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有讀書的雄心壯志。有這樣一個人,他以優異的成績被臺大和北京大學錄取,他就是李戡,臺灣作家李敖的兒子。這句話「我想到祖國念最好的大學」是李戡在他的北京大學申請書寫的。
李戡他對北大的感情,不僅是因為他自己,還有來自家人和北大的淵源。在這封簡介申請書,李戡提到了他的祖父,他的姑姑、二姨媽和姑姑的父親都畢業於北京大學,然而他的父親李敖被困臺灣長達未能如願進入北大。
基於家庭的影響,李戡從小就是北大嚮往的心臟。所以在臺大和北京大學李戡之間選擇了後者。
在採訪中,李戡給出了錯過北大的原因,這讓人感動。他說他錯過了本國最好的大學,因為他想成為祖國的一部分。在閱讀方面,高遠是李戡作為年輕人值得欽佩的,而在此基礎上,他基於熱愛祖國的閱讀雄心,也值得稱讚。
閱讀不應局限於閱讀本身,而應在廣泛閱讀的同時發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在這方面,李戡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那麼,一個充滿活力的年輕人應該如何對待閱讀呢?
讀書要有毅力,要有志氣
既然我們想讀書,我們首先要沉淪下去,持之以恆。培養自己的「恆心」有很多好處,尤其是在有志讀書方面。很容易找到一些名人和與此相關的人和事。例如,曾國藩要求自己的家人做「有恆」,期望他們的兄弟成為優秀的人才。
具體情況是曾國藩的兄弟們參加科舉時都落在名單上,曾國藩寫了一封家書,懇請他們不要放棄,要有毅力。
曾國藩的原文如下:「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和曾國藩引用了他自己的閱讀例子,他提到他在幾個月內閱讀了時間裡中的數百卷經典作品,只要他堅持讀書,即使在很短的時間內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他以此為例,教他弟弟讀書時「恆心」的重要性。
事實上任何以閱讀為導向的年輕人都應該能夠堅持大量像曾國藩這樣的書籍,這樣才能不斷地學習知識,積累知識。
常讀好書以培養品德
處理閱讀這件事並不是真的去隨心所欲去讀,因為書籍是分類的,在閱讀的主線上,我們應該經常讀「好書」。這裡的「好書」一定不是流水故事書,而是能培養人的修養的書。
這些書的內容應該能夠從生活實踐中得到反饋,比如,看了一本關於人際交往的書,以後和別人相處時,能不能解決書中提到的類似問題。當然,並不是說你不能讀故事書,相反,你可以通過偶爾讀一些來調整你的心情。
以端正的態度對待閱讀,選擇一本書來教人們修己來提高他們的內在氣質。這樣的書很多,就像呂不韋和《呂氏春秋》,其中涉及的一些原則有著驚人的效果。例如,「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瓋」的隱含隱喻是,世界上的事物必須存在有缺陷,不完美是標準。
另一個例子是「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這句話,其內涵隱喻是環境可以把人的外表打磨成各種形式,但是無論如何,人性是如何永不改變的。
進階:閱讀是一種生活態度
讀者不應把這本書當作對象,文章死了,人才活了,人的生命是真實的。如果我們不把讀書當作一種生活態度,世界上有那麼多的形式,我們經常能從書上找到許多。
當你品嘗書籍時,你會感受到書中認真的處理方式。那麼,當我們真的遇到生活中的風雨時,從閱讀中沉澱出來的心境平和就會讓我們不足為奇,安然會面對一切。
在武林外傳中有一個關於閱讀的非常有趣的對話,有人問讀書是為了什麼?秀才開頭的答案與許多年輕人正在學習的人有著相同的目的,為了「功名」,現在是「社會地位以及經濟收入」。
他拿著酒壺,繼續訴說,他說他讀了很長一段時間後會發現,他沒有心底,讀了這麼多書,卻似乎充滿了鮮血,後來,秀才說他突然發現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交流。其實,讀書就是生活。閱讀的境界更高,理解人生的境界也更高。
我們都聽說生活中有三個境界:看山為山就知道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是山;水是水。讀書也是一樣,青年時期的閱讀是一個以追求「真理真相」為目的的認知過程,長大之後,一個人開始進入社會,在簡單和複雜的左右中徘徊,並總是推翻自己的「世界觀」。
然而當一個人經歷了豐富的經驗之後,他的心仍然會追求最簡單的平靜狀態,並且會發現除了他自己什麼都沒有改變。讓閱讀貫穿一生,我們的視野將無比廣闊,或許能更早到達「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總結
對付讀書抱負的最好辦法就是以恆心為動力,讀好書感情用事,最後把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態度。在文章的開頭,我們提到李戡有高遠的閱讀抱負,他在北京大學嚮往是因為他在家庭的影響下積累了許多的見解,書香門第使他接觸了大量的書籍。這就是為什麼他能在十幾歲的時候達到一定的水平,說出敬佩的想法。因此年輕人朋友們不應浪費閱讀時光,認真應該拿起書來學習和仔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