那人們就不會說他叛逆,可能只是因為我年紀比較小。」
他不喜歡別人用「反叛」或者「叛逆」這樣的詞來描述他,給他定位,他認為自己更多是出於一種正義感,是在「維護『正統』『法理』」。
這份犀利,也體現在他的北大校園生活中。
在北大期間,李戡創辦北京大學文武學社。這個文化傳播社團,旨在「通過全新的方式傳播中國文化」,理念則是文化(Culture)、創新(Innovation)和傳播(Spread)。李戡是這個社團的社長。
同時,李戡也很關注兩岸的熱點事件,觀點仍是犀利、不包容。
他曾刊文表明兩岸關係大幅改善是有利百姓的喜事。除了熱點事件之外,高考、霧霾、亞冠聯賽這些話題也在李戡的微博中頻頻出現。
對於「李敖之子」這個標籤,李戡並不反感,相反,他認為這是大家對父親的肯定。
他認為,很多人會批評「拼爹」現象,但這種說法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其實每個人都在「拼爹」,從小到大都在依靠父母的幫助去成長,只是有人拼不過別人,所以就嘲笑人家「拼爹」。
「我不覺得從父親那裡得到幫助有什麼可恥,父親的光環對我是一種激勵,激勵我嚴格要求自己。」李戡說。
「我心態特別好,我認為這本來就是避免不掉的。很多人也是等到四五十歲功成名就之後才會真正地擺脫掉標籤,有些人甚至一輩子也擺脫不掉,我不會大驚小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在李戡看來,父親留給自己的最大的財富,就是關於知識和理想的傳承,唯有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才不會辜負父親的期望。
2018年3月,李敖去世。談到父親離世的遺憾,李戡表示,父親的著作沒有完成,他希望我將來把它完成,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我們倆各自的事情就是彼此的事情。
體會過焦慮,也對精神世界勇敢追求,面對當下年輕人所承擔的各種生存壓力,李戡自認是幸運的。
目前,李戡在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攻讀博士學位,常在手邊的書,也多與論文專業相關。在接觸過經濟學、國際關係學之後,李戡找到了自己的興趣點——中國近現代外交史——也更接近父親李敖的專攻領域。
在去年的香港書展上,李戡和父親生前的好友、前三聯書店總編輯李昕一起做了一場追憶李敖的講座,回憶了父親最後時光裡的點滴軼事。
父親的言傳身教對李戡的成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多數人了解李敖在政治上的貢獻,寫過的時政文章,詞作不計其數,但李戡最喜歡的還是他的小說,《北京法源寺》是父親寫過為數不多的小說,也是李戡最愛看的一本。
然而帶給李戡印象最深的,是父親特有的批判性思維,以及對批評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到現在都覺得爸爸的分析和批評對我是很受用的。」李戡說。
在兒子心中,年輕時候的父親向來是個強悍的人,雖然話語鋒利而刻薄,卻是句句在理,充滿正義感,父親為社會做出的貢獻他都看在眼裡。
當然,他也不願意成為「第二個李敖」,現在的他更願意探討自己的學術研究。
正如豆瓣一位網友所言:李戡適合做學問,當一位學者,這是綽綽有餘的。
孫楊成為世界上首位在男子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中長距離自由式上奪取過全部世錦賽金牌的選手——大滿貫成就達成。
2019年7月21日,光州國際泳聯世錦賽上,孫楊以3分42秒44 獲得了男子400米自遊泳的金牌。賽後,拿到亞軍的澳大利亞選手霍頓卻拒絕領獎。對於此舉,霍頓聲稱是為了抵制「暴力抗檢」的孫楊。
有媒體報導,2018年9月,孫楊在家中接受興奮劑賽外檢測時,不配合檢測,與檢測人員發生衝突並砸壞了血樣。
根據國際泳聯對這一事件進行的調查,孫楊在隊醫趕來現場後,拒絕沒有資質的檢察官帶走血樣。於是,在雙方的爭執下,孫楊最終打開了血樣的保管箱,拿到了自己的血樣。隨後,孫楊表示可以原地等待有資質的檢察官再來檢查。
按照規定,在3名檢查人員中有兩人沒有證件的情況下是不允許採集尿樣的。但是所有的外國媒體都避開了這一點,反而把重點放在了孫楊是如何暴力對抗興奮劑檢查的,這也造成了世錦賽期間的領獎風波。
作為中國遊泳項目最成功的運動員之一,孫楊在自由式項目上擁有著當今泳壇無可撼動的地位,職業生涯已經獲得了11枚世錦賽金牌,僅次於「飛魚」菲爾普斯,名列歷史第二位。
孫楊的榮譽與努力密不可分,他曾在採訪時表示,高強度的訓練能累到痛哭,整個胳膊都遊到抬不起來了。而這樣的訓練,孫楊已經堅持了十幾年。
1991年12月1日,孫楊出生在一個體育世家。父親孫全洪曾是安徽省體工隊男子排球隊運動員;母親楊明曾是浙江女排主力。
1997年,孫楊的啟蒙教練朱穎到孫楊所在的幼兒園挑選人才,身高突出的孫楊被挑中,跟隨朱穎教練學習遊泳,後中途放棄。1999年,孫楊父母帶著孫楊再次參加了暑期遊泳培訓班,從此開始了遊泳之路。
從7歲開始學習遊泳,到15歲正式進入國家隊,每天接受14公裡到20公裡的遊泳訓練。哪怕過春節,孫楊也還在訓練;無論多麼冷的天氣,他都要四點半起床訓練,中途無數次想過要放棄,但這個念頭始終沒有對遊泳的熱愛來得強烈,日復一日,才有了今天的世界冠軍孫楊。
2011年,上海世界遊泳錦標賽,孫楊在男子800米自由式比賽中以7分38秒57的成績獲得個人第一塊世錦賽金牌,這也是孫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
在上海錦標賽最後一日進行的男子1500米自由式比賽中,孫楊以14分34秒14的成績奪冠,這個成績也打破了塵封十年且在快速泳衣時代唯一沒有被打破的世界紀錄,成為中國男子遊泳在世錦賽上的第一個雙冠王。
僅一年後的倫敦奧運會,孫楊在男子400米自由式決賽中以3分40秒14的成績打破該項目奧運會紀錄獲得冠軍,並改寫中國男子遊泳項目無金牌的歷史,成為中國第一個男子遊泳奧運冠軍。
在男子1500米自由式比賽中,孫楊以14分31秒02的成績摘得金牌,並再次打破世界紀錄,將由自己保持的原世界紀錄提高3秒之多。
此後,孫楊經歷了人生中的一段低谷。但歷經劫難的孫楊,於喀山世界遊泳錦標賽中再次重攀高峰。
2015年,喀山世界遊泳錦標賽,孫楊成功衛冕男子400米自由式及800米自由式,成為第一位世錦賽男子800米自由式三連冠獲得者。
隨後一年的裡約奧運會,孫楊在男子200米自由式決賽中以1分44秒65的成績成功奪冠,成為亞洲第一位男子200米自由式奧運冠軍。
2017年,布達佩斯世界遊泳錦標賽,孫楊在男子400米自由式決賽以3分41秒38的賽季最好成績奪得冠軍,實現三連冠,追平了澳洲名將索普的紀錄。隨後,在男子200米自由式決賽中,孫楊以1分44秒39的成績刷新由自己保持的亞洲紀錄,獲得冠軍。
至此,孫楊成為世界上首位在男子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中長距離自由式上奪取過全部世錦賽金牌的選手——大滿貫成就達成。
2018年8月19日,孫楊在雅加達亞運會摘得男子200米自由式金牌。但在頒獎儀式上,當奏響國歌,五星紅旗即將升到旗杆頂部的時候,懸掛國旗的橫杆突然斷裂,五星紅旗隨即掉下。
針對這樣的情況,孫楊馬上找到了賽事的組委會成員進行交涉和協調,表示如果旗杆無法被修復,那麼希望可以手動進行升旗,讓中國的國歌再次奏響在場館內。
官方組委會最終接受了孫楊的建議,五星紅旗重新在賽場內飄揚。
作為一名優秀的體育運動員,孫楊也積極投身慈善和公益事業。2013年4月20日,當四川雅安發生7級地震後,孫楊第一時間響應號召,捐款20萬元人民幣轉給青基會援助雅安,並寄語鼓勵和祝福災區同胞。
2013年9月26日,孫楊來到位於吉林省德惠市的朝陽山太平洋保險希望小學,參加「責任照亮未來」支教活動。他特意給高年級的孩子們上了遊泳課,並將身上僅有的3000元現金作為助學金捐出。
2015年12月,孫楊聯繫上了「彩虹計劃」的負責人,認領了120個孩子,捐贈衣物和學習用品。在孫楊的帶動下,「雙十二」這天,在杭州市吳山廣場,杭州市民競相與貧困學子結對,最終2296名貧困學子完成結對,愛心人士們共為貧困學子募集善款302萬元,創下「彩虹計劃」舉辦7年以來的新高。
一步一個腳印,正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孫楊成熟了。曾有記者問到孫楊對女朋友的要求。「要求很簡單:兩個人要投緣,第一孝順父母,第二做人誠實。從家裡來說,我代表的是個人,從大的層面來講,我代表了中國。披著國家隊的戰衣,我的另一半需要和我一起,有一個好的擔當來面對公眾,面對社會。」孫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