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水滸傳》隨筆:仇人晁蓋

2021-02-13 傑哥的精緻語文

編者按:分享一個隨筆,作者是傑哥的微信好友,也是傑哥所佩服的有思想、有文才的優秀語文老師,海門才子。尊重作者意願,署網名。


應是在十幾歲時一個暑假的午後,替母親剝了一陣玉米,手指澀疼之際,便聽見一群知了,在西屋邊上那棵歪脖子桑樹上,不停地聒噪。午覺是睡它不得了,便抄起那本從父親的漁船裡淘來的《水滸傳》,聞了那香甜的柴油味,美美地讀起來。

今日屈指一算,上次讀這本書,距今竟已有三十年之久。當初讀書時的情景,猶在眼前;而書上很多人事情節,卻終究是模糊了。本來,並非每本書都須讀上不止一遍的;有些書,只讀一遍,其微言大義很可能就一輩子都流淌在血液中了。比如,《水滸傳》中的「忠義」二字。

然而,作為語文教師,光靠幾十年前讀過此書的殘破印象,以及一肚子的江湖義氣,便去教學生去應對「名著賞讀」題那些個稀奇古怪的問法,似乎是大大不夠的。更致命的是,在這次階段測試之前,教了那麼多年書,我還真是沒再重讀這本書。只靠著幾份知識點講義和課上的牛皮紛紛,居然就混到現在。這次階段測試之後,再回頭一想,才發現這簡直是無知者無畏。

二 

這次測試的名著賞讀題,考的正是《水滸傳》。考前當然沒忘記複習,依舊是發一份羅列知識點的講義,說一聲好好去看,然後孩子們早讀課一陣亂背了事。

第一場便是考語文。因為心裡沒底,拿到試卷的第一反應,就是看看名著考什麼。乍一看,是「晁蓋研究專題」;再一看,第一條題我就不會。題目是這樣的,「晁蓋為何被人稱作是託塔天王?」當時我好心酸,對於晁蓋,我只記得他很威猛,且死得很早,這才有了宋江的老大位置。僅此而已。當下我猜想,這晁蓋得此名號,莫非是他幼時調皮,平素好拿一個寶塔模型玩耍?

再看看下面的題目,都跟晁蓋有關,自然會的也不多。總共7分,我大約能得3分。當時,我能想像,那分布在各個考場的、我的學生們,許是心裡大多有一萬匹草泥馬飄過。在這樣的背景下,託塔天王晁蓋,便儼然成了我和所有1813班孩子的公敵。 

果然不妙。語文結束後,有同事在我們班教室門口聽見兩個孩子在抱怨,大意是,彬彬考前嘰嘰歪歪複習兩天,一個字也沒提到晁蓋,真low啊。說實話,聽到這番轉述的時候,實在是羞愧難當。

後來分數出來了,總共7分的名著,我們班平均得分不滿2分。我雖江湖習氣濃重,但為人總算比較正直,所以並不打算將責任推給孩子,遂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其實事情很簡單,你語文老師不好好去讀名著,光威逼利誘孩子去讀,然後「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靠幾張講義去忽悠,這世上還有比這更離譜的事麼? 

沒什麼可說的,自己去讀原著罷。開始問王校長借來讀,但他這個版本是隨文注釋,讀了幾頁就覺得眼花繚亂。後來無意中在辦公室門口,發現江哥班上的書櫃裡有一本《水滸傳》,拿來一翻,發現編排合理了許多。便默默挪來,開始讀。本來是準備邊讀邊批註的,但考慮到書是要還回去的,在上面亂塗亂抹不大好,便改成做讀書筆記。

前天開始讀,計劃是每日4個章回。今天還沒來得及去讀,於是一共讀了8回。儘管是帶了濃厚的功利心,但真的靜下心來重讀它,卻找到了一種熟悉與陌生交織的奇特感受。就好比老友重逢,雖其輪廓音容依舊如斯,卻因相忘於江湖那麼多年而多了些許新的感慨。

譬如說,小時候讀水滸,遇到書中隨處可見的詩詞,一律是跳過不讀。如今細細品來,才明白為何金聖歎會將此書列為「六才子書」之一。那些寫人寫景的詩詞,真的是駢散結合,端的才氣過人。

聊舉一例。小說第一回寫洪太尉上山拜見張天師,用了一組排比句寫龍虎山山景——「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面平極謂之頂,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隱風隱雲謂之巖,高人隱居謂之洞,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澗,古渡源頭謂之溪,巖崖滴水謂之泉。」讀到此處,真箇大為驚豔。因為,從沒在哪個文本中讀過如此細緻熨帖的山景之句。

其他讀得歡快之處,也是不勝枚舉。再如王進借宿史家莊時覺得多有叨擾,便一再表示歉意,而史進的父親史太公卻安慰道,「如今世上人,那個頂著房屋走哩」。這話說得巧妙之極,一來道盡當時世道艱辛,二來共情客人羈旅之苦,三來這話兒聯想合理且譬喻精奇。當時我若是王進,也一定心裡被暖得不要不要的。當然,更關鍵的是,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太公為人如此仗義厚道,後文再怎麼鋪陳其子九紋龍史進的大仁大義,也便悉在情理之中了。這看似閒筆,其實既有情趣,又合邏輯。

於是,還沒讀到有關仇人晁蓋的文字,我已經有了新的發現——讀《水滸傳》,其意義並不只在可以自如應付考試中的「名著賞讀」題,更大的價值應在於,孩子們可以從中汲取到有關語文乃至文學的太多養分。一言以概之,它是一個大型的有關閱讀理解兼文學欣賞的文本寶庫。

其間,精彩人物自然有,絕妙細節當然也有;且不說遣詞造句方面的苦心經營,也不論情節上的前後照應,單是那關於景物與人物的白描手法,便足可以讓孩子們的文字提升N個檔次。

昨天是平安夜,洋人的節日,與小說語境不符,便暫且饒過了孩子們;今天布置雙休日作業時,便毫不猶豫在便利貼寫上:「細讀《水滸傳》1—6回,從三個方面完成閱讀筆記,1、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述典型事件;2,結合文本分析事件中的所涉主要人物;3、每回至少發掘2處精彩細節並賞析。

作業布置後過一會兒,課代表跑過來說,老師,關於這個水滸,隨筆要求有的商量麼?我知道,定是有懶漢嫌麻煩,這才攛掇他來絮叨的。便正色道:「別忘了,晁蓋是我們這次考試的仇人,好好讀他,才能徵服他啊——何況,一個雙休日就這個作業呢。」

課代表無奈離去,轉身時喃喃自語,嗯,晁蓋是仇人——哎,仇人。

相關焦點

  • 重讀《水滸傳》隨筆(一):仇人晁蓋
    午覺是睡它不得了,便抄起那本從父親的漁船裡淘來的《水滸傳》,聞了那香甜的柴油味,美美地讀起來。 今日屈指一算,上次讀這本書,距今竟已有三十年之久。當初讀書時的情景,猶在眼前;而書上很多人事情節,卻終究是模糊了。本來,並非每本書都須讀上不止一遍的;有些書,只讀一遍,其微言大義很可能就一輩子都流淌在血液中了。比如,《水滸傳》中的「忠義」二字。
  • 《水滸傳》晁蓋曾頭市中毒箭,到底是意外事件?還是意氣用事?
    縱觀整部《水滸傳》,梁山好漢們最後悲劇實際上就是從晁天王戰死開始的。曾頭市晁天王中了史文恭毒箭,被林衝從敵群中拼死救回。熟悉《水滸傳》的讀者和觀眾也許都為梁山泊眾好漢受招安之後的命運感傷和嘆息,甚至於有很多人說,都是當大哥的宋江誤了眾兄弟。其實,這也是這部偉大作品之所以傳世幾百年的重要緣由。如果宋江真成了劉邦,那還有《水滸傳》這部小說嗎?也許江湖上流傳的就是《水滸英雄傳》了。
  • 《水滸傳》晁蓋等人智取的十萬貫生辰綱,相當於多少購買力呢?
    在《水滸傳》裡第十三回寫道,赤發鬼劉唐有一套富寶貴要送給晁蓋,是北京大名府梁中書收買了十萬貫金珠寶貝,送上東京,與他的老丈人蔡太師慶生辰。這十萬生辰綱被晁蓋在黃泥岡智取,也成了晁蓋在梁山起家的第一桶金。那麼十萬貫的生辰綱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 梁山上那些曾經的死敵,他們天天面對仇人,是怎麼與仇人相處的?
    在四大名著中,《水滸傳》的評價是最低的,對於看客來說,這部小說所呈現出的全是負面的社會信息,動不動就用武力解決問題,完全沒有《三國演義》的格局。 然而,仔細品讀卻會發現裡面的很多情節都是非常有趣的,如果你在生活中與仇敵對上,卻又沒法了結對方,甚至還要和對方共事,該怎麼辦呢?
  • 水滸傳:誰殺了晁蓋?兇手肯定不是來自曾頭市,理由有七條
    那到底是誰殺了晁蓋?關於這個問題,自《水滸傳》誕生的六百多年,猜想數不勝數。至今,沒有一個權威的、解釋的通的答案。如果因為一隻【刻有史文恭名字的毒箭】篤定兇手就是史文恭的話,只能說明自己對於古代冷兵器了解的稍微少一點。
  • 《水滸傳》中,宋江跟晁蓋關係又不熟,為何要冒險私放晁天王?
    《水滸傳》中,晁蓋一行人劫走生辰綱之後,太師府方面大為震怒,嚴令案發地負責方——濟州府限期破案,碰到這種倒黴事兒,濟州府尹自然壓力山大。一般來講,領導的壓力,往往都會向下傳遞,這可就苦了緝捕使臣何濤,不光被上司痛責一通不說,臉上還被黥了一個空著字的面,破不了案,就要被填上直接發配。
  • 《水滸傳》:晁蓋等人智取的10萬貫生辰綱,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我們都知道,在《水滸傳》的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綱」中,青面獸楊志奉北京大名府梁中書之命,押送10萬貫生辰綱,前往東京給蔡京祝賀。但楊志一行人在路過黃泥崗時,卻被晁蓋、吳用等人劫下。過去我們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都認為梁中書是個奸臣,為了討好蔡京,竟然收颳了10萬貫的民脂民膏,不過最後好在晁蓋等人劫下了這筆不義之財,簡直是大快人心。
  • 水滸傳:宋江為何攻打曾頭市?為晁蓋報仇是假,其他三個目的是真
    然而,距離上次晁蓋出徵曾頭市已經過去一年了,在這一年的時間裡,梁山完成了易主,宋江成為了水泊梁山名副其實的老大,盧俊義也上了梁上,自此梁上開啟雙頭龍模式!可是,為晁蓋報仇的事情,卻一拖再拖,不管出於什麼理由,宋江並不著急替晁蓋報仇是不爭的事實。
  • 《水滸傳》解讀——晁蓋命喪曾頭市
    唐高州一戰之後晁蓋眼見著,宋江的名義越來越大,而自己身為梁山老大,許久不練兵手都有些生疏了,於是在攻打曾頭市這件事上,晁蓋不顧宋江吳用的苦苦勸阻,執意要舉大旗下山徵討,晁蓋作為梁山老大,執意要出徵打曾頭市,宋江和吳用再想勸阻,也不便再多說什麼,就這樣晁蓋連夜點選人馬,他啟阮氏三雄、林衝、白勝、呼延灼等20位頭領率5千人馬匆匆下了山。
  • 如果水滸傳中晁蓋不攻打曾頭市而死,梁山好漢最後一個也剩不下
    《水滸傳》中梁山泊的一把手易了三次主,第一次是白衣秀士王倫,此時的梁山就以名揚天下了,不過在外人看來,梁山只不過是一群土匪的聚集地,況且想要入夥還要納投名狀,就是去山下殺一個人。林衝因奸臣陷害,殺了人後逃往梁山,也是被王倫處處壓制。
  • 晁蓋那句含糊其辭的臨終遺言,終究沒能阻止宋江成為寨主
    在小說《水滸傳》中,晁蓋之死是至關重要的轉折,從那時起宋江才真正當上了梁山的寨主,而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宋江名義上都只是晁蓋的手下。晁蓋與宋江的關係到底怎麼樣,通過晁蓋的臨終遺言,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那句話分明就只是在針對宋江,以阻止宋江當寨主。
  • 晁蓋曾頭市之死有太多「蹊蹺」,看梁山泊宋江與晁蓋的生死博弈
    水滸傳中晁蓋之死非常有蹊蹺,晁蓋在帶隊攻打曾頭市的時候被一支暗箭射殺,關於晁蓋之死,因為在水滸傳裡面一直沒有說出來到底他是被誰殺掉的,以及背後的主使是誰。這一直成為一個謎團,那今天我們就來解讀一下這個謎團。
  • 中國內地1982年水滸傳山東版/人物誌水滸傳祝延平/鮑國安國語中字
    《水滸傳》是山東電視臺於1980年代初拍攝的大型歷史題材電視連續劇,該劇由陳敏、劉柳聯合執導,由鮑國安、祝延平等主演。該劇講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三十六人楸起了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殺富濟貧,行俠仗義的故事。
  • 一個細節暴露出晁蓋與宋江不是一路人:晁蓋不死,他們早晚要分手
    那麼,晁蓋與宋江兩人之間是不是就沒有罅隙呢?你別說,還真有。從一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晁蓋與宋江其實不是一路人,如果晁蓋不死的話,兩個人早晚都要分手。在《水滸全傳》第四十七回「宋公明一打祝家莊」的章節中,寫到了楊雄與石秀投奔梁山的事。
  • 《水滸傳》中官兵來抓晁蓋,宋江處理突發事件的心態值得我們學習
    大家都知道咱們有一句俗話,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車頭沒有油,火車不如牛,這一個隊伍啊,他要成功,要發展就必須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那水泊梁山的有三任領導第一任領導是白衣秀士王倫第二任領導是託塔天王晁蓋第三任領導就是山東及時雨宋江宋公明,這三個人各有特色。
  • 晁蓋打曾頭市,宋江吳用密謀害盧俊義,盧俊義實慘
    《水滸傳》中被宋江吳用坑得最慘的莫過於盧俊義了,吳用一首反詩害得盧俊義家破人亡,盧俊義好氣呀,可當吳用等人去救盧俊義是,盧俊義還得說聲謝謝,大家說說天下還有這樣的理?不過在水滸傳中這樣坑爹的事情很多,此時突然也能明白為什麼都說少不讀水滸了,這種為了一己私利就坑蒙拐騙的案例就是原因之一。不過要是細說盧俊義上梁山的過程的話,盧俊義家破人亡被坑上梁山,錯不止在宋江和吳用,盧俊義自己也有錯。在水滸傳中,最羨慕的除了大周皇帝嫡派子孫柴進以外,就是腰纏萬貫的盧俊義了。為什麼羨慕?
  • 晁蓋死於第一把交椅
    晁蓋死於第一把交椅聲明:本文立足於小說《水滸傳》,不考慮所謂歷史事實,請嚴謹的史學家不要較真,以免血壓升高,傷害身體。圍繞晁蓋之死的探討文章很多,竊以為總有欠缺,細讀文本,用心思量,方知害死晁蓋的正是那「第一把交椅」。
  • 晁蓋被人射殺,為何說小李廣花榮嫌疑最大?其實背後另有主使
    晁蓋之死,宋江、吳用、花榮三人難脫干係,而其中吳用和花榮的嫌疑最大,宋江或許並不知情。縱觀整個《水滸傳》,可以說掌握梁山泊實權的人其實並非宋江,而是軍師吳用。別看吳用只是一個文弱書生,但其實他胸懷志向,大有野心。
  • 盤點水滸傳人物綽號主要人物前十名
    盤點水滸傳人物綽號主要人物前十名水滸傳人物綽號很多,未必人人都知曉,在水滸傳裡面,個個都有特有的水滸傳人物綽號。宋江及時雨宋江(1091~1124),字公明,施耐庵所作古典名著《水滸傳》中的第一號人物,為梁山起義軍領袖。
  • 晁蓋在攻打曾頭市時才明白:自己早就被架空了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看過《水滸傳》,對於裡面的故事情節也是非常熟悉的,其中不乏許多感人的英雄事跡,雖然故事主要是圍繞梁山108將展開的,但是真正能稱得上好漢的屈指可數,最飽受爭議的便是宋江,本身宋江是無緣梁山第一把交椅的位置的,但是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就已經謀劃好了如何從晁蓋手中奪走老大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