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賀歲檔的《奪冠》,終於在眾人的期待中上線了。
令人遺憾的是,這部讓觀眾等了大半年的影片,沒有競爭國慶檔,而是選擇提檔,在9.25上映。
原本是想搶佔9.25至10.1的空白檔期,積攢口碑引爆國慶檔,沒想到一周的時間造成的劇透,嚴重消磨了影片的神秘感,以致於無緣國慶檔首日的票房冠軍。
但是這一切並不影響觀影體驗。《奪冠》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小八上一次看這麼燃的電影,還是《戰狼》。
觀影回來,心情還是難以平復。這一篇,就讓小八為您解讀電影背後的人物原型。
吳剛飾演袁偉民
影片全程,吳剛這個角色自始至終幾乎就沒有笑過。
吳剛飾演的人物原型是袁偉民,1939年7月8日出生於江蘇蘇州。
他畢業於南京體育學院,原本是國家排球運動員,1974年宣布退役後,擔任國家女排主教練。
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女排分別於1981年、1982和1984年,取得第3屆世界盃女子排球賽、第9屆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女子排球比賽冠軍,使中國女排在世界排壇上首次取得「三連冠」的歷史性突破。
影片有一個情節。
大年三十晚上,袁教練把隊員們遠在各地的父母都接到了訓練場館的食堂,所有隊員都與父母們抱頭痛哭。
年夜飯後,教練把隊員們都叫到辦公室,圍坐一圈,說起了他第一次出國的經歷。
他說,那是他第一次住國外的酒店,屋內是彩電、冰箱、空調,屋外是高樓大廈。他被眼前的一切震撼到徹夜難眠。
60年代的中國,積貧積弱,很多家庭裡有一臺收音機都是奢侈。黑白電視也是到了80年代才開始流行,但也是價格不菲。
袁偉民執掌中國女排不久,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對內急需振奮全民士氣,對外需要樹立一個嶄新的形象。而這個重任,就落在了運動員身上。
中國的優勢項目一直都是小球,比如桌球羽毛球,大球項目對抗更為激烈,一直都不是我們的強項。
也正因如此,女排出線,才更讓全國人民歡呼雀躍。就像黃渤飾演的陳忠和說的那樣,一場球賽能把全國男女老少都激動得又哭又笑,又叫又跳。
袁教練深知,一場比賽,對於祖國和人民的意義。所以電影才會穿插《廬山戀》的觀影片段,就是為了借《廬山戀》裡的臺詞,表達袁教練以及當時的郎平和隊員們的心情:
「I love my motherland. I love the morning of my motherland.」
(翻譯:我愛我的祖國,我愛祖國的清晨。)
因為清晨,又是新的一天,又是新的開始。
彭昱暢和黃渤飾演的陳忠和
觀影之前,很少有人把彭昱暢和黃渤兩人聯繫到一起。但是陳可辛敏銳地發現了兩人的相同之處:竟然長得真有幾分相似。
於是彭昱暢飾演了青年陳忠和,黃渤接力了中年。
陳忠和,1957年10月出生於福建龍海,比郎平大三歲。他曾是福建男排運動員,1979年成為一個借調45天的配打教練,一路陪打到國家女排主教練。
影片有一個細節,女排隊員們在窗口看到屋裡的陳忠和正在看著錄像撅著屁股模仿外國運動員。
其實這就是當時他的生活常態:看錄像和模仿。他看得越仔細,模仿越到位,對女排隊員們的幫助就越大。
他見證了中國女排所有的光輝時刻,可早期的他,確實如同影片所說的那樣,一直是個陪跑的「無名英雄」。
只有女排的隊員們知道他付出了多少,於是在得知他不能一同出國參賽時,女排隊員們在訓練的間隙,利用寶貴的休息時間,為他織了一件毛衣。
這件毛衣,因為是十幾個人分別織的不同位置,所以針腳參差不齊,袖口大小不一。但是在陳忠和心裡,這卻是一件最珍貴的禮物。
影片有一個情節,郎平執掌中國女排後,陳忠和就像幾十年前那樣,不能一同出國參賽。於是他就在簡陋的宿舍裡,在比賽關節時刻,從柜子裡翻出這件珍貴的毛衣,穿在身上,默默為中國女排加油打氣。
當陳忠和的手機裡傳來現場的中國國歌時,淚目的不止是他,還有觀影的觀眾。
陳忠和,人如其名,忠厚又謙和。影片中說他放棄了中國女排主教練的競選,直接推薦了郎平,其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這麼做。
2000年年底,女排競選主教練時,陳忠和就沒有自薦,而是推薦了胡進。
陳忠和的人生經歷了太多磨難。
親哥哥車禍身亡,他因為工作特殊,又常年不在家。幸好妻子王莉莉很賢惠,照顧老人孩子,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卻在1992年一次交通意外中身亡。1996年陳忠和母親癱瘓,2000年雪梨奧運會期間父親又因腦溢血去世。
生活的打擊並沒有讓陳忠和一蹶不振。在他那張時常掛著忠厚微笑的臉上,不知情的人,不會相信他經歷過這些命運的無常。
(郎平、袁偉民、陳忠和)
影片裡的黃渤,拿著麥為女排隊員們高歌「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而現實生活裡,這正是陳忠和最愛的一首歌——《愛拼才會贏》。
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他,那麼這一句,一定是再準確不過: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八琦影視會繼續為您帶來《奪冠》深度人物解讀,未完待續,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