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弘一法師:我為什麼一定要出家
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按:本篇所記的年月皆依舊曆)。在杭州住了約一個月光景,但是並沒有到寺院裡去過。只記得有一次到湧金門外去吃過一回茶,同時也就把西湖的風景稍微看了一下。
第二次到杭州是民國元年的七月。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說是很久的了。我的住處在錢塘門內,離西湖很近,只兩裡路光景。在錢塘門外,靠西湖邊有一所小茶館名景春園。我常常一個人出門,獨自到景春園的樓上去吃茶。
民國初年,西湖的情形完全與現在兩樣——那時候還有城牆及很多柳樹,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兩季的香會之外,西湖邊的人總是很少;而錢塘門外更是冷靜了。
在景春園樓下,有許多茶客都是那些搖船抬轎的勞動者居多;而在樓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所以,我常常一個人在上面吃茶,同時還憑欄看著西湖的風景。
在茶館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慶寺了。我吃茶之後,也常常順便到那裡去看一看。
民國二年夏天,我曾在西湖的廣化寺裡住了好幾天。但是住的地方卻不在出家人的範圍之內,是在該寺的旁邊,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樓上。
痘神祠是廣化寺專門為著要給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我住在裡面的時候,有時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裡卻感覺很有意思呢!
記得那時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學校裡有一位名人來演講,我和夏丏尊居士卻出門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當時夏丏尊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
到了民國五年的夏天,我因為看到日本雜誌中有說及關於斷食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當時我就起了一種好奇心,想來斷食一下。因為我那時患有神經衰弱症,若實行斷食後,或者可以痊癒亦未可知。要行斷食時,須於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預定十一月來作斷食的時間。
至於斷食的地點須先考慮一下,似覺總要有個很幽靜的地方才好。當時我就和西泠印社的葉品三君來商量,結果他說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為斷食的地點。我就問他:「既要到虎跑寺去,總要有人來介紹才對。究竟要請誰呢?」他說:「有一位丁輔之是虎跑的大護法,可以請他去說一說。」於是他便寫信請丁輔之代為介紹了。
因為從前的虎跑不像現在這樣熱鬧,而是遊客很少,且十分冷靜的地方啊。若用來作為我斷食的地點,可以說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我還不曾親自到過。於是我便託人到虎跑寺那邊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間房裡住好。回來後,他說在方丈樓下的地方倒很幽靜的。因為那邊的房子很多,且平常時候都是關著,客人是不能走進去的;而在方丈樓上,則只有一位出家人住著,此外並沒有什麼人居住。
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樓下的那間屋子裡。我住進去以後,常看見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經過(即是住在樓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卻十分的歡喜呢!因此,就時常和他談話;同時,他也拿佛經來給我看。
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裡念經及拜懺。於十二三歲時,也曾學了放焰口。可是並沒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時,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內容是怎樣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這回到虎跑去住,看到他們那種生活,卻很歡喜而且羨慕起來了。
我雖然只住了半個多月,但心裡卻十分地愉快,而且對於他們所吃的菜蔬,更是歡喜吃。及回到學校以後,我就請傭人依照他們那樣的菜煮來吃。
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到了民國六年的下半年,我就發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時候,即請了許多的經,如《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很多的佛經。自己的房裡,也供起佛像來,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等的像。於是亦天天燒香了。
到了這一年放年假的時候,我並沒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裡面去過年。我仍住在方丈樓下。那個時候,則更感覺得有興味了,於是就發心出家。同時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樓上的出家人做師父。
他的名字是弘詳師。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而介紹我拜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是在松木場護國寺裡居住。於是他就請他的師父回到虎跑寺來,而我也就於民國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於此年的暑假入山。預先在寺裡住了一年後再實行出家的。當這個時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學習兩堂功課。
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母親的忌日,於是我就先於兩天前到虎跑去,誦了三天的《地藏經》,為我的母親回向。
到了五月底,我就提前先考試。考試之後,即到虎跑寺入山了。到了寺中一日以後,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預備轉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還未出家,他就對我說:「既住在寺裡面,並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出家,那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所以還是趕緊剃度好!」
我本來是想轉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勸,於是就趕緊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所以就在那天落髮。
落髮以後仍須受戒的,於是由林同莊君介紹,到靈隱寺去受戒了。
02
聖嚴法師:出家與在家兩種生活型態的比較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大智度論卷三.釋初品中四眾義)
此偈的表面是說,孔雀雖有華麗的外表,但是不如鴻雁能夠遠飛;在家人雖然富貴而有勢力,但不如出家人的功德殊勝。好像是說,從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出家人高貴,其實卻恰巧相反。
這是出家與在家兩種生活型態的比較。很多在家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名利權位勢,即使不一定受人尊敬,但卻要受人矚目,才算成功。可是很少人在成功之後,不被牽累,直到晚年,仍在名利場中打滾而不能脫身。這好比披著華麗羽毛的孔雀,是眾目的焦點,受人讚美欣賞;但孔雀尾巴太長,身體太重,飛不高也飛不遠。鴻雁是一種候鳥,長得並不漂亮,但在夏季來時向北國去避暑,冬天到了往南國去避寒,翱翔於滄溟,一飛就數千裡,如此海闊天空的大胸襟,絕不是孔雀所能比擬的。
這不是說,在家人有了財勢富貴,便不能遠走高飛,而是因為有家有室、兒孫成群,加上田產房產,要想說走就走可就不容易了。縱然年老退休乃至臨終之時,還對眷屬產業牽腸掛肚地放心不下。由於不自在,所以患得患失。富貴者更求富貴,有權者希望權加一級,有勢者力求鞏固並擴張。自古以來,許多尊貴權勢人物,往往至死不願讓出權位,要待子女逼下臺,要等後起者趕下臺。提得起放不下,是非常痛苦的事。
出家人的功德在於隨遇而安、隨緣奉獻。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沒有一定要在世間揚名立萬或完成大事業。如果事實需要,也沒有一定不願見的人和不想做的事。有一位海外回來的學者見我們法鼓山的計畫不小,遠景龐大,對我說:「聖嚴法師,你的野心不小。」我說:「阿彌陀佛,我哪敢有野心?隨緣而已!如果因緣許可我就做,而且不逃避、不後人;因緣不許可的話,我是不會強求的。野心是想要追求、想要徵服、一定要達成什麼;我沒有野心,佛法要我做的、眾生要我做的,在不違背智慧和慈悲的原則下,只要我能做,一定盡力而為。」出家人沒有私人的事業和財物,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裡遊,在任何地方落腳乃至一晚,就把那個地方當作自己的家來照顧;遇到任何一個人乃至一面之緣,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那樣來看待。情深禮隆而不存佔有之心,所以能隨緣結緣而又能隨時放下。
此偈雖然是以在家和出家的兩種身分做對比,其實,有大智慧的人,不論在家出家,都能提得起放得下,所謂置名利權勢於度外,乃至也置生死於度外。如果是非常愚痴的人,不論在家出家,他們的心中也都被名利權勢佔滿。不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若非已經擁有寺院及徒眾的大和尚,要想佔有名利權勢,相當不易。所以,若非道德修養已有相當火候,擔任叢林道場的方丈,是要特別留心的。有道的出家人,處處努力建寺,隨時可以離開。
03
大安法師:出家與在家修行的區別
出家、在家修行就從淨土法門這一點來看,沒有什麼區別。往生這一點,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信、願、行。只要你具足信、願、持名,都能蒙彌陀願力加持,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可不會區別你是不是出家、在家,都能夠平等攝受。
但是從所承擔的責任來看,那是不一樣的。出家人建立僧團,是要住持法道,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繼承如來的家業,所以對出家人有更高的要求。那麼我們所有的出家人,要自覺地承擔,一定要有持戒意識,一定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質。這個出家比丘是四眾弟子的領導階層——領眾修行,我們一定要稱職。這個續佛慧命、講經說法,一定要在智慧、道德方面真正能夠說得出來。
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讓信眾能夠心悅誠服,能夠佩服。這樣我們以一種平等的心、謙卑的心去做,自己修行的力量一定要加大,要比居士修得更好。所以責任不同。在家居士就是叫外護,要護持三寶,護持正法的道場,對一些修道人提供四事供養,對承辦利益眾生的法會,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種種的準備工作。所以出家僧團的內護和居士的外護,共同推進佛法的這個發展——這是四眾弟子共同的事業。
那麼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剛才講由於出家僧團的責任重大,所以對他的素質一定要有嚴格的規定。在古代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他要經過考試的,經過考試再給一個度牒:度牒制度——在清代以前都是這個樣子的。從明代這個朱元璋以後——他由於原來是出過家的,因慈悲心,從他那裡就開始廢除了度牒制度,這樣就使整個僧團的這個成分就不純了——龍蛇混雜了。那麼到了清代或者清代後期,這個僧團裡面進入了很多素質很差的、沒有信仰的、賴佛偷生的這些人。所以它對整個佛教形象,對僧團住持法道的力量感大為削弱。
那麼在這個末法時候,無論怎麼樣,佛教的住持還是要靠僧團。那靠僧團,僧團裡面的每個成員是要有要求的,用印祖話來說,他提出兩點。你一個出家人,首先要發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你菩提心要發得出來,不是說:「哎呀,我在社會上很難混了,下崗了沒有一份工作啊,據說出家趕點經懺還能賺點錢啦,乾脆我也出家吧。」等出家賺了一筆錢,他又還俗了,這些都是敗壞佛教。
然後第二,就是要有過人的天賦。你要住持法道得要有智慧,得深入經藏,對佛經要有理解。如果你一翻開佛經,這個斷句都不知道斷在什麼地方,講什麼一問三不知,你就很難做到弘法利生了。過人的天賦,就是他的記憶力強,理解力強,不僅要聞一知二,不僅要舉一反三,而且要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樣快速進入佛法,然後進入弘法的前沿,能夠左右逢源,頭頭是道,講得地湧金蓮,天花亂墜。古人都有這個水平,我們沒有辦法達到。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素養,然後又有菩提心驅使,他就可能能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一定要有對佛教深刻的、堅固的信心。現在這個末法時代,出家不容易,整個社會都被這種市場所汙染,社會的東西必然會影響寺院。如果他的信心不是很堅定,對佛菩薩的存在,對極樂世界的存在都半信半疑,甚至整個的都不知道,不了解,不去念佛。那好了,他不去念佛,不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以這個作為自利化他的通途正門的話,心沒有放在道上一定煩惱現前,煩惱現前他一定會破戒,一破戒他自身的道德沒有,他整個的形象也沒有,這就是佛教目前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我們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萬一煩惱重,信心達不到那個程度,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塵學道也很好。萬一撞進了僧團,自己煩惱降服不了,那也可以還俗。千萬不要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去做破戒的行為,那可是地獄的種子,因果非常重大。這些都是我們要加以警覺的。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隨喜法師出家功德,轉發此文自他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