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不是很大的店位於濟南市芙蓉街80號,玉謙旗袍店自清代同治年間其便從事便服加工製作。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原掌柜於承章便服製作譽滿泉城,人們都已熟悉和習慣到玉謙訂做中式服裝,甚至國外友人及遠道而來的顧客也逐漸增加,迄今為止,先後有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義大利、荷蘭等國家及來濟工作和旅遊的外國友人做過各式旗袍和中裝。玉謙旗袍店的影響逐漸擴大,各大新聞媒體都進行過報導,為承父業,現任掌柜於仁謙特推出各式中式服裝系列供客戶選擇。
玉謙旗袍店現任店長於仁謙出身於旗袍製作世家,是父親的老來子,今年60歲。他的先輩自清代同治年間就從事旗袍服裝加工,到他這裡已是第5代。上世紀30年代,為了生計,於仁謙的父親跟隨父輩來到芙蓉街落戶。於仁謙從小生活在父親身邊,逐漸喜歡上了做旗袍這門手藝,70年代初,開始正式學做旗袍。
於仁謙一直將父輩精湛的手藝和誠實的為人當做旗袍店的傳家寶。從丈量、裁剪、縫紉到鑲邊、盤扣、鑲嵌,全部製作都是由他一人手工完成,製作一件旗袍大概需要半個月時間。但是,遇到有的顧客急等著穿,他也會連夜加班趕製三天完成。上世紀80年代,於仁謙繼承百年祖業,正式接手父親的店鋪。
初見於師傅,一襲褐色唐裝陪襯著白色褲子,他就遞來一張名片,中間「於仁謙」的名字後邊有兩個「職位」:經理;掌柜的。我們問於仁謙師傅,我們該稱呼他於經理還是於掌柜的,於師傅笑著說:「怎麼稱呼我都可以,叫我老於就行。」如此隨和的一個玩笑,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們和於師傅之間的距離。
據於仁謙師傅介紹,店裡主營包括旗袍在內的各式中式服裝,從前很多有地位的人們都以穿著中式服裝來顯示自身的高貴,而中式服裝歷來以具有民族風範、大氣而著稱。在談到中式服裝時,於仁謙師傅一直強調中式服裝象徵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現代人應該改掉浮躁的毛病,靜心回歸傳統文化。
於仁謙師傅接的旗袍訂單全部由手工製作,於師傅說旗袍是人體的「軟雕塑」,必須用心雕琢,才能製作出最適合顧客的衣服。談到玉謙旗袍店的經營之道時,於師傅說:「我們就是用心為顧客製作適合他們的衣服,現在一般顧客一進門,我都會先觀察一番,顧客的體型特點、性格、職業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現在一直有許多名人和明星都來找於仁謙師傅製作服飾,在店裡的桌上還擺著一封德雲社寄給於師傅的信,於師傅說郭德綱和他們相聲社經常來訂做衣服,於師傅還曾經參加過上海APEC會議各國領導人服飾的設計,臺灣東森電視臺也曾來旗袍店做過專門的採訪,我們不禁對於師傅更多了一絲敬佩之情。
談及旗袍店現在的經營狀況時,於仁謙師傅說現在店裡盈餘並不多,他經常出門採購布料、送貨,生活能維持溫飽。至於玉謙旗袍店未申報老字號的原因,於師傅說:「沒必要,真正的老字號不需要這些表面上的承認。」但同時,於師傅也表示,現在類似旗袍店這樣的老企業,大多都未受到有效的保護,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幫助,體制也需要一定的改革,只有政策和自身努力相結合,老字號企業才有可能迎來真正的成功發展。
於師傅表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有志青年能傳承他的這門手藝,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主戰場去開拓市場。當我們問到於掌柜有沒有為自己祖傳手藝尋找傳人的時候,於掌柜忍不住連連嘆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動腦子,也容易浮躁,沒幾個願意耐心跟我學手藝的,也曾經招收過一些徒弟,但後來都走了,畢竟手工製作服裝還是很累的。只要一個人能堅持三年,那他就能成功了,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人能吃得了這個苦。曾經有一個很好的學徒,在他快要成功,我準備讓他去闖市場的時候,他卻放棄了,進入了一家現代服飾公司。我現在就希望有個不需要文化程度有多高,但能勤勞吃苦的徒弟耐心跟我學,這就夠了,我一定不能讓這門祖傳的手藝流失。」
不能讓傳統手藝流失掉,這就是於仁謙師傅的良苦用心,這位淡泊仁慈的手藝師傅,祝願他能如願所償,將祖傳的中式服裝製作手藝發揚光大,萬世流傳!「中國的傳統服裝,特別是旗袍,是真正有個性的衣服」
「身長25.1,胸圍36.5/32.4,前圍12.2/11.6/13,後背13/13.1/13.2,總肩……」來到作坊,於仁謙和兩位做著鑲邊的工人打了個招呼,便拉出一匹大紅緞子,比照著訂單上的加工尺寸,在緞子上畫線、裁剪。訂單是一張巴掌大的紙片,上面密密麻麻記著不同位置的尺寸。身長、袖長、胸圍、袖口、腰節、開衩、總肩、領高等不下20個。單是前圍和後背就分別有3個尺寸。
於仁謙說,中國的傳統服裝,特別是旗袍,是真正有個性的衣服,可謂「千人千衣」。「它不像我們在商場裡見到的衣服,而是真正的量體裁衣。每件旗袍需要量40多個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