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2020年4月7日晚間,孔陽先生在第十二期《叩開儒門》現場為學友們做的總結致辭。十八年來,春秋大義、修身工夫伴隨學堂走過了風風雨雨。我們日益覺得,儒家有一以貫之的精神,更有壁立萬仞的規矩,形而上的高度和「不語怪力亂神」的修身規矩對自身的修持萬分重要。回顧九位學友叩開儒門的歷程,先生傳授的經典、歷史、修身工夫都實實在在地作用於他們的生命之中。正如先生所說,我們要「重新去走自己的道路——儒者的道路。」
值此之際,我們發布此文,以與學友們共勉。
十八載講述經典,同舟風雨;
七十子同心向道,深叩儒門。
我覺得,儒門的高度不能變。我們普通人也是走到了儒門的面前,我們得知道我們面對的這個儒門,是怎麼樣的一個門。同時也知道,兩千五百年以來的,中國人的高度是怎麼樣的。好在,兩千幾百年,我們的家族都在那啊。也曾經都是那個高度下來的,那個高度呈現出來的。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現在全都茫然無知了。但是我們這個血脈,不也繼承了孔子那樣的大師的血脈嗎?
「杏壇法語,儼然未散」,這是儒門的血脈傳承
(圖為《孝經圖卷》)
況且我說,這不僅僅是血脈傳承,我們的精神高度呢?問題是我們的精神高度,我們什麼時候真正地感受過自己的精神高度?你感受過自己的精神高度嗎?精神高度。你把「三重門」讀著,你找一下自己的精神高度。你在心裡默念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讀兩遍試試,「朝聞道,夕死可矣」。中國人說句老實話,不就是缺這麼一股子精神嗎?他不聞道啊!不聞道,就是你成為一個不怕死的一個人,但是你那個程度等於說是那種打家劫舍,不是帶有超越性的精神高度的那種信仰。有信仰的高度的中國人,近四百年太少了!這不合理!這一點,到今天,我們一定把這一點給他改變過來!
「三重門」對中國人的影響持續至今,這對今天的中國人追求自己的信仰構成了障礙
點擊圖片,回顧《通往國學的三重門》研討會
這也許是我們的一個召喚或者是呼喚吧。今天呢,再把我們說的話再說一遍。
第一,我們要做到,要努力地做到,爭取做到,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們爭取聞道。不然的話,怎麼叫做學儒家呢?怎麼叫成為儒者呢?
第二,我們要使每一個家庭有永恆的溫暖。永恆的溫暖是第一位的。永遠不可以動搖!我不相信,你的家裡從今以後,還會出那麼多那麼多,對於長輩不孝順,或是自殺之類的事情。從這個永恆的溫暖立出來,這個家,我想,不再會出現這種事情。而且,關於到社會上怎麼怎麼做事,一個在永恆溫暖家庭中長大的人,他自然知道該怎麼做,沒有問題。
第三,說我們大家,聚到一起,在今天,我們要注意,我們儒家自己的修身工夫啊。修身工夫,我們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懷疑。孔子那個時候就做修身工夫,朱子、陽明都做修身工夫。我們要做真正的修身工夫。只有真正的工夫,才能使我們這些人能夠真正的站起來。真正的感受到形而上的高度。才真正的了解社會,對我們來講,社會的,它的層次、它的狀態,人不再會成為社會的奴隸。這些東西你都原原本本地看得清清楚楚。儒者還看不透這些嗎?
當然我接著再講儒學的話,還會講很多很多。不在這裡講了。這周六,我和幾位學友,在網上,再把《我為什麼講儒學》的這部錄音、錄像,把它再向大家匯報的時候,講講我們怎麼理解這個。這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重要。大家千裡迢迢,有的人就是——現在我們當然不受這個限制啊——我們大家聚到一起為什麼?說句老實話為什麼?為了和我學儒家啊,對吧!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儒者啊。大家就要明白,要了解,我為什麼講儒學呢。這個我們周六晚上跟大家來匯報。
本周六晚,孔陽先生將與五位學友一同回顧《我為什麼講儒家》,點擊圖片了解課程始末
此時此刻呢,我們還說現在。我們看到了,今天現場的人大概有這么九個,是我們團隊中出類拔萃的人,首先,慈忠玲,然後尹潔、鞠傑、段昊坤、王舒墨、田九七、張珂、張文虛、王兆珅。一共九人。是我們這個團體中的佼佼者。這些人,他們要做的,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在今天這樣一個場合,對以上九個人,對於我們說的,叩開儒門,經歷這十八年的坎坷路程,表現出來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我覺得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最後我就說這麼一句話:我們的路還長著。我們儒家的路才剛剛開始。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