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分享一個隨筆,作者是傑哥的微信好友,也是傑哥所佩服的有思想、有文才的優秀語文老師,海門才子。尊重作者意願,署網名。
一
應是在十幾歲時一個暑假的午後,替母親剝了一陣玉米,手指澀疼之際,便聽見一群知了,在西屋邊上那棵歪脖子桑樹上,不停地聒噪。午覺是睡它不得了,便抄起那本從父親的漁船裡淘來的《水滸傳》,聞了那香甜的柴油味,美美地讀起來。
今日屈指一算,上次讀這本書,距今竟已有三十年之久。當初讀書時的情景,猶在眼前;而書上很多人事情節,卻終究是模糊了。本來,並非每本書都須讀上不止一遍的;有些書,只讀一遍,其微言大義很可能就一輩子都流淌在血液中了。比如,《水滸傳》中的「忠義」二字。
然而,作為語文教師,光靠幾十年前讀過此書的殘破印象,以及一肚子的江湖義氣,便去教學生去應對「名著賞讀」題那些個稀奇古怪的問法,似乎是大大不夠的。更致命的是,在這次階段測試之前,教了那麼多年書,我還真是沒再重讀這本書。只靠著幾份知識點講義和課上的牛皮紛紛,居然就混到現在。這次階段測試之後,再回頭一想,才發現這簡直是無知者無畏。
二
這次測試的名著賞讀題,考的正是《水滸傳》。考前當然沒忘記複習,依舊是發一份羅列知識點的講義,說一聲好好去看,然後孩子們早讀課一陣亂背了事。
第一場便是考語文。因為心裡沒底,拿到試卷的第一反應,就是看看名著考什麼。乍一看,是「晁蓋研究專題」;再一看,第一條題我就不會。題目是這樣的,「晁蓋為何被人稱作是託塔天王?」當時我好心酸,對於晁蓋,我只記得他很威猛,且死得很早,這才有了宋江的老大位置。僅此而已。當下我猜想,這晁蓋得此名號,莫非是他幼時調皮,平素好拿一個寶塔模型玩耍?
再看看下面的題目,都跟晁蓋有關,自然會的也不多。總共7分,我大約能得3分。當時,我能想像,那分布在各個考場的、我的學生們,許是心裡大多有一萬匹草泥馬飄過。在這樣的背景下,託塔天王晁蓋,便儼然成了我和所有1813班孩子的公敵。
果然不妙。語文結束後,有同事在我們班教室門口聽見兩個孩子在抱怨,大意是,彬彬考前嘰嘰歪歪複習兩天,一個字也沒提到晁蓋,真low啊。說實話,聽到這番轉述的時候,實在是羞愧難當。
後來分數出來了,總共7分的名著,我們班平均得分不滿2分。我雖江湖習氣濃重,但為人總算比較正直,所以並不打算將責任推給孩子,遂痛定思痛,開始反思——其實事情很簡單,你語文老師不好好去讀名著,光威逼利誘孩子去讀,然後「以己昏昏,使人昭昭」,靠幾張講義去忽悠,這世上還有比這更離譜的事麼?
三
沒什麼可說的,自己去讀原著罷。開始問王校長借來讀,但他這個版本是隨文注釋,讀了幾頁就覺得眼花繚亂。後來無意中在辦公室門口,發現江哥班上的書櫃裡有一本《水滸傳》,拿來一翻,發現編排合理了許多。便默默挪來,開始讀。本來是準備邊讀邊批註的,但考慮到書是要還回去的,在上面亂塗亂抹不大好,便改成做讀書筆記。
前天開始讀,計劃是每日4個章回。今天還沒來得及去讀,於是一共讀了8回。儘管是帶了濃厚的功利心,但真的靜下心來重讀它,卻找到了一種熟悉與陌生交織的奇特感受。就好比老友重逢,雖其輪廓音容依舊如斯,卻因相忘於江湖那麼多年而多了些許新的感慨。
譬如說,小時候讀水滸,遇到書中隨處可見的詩詞,一律是跳過不讀。如今細細品來,才明白為何金聖歎會將此書列為「六才子書」之一。那些寫人寫景的詩詞,真的是駢散結合,端的才氣過人。
聊舉一例。小說第一回寫洪太尉上山拜見張天師,用了一組排比句寫龍虎山山景——「高低不等謂之山,側石通道謂之岫,孤嶺崎嶇謂之路,上面平極謂之頂,頭圓下壯謂之巒,藏虎藏豹謂之穴,隱風隱雲謂之巖,高人隱居謂之洞,有境有界謂之府,樵人出沒謂之徑,能通車馬謂之道,流水有聲謂之澗,古渡源頭謂之溪,巖崖滴水謂之泉。」讀到此處,真箇大為驚豔。因為,從沒在哪個文本中讀過如此細緻熨帖的山景之句。
其他讀得歡快之處,也是不勝枚舉。再如王進借宿史家莊時覺得多有叨擾,便一再表示歉意,而史進的父親史太公卻安慰道,「如今世上人,那個頂著房屋走哩」。這話說得巧妙之極,一來道盡當時世道艱辛,二來共情客人羈旅之苦,三來這話兒聯想合理且譬喻精奇。當時我若是王進,也一定心裡被暖得不要不要的。當然,更關鍵的是,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太公為人如此仗義厚道,後文再怎麼鋪陳其子九紋龍史進的大仁大義,也便悉在情理之中了。這看似閒筆,其實既有情趣,又合邏輯。
四
於是,還沒讀到有關仇人晁蓋的文字,我已經有了新的發現——讀《水滸傳》,其意義並不只在可以自如應付考試中的「名著賞讀」題,更大的價值應在於,孩子們可以從中汲取到有關語文乃至文學的太多養分。一言以概之,它是一個大型的有關閱讀理解兼文學欣賞的文本寶庫。
其間,精彩人物自然有,絕妙細節當然也有;且不說遣詞造句方面的苦心經營,也不論情節上的前後照應,單是那關於景物與人物的白描手法,便足可以讓孩子們的文字提升N個檔次。
昨天是平安夜,洋人的節日,與小說語境不符,便暫且饒過了孩子們;今天布置雙休日作業時,便毫不猶豫在便利貼寫上:「細讀《水滸傳》1—6回,從三個方面完成閱讀筆記,1、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述典型事件;2,結合文本分析事件中的所涉主要人物;3、每回至少發掘2處精彩細節並賞析。」
作業布置後過一會兒,課代表跑過來說,老師,關於這個水滸,隨筆要求有的商量麼?我知道,定是有懶漢嫌麻煩,這才攛掇他來絮叨的。便正色道:「別忘了,晁蓋是我們這次考試的仇人,好好讀他,才能徵服他啊——何況,一個雙休日就這個作業呢。」
課代表無奈離去,轉身時喃喃自語,嗯,晁蓋是仇人——哎,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