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這六種發育行為疾病讓孩子難入學!第三種最常見,男孩居多

2020-12-23 齊魯壹點

齊魯網健康頻道8.12日訊(通訊員 秦偉)孩子能夠順順利利入學也是多少家長心頭的頭等大事,但是一些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卻成了孩子順利入學的絆腳石,那麼什麼是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呢?哪些發育行為疾病影響孩子學業?下面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兒科主任代傑來告訴我們。

代傑主任介紹,說起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很多家長是陌生的,但是要是說起孩子的一些特殊症狀表現,比如孩子好動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眨眼聳肩、頻繁尿床尿褲子、說話不清楚、不愛說話、封閉孤僻等,有些家長就會產生共鳴了,有的孩子確實是這樣。那麼,這些就是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的相關症狀。今天我為大各位家長總結六種兒童常見的行為發育疾病。

第一種: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是一種較常見的兒童發育行為異常疾病,又稱輕微腦功能障礙症候群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衝動為主要特徵的一組症候群。其發病率高,約為3-4%,男孩多於女孩。

多動症症狀:

1、活動過度:小動作多,手腳不停,活動過多,話多

2、注意力渙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短暫,做事有頭無尾,如做作業心不在焉或抄錯、漏字

3、情緒不穩:任性衝動,喜怒無常,對事物缺乏興趣或孤僻內向

4、不良行為:說謊逃學、頂嘴罵人、咬指甲、做事冒險不顧後果

5、智力能力:學習成績差,不能按時完成作業,閱讀書寫能力、理解能力、記憶能力、分析能力等均差。

伴隨症:少數患兒可能伴有抽動症、遺尿症,甚至性早熟。

第二種:抽動症

又稱抽動穢語綜合症,它是一種以多發性不自主的、反覆的、刻板的、快速的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抽動,語言或行為障礙為特徵的綜合症。通常在3至15 歲間發病,男孩多於女孩。

抽動症的症狀:

1、頭部:點頭、搖頭、扭頭、扭頸

2、喉部:異常發音、乾咳聲、吼叫聲、吭吭聲、發音時重音不當、不自主罵人、打人

3、面部:眨眼、擠眼、仰眼、咧嘴、噘嘴、縮鼻

4、上肢:戳手指、握拳、甩手、扭臂、聳肩

5、軀幹部:挺胸、挺肚子、扭腰或腰肌扭動

6、下肢:抖腿、踢腿、步態異常

註:以上症狀可以同時出現,也可先後出現

抽動症意識清楚,可短暫控制,入睡後消失,情緒緊張時加重

第三種:自閉症

又稱孤獨症,是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疾病,它的核實症狀表現在缺乏社會性和交流功能,語言功能,刻板化行為興趣狹隘這三個方面。

自閉症症狀:

1、社會交流障礙:不與他人交流,無眼神對視

2、重複刻板行為:興趣愛好狹窄,對環境要求嚴格

3、語言障礙突出:往往3歲以後還不會講話,缺乏模仿能力

4、智力低下,痛覺遲頓,對某些聲音或圖像特別恐懼或喜好

5、性格怪異,愛發脾氣,多會有攻擊或者自傷行為

6、孤獨離群,多動

第四種:智力低下

在醫學上稱為精神發育遲滯。是指患兒發育期間(0-18歲),智力發育障礙或受阻,而導致的智力功能明顯低於同齡水平,同時伴有適應性行為缺陷的一種疾病。

智力低下症狀:

1、運動及精神發育落後:如痴笑、張口、伸舌、流涎、吮手指、無意識的表情動作等;

2、語言落後:注意力不能集中、雙眼無神、表情淡漠;

3、運動障礙:動作笨拙、行為異常、學習困難;

4、特殊面容:四肢短小、皮膚色素脫失,體液異味。

第五種:遺尿症

小兒超過兩歲尚不能自主排尿者,稱為遺尿症。

遺尿症症狀:

1、夜間不能自主起床排尿,每夜均有尿床;

2、精神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差,反應慢,自信心不足,膽小,內向;

3、部分患兒焦躁易怒,孤僻多疑,不合群;

4、好動,部分患兒有攻擊行為;

5、免疫功能差,影響生長發育;

6、尿味重,少數患兒可有隱形脊柱裂。

第六種:語言發育遲緩

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兒童口頭表達能力或語言理解能力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的正常發育水平。智力低下、聽力障礙、構音器官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語言環境不良等因素均是兒童語言發育遲緩的常見原因。

語言發育遲緩症狀:

1、幼兒2-3歲還不會說話者,一般稱為語言發育遲緩

2、三歲以上還不會說話的幼兒,稱為語言發育障礙,應儘早幹預,超過5歲效果差

代傑主任專家指出:孩子處於一個快速發育的時期,且受環境、飲食、體質、疾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定期檢查對孩子的生長發育水平十分重要。如果您的孩子尚在學齡前或者是已經入學,如果孩子具有以上相關發育行為疾病的症狀時,希望家長不要大意,及早警惕,如果孩子症狀較為嚴重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去正規專業兒童醫院採取有效幹預,因為兒童發育行為疾病不會隨著孩子年齡逐漸增加而自愈,有些疾病如果不採取相應幹預措施甚至會伴隨孩子終生。

醫生介紹:代傑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主任醫師,從事兒童發育行為疾病的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30餘年,長期專注於兒童發育性腦疾病的研究和臨床診治,多次組織牽頭或參與國內外大規模、多中心臨床實驗,積極踐行國外先進醫療理念,推廣先進醫療技術,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多動症、抽動症、自閉症等疾病的評估和幹預上造詣深厚。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相關焦點

  • 男孩「高人一頭」,真的好嗎?專家提醒:警惕性早熟
    顯然,小威是嚴重提前發育了,而且由於骨齡超前發育,預測小威的成年身高不足160cm,且經過醫生的綜合檢查,發現小威的異常提前發育是由腎上腺疾病導致了性早熟情況。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歲前(乳房發育),男孩在9歲前呈現第二性徵發育。大部分男孩在12-14歲進入青春期,以睪丸的發育作為青春期啟動信號。男孩第二性徵發育順序為睪丸增大,陰莖增長增粗,陰毛、腋毛生長及聲音低沉,鬍鬚,最後出現遺精。
  • 北大教授建議錯齡入學,男孩若比女孩晚入學,發展會更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但是天使也是有差異的,有的天使是男性寶寶,有的天使是女性寶寶,男孩和女孩無論是在生理上還是發育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男孩一般比女孩說話都要晚一些,走路也是一樣。北大教授專門進行了相關研究,事實證明男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發育確實比女孩晚一點,強烈建議男孩和女孩錯齡入學,男孩如果比女孩入學晚,發展會更好。
  • 6歲孩子就出現第二性徵發育是一種病,請善待性早熟的孩子!
    看到這個題目,很痛心,以往很少被提及的兒童性早熟,現在在各大醫院的兒童內分泌門診中並不罕見:八九歲來月經、乳房發育過早的小女孩;十幾歲已經有鬍鬚的小男孩……對於孩子過早的發育,許多家長甚感焦慮和不知所措。
  • 班主任直言:不想把男孩「養廢」,最好6歲前教會他「三種能力」
    身邊有一位朋友在班主任的崗位上從事多年,之前與她討論孩子教育的話題,她根據多年的經驗表示,未來沒有什麼出息的孩子,身上都有著相同點。尤其是男孩子,本身就發育比女生緩慢,如果家長的教育手段出了錯,很可能會被「養廢」。她坦言,如果6歲之前,也就是升小學的最後一步中,孩子沒有掌握必需的3種能力,那麼孩子的性格很容易定性,難改變。
  • 心理學:身邊常見六大怪癖,第五個最恐怖,第六種最常見
    現實中其實也有許多人喜歡收藏異性貼身物品,有一個丈夫最喜歡是妻子戴假髮套,每次妻子戴上假髮套的時候就是她最有魅力的時候,有人曾經統計過,在他們婚姻生活中,妻子總共戴上72個假髮套。心理學家認為這是一種戀物癖,他們不是通過性接觸達到滿足目的,而是通過與異性穿戴或佩戴物品接觸而引起性衝動獲得滿足。
  • 囟門閉合過早和大腦發育的關係,三種結果,第三種影響大腦發育
    很多家長不知道嬰兒的囟門對寶寶的重要性,囟門閉合的早晚直接影響嬰兒大腦的發育,而日常生活中嬰兒囟門的狀態直接反應嬰兒身體的健康狀態。通過觀察寶寶囟門的變化,可以及早的發現一些疾病。嬰兒出生後,頭圍和大腦重量會快速的增加,1歲前,嬰兒大腦的重量和頭圍發育最快的階段,平均嬰兒的頭圍每個月要增長1-3釐米,而囟門就是為嬰兒大腦發育留下的空間,後囟門在嬰兒出生6-8周之後會閉合,前囟門會在1.5歲左右閉合。
  • 孩子滿3歲就要送幼兒園?育兒專家坦言:父母送錯了,娃遭罪受
    同事說他和孩子說話他也不怎麼理人,甚至經常哭著鬧著不想去幼兒園上學,看著孩子的情緒越來越不對,同事就去諮詢了育兒專家。育兒專家在詢問了具體情況後告訴同事說:「孩子之所以出現眾多問題,和過早的送進幼兒園有很大關係,建議讓孩子不要這麼早入學,最好再推遲一段時間去幼兒園」。
  • 廣州天使兒童醫院發育行為科——凝聚雄厚醫療實力
    (涵蓋學齡前、學齡兒童及青少年),廣州天使兒童醫院兒童發育行為科不僅提供權威有效、全方位、精準化、高品質、高療效的優質醫療診療服務,並定期邀請北上廣三甲名醫聯袂會診,共同研討兒童發育行為疾病,共享先進治療技術,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精準醫療服務。
  • 男孩突然拼命讀書竟是心理疾病,武漢專家說這種病常見,演員費雯麗...
    長江日報-長江網8月17日訊(記者毛茵)8月14日,一條點擊率近10萬的公眾號新聞引起關注:《14歲男孩突然拼命讀書,天天看世界名著!醫生:這是病》,文中稱「醫生發現,男孩是患上了雙相情感障礙」。(《14歲男孩突然拼命讀書,天天看世界名著!
  • 孩子有3種「討人嫌」行為,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家長不用管太緊
    不過,其實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孩子的很多「討人嫌」、「討人厭」的行為,都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正是因為大腦發育讓寶寶意識到有更好玩、更有趣、更好奇的事情,才會做出令父母頭疼的行為。孩子有3種「討人嫌」行為,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孩子頂嘴3歲左右,隨著孩子說話變得利索,不少家長會發現:「孩子會頂嘴了!」面對不想做的事、不認同的說法,總是會和父母辯一辯,甚至會大聲反駁父母,很沒禮貌。
  • 徵集200名行為發育障礙患兒免費義診,不可忽視孩子心理健康
    兒童青少年處於身心發育中的特殊時期,其心理健康尤其需要關注。我國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病率為16.6%,對於兒童青少年雖然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但據估計我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患病率約為8%~17%,保守估計17歲以下2億兒童青少年中,有超過3000萬人存在重度的心理健康障礙和心理疾病問題。作為最脆弱的人群之一,此次疫情可能會讓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嚴重。
  • 9月出生的孩子上學最吃虧?「不划算」的卻是這2個月,尤其男孩
    更容易被表揚 上學晚,孩子的心智發育更成熟,尤其是男孩,本身發育就比女孩晚,晚上一年學,還可能是一件好事,孩子心智成熟了,自我控制能力也更好一些,也就能更好的接受知識,更容易成為老師喜歡的學生,經常被表揚,也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 孕媽在孕期,這4種「胎動」暗示了孩子性格,佔第1種就要恭喜了
    一直到懷孕後期,差不多十六周的時候,孕媽這時候就會感覺到孩子的活動,甚至隨著孕期的增加,在肚皮上也是能夠清晰地觀察到。在孕期,這4種「胎動」可能暗示了孩子的性格:第一種: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拳打腳踢」;如果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經常「拳打腳踢」,就像在「練武術」一樣,動作浮動很大,甚至攪得媽媽都吃不好、睡不好,這種情況說明孩子很有活力。
  • 醫生:孩子猛長得警惕
    「6歲乳房發育,7歲半就來月經!」近日在市婦兒醫院內分泌門診,張建萍主任醫師碰到了從醫幾十年來年齡最小的一名真性性早熟伴月經初潮的患兒。女孩很可愛,醫者的心卻很痛:不治,孩子的最終身高難破1米5;治,預計身高也只能達到1米53或54,而且治療起碼要持續兩三年,每月開銷5000元打底,相當於一筆房貸。
  • 10歲男孩「毒打」母親:家長的這3種行為,無異於在養白眼狼
    那麼,看到這,有人會不禁產生疑問,那孩子的父親的在哪?接下來的答案估計會震驚不少網友,孩子的父親正是這段視頻的拍攝者,孩子的父親沒有選擇阻止孩子毆打母親,反而拍起了視頻,在一旁袖手旁觀。真的不知道拍攝這段視頻的父親到底懷著什麼樣的心態,竟然允許孩子有這種行為舉動,簡直令人髮指。
  • 兒童這些行為屬於心理疾病,再不知道就晚了!
    一、兒童最常見的心理疾病 兒童可能罹患以下心理疾病: 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患兒會恐懼某些事情或情境,並會出現與焦慮(緊張)有關的軀體症狀,例如心跳加速和出汗。 破壞性行為障礙:罹患此疾病的兒童往往違反規則,並且通常在有組織的環境(例如學校)中具有破壞性。
  • 北大教授忠告:男孩最佳入學年齡不是6歲,這個年齡入學會更好
    因為男孩發育相對女孩晚一些,在學習上會有更多的麻煩。談及男孩的入學年齡,北大教授吳必虎曾建議家長們,讓男孩7-8歲再進小學,對孩子的學習更有幫助。這是為什麼呢?鑑於男孩的發育水平普遍比女孩晚兩年,智力發育差異也比較大,最好晚一年入學對男孩的學習更好。
  • 兒科專家:3種水果煮給孩子吃,健脾胃、防積食,有助於茁壯成長
    孩子的年齡比較小,正處在長身體的事情,身體中的各個器官沒有完全發育好,一些重要組織的功能還不是特別的齊全,像脾胃、腸道等功能相對會比較弱,所以照顧不當很容易出現生病的情況。兒科專家:3種水果煮給孩子吃,健脾胃、防積食,有助於茁壯成長01水煮雪梨
  • 導致試管嬰兒胚胎停止發育的常見因素有哪些
    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胚胎停止發育的概率也在不斷的攀升,進而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育能力。那麼,導致胚胎停止發育的常見因素有哪些? 如宮腔粘連(Asherman症候群)、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疾病、宮頸機能不全等,這些均可影響宮腔內環境和子宮血供,從而影響胚胎著床和發育。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一種心理疾病!
    在發展心理學中,多動症根據症狀可以分為3種類型:第一種:主要表現為注意力缺乏。 這類孩子未必會顯得特別「多動 」,他們更突出的問題在「注意力」上,比較常見的表現有:很難專注於一件事,總是三心二意;不注意細節,會讓人覺得他很粗心;對別人說的話漫不經心,很難聽從指示完成任務。對於需要長時間專注力的事情都非常困難,很容易分心;容易丟東西,記性差,常常記不住事物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