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任校長都是中科院院士、大科學家;新辦高校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間最短的學校;創校八年就登上泰晤士世界大學排名榜上內地第8;首創「631」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被多所學校所複製採用;2018年論文篇均被引次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一,多項科研成果在世界頂級刊物上發表……
這些「凡爾賽」標籤,來自於今天正迎來十周歲生日的南方科技大學。十年時光,在特區千分之一的土地上,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拔地而起,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一枚閃亮的新星。如何看南科大這十年?小政梳理了幾個認識南科大的關鍵詞。
突破
南科大的誕生,始於深圳對優質高等教育、對創新型大學的渴求。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長、曾任南科大籌備辦綜合組組長的許建領在接受訪談時介紹,2004年左右,深圳進行了一項調研,深圳與另外四個計劃單列市廈門、大連、青島、寧波做對比,雖然深圳的人口數量和GDP最高,但各項高等教育指標都處於末位,包括院士數、國家重點學科數、國家重點實驗室數、教師、在校生數等等,高等教育和整個城市的經濟地位嚴重不匹配。
此外,全國幾乎每一個知名城市都有「雙子星」——都有一所著名的綜合性大學和一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而深圳綜合性大學只有深圳大學,並沒有非常強的理工科大學。因此,最早提交給市政府的報告中,建議創辦的是「深圳科技大學」,最終,2007年,深圳市政府研究決定要辦一所高水平的科技大學,並且定名為南方科技大學。
創辦之初,南科大就開始了多項突破:一是本碩博同時起步,這是參照當時香港高校的做法,在內地幾乎沒有先例;二是體制機制上進行創新,例如設理事會等;三是本科生師生比,作為研究型大學,師生比不宜過高,最後南科大師生比定為1:10,而國家規定師生比1:18是合格線,國內「985」高校師生比大約是1:13;四是要求引進的教師要有海外高校工作的經歷,而且是世界前列的高校,保證了教師隊伍的高水平、國際化。
從這些設定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所超常規的大學。作為以改革創新立校的南科大,可以說從孕育之初,就已經突破了許多現有規定。
初創期間,南科大的籌建團隊一直把南方科技大學簡稱為「南方科大」,而不是「南科大」。有人說,南科大諧音「難可大」,辦學這一過程,困難重重,他們也怕南科大真變成「難可大」了。
(初建時期,從塘朗山頂遠眺建設中的南科大校園。)
「631」
改革創新之路,永遠是荊棘與鮮花相伴。在建校十年後,有媒體總結出了南科大堅持的七大創新:「創新辦學理念,創新治理體系,創新培養模式,創新人事管理,創新科研製度,創新社會服務,創新黨建工作」。
從建校以來,南科大著手探索國際先進經驗與中國發展實際相結合,構建了獨具特色的理事會治理體制。
創校之初,深圳市政府制定頒布《南方科技大學管理暫行辦法》,以「一校一法」形式創新和規範學校的管理和運作,以法規形式明確了學校的各項管理,構建具有特色的理事會治理體制,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南科大的教授大多都有海外工作經驗。針對「海歸」高層次人才,如何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近年來,學校不斷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創新工作體制機制,制定兼具國際化視野與中國特色的人才培養發展規劃。同時,學校積極探索構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打造「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實踐支撐+文化協同」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南科大從2012年在全國率先實施的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錄取模式(簡稱「631」模式),即學生高考成績佔綜合成績的60%,南科大自主能力測試成績佔30%,高中階段的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表現佔10%,形成綜合成績,擇優錄取。
「631」,是在現行升學體制下的一次審慎而又充滿想像力的改革。其中,「6」是對作為主導的高考制度的遵從;「3」是學校是自主選才的嘗試;「1」是對「一考定終身」的糾偏。
「631」的做法從南科大走出,在全國得以不斷推廣。2019年,在廣東省開展「631」模式試點工作的高校達到11所。多元評價機制也成為各地新高考的改革趨勢。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國共有99所高校開展綜合評價招生試點,其中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14所高校面向多地區進行綜合評價招生。
「依據提議高考成績、學業水平考試成績、面試成績、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等進行錄取,高考成績佔比原則上不低於總成績的60%,」成為各地開展綜合評價錄取試點工作的共識。
(2012年5月,南方科技大學首次按「631」模式招生。)
「631」是為了選拔人才,而有意思的是,南科大的學生出路,也越來越呈現「631」趨勢。2020年,南科大的畢業生中,超六成畢業生選擇了升學深造,約三成畢業生選擇直接就業,約一成學生選擇創業、支教、基層選調生等項目。
在南科大,本科畢業生由於出色的科研能力,在國內外知名高校申請獲得博士生錄取的比例頗高。首屆畢業生升學率超過85%,從第二屆開始,升學率保持在65%左右,彰顯了南科大作為研究型大學的定位、特色。
據有關機構對國內37所知名大學本科畢業生去向統計,繼續深造的比率在50%以上的高校有20所,其中排名前三的清華、中科大、北大的比率在70%以上,南科大學子的深造率已居於全國前列。
較低的師生比和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讓學生們在這裡享有優越的治學環境。首屆教改班學生張至記得,他們上的第一節課,就是唐叔賢院士講的。第一學期,就有三名院士給他們上基礎課程。
創校校長朱清時引進了國外名校的書院制度,讓老師和學生同吃同住,隨時可以交流問題。當時,教改班有位同學,晚上十點時突然有個問題想不通,在網上給教授留言,沒想到5分鐘後,住在樓下的教授就敲開了他的門和他面對面討論,一聊,就聊到十一點半。
沒有弱學科
在南科大,學生們前兩年不分專業,在大三之前,許多學生都會打聽,南科大什麼學科最好。從校長到教授,他們都會給出答案:「南科大沒有一個弱的學科。」
第二任校長陳十一解釋過這句話的含義:「首先,南科大不建弱的學科,如果按目前的條件建起來這個學科可能是弱的,我們不建;其次,如果現有的學科不夠強,我們一定以最快的速度把它建強。」
南科大在強學科方面作了許多探索。國際化和產學研是南科大強學科的「雙翼」。2019年6月,南科大與倫敦國王學院籤署合作協議,將建立聯合醫學院,聯合授予臨床醫學本科學位。這也是中國高校與國外一流院校在醫學相關專業合作並頒發學位證書的率先探索。目前,南科大已與38個國家和地區的133所境外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係,包括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東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世界名校。
(如今校園)
醫學院成立的同年10月,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分別成為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第二附屬醫院。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內,學校建立了醫、教、研互聯互通關係的醫療衛生機構已達10家,以高校的科研力量服務城市民生事業。
在產學研轉化方面,南科大目前已構建了一套適配深圳創新鏈條的產學研和技術轉移體系。積極推動校企合作,成立多個校企聯合實驗室,如華為-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系人工智慧RAMS技術創新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中興網信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博雅工道聯合實驗室等。並聯合華為在新一代光刻機、3D裸眼顯示技術等方面開展深入研究。南科大以新的體制機制推動成立了60多家科技創新企業,瞄準深圳主打產業,比如集成電路、晶片、新型燃料電池等方面。
(2016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學與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伯特·格拉布斯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揭牌,這是深圳首個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研究院。)
超常規發展
有一陣子,南科大學生中有學生定製了「大陸第八」的T恤,這是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給南科大的定位。
2018年9月,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南科大首次上榜,即「空降」內地第八位,僅次於清華北大與「華東五校」,一時頗為轟動。
這種表現並非曇花一現。此後兩年,南科大連續「打榜」成功,排名內地第九、第八。對南科大排名的爭議,也已隨著南科大學術聲譽的日益提升而平息。
對於年輕大學,國際排名是提升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同的大學排行榜有不同的側重點和評判標準,一個排名雖然不能全面展現一所大學的整體發展水平,但每個排名都提供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將全球高校放在同一水平線上來對比,在一定程度上,排名也反映了高校在這一領域的發展情況,這也是世界上許多大學非常重視排名的原因。
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由教學、科研、論文引用、產業收入和國際視野五項指標組成。南科大從2018年首次上榜時,就在研究、論文引用和國際化等方面表現較為突出。2018年,排名數據顯示,南科大論文篇均被引次數位列中國內地高校第一。
作為深圳規模最大的「PAPER收割機」,南科大的科研成果如今已呈井噴之勢,化學系教授李闖創有個學校教授們的微信群,經常分享各種科研新聞。最近他發現,南科大越來越多科研成果在頂級刊物上發表,比如今年5月,南科大教師一個月就發了7篇文章在《科學》、《自然》主刊。群裡的教授們也無形中有一種你追我趕的氛圍,努力做出更多科研突破。
另外多個榜單中,南科大也表現搶眼。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位列內地第14,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輕大學(創校50年以內)排名中,南方科技大學位列中國內地第1、全球第47。
作為新建高校,南科大不屬於傳統「985」「211」序列。但近年來,南科大在不少指標中表現得都不遜色於傳統名校。《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中提出,爭取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大學名單。
院士校長
在建校十年之際,南科大迎來了新任校長——中科院院士、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至此,南科大三任校長都是中科院院士,他們此前分別在中科大、北大、清華任校領導,作為一所新辦大學,這一配置非常高。
校長是一所初建學校的靈魂人物。在籌建之初,深圳就為南科大在全球遴選校長,這一做法也開創了內地高校的先河。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常委會議同意聘任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當了十年校長的朱清時院士為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
(2009年9月,時任深圳市代市長王榮向朱清時院士頒發南方科技大學(籌)創校校長聘書。)
朱清時校長在任期間,奠定了南科大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底色。南科大延續至今的理事會制度、書院制、導師制、獨立課題組負責人制(PI制),以及「631」基於高考的綜合評價體系等,也都出於這一時期的南科大。
「看到現在的南科大,我比誰都高興。教師隊伍、學生、南科大國際國內的聲望,都回答了我們當時的做法究竟如何,根本不用我再去解釋,甚至辯論了。」在迎來建校十周年時,老校長朱清時接受訪談時,非常欣慰。
第二任校長陳十一院士此前為北大副校長,在陳十一擔任校長期間,南科大的綜合實力、學術聲譽、國際影響力有顯著提升。2018年5月,南科大獲批成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快速完成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成為內地新辦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時間最短的學校。在最近多項大學排名中,南科大進步飛速。
(2015年1月,陳十一院士出任南方科技大學第二任校長。)
陳十一在2020年開學典禮上這樣說:「我來到南科大當校長,是在2015年1月。當時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選擇了南科大?我還清晰地記得我的答案,那就是為了心中一個巨大的夢想:在中國創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學。我始終堅信,南科大生於改革開放的奇蹟之城,天生帶著創新基因,又生逢粵港澳大灣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雙區驅動,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際科教城火熱建設之時,只要我們堅持科學規律,一定能夠達到世界一流的目標。」
新任校長薛其坤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學術大咖」,因為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研究中的突出表現,被認為是中國最接近「諾獎級」的科學家。
上任不久後,他表示:「期待在南方科技大學做一些『大學Plus』的嘗試,讓更多教授們專注於0到1的突破,並致力於通過獲得政府和周邊地區的支持,推動一些具有從0到1突破意義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薛其坤)
而事實上,兩年前,在深圳人才公園舉行的未來論壇深圳峰會上,薛其坤作為嘉賓之一,就與包括陳十一在內的7位學者討論過深圳的高校。當時薛其坤說:「深圳高校多,要打造一個精品大學,這個大學會成為這個地方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的靈魂,這很重要。」
踏入第二個十年,薛其坤將如何帶領南科大,為深圳的高等教育、科技創新塑造靈魂,值得期待。
十年大數據
2011年,南科大首年招收了教改實驗班45名學生,九年間,本科報考人數年年飛漲,今年高達4.3萬餘人,錄取比例1:40。目前在校生人數近7500人。
近年來,南科大本科生畢業後,65%左右進入國內外名校繼續深造。
創校初期,南科大有5個系,如今,學校共有八大學院統籌28個院系中心,獲批31個本科專業。目前,南科大有3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4‰。
從最早籤約的3名教師開始,如今,南方科技大學已籤約引進教師1101人,包括院士45人(籤約引進與自主培養全職院士23人),國際會士43人,教育部特聘專家31人,「國家特支計劃」專家12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3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14人。
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師資隊伍中高層次人才佔比超過40%。
目前,學校與來自38個國家和地區的135所境外機構形成了合作夥伴關係,有93個國際學生交流學習項目。
學校獲批建設科研平臺58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部級19個、市級36個,擁有3個諾貝爾獎級獎項得主牽頭的研究機構。
來源:深政觀察微信公號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