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四大件」國產自主,扛大旗不靠北上深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技術、資本、政策,使長沙成為「國產芯」的熱土。

作者 | 吳優

如果按半導體行業的繁榮程度劃分中國各區域,北京、上海、深圳當屬核心城市,談及「國產晶片」,能聯想到長沙的應該不多。

北京在1956年就擁有了第一批從北大半導體物理專業畢業的學生,並於1968年建成國內第一家IC專業化工廠。上海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從設計、製造到封測的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鏈,其中內地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就坐落於上海。而深圳,單一家華為海思就足成為這座城市晶片產業的標籤。

亮眼的北上深後面的長沙,擁有國產自主計算機體系核心CPU、GPU能力的公司聚集於此。作為一座內陸城市,長沙是如何扛起國產晶片設計大旗,成為國產晶片聚集地?

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1

從電視機到集成電路的產業轉移

長沙的半導體產業起步晚、時間短。《長沙通史》記載,長沙的電子工業始於1933年湖南電器製造公司裝配的省內第一臺電子管收音機。此後的短暫幾年裡,長沙便以收音機為中心發展電子工業,1936年建成湖南製造廠用於生產無線電通訊設備及收音機。

經典電子管收音機,圖片源自iStock

新中國成立後,以廣播電視設備產品及相關元器件製造起步的長沙,順理成章地成為計劃經濟時代全國最早的電視機專業定點地區之一。改革開放後,隨著消費電子產品需求的爆發,長沙大規模引進先進生產線,收音機和電視機等消費類電子產品產量成倍增長,微型計算機、彩色圖形終端、軟磁碟驅動盤等新產品也開始批量生產,電視機成為當時全省電子工業支柱產業。

直到1988年底,長沙乃至整個湖南的彩電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彩色顯像管發展最繁榮的時候其產值佔據全省電子信息產業的半壁江山。同年,我國的集成電路總產量達到1億塊並進入大工業化時代,這與距離我國造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時間相隔23年。

直到液晶顯示技術的興起, 生產彩色顯像管的LG曙光公司被市場淘汰,從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出走,龍頭企業的落幕給長沙電子信息產業一記重錘,這時長沙才意識到,其電子信息產業單純依靠電視機和某一家龍頭企業行不通,建立產業集群勢在必行。

因此,在「十一五」期間(2006年至2010年),湖南省在其9個市州建設了11個省級電子信息產業園,並引進大企業、大項目,以龍頭企業帶動配套企業的方式加速形成產業集群。其中,省會長沙負責承接智能終端、電力電子和集成電路等優勢產業。

這是自2001年長沙被科技部劃分為首批國家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後,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再次發力。

2

「長徵路上」的景嘉微和國科微

如今長沙最負盛名的兩家晶片設計公司,是景嘉微和國科微。景嘉微專注於研發在圖形處理晶片(GPU),從成功應用於國家重點項目向商用版本演進,如今已經能夠支持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國科微業務廣泛,涉及智能機頂盒、存儲和物聯網等領域。

這兩家公司有許多共同點,都創立於「十一五」期間,都獲得了國家大基金一期投資,其創始團隊成員均畢業於湖南長沙的大學,但都沒有海外留學經歷,且在公司成立之前均無核心技術和專利做支撐,明顯區別於當下許多AI晶片初創公司的初創團隊。這兩家公司的發展,更像是一次跨界與長徵。

景嘉微的創始人曾萬輝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微波與毫米波技術專業,在決定創業之前曾是一名體制內的幹部。他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不習慣平淡的生活,才最終決定辭職同校友胡亞華和師兄饒先宏一起創辦一家創新型高科技公司。

景嘉微創立之初,曾萬輝和其他兩名創始人為尋求業務,接受了中航工業某研究所開發某晶片顯卡驅動軟體的任務,由於沒有有價值的資料可供參考,國內有實力的研發單位耗費三年也未能順利完成,對於彼時還年輕的景嘉微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幾位創始人與技術骨幹並不懼難,從最底層的技術摸索,帶領團隊每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最終成功完成這一任務,打開公司局面。

景嘉微公司全景,圖片源自景嘉微官網

曾萬輝及其團隊在研製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圖形處理器晶片的過程中,集中公司50多個技術骨幹,耗費8年時間,在國家投資幾百萬元的情況下自籌三千多萬元經費,最終於2014年取得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款國產高可靠、低功耗GPU晶片-JM5400,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且在多個國家重點項目中得到成功應用。

在之後的發展中,景嘉微又於2018年推出新一代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高可靠GPU晶片JM7200並成功流片,該晶片能夠為各類信息系統提供顯示能力。2019年,景嘉微首次推出商用版本的GPU,全面支持國產CPU和國產作業系統。

國科微的發展歷程則更為特別,其CEO向平在創業之前是一名科技記者,非技術出身也未從事過科研開發,2004年從深圳的報社辭職回到家鄉長沙,開始了他的集成電路事業。

用向平的話講,選擇回到長沙是因為這個地方生活成本不高,適合關起門踏踏實實做科研,另外長沙有眾多名牌院校,人才資源儲備充分。於是向平在2008年創辦了國科微,並招徠了華為前高管傅軍擔任總經理,日本富士通研究所前研究員姜黎擔任首席技術官兼副總經理。姜黎在日本富士通時曾開發出HDTV、MPEG-4Codec晶片。

國科微起步於廣播電視系列晶片領域,最早一款產品是一顆安全解碼晶片,發布於2011年,大規模出貨之後就成為當時「村村通」、「戶戶通」機頂盒市場的主流解決方案。這顆晶片意義重大,是在國內廣播電視晶片嚴重依賴進口、中國廣電總局頒布廣播電視標準之後的首顆國產安全解碼晶片,突破了國外廠商的技術壟斷。

在後續的發展中,國科微向智能視頻監控和存儲領域延伸,並在2019年發布國內首款全自主固態硬碟控制晶片,搭載國內自主嵌入式CPU IP核,成為國內真正實現全自主的固態硬碟控制晶片。

國科微全自主存儲主控晶片GK2302概念圖,圖片源自國科微官網

作為國產晶片的聚集地,如今除了景嘉微的國產GPU和國科微的固態硬碟外,國產CPU飛騰的股東中國長城總部也坐落長沙,另有在DSP領域有多項技術突破的進芯電子也在位於長沙。這意味著,晶片四大件中的CPU、GPU、DSP、FPGA,長沙佔了三大件,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座能夠實現晶片三大件設計國產自主的城市,填補了許多國產芯空白。

與長沙集成電路產業密切相關的,是長沙的高校集群一直通過產學研結合的方式為產業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國防科技大學於2015年獲教育部批准成為全國首批籌建的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在集成電路方面的教學、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實力較強,其科研團隊堅持自主創新,為產業貢獻了許多核心關鍵技術。景嘉微的發展歷程已然證實了國防科大的晶片實力。

另外,中國第一個三維封裝「973」項目在中南大學完成,中南大學自此成為國內晶片封裝領域的技術與人才儲備地。

3

打破功率器件的技術封鎖

除了擁有計算機體系核心的晶片「三大件」之外,長沙的集成電路產業同樣在功率器件尤其是IGBT方面上表現出色。

IGBT即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作為功率半導體器件的一種,是能源變換與傳輸的核心器件,相當於電力電子裝置的CPU,在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航空航天、電動汽車與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應用廣泛,其高端產品長期被歐美、日韓佔據。

不過,中高端IGBT晶片技術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在2014年被打破。這一年,全球第二條、國內第一條8英寸IGBT晶片產線落地湖南株洲,年產量24萬片,年產值超20億。產線建成的第三年,國內首個半導體功率器件及應用創新中心也落戶於湖南株洲,這一中心打通了半導體器件的上下遊,形成「材料—器件—裝置—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引領國內功率半導體器件的發展。

湖南IGBT產業日漸繁榮,輻射範圍逐漸擴大,就在2020年3月,長沙比亞迪IGBT項目正式啟動,用於生產新能源汽車的電子核心功率器件,致力於打破國外技術封鎖。

一如以往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方向上的敏銳,2020年炒得火熱的第三代半導體也是近兩年長沙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點,且能在近幾年來湖南省集成電路產業規劃中窺見一二。

相關資料顯示,湖南在於2015年提出集成電路產業規劃,自2015年起,前兩年為起步階段,後三年為發展階段,重點發展CPU、GPU等設計,並以功率半導體為突破口,實現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國產化,到2020年集成電路銷量收入超過400億元。

去年,湖南省又發布《湖南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0-2025年)》,提出除了在CPU、GPU、DSP、SSD、4K/8K、5G等高端晶片產業化上實現突破,另外布局新一代半導體產業,推動IGBT和第三代半導體等重大項目。

在具體實踐上,近幾年長沙在第三代半導體上動作頻頻。

2018年11月3日,天嶽碳化材料項目在長沙瀏陽高新區開工,據《湖南日報》當時報導,該項目的開工標誌著國內最大的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材料項目及成套工藝生產線開建。

2019年,泰科天潤半導體6英寸半導體碳化矽電力器件生產線項目落戶長沙,總投資15億。

2020年7月,三安光電也籤約長沙,總投資160億元,旨在建設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襯底(碳化矽)、外延、晶片及封裝產業生產基地。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2020年8月,長沙落地的第三代半導體項目已經超過200億元。

如今,在眾多產業政策支持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的火熱趨勢下,第三代半導體將成為繼晶片「三大件」和LGBT晶片之後,長沙集成電路產業的又一專長。

相關焦點

  • 裕太微電子正式推出兩款自主研發的國產乙太網PHY晶片
    近日,由裕太微電子自主研發的國產四通道千兆乙太網收發器晶片YT8614H和八通道千兆乙太網收發器晶片YT8618H正式發布。經權威機構測試證明,這兩款產品與市場上同類產品相比,在穩定性、兼容性以及各項電氣指標上都有出色表現。
  • 海光晶片攜手眾多晶片科技企業,為實現技術創新不斷努力
    也正因此,我國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將發展晶片的半導體科技列入了國家新技術四大緊急措施之一,中科院計算所等先後成立,為我國的半導體器件突破壟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截至目前,海光晶片、龍芯、兆芯等幾大主流晶片科技廠商依然在通過不斷的努力,來實現國內晶片技術從跟跑到領跑。
  • 一個農村婦女和第一塊國產晶片的傳奇故事
    ▲錢月寶與「龍芯」產業化基地研發人員在一起試用最新研發出的「龍芯」自主可控計算機。 圖片均由受訪者供圖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記者朱程、蔡玉高、陳剛)7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一個農村婦女和第一塊國產晶片的傳奇故事——靠8根繡花針起家的知名家紡企業家錢月寶,冒著極大市場風險與中科院籤約共推國產晶片——龍芯產業化》的報導。
  • 請來香港四大天當高管?造晶片難道靠的是唱功和演技?
    」同名並不奇怪,但是四位高管都幾乎同名,這就完全不可能了。總投資額為590億人民幣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230億,建設月產能7000片的12英寸12nm 生產線;二期投資260億元,擴增月產能23000萬片12納米邏輯晶片;第三期投資100億元,增加1萬片的7nm產能。在股權結構上,曹山控制的逸芯集成目前持有濟南泉芯41.18%的股權。
  • 國產晶片再次突破「封鎖」這些國外企業開始緊張了
    從2019年開始,華為因為5G技術就已經站在了風口浪尖上,華為在每次公布技術進展的時候,美國一次又一次的出手了,對華為做出了多方面的幹預,特別是晶片,一次又一次地給華為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不過這一路華為都挺過來了,所以這一次國產晶片的突破,這些企業又開始緊張了
  • 10萬級國產家轎的「新參者」和「老前輩」,誰能真正扛大旗?
    另外,作為自主品牌在轎車領域較有實力車型——帝豪GL,雖然自19年開始它的銷量急轉下降,但作為曾經年銷量過10萬的車,依舊是不少車友心中的白月光。它的售價為7.88-12.18萬元,和新寶駿RC-6在價格上高度重合,兩款十萬級家轎的「新參者」和「老前輩」,究竟誰能真正扛起國產家轎的大旗?
  • 能扛事兒的生肖男,有規劃,有氣魄,有擔當,能扛大旗能掙大錢
    上學那會兒,很多人都扛過大旗,當過升旗手,當時油然升起一種神聖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步入社會之後,工作或生活裡,我們也會有很多扛大旗的時候,這面旗幟或許不是實體的,或許是無形的,但卻同樣需要我們有責任感。 不過,很多人卻沒有了學生時代的「無畏精神」,變得害怕,已經扛不起這面旗了。
  • 國產手機晶片又添新秀,小米自研晶片澎湃S2有望量產!
    手機晶片作為智慧型手機的核心,關係到一款智慧型手機的性能,國內除了華為能自主研發手機晶片,其它手機廠商雖有小試牛刀,由於付出的努力並未得到回報,最終都放棄了,並沒有實際應用到手機上。所以,不得不說華為的實力非常的強悍,華為作為國產手機行業的領軍品牌,為其它手機廠商開了好頭,做了好榜樣。
  • 巍瀾大旗扛起來,鎮魂女孩不認輸!
    實在扛不住朋友以「鎮魂女孩」的身份,向我強力推薦《鎮魂》,屈於淫威下劇毒醬只好開啟新一輪的刷劇。自《越界》(點擊穿越)開啟FU劇的大門之後,劇毒醬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兩個男人之間的互動也能製造出無數的粉色泡泡,令老阿姨們臉紅心跳,臉上不自覺露出姨母笑。雖然劇版的《鎮魂》宣揚的是社會主義和諧兄弟情。
  • 財說|離開華為的AI晶片獨角獸寒武紀難乘風破浪聯想、美的和OPPO成...
    過去一年中,A股的晶片公司估值早已飛天,而寒武紀的估值幾乎沒有上漲。這都說明了機構對寒武紀的前景較為謹慎。目前寒武紀的業務包括終端智能處理器IP、雲端智能晶片及加速卡、邊緣智能晶片及加速卡、智能計算集群系統、基礎系統軟體等業務。
  • 採用ARM架構,日本人參與設計,臺積電生產,麒麟晶片是偽自主研發?
    從某種角度來說,華為晶片確實不是自主研發,我們熟知的華為麒麟晶片有多少是國產呢?這確實很值得我們去探索,實際上在這款處理器中,你可以看到ARM公司的架構,ARM的架構給出的內容確實讓我們一些人會覺得麒麟處理器沒有自主化。臺積電的代工又影響了我們對於自主化的決定,畢竟這是晶片產生的地方。
  • 搭載國產晶片的伺服器突然上架,性能居然不虛主流品牌
    對於國產晶片,筆者猜不少人都有著這樣一個疑惑,那就是雖然能夠在新聞裡看到它們的身影,但是卻很少在現實中看到成品,這是為什麼?難道一切都是鏡花水月?當然不是,搭載國產晶片的桌上型電腦以及筆記本電腦其實已經開售幾年了,只不過只要面對政府機關和保密單位,一般人很少會去留意相關產品的信息,自然也就不會去採購了。不過,今天早上的一則消息倒是讓筆者振奮了不少,那就是搭載國產晶片的伺服器,居然上架了,伺服器和電腦又有什麼不同呢?實際上是一樣的,但是伺服器對於處理器的性能要求遠高於一般的電腦,這意味著國產晶片的性能已經達到了主流處理器的級別。
  • 啟動「馬裡亞納計劃」劍指自主晶片,OPPO勝算如何?
    近日,OPPO CEO特別助理髮布了一篇名為《對打造核心技術的一些思考》的內部文章,文中提到了三大計劃:軟體和開發者支持相關的「潘塔納爾計劃」、雲服務相關的「亞馬遜計劃」以及涉及晶片的「馬裡亞納計劃」,這意味著OPPO將在軟硬體和服務上全面投入研發力量。消息也引起了多方關注,特別是關於晶片的部分。
  • 國產屏幕揚眉吐氣,打破壟斷趕超日韓,給國產晶片樹立榜樣
    在美國的「推動」下,國產晶片的自主研發進入新階段。雖說半導體技術難關多、攻克難度大,但當年在核心技術上同樣一無所有的國產屏幕,如今都實現了自主研發,筆者相信國產晶片終將走向成功。說到國產屏幕,筆者不得不提及目前我國在顯示屏上取得的成績。
  • 5G時代「中國式崛起」,國產光通信晶片奮起直追
    中高端晶片國產化和市場佔有率是近期目標在國內通信設備廠商的強勢助攻下,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光器件消費大國,市場佔比約為35%。堅持自主正向研發,光通信「中國芯」正突破壟斷根據《路線圖》要求,在2022年中低端光電子晶片的國產化率超過60%,高端光電子晶片國產化率突破20%,如今很多國產廠商已經在光通信晶片和模塊集成上面有所突破。「優迅是國內第一家做光傳輸晶片的公司,經歷了中國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
  • 從「停產風波」一窺國產晶片的機會
    「被停產」的事主大眾也堅定發聲:「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目前,相關車輛的客戶交付沒有受到影響。」受零部件供應商影響造成停產或是延遲交付的事件在汽車行業中並不陌生,無論是自主品牌還是豪華品牌在近年來都有發生,為什麼這一次的「晶片」風波會引起全行業如此之大的關注?
  • 全球晶片市場大變革!蘋果華為齊助力:國產芯可借ARM晶片崛起
    【1月4日訊】相信大家都知道,隨著華為鯤鵬920晶片、蘋果自研M1晶片誕生,似乎也讓ARM晶片架構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最輝煌時刻,甚至可以說是全球晶片市場一次變革,因為直接打破了以往ARM晶片架構無法匹敵X86晶片架構的認知,尤其是ARM晶片架構具備低功耗、低發熱量優勢,也讓很多晶片巨頭全面重視ARM
  • 國產「晶片」大躍進,晶片製造難於「兩彈一星」?對此你怎麼看?
    在半導體處於當今科技前沿,技術變化更新快,產業競爭格局變化快的背景下,國產晶片進程卻出現了如「武漢弘芯晶片項目爛尾「等一擁而上的行業發展畸形現象。在美國宣布制裁後,華為晶片斷供,國人自己研製晶片的口號成了行業的發展口號,有人說,不就是一個小小的「晶片」嗎?我們可以自己研發製造。晶片技術早已經被西方國家壟斷,中國晶片業的落後,看似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但其實反映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眾所周知,中國面臨的最大的難題就是晶片領域。
  • 中國發展自主晶片的一段往事丨黑暗森林中的籬笆
    長城謠北京金帆少年合唱團 - 天使之聲第一期:萬裡長城萬裡長——TD-SCDMA終端晶片往事說到國產標準/協議,TD-SCDMA絕對是繞不開的話題。正是通過 TD-SCDMA,我國完成了在移動通信技術上的技術積累和人才團隊打造,知曉了行業遊戲規則,知道了全產業鏈條如何布局,這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 比晶片更重要,國產作業系統能否翻身?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晶片半導體行業的壟斷地位,對中國晶片企業打壓不斷升級。 但中國下有華為海思、中芯國際、上海微電子等一大批半導體後備企業,上有02專項和國家集成電路基金,晶片困境只是暫時的,破局的過程是艱難的,但結果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