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臺大讀北大,李敖之子李戡: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

2020-12-24 不精準的人

「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人應該有讀書的志向,人應該有個遠大的讀書志向。有這樣一個人,他在十八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同時被臺大和北大錄取,他便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之子。「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這句話是李戡在他的北大申請書中所寫。

李戡對於北大的情懷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源於他的家庭成員和北大的淵源。在這封簡短的申請書中,李戡提到自己的祖父,大姑、二姑和大姑父都是從北大畢業,但是自己的父親李敖卻被困臺灣六十年,未能得償所願地進入到北大讀書,深有遺憾。

基於家庭的影響,李戡對北大從小便是心生嚮往。所以在臺大與北大之間,李戡選擇了後者。

李戡在採訪中給出想念北大的原因,讓人動容。他說想念祖國最好的大學是因為他希望自己是祖國的一部分。在讀書方面立志高遠是李戡作為年輕人值得人欽佩的地方,而於此之上,他將自己的讀書志向立足於對祖國的熱愛之上,也值得稱讚。

讀書不要局限於讀書本身,而要在博覽群書的同時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這一點上,李戡就是一個有志氣的年輕人。那麼,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該怎麼對待讀書二字呢?

讀書立志,需有恆心

既然要讀書,首先要沉下心來,持之以恆。培養自己的「恆心」有著諸多的好處,尤其是在立志讀書的方面。和這一點相關的人和事我們輕易便能從一些名人中找出典範來。例如曾國藩對自己的家人便提出過做事「有恆」的要求,期望自己的弟弟們能夠成為優秀的人才。

具體的情況是曾國藩的弟弟們在參加科舉時全部都落了榜,曾國藩就寫了一封家書,言辭懇切的告訴弟弟們不要放棄,要有恆心。

曾國藩的原話是這樣說的,「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然後曾國藩便舉了自己讀書的例子,提到自己已經在幾個月的時間裡讀完了上百卷的經典著作,只要堅持讀書,即便在很短時間內也能達到一定的成就。他以此為例對弟弟言傳身教,在讀書的時候「恆心」的重要之處。

其實換做任何一個以讀書為主的年輕人都應該像曾國藩一樣能夠堅持大量的讀書,讓自己不斷地汲取知識,進行積累。

時常讀好書,修身養性

對待讀書這件事情並不是說真的要隨心所欲地看書,因為書籍是有分門別類的,在讀書的主線上,我們要時常的讀「好書」。這裡的「好書」一定不是流水的小說話本之類,而是能夠讓人修身養性的書籍

這類書籍的內容應當是能夠得到生活實踐上的反饋的,比如說讀完一本人際交往的書籍,日後與人相處之時,我們能否很好地去解決與書中提及到的相似的問題。當然,並不是說小說話本不能看,相反的,偶爾的翻看一些是可以調節心情的。

以端正的態度對待讀書,選一本教人修己處世的書,提升自己的內在氣質。這樣的書是數不勝數的,一如呂不韋的著作《呂氏春秋》,其中涉及的一些道理有著醍醐灌頂的效果。像「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一句,其內涵隱喻為世上之物必定會有缺陷的存在,不完美才是常態。

再如「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句,其內涵隱喻為環境可以將人的外在打磨成各種樣子,但是無論如何,人心本性如何是永遠難以改變的。

進階:將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讀書之人不要將書看成一個物品,物品是死的,人才是活的,人的生活才是真實的。不若把讀書看成一種生活態度,世間百態何其多,往往從書中我們能夠窺探到許多。

品味書籍的時候,就像經歷過風浪一般去感悟書中文字,認真的對待。那麼,當我們真的在生活中遇到風吹雨打時,從讀書而沉澱的平和心態會讓我們處變不驚,安然的面對一切。

武林外傳裡曾有一段關於讀書的對話十分的有意思,有人問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秀才開始的回答和很多正在讀書學習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目的,為了「功名」,換做現在就是「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收入」。

抱著酒壺的他隨之繼續訴說著,他說會發現讀書久了,心底沒底,讀了那麼多的書,卻像是汗牛充棟,再後來,秀才說他忽然發現,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溝通。其實,讀書就是生活。讀書的境界高了,領悟生活的境界也會變高。

我們都有聽過人生有三種境界:看山為山看水為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讀書也一樣,一個人在少年時期讀書,是認知的過程,以追求「真理真相」為目的;一個人長大之後開始進入社會,在單純和複雜中左右徘徊,總以推翻自己的「世界觀」為主。

但是當一個人經歷了豐富的閱歷之後,內心依舊會追逐最簡單的平和狀態,會發現,除了自己其實什麼都沒變。讓讀書貫穿整個的生活,我們的視界便會寬闊無比,或許能夠更早的到達「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

總結

讀書立志,最好的對待方式便是以恆心為動力,以讀好書做情調,最後讀書變成生活的態度。文章開端的時候我們提到李戡在讀書上有高遠志向,他嚮往北大,是因為他已經在家庭的影響下積累了許多的感悟,書香門第讓他接觸大量的書籍。所以他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在十幾歲的年紀說出令人敬佩的理念。所以,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再荒廢讀書的時光了,認真地拿起書籍細細地去學習和品讀吧!

相關焦點

  • 李敖:李戡之子:我上了我國家好的大學
    有這樣一個人,他以優異的成績被臺大和北京大學錄取,他就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的兒子。這句話「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是李戡在他的北京大學申請書寫的。李戡他對北大的感情,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有來自家人和北大的淵源。在這封簡介申請書,李戡提到了他的祖父,他的姑姑、二姨媽和姑姑的父親都畢業於北京大學,然而他的父親李敖被困臺灣長達未能如願進入北大。
  • 棄臺大選北大,懟韓寒考不上大學,李敖之子說他劍橋讀博一定回國
    2010年18歲的李戡同時被臺大和北大錄取,最終他棄臺大選擇了北大。同年,被稱為一身反骨的他,出版了人生第一本書《李戡戡亂記》,裡面批判臺灣的僵化落後的教育體制。一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能出書並有這麼大的名氣,如果是放在普通人身上是不可能的。但作為李敖的兒子,這個身份本身就有很多人關注了,他出的書自然會被許多人知道。
  • 致敬李戡、孫楊
    不過,「李敖之子」「少年出書」「北大畢業」「痛批臺灣教育」這些標籤,又讓他看起來不那麼平凡。  李戡是李敖與王小屯之子,2010年以優異成績被北大經濟學院錄取,因放棄臺灣大學而選擇北京大學,成為公眾人物。同年7月,出版處女作《李戡戡亂記》,痛批臺灣歷史教科書。  這名「90後」少年,在父親李敖去世之後,光環仍在。
  • 李敖:享年83歲!子女今何在?
    一般來說,能讓李敖罵的人,都是他能看上眼的,看不上眼的人還真懶得罵。李敖快意恩仇一輩子,享年83歲,子女今何在?李敖骨子裡是中國人,他生於黑山黑水的哈爾濱。可童年的李敖又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東北已在日寇鐵蹄下4年之久。李敖父親不甘心做亡國奴,便帶著李敖流亡到北平。李敖恐怕也沒想到,沒到北平幾年又成為了亡國奴。在日寇鐵蹄下,李敖一家度過了毫無尊嚴的亡國奴歲月。
  • 李敖臨終叮囑兒子李戡:我看不到中國統一了,幫我實現它
    我國著名歷史批評家李敖先生堅持把握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和平統一問題,並將自己的一生所學、一世所感,加附在祖國統一的大道之上,為臺灣地區的統一聲音打下了堅實的基調。18年,李敖先生因病去世,在臨終前他將自己希望看到中國統一的目標託付給了自己的兒子李戡,希望兒子學有所成之後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繼續添磚加瓦,代替他實現這個心中積蓄已久的願望。
  • 李敖已逝,戡亂繼續
    圖 | 網絡去年底在臺灣駐點,巧遇由李敖長篇小說《北京法源寺》改編的同名話劇在臺北首演,有幸採訪到李敖之子李戡。發布會的現場,劇中大陸演員周杰因跟臺灣藝人林心如的過往恩怨,成為媒體追逐熱點。瘦削的李戡與其父方正的臉型相去甚遠,年輕人手執《北京法源寺》原著(話開一筆,傳言李敖曾因這部小說入圍諾貝爾文學獎)被冷落在了一旁,無人問津。
  • 李敖之子:大陸別給我姐姐發臺胞證
    知名作家李敖去世後,長女李文為爭取父親遺產與同父異母的弟弟李戡對簿公堂。沉默了 4 個月的李戡 17 日發文正式展開反擊,舉證要求大陸拒絕核發臺胞證給李文。來源:@李戡17 日晚,李文連續發微博回擊李戡,稱其為 " 法盲 ",表示自己 " 中華民國 " 公民身份合法,認為李戡 " 誤導網友 ",說他沒有資格和依據要求大陸方面拒發自己臺胞證。
  • 李敖之子李戡被叔叔痛罵「辱及先祖」
    臺灣已故文壇巨擘李敖爸媽的骨灰罈,原被安置在臺北陽明山第一公墓中,但李敖兒子李戡指控,臺北市殯葬管理處今年3月竟任由叔叔李放「竊」走祖父母的骨灰,要市長柯文哲給交代,並狀告市府求償百萬元(新臺幣,下同)。李放則嗆,李戡以先人遺骸斂財,辱及先祖。殯葬處回應,交由司法審判。
  • 李敖去世| 兒子李戡談父親:我早晚要接父親的班
    大家都在說李敖正在努力推出你做他的接班人。李戡:他還好了,覺得讓我自己好好去發展,他不會去幹涉。我覺得接班也很好,早晚要接班,我可以擔任這個角色。當然他現在也還沒有退下來,也還很兇悍,很多人到他這個年紀早就已經退休了,到處享福了。你可以說他罵美國人就是老了,但你就是不能否定他這種精神,一輩子的鬥士。
  • 「天才學霸」王羽堯:14歲上北大、18歲讀博士,曾和李戡是同學
    可是當年才14歲的王羽堯卻同時收到了北大和港大的錄取通知書,從此開始了她開掛般的人生。一時間,學霸、神童、天才少女等等標籤貼在了她的身上,而讓人羨慕的背後,誰又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的努力?王羽堯出生在北京一個普通的家庭。
  • 高中時愛過的才子李敖,走了!
    獄中的李敖於1973年1月24日到1975年11月1日兩年間給李文寫過很多書信,出獄後李敖將其集結成《坐牢家爸爸給女兒的八十封信》出版。書的序言裡他寫道:「我對李文的最大虧欠是我一生麻煩,使她不能跟我住,不能好好教育她。」他還說:「世之有感於父女之情、憂患之書者,必將啼笑以視斯文。」
  • 坐牢給女兒寫80封信, 比兒子大57歲, 李敖一生這樣教育兒女……
    在求知過程中,我希望她各方面能均衡地學習。」2010年,一個名字成為了各大媒體追捧的對象。頂著「李敖的兒子」的頭銜,李戡成為了那一年北大最受矚目的新生。而事實上,他也是為了圓父親的夢想,放棄了臺灣大學的入學資格,轉而選擇了北京大學。那一年,李敖75歲,兒子李戡才18 歲。在絕大多數場合,李敖在臺上,嬉笑怒罵皆文章,兒子則靜靜地坐在一旁聽著,安靜不多話,甚至不輕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緒。
  • 你算是被李敖拋棄的女人嗎?李文:這是我身為李敖女兒的代價
    鏗鏘三人行-錄製現場李文一定沒意識到,自己的表情已經顯露慌亂,可是心底又不服氣:「應該不是吧,他還蠻盡爸爸的責任,不讓我讀三民主義,讓我趕緊去美國……」竇文濤繼續問:「那你和父親關係怎麼樣?他現在也在我們臺做節目呢。」一個沉默的尬笑,才讓李文得以逃離這場對話。俗話說,天底下沒有不愛子女的父母。
  • 李敖離世37天,李文現身爭遺產,李文:我只想爭口氣,與遺產無關
    2018年3月18日,近代史學家李敖離世,李敖生前還有一位妻子及一二兩女替換高清大圖4.25日,李敖之子李戡在節目上公開了父親的遺囑,並念讀了屬於自己的那一部分「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以贈與王志慧,該等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
  • 「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風流才子」李敖
    李敖因師生之誼對師母和三個小孩多有關照,並休學在家自修,1954年以同等學力資格,考取臺灣大學(臺大)法律專修科(臺大法律系司法組前身),因興趣不合,主動退學,重考進入臺大歷史系,1959年7月畢業。9月,去鳳山陸軍步兵學校,受第八期預備軍官訓練。官拜少尉排長,下野戰部隊,足跡遍臺灣南部。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
  • 李敖女兒回應爭遺產:即便繼承權被剝奪,仍有8分之1特留分可拿
    李敖女兒李文據臺灣媒體報導,4月25日李敖之子李戡公開父親所留遺囑。遺囑提到,李戡為百萬保險金受益人,李敖和前女友所生女兒李文每月獲得1000美元直到70歲,若鬧上法院或騷擾李戡一家則喪失本權利。李敖與兒子李戡隨後有媒體向李文求證,她回應稱,「問過我的律師,他說遺囑沒有說我不能分配,即便遺囑剝奪我的繼承權,我仍有8分之1特留分可拿」,並說仍會繼續打親子鑑定官司。
  • 李敖遺囑首公開 至死擔心「臺獨」復燃
    4月25日是李敖83歲冥誕,李敖之子李戡當天上中天電視臺《政治大爆卦》節目時表示,父親一生關心政治、關心中國問題,他選立委、選臺北市長、選「總統」,並不是為了權位,而是為了爭取表達意見的平臺。李戡說,去年5月父親一度病危住進加護病房,剛清醒就叫他打開電視收看國民黨選舉主席,並預測吳敦義會當選;而一心期待兩岸和平統一的李敖最擔心的是,蔡英文控制不住局面,最終走上阿扁的老路(轉向「臺獨」),加上臺灣不斷內耗內鬥,最後把自己給玩垮了。
  • 看了李敖的遺囑,有些失望了……
    李戡還在節目中念出了有關他的部分,「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以贈與王志慧,該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以為發揚。」李戡說,父親這樣做是對他的一種期待,期待他「以為發揚」父親的精神與思想。
  • 李敖遺囑首次曝光,沒給大女兒留遺產,網友反而稱讚其處事高明
    李敖遺囑首次曝光,這要讓在其屍骨未寒之際就要爭財產的大女兒失望了。他的父親並沒有將遺產讓她和弟弟平分,這分明很偏袒,但是網友卻反而稱讚其處事高明,不愧為大師。在25日李敖83歲冥誕的當天,其子李戡在一檔電視節目上宣讀了父親的部分遺囑:「本人所有之著作之著作權,均以贈與王志慧,該等著作待李戡有能力經營時,全數移轉予李戡,以為發揚。」「100多萬的保險金由李戡為受益人」。但於他與前女友所生54歲女兒李文,「每個月支付美金1000元,直到70歲,若鬧上法院或騷擾李戡一家人則喪失本條權利。」
  • 李敖:韓寒寫的只是感想,缺乏務實的資料,我兒子就不一樣了
    李敖:韓寒寫的只是感想,缺乏務實的資料,我兒子就不一樣了李敖是我國當代一位不可替代的「國學大師」,他本人確實是夠狂,把中國近現代名家罵了一遍,其中自然也包括「國畫大師」範曾。範曾本人狂則狂矣,他兒子李戡也是狂的沒邊,跟大陸新生代「意見領袖」韓寒槓了一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