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迷上了我的中醫講座。
有一天,他對我說:「昨天晚上,我一直聽到凌晨2點多才去睡覺。」
我對他說:「不能熬夜。你要注意身體呀!」
他說:「沒事兒!朝聞道,夕死可矣。」
我說:「朝聞道,夕死還真不可以。」
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可是子曰的。你怎麼能篡改聖人之言?」
於是,我跟他解釋:
我們聞道,是為了什麼呢?
說到底,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
或者說,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如果早晨剛聞道,傍晚就死了,哪怕你這一天再快活,也還是很可惜的。
孔夫子講「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是包含著修辭的,是一種文學化的表述,我們不能從字面理解。
他是在強調「聞道」的重要性,而不是在說你可以晚上去死。
之所以說「夕死可矣」,是一種誇張的表述。
這哪能拘泥於字面意思呢?
但自古人們對於儒家經典的解讀,尤其是清朝,人們越來越拘泥於字面意思,甚至出現很多爭論。
這就讓本來活潑生動的儒家經典變成了一潭死水,遠離生活,遠離我們的身心性命,變得高深莫測,令人生厭。
不僅拘泥於字面意思,還有人會尋章摘句,割裂經義,把經典撕成一條一條的教條,這就更可怕了。
久而久之,儒學在各種教條下,成了一門窩囊而苛刻、迂腐而猥瑣的學問。
越學,生活越不美好了,最後,連死都可以了。
這就不人道了。
所以,曾經有人對我說:「我很喜歡《論語》,很喜歡傳統文化,但我擔心,會不會學著學著,以後就變成了弱勢群體?」
怎麼會變成弱勢群體呢?
孔子的學生,七十二賢,基本都找到了極好的工作了,相當於高級幹部啊;
要不就是像子貢那樣,生意做得很大。不是嗎?
歷代讀書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
出將入相,榮華富貴,光宗耀祖,哪個沒有受過《論語》的薰陶?
他們光明正大,從不羞於說這些。
不像今人這麼虛偽:
表面反對「學而優則仕」,背地裡又拼命想辦法當官;
表面講究無私奉獻,背地裡卻貪得無厭,不擇手段。
總之就是表裡不一,言行不一。
儒釋道皆是高妙神聖的學問,都能滋養人、成就人,讓人更陽光,讓生活更美好。
這是光明正大的事情,沒有任何遮遮掩掩,無需任何言行不一。
但是,再好的學問,一旦學歪了,就會毀掉人,把人變得面目可憎。
於是,道有妖道,僧有淫僧,儒有腐儒。
這都是因為未得傳承。
書是讀了,但就是沒有改變自己的劣根性;
好比練武功,沒有師父教,盲修瞎練,不但沒有強身健體,反倒搞出病來。
唐某不才,幼承庭訓,從祖父學習《論語》,大學時又師從桐城派傳人吳孟復的弟子紀健生、張克哲諸先生,研習傳統學問,乃漸悟儒學之大美。
正是痛感於儒學的失傳和被曲解,所以我講解《論語》。
起初是在學堂內部講,作為學中醫者的文化基礎課。
後來搬到網上,於是有《論語選講》課,及《修身論語》這本書。
這裡,沒有教條,儘量回到儒學的本義:
讓人更陽光,讓思維更活躍,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唐略老師的千聊直播間,免費試聽。
適逢孔子誕辰,購買《論語》講座即贈《修身論語》一本,限前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