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聽高僧講,為何他們要出家

2022-01-18 佛教在線

01

  弘一法師:我為什麼一定要出家

  我第一次到杭州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七月(按:本篇所記的年月皆依舊曆)。在杭州住了約一個月光景,但是並沒有到寺院裡去過。只記得有一次到湧金門外去吃過一回茶,同時也就把西湖的風景稍微看了一下。

  第二次到杭州是民國元年的七月。這回到杭州倒住得很久,一直住了近十年,可以說是很久的了。我的住處在錢塘門內,離西湖很近,只兩裡路光景。在錢塘門外,靠西湖邊有一所小茶館名景春園。我常常一個人出門,獨自到景春園的樓上去吃茶。

  民國初年,西湖的情形完全與現在兩樣——那時候還有城牆及很多柳樹,都是很好看的。除了春秋兩季的香會之外,西湖邊的人總是很少;而錢塘門外更是冷靜了。

  在景春園樓下,有許多茶客都是那些搖船抬轎的勞動者居多;而在樓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個人了。所以,我常常一個人在上面吃茶,同時還憑欄看著西湖的風景。

  在茶館的附近,就是那有名的大寺院——昭慶寺了。我吃茶之後,也常常順便到那裡去看一看。

  民國二年夏天,我曾在西湖的廣化寺裡住了好幾天。但是住的地方卻不在出家人的範圍之內,是在該寺的旁邊,有一所叫做痘神祠的樓上。

  痘神祠是廣化寺專門為著要給那些在家的客人住的。我住在裡面的時候,有時也曾到出家人所住的地方去看看,心裡卻感覺很有意思呢!

  記得那時我亦常常坐船到湖心亭去吃茶。

  曾有一次,學校裡有一位名人來演講,我和夏丏尊居士卻出門躲避,到湖心亭上去吃茶呢!當時夏丏尊對我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我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可以說是我後來出家的一個遠因了。

  到了民國五年的夏天,我因為看到日本雜誌中有說及關於斷食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當時我就起了一種好奇心,想來斷食一下。因為我那時患有神經衰弱症,若實行斷食後,或者可以痊癒亦未可知。要行斷食時,須於寒冷的季候方宜。所以,我便預定十一月來作斷食的時間。

  至於斷食的地點須先考慮一下,似覺總要有個很幽靜的地方才好。當時我就和西泠印社的葉品三君來商量,結果他說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為斷食的地點。我就問他:「既要到虎跑寺去,總要有人來介紹才對。究竟要請誰呢?」他說:「有一位丁輔之是虎跑的大護法,可以請他去說一說。」於是他便寫信請丁輔之代為介紹了。

  因為從前的虎跑不像現在這樣熱鬧,而是遊客很少,且十分冷靜的地方啊。若用來作為我斷食的地點,可以說是最相宜的了。

  到了十一月,我還不曾親自到過。於是我便託人到虎跑寺那邊去走一趟,看看在哪一間房裡住好。回來後,他說在方丈樓下的地方倒很幽靜的。因為那邊的房子很多,且平常時候都是關著,客人是不能走進去的;而在方丈樓上,則只有一位出家人住著,此外並沒有什麼人居住。

  等到十一月底,我到了虎跑寺,就住在方丈樓下的那間屋子裡。我住進去以後,常看見一位出家人在我的窗前經過(即是住在樓上的那一位)。我看到他卻十分的歡喜呢!因此,就時常和他談話;同時,他也拿佛經來給我看。

  我以前從五歲時,即時常和出家人見面,時常看見出家人到我的家裡念經及拜懺。於十二三歲時,也曾學了放焰口。可是並沒有和有道德的出家人住在一起,同時,也不知道寺院中的內容是怎樣的,以及出家人的生活又是如何。

  這回到虎跑去住,看到他們那種生活,卻很歡喜而且羨慕起來了。

  我雖然只住了半個多月,但心裡卻十分地愉快,而且對於他們所吃的菜蔬,更是歡喜吃。及回到學校以後,我就請傭人依照他們那樣的菜煮來吃。

  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斷食,可以說是我出家的近因了。到了民國六年的下半年,我就發心吃素了。

  在冬天的時候,即請了許多的經,如《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及《大乘起信論》等很多的佛經。自己的房裡,也供起佛像來,如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等的像。於是亦天天燒香了。

  到了這一年放年假的時候,我並沒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裡面去過年。我仍住在方丈樓下。那個時候,則更感覺得有興味了,於是就發心出家。同時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樓上的出家人做師父。

  他的名字是弘詳師。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而介紹我拜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是在松木場護國寺裡居住。於是他就請他的師父回到虎跑寺來,而我也就於民國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

  我打算於此年的暑假入山。預先在寺裡住了一年後再實行出家的。當這個時候,我就做了一件海青,及學習兩堂功課。

  二月初五日那天,是我母親的忌日,於是我就先於兩天前到虎跑去,誦了三天的《地藏經》,為我的母親回向。

  到了五月底,我就提前先考試。考試之後,即到虎跑寺入山了。到了寺中一日以後,即穿出家人的衣裳,而預備轉年再剃度。

  及至七月初,夏丏尊居士來。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還未出家,他就對我說:「既住在寺裡面,並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而不出家,那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所以還是趕緊剃度好!」

  我本來是想轉年再出家的,但是承他的勸,於是就趕緊出家了。七月十三日那一天,相傳是大勢至菩薩的聖誕,所以就在那天落髮。

  落髮以後仍須受戒的,於是由林同莊君介紹,到靈隱寺去受戒了。

  02

  聖嚴法師:出家與在家兩種生活型態的比較

  孔雀雖有色嚴身,

  不如鴻雁能遠飛;

  白衣雖有富貴力,

  不如出家功德勝。

  大智度論卷三.釋初品中四眾義)

  此偈的表面是說,孔雀雖有華麗的外表,但是不如鴻雁能夠遠飛;在家人雖然富貴而有勢力,但不如出家人的功德殊勝。好像是說,從外表上看,在家人比出家人高貴,其實卻恰巧相反。

  這是出家與在家兩種生活型態的比較。很多在家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名利權位勢,即使不一定受人尊敬,但卻要受人矚目,才算成功。可是很少人在成功之後,不被牽累,直到晚年,仍在名利場中打滾而不能脫身。這好比披著華麗羽毛的孔雀,是眾目的焦點,受人讚美欣賞;但孔雀尾巴太長,身體太重,飛不高也飛不遠。鴻雁是一種候鳥,長得並不漂亮,但在夏季來時向北國去避暑,冬天到了往南國去避寒,翱翔於滄溟,一飛就數千裡,如此海闊天空的大胸襟,絕不是孔雀所能比擬的。

  這不是說,在家人有了財勢富貴,便不能遠走高飛,而是因為有家有室、兒孫成群,加上田產房產,要想說走就走可就不容易了。縱然年老退休乃至臨終之時,還對眷屬產業牽腸掛肚地放心不下。由於不自在,所以患得患失。富貴者更求富貴,有權者希望權加一級,有勢者力求鞏固並擴張。自古以來,許多尊貴權勢人物,往往至死不願讓出權位,要待子女逼下臺,要等後起者趕下臺。提得起放不下,是非常痛苦的事。

  出家人的功德在於隨遇而安、隨緣奉獻。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沒有一定要在世間揚名立萬或完成大事業。如果事實需要,也沒有一定不願見的人和不想做的事。有一位海外回來的學者見我們法鼓山的計畫不小,遠景龐大,對我說:「聖嚴法師,你的野心不小。」我說:「阿彌陀佛,我哪敢有野心?隨緣而已!如果因緣許可我就做,而且不逃避、不後人;因緣不許可的話,我是不會強求的。野心是想要追求、想要徵服、一定要達成什麼;我沒有野心,佛法要我做的、眾生要我做的,在不違背智慧和慈悲的原則下,只要我能做,一定盡力而為。」出家人沒有私人的事業和財物,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裡遊,在任何地方落腳乃至一晚,就把那個地方當作自己的家來照顧;遇到任何一個人乃至一面之緣,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那樣來看待。情深禮隆而不存佔有之心,所以能隨緣結緣而又能隨時放下。

  此偈雖然是以在家和出家的兩種身分做對比,其實,有大智慧的人,不論在家出家,都能提得起放得下,所謂置名利權勢於度外,乃至也置生死於度外。如果是非常愚痴的人,不論在家出家,他們的心中也都被名利權勢佔滿。不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若非已經擁有寺院及徒眾的大和尚,要想佔有名利權勢,相當不易。所以,若非道德修養已有相當火候,擔任叢林道場的方丈,是要特別留心的。有道的出家人,處處努力建寺,隨時可以離開。

  03

  大安法師:出家與在家修行的區別

  出家、在家修行就從淨土法門這一點來看,沒有什麼區別。往生這一點,無論出家、在家,都是信、願、行。只要你具足信、願、持名,都能蒙彌陀願力加持,阿彌陀佛是大平等心,可不會區別你是不是出家、在家,都能夠平等攝受。

  但是從所承擔的責任來看,那是不一樣的。出家人建立僧團,是要住持法道,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繼承如來的家業,所以對出家人有更高的要求。那麼我們所有的出家人,要自覺地承擔,一定要有持戒意識,一定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素質。這個出家比丘是四眾弟子的領導階層——領眾修行,我們一定要稱職。這個續佛慧命、講經說法,一定要在智慧、道德方面真正能夠說得出來。

  在自己的道德方面,讓信眾能夠心悅誠服,能夠佩服。這樣我們以一種平等的心、謙卑的心去做,自己修行的力量一定要加大,要比居士修得更好。所以責任不同。在家居士就是叫外護,要護持三寶,護持正法的道場,對一些修道人提供四事供養,對承辦利益眾生的法會,都要全力以赴地去做好種種的準備工作。所以出家僧團的內護和居士的外護,共同推進佛法的這個發展——這是四眾弟子共同的事業。

  那麼出家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剛才講由於出家僧團的責任重大,所以對他的素質一定要有嚴格的規定。在古代出家是很不容易的,他要經過考試的,經過考試再給一個度牒:度牒制度——在清代以前都是這個樣子的。從明代這個朱元璋以後——他由於原來是出過家的,因慈悲心,從他那裡就開始廢除了度牒制度,這樣就使整個僧團的這個成分就不純了——龍蛇混雜了。那麼到了清代或者清代後期,這個僧團裡面進入了很多素質很差的、沒有信仰的、賴佛偷生的這些人。所以它對整個佛教形象,對僧團住持法道的力量感大為削弱。

  那麼在這個末法時候,無論怎麼樣,佛教的住持還是要靠僧團。那靠僧團,僧團裡面的每個成員是要有要求的,用印祖話來說,他提出兩點。你一個出家人,首先要發自利利他的大菩提心。你菩提心要發得出來,不是說:「哎呀,我在社會上很難混了,下崗了沒有一份工作啊,據說出家趕點經懺還能賺點錢啦,乾脆我也出家吧。」等出家賺了一筆錢,他又還俗了,這些都是敗壞佛教。

  然後第二,就是要有過人的天賦。你要住持法道得要有智慧,得深入經藏,對佛經要有理解。如果你一翻開佛經,這個斷句都不知道斷在什麼地方,講什麼一問三不知,你就很難做到弘法利生了。過人的天賦,就是他的記憶力強,理解力強,不僅要聞一知二,不僅要舉一反三,而且要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樣快速進入佛法,然後進入弘法的前沿,能夠左右逢源,頭頭是道,講得地湧金蓮,天花亂墜。古人都有這個水平,我們沒有辦法達到。一定要有這樣的一個素養,然後又有菩提心驅使,他就可能能做一點弘法利生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一定要有對佛教深刻的、堅固的信心。現在這個末法時代,出家不容易,整個社會都被這種市場所汙染,社會的東西必然會影響寺院。如果他的信心不是很堅定,對佛菩薩的存在,對極樂世界的存在都半信半疑,甚至整個的都不知道,不了解,不去念佛。那好了,他不去念佛,不去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以這個作為自利化他的通途正門的話,心沒有放在道上一定煩惱現前,煩惱現前他一定會破戒,一破戒他自身的道德沒有,他整個的形象也沒有,這就是佛教目前面臨的巨大的挑戰。

  我們一定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萬一煩惱重,信心達不到那個程度,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塵學道也很好。萬一撞進了僧團,自己煩惱降服不了,那也可以還俗。千萬不要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去做破戒的行為,那可是地獄的種子,因果非常重大。這些都是我們要加以警覺的。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隨喜法師出家功德,轉發此文自他兩利!

相關焦點

  • 今日釋迦牟尼佛出家日,願每個人都能育善果,成為自己的佛
    釋迦牟尼佛的生日是四月初八,出家日是二月初八,成道日是十二月初八,但涅槃日是二月十五。關於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出家日和成道日都為初八的原因,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佛的生、死、涅槃同一日,表示不生不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第二種說法,這幾個初八其實並沒有特別的關係,而且釋迦牟尼的涅槃日是在二月十五,在佛教上並沒有特別的解釋這三者的關係。
  • 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成道日!
    為了探尋究竟的解脫之法,他毅然決然放棄貴族生活,選擇出家修行。出家在外漂泊,日子必然不會好過,常常要忍受饑寒交迫的折磨,還要承受世人異樣的眼光,以及「小人」的迫害。但為了能夠得到心靈的究竟清淨與解脫,佛陀都一一挺過去。佛陀29歲出家,出家6年,最後一年的時候,已經骨瘦如柴、形銷骨立,實在沒有力氣。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釋迦牟尼佛
    本文系我看(聽)了一位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的演講視頻後,經整理而成,純屬個人心得體悟。讀者自明。諸位,我們時常聽到一個佛字,但你知道這個佛字的真正含義嗎?如下就讓我們站在法師的高度,了解一下什麼叫「佛」。首先,佛只是個簡稱,全稱為釋迦牟尼佛。
  •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祈願眾生福慧圓滿
    恭迎文殊菩薩出家日 文殊住處:五臺山漢代古南臺文殊洞供燈 11月4日,農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薩的出家日
  • 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 電視劇《佛陀》漢語配音全集在線觀看!
    他從小就心懷眾生,慈悲廣大,童年期就展現出非同一般的能力,若有所思人生奧秘;再到青年期的聰慧優秀,對生死疾苦等的思考,以及放棄婚姻和奢華,決然出家,訪求道法,修持苦行六年,到重新認識苦行並放棄,再到發願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經降伏心魔後悟道成佛。後又教化眾生,最後到大般涅槃。
  • 農曆二月初八,恭迎釋迦牟尼佛出家日!
    農曆二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出家紀念日,對於我們每一個學佛的人來說,都是值得永遠紀念的一天。佛陀的出家,是娑婆世界眾生最大的福報,因為佛陀的出現,才使得我們有幸聽聞佛法,走向覺悟解脫的人生之路。
  •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
    佛教:為何女人能出家為尼,是多虧阿難尊者,佛其實是勉為其難的。釋迦牟尼佛從悉達多太子放棄王位,拋棄世間榮華富貴。削髮到苦行林修行,跟隨過很多人修行。曾修到四禪八定和非想非非想處,但他認為都不是解脫之道,最後都放棄了。之後又經雪山苦行六年,受盡大苦,瘦得皮包骨頭。
  • 佛陀的十大弟子,目犍連和舍利弗他們出家的因緣是什麼?看看吧
    我們應該講,就是當你看到一種人的時候,他那種彬彬有禮的那種感覺,你就會覺得他讓你非常心安。何況修行的人,他的威儀是內心當中非常篤定,意守丹田的樣子非常端莊,有灑脫的感覺。舍利弗就上去問說:請問這位師父你是修什麼法門的?我為什麼看你這麼自在?馬勝比丘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這是我師父說的。
  • 佛教:李叔同,振興道德,真乃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一代高僧
    李叔同是長江流域近代佛教文化史上濟世興邦的出家入世傳奇人物,對詩詞、金石、書法、戲劇、油畫、音樂,無一不通;是中國話劇、油畫、現代音樂方面的開山之祖;39歲出家後,持律極嚴,成為中興南山律家的一代高僧。對於弘一法師,人們好評如潮。如國學家說弘一法師是精研儒釋道諸子百家的國學大師,詩詞歌賦、水墨金石造極一時。
  • 職場百科:當和尚要滿足什麼條件?為何要求出家要本科以上學歷?
    當和尚要滿足什麼條件?當和尚就是出家衛僧必須本人自願,信仰虔誠,愛國守法。父母同意許可的書面材料和身份證戶口本原件,身心健康。少林寺為何要求出家要本科以上學歷?出家人有工資嗎:出家人研究佛學,為何少林寺要求這麼高,一但被少林寺錄用,工資多少就不說了,有五險一金,有編制,很多網友說還有香火提成,就是有人來少林寺燒香,燒了500元,你引的路可能到最後會有2塊錢的分紅,不要小看這兩塊錢,積少成多,別忘了還有底薪。
  • 達照法師一家5僧1居士,自己剃度出家後親人陸續出家,佛緣深厚
    現如今有許多人選擇剃度出家,這其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從小對佛教感興趣,自己的家人們也是信奉佛教的教徒。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很快被其吸引。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法師——達照法師,他的父母都信佛,17歲的他後來也入了佛門。這樣一位法師並無什麼特別之處,但是這位法師出家以後,接連帶著自己的一家人都出了家。
  • 網絡紅人為何走上出家之路
    同時也要處理完所有「世間」的事,包括和妻子離婚。公司這兩年已經交給侄子經營,幾本書和電視劇的版權交給妻子,不久之後,劉書宏就了無牽掛,完成剃度。  寺裡的僧眾和俗眾都知道他們是夫妻。他們見過虔心求佛的男人女人,卻幾乎沒見過同時修佛的夫妻。不過沒人驚奇。沒人對他們怎麼處理那些千絲萬縷的家事好奇,甚至沒人好奇他們曾是什麼身份,為何到了山上。
  • 海濤法師:出家的前前後後
    有一天,我跟孩子聊天,那時應該是五歲多,我說:「黃一倫,你出家,爸爸好好賺錢,有空再去看你!」,他說他七歲就要出家了,我說,好啊!結果有一晚,他哭得很厲害,一直跟我講:「爸爸!你要跟我出家我才出家!」每次講到出家,他一定要要求我跟他出家,後來我實在…只好答應他:「好…」他才睡。從那時起,我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跟他去出家?
  • 海濤法師出家前前後後的故事
    還有一次跟很多朋友去泰國洗泰國浴,洗的很厭倦,就跑在外面等候,結果有個算命的叫我過去,來唷!別人三百塊,你兩百塊!算了之後,他問我一句話,你想出家嗎?我已經聽得很煩了,我不要出家!他說:我看你是出家命!連這種洗澡的地方也有人說我會出家!我問他要如何才不用出家?他告訴我,要躲避出家就要引渡一個人去出家,幫他出錢、買衣服!
  • 泰國國王蒲美蓬和瑪哈都曾在登基前剃度出家,為何還能娶妻生子?
    從上至下,他們也切切實實地貫徹了這個信念。就拿泰國先王蒲美蓬.阿杜德和現任泰王瑪哈.哇集拉隆功來說,他倆都曾在年輕時「剃度出家」。▲泰王為何既能出家也能結婚?讀到這裡,或許你會納悶:既然泰王都「出家」了,為何還能結婚生子呢?不僅要結婚生子,現任泰王瑪哈.哇集拉隆功還頻頻因為「後宮事宜」而登上熱搜,這其中的緣由,小妹今天就來告訴你。
  • 甄士隱為何出家?
    而且,賈雨村是他的朋友,甄士隱講義氣,覺得朋友有難,應該伸出援手。還有一個原因,大家或許想不到,甄士隱也有私心。甄士隱不願意當官,又沒有兒子,家裡完全是靠坐吃山空過日子。這樣的日子是支撐不了幾年的。甄士隱當時或許想著,賈雨村如果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一定會接濟落魄的自己。可是,甄士隱看走眼了,賈雨村後來墮落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奸臣。
  • 海濤法師自述出家故事(催人淚下)
    回臺灣以後,我很努力地到處登報紙,找些愛念阿彌陀佛的、吃素食的,問他們要不要出家?後來我發覺,等我錢給了他,就沒有人要出家了!  於是自己去慧日講堂,看到佛教的經書,印順導師的書,裡面寫著出家的意義:出離感情的佔有,出離家庭的佔有,出離金錢、物質的佔有,做一個世間的自由人。看到這句話,非常羨慕,就開始深入,每天跑到慧日講堂看書、拜佛。
  • 佛教和道教都有出家人,怎麼理解出家的行為,在家眾應該如何修行
    印度婆羅門教的神遁世期:晚年的人,他們會四海為家,捨棄一切,連曾經隱居的那片森林也舍掉,他們認為,只有舍掉一切,才能得到解脫。直到後來,悉達多太子悟道成佛,了生死、斷煩惱的真諦,創建了僧團,才有了佛教的出家制度。不過當時釋迦牟尼佛規定,但凡要出家,須徵求父母和妻子的同意,否則是不許他們出家的。
  • 67歲泰國國王曾剃度出家,高僧親手理髮,眾人跪成一片不敢抬頭!
    在泰國每一位男性都需要出家一次,包括明星國王王室成員。經常看到泰國新聞上報導某某明星出家了不要著急,因為泰國的出家情況有些特殊,僧人可以還俗娶妻生子,也可以在婚後出家,時間從幾天到幾個月不等。泰國參兵的機率是20%,而泰國出家的機率是100%,所以泰國男子人人都出家。蒲美蓬於1950年5月加冕為王,在位期間受到各種波折,經歷了眾多風雨後才坐穩這王位。
  • 廣欽老和尚的故事:廣老出家的因緣
    過後同事中有人說:「你自幼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出家修行去?」別人是順口而說,但在廣欽聽來,「一言提醒夢中人」,想起自幼孤苦,養父母早逝,人生無常,說死就死,人生終要走這條路,自己何必再繞圈子呢?於是他決計返回家鄉,出家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