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藥方》中提到: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孫思邈認為,醫生不僅要治病救人,而且還要在行醫救藥的過程中,注重品德,也就是醫德。從唐朝的孫思邈之後,中醫就一直都講究醫德。2018年時期,世界衛生組織第1次將中醫列入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裡面。
而中醫也有很多經典代表典籍,比如說《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等。在公元前3000年時,中醫就已經誕生,但那個時間段還是遠古時期,甚至夏朝都還沒有建立,中醫也僅僅只是一個概念,並沒有具體落實到某一個社會職位或者文學記錄當中。
到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念,這才慢慢有了一個雛形。被記載了下來,而人們所能夠找到最早的中醫文學記錄,是關於解剖和醫學分科,那個時候就已經有了4診的知識。慢慢的,人們就開始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了艾灸和湯藥。
再到東漢期間(25年—220年),我國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醫學者。比如說張仲景研製了八法,也就是陰陽、表裡、虛實和寒熱。還有華佗(公元145年-公元208年),擴張了中醫的研究領域,因為華佗是一位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術的中醫學者,同時還研究出了五禽戲。
到了唐朝時期,政治思想等各方面已經成為了時代優勢。在這一時代中誕生出來的中醫學者們也數之不盡,而孫思邈其實也算是集大成者。孫思邈在繼承了古往今來中醫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將醫德發揮到了最高點。孫思邈之後人們一直都稱:大夫不僅僅要行醫救人,而且還要講究醫德,進一步的完善了中醫的系統發展。
但是對於為什麼古代中醫學的成績要比現代更顯著一些。可能分為三個原因。第1個原因是因為隨著時間的變遷,很多傳統的醫學典籍已經慢慢消失了。所以現在中醫學者很難繼承古人們的智慧。就比如說在考古界雖然出土了很多竹簡,但是這些竹簡一旦被挖出來之後很容易就氧化。
慢慢的,人們也就失去了一些古人的醫學典籍。這時候想學習、想傳承都很難。而有一些家族可能會有這些典籍,也被很好的保留了下來。但是傳內不傳外,所以也就出現了局限性。
第2個原因是因為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為在古代時期醫學者的社會地位並不是很高,並沒有農民的社會地位高,所以願意學醫的人相對而言比較少,傳承的可能性就不大。傳到當代社會中,最正宗的中醫學者可能都已經不純了。
第3個原因就是沒有人願意承擔重任。在時代的變遷過程中,大家會發現社會風氣越來越複雜。民國時期很多人都想參軍當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都想成為保家衛國的戰士。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又都想著當網紅和當明星,慢慢的也就忘了傳統的中醫理念,導致了無人繼承的狀態。所以現在學中醫的人要麼就是學的不正宗,要麼就是沒有人去學。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通過不少記載發現,古代的中醫都非常厲害,那麼為何到了現代,中醫卻不行了呢?這本《中醫名著》,一共有八本,其中就講述了中醫學從古至今的發展史,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中醫,為了回饋新老顧客,在小編的申請下,商家將158元,現降到了88元一本,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