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卡門》,臺灣版的結局更加感人

2021-01-09 肆號先生

1988年,香港電影出了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旺角卡門》,由兩大天王劉德華跟張學友領銜主演。

那時候的華仔正青春啊,帥得不行,連看過電影的一眾男人都為之心動。尤其是受了傷的阿華(劉德華飾演)戴著墨鏡坐大巴的樣子,真正的帥到掉渣。

阿華為什麼會受傷呢?原來小弟蒼蠅(張學友飾演)把Tony(萬梓良飾演)的車給砸了,當場被抓,阿華為了救蒼蠅,得罪了Tony。兄弟倆被堵在了店門口,打得那叫一個慘啊,蒼蠅哥還被嚇尿了,受了重傷的阿華也去了大嶼山找表妹阿娥(張曼玉飾演)。

好端端的蒼蠅為什麼要去砸Tony的車呢?

蒼蠅一直心高氣傲,想要出人頭地,可是時運不濟,一直沒有機會,做事衝動急躁的性格,連社團阿公都告誡阿華要好好看管蒼蠅,不然隨時都像綁了一顆定時炸彈在身邊。阿華隨後給蒼蠅找了一份小生意,讓他去賣魚丸,一直想做英雄的蒼蠅哪裡受得了這氣,可是礙不住老大阿華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先賣起了魚丸。某天出攤,與結下了梁子的Tony相遇,Tony在眾小弟面前當眾羞辱了蒼蠅哥,蒼蠅氣不過,於是事後砸了車。

Tony與蒼蠅結下了什麼梁子,要在眾小弟面前羞辱同門蒼蠅?

原來蒼蠅之前為了替弟弟擺婚宴酒席,向Tony借了高利貸,阿華替蒼蠅出頭擺平,讓Tony先緩一陣子,Tony不依,阿華跟蒼蠅兄弟倆綁架了Tony的金主,於是Tony氣不過,要找兄弟倆算帳,後來在社團阿公的出面下,擺平了這件事。

「高利貸事件」引發了阿華跟Tony的同門矛盾,於是有了前面Tony羞辱蒼蠅,然后蒼蠅砸車,在後阿華跟蒼蠅兄弟倆雙雙被堵,一個被嚇尿,一個受傷離開的事件。

阿公擺平高利貸事件的同時,要阿華跟Tony找些小弟,抽籤去殺害已經轉為汙點證人的黑幫人物。被嚇尿的蒼蠅,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狗熊,於是接了安家費,去刺殺目標人物。

去殺目標人物之前,蒼蠅找到了Tony,拿著槍當眾羞辱了Tony,一眾小弟見老大Tony沒有骨氣,紛紛離開。蒼蠅算是出了口惡氣,然後離開。

阿華聽說蒼蠅接了安家費,回來找到了蒼蠅,蒼蠅為了不連累老大,甩開了阿華獨自去殺目標人物。在警察局門口,蒼蠅掏出槍不斷的開槍,可惜目標人物未死,蒼蠅就已經倒在了警察的槍口下。隨後趕上的阿華目睹蒼蠅死去,衝上前替蒼蠅補了幾槍,目標人物就此死亡,而阿華也被警槍打中後腦,倒在了血潑中。

影片內地版結局就此結束,而臺灣版的結局阿華並未死亡,阿華被打中後腦勺,於是變得有點瘋癲。阿娥前來監獄探望,阿華緩緩的叫出一聲「阿娥」,隨後影片才結束。

小編個人是比較喜歡內地版結局,不過臺灣版結局確實更加感人。

曾經有人問華仔,為什麼你飾演的黑幫人物結局都是很慘?華仔說不想帶壞年輕人,於是自己飾演的黑幫人物都沒有一個好的結局。

大讚華仔。

相關焦點

  • 旺角卡門
    旺角卡門 旺角卡門 (1988)《旺角卡門》是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王家衛執導,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萬梓良主演。
  • 劉德華和李宗盛,《旺角卡門》和臺灣民歌
    雖然都叫《回到你身邊》,但粵語版和國語版兩張專輯,除了主打曲是一曲雙詞之外,其它的歌曲彼此間都毫無關係。國語版的《回到你身邊》,由臺灣「可登唱片」執行製作,創作人也是陳復明、鈕大可、曹俊鴻這些「可登唱片」的老闆或臺柱。
  • 《旺角卡門》:旺角藏不住卡門的杯子,但杯子終究碎了
    比如《春光乍洩》裡 「不如我們從頭來過」的何寶榮和黎耀輝,比如《阿飛正傳》裡「一分鐘的朋友」的旭仔和蘇麗珍,還有《旺角卡門》裡「我找到了那個杯子」的阿華與阿娥。《旺角卡門》是王家衛導演的第一部作品。劉德華說,我最喜歡的女人類型,可以說是《旺角卡門》裡的張曼玉。女人最大的魅力大概就是「我自風情萬種,與世無爭」。阿娥便是這樣的女子,她的風情萬種不是那種「大哥的女人」的類型化形象。她是淡淡的卻又偏偏能讓感覺到她是對自己的情感和內心有著確定想法的,她的內心有一股確定的力量,真實而率性,真摯而熱烈。
  • 王家衛縱談《旺角卡門》
    王家衛初入行,曾參與到新藝城《彩雲曲》的編劇工作,加入永佳之後認識了譚家明,構思了《最後勝利》及《我愛金龜婿》(後改由陳勳奇導演),戲開不成,兜兜轉轉,方才拍了第一部戲——《旺角卡門
  • 想當年|《旺角卡門》:玉容寂寞淚闌幹
    1988年6月9日,王家衛的長片處女作《旺角卡門》上映,距今已經三十年。這部作品已經透露了他作為獨立創作者較為成熟完整的審美觀和敘事觀。但王家衛後來為人津津樂道的意識流美學,是從第二部長片《阿飛正傳》才開始形成,而《旺角卡門》依然偏向傳統的線性敘事,並且這部電影比王家衛之後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更加通俗易懂、被市場所接受。
  • 劇情犯罪電影《旺角卡門》
    《旺角卡門》劇情簡介《旺角卡門》中阿華(劉德華)是黑社會的小領袖。
  • 不僅僅是因為王家衛的《旺角卡門》
    烏蠅哥這一名字最初來源於著名導演王家衛的《旺角卡門》,張學友更是因為烏蠅哥一角獲得最佳男配角獎,這足以說明學友哥塑造的烏蠅哥是多麼成功。《旺角卡門》講述的是劉德華和張學友兩位黑幫兄弟的悲情故事,兩人最後都逝世了。如果從角色設定來看,《旺角卡門》張學友的烏蠅哥比劉德華的阿華更加立體。
  • 《旺角卡門》幕後:劉德華自曝吻戲太用力,不慎將張曼玉門牙撞斷
    《旺角卡門》是王家衛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也是劉德華和張曼玉的首次合作。張曼玉是港姐出身,之前拍戲演的一直都是嘰嘰喳喳的小美女,雖然好看但沒有靈魂,直到接到「阿娥表妹」這個角色,才開啟了屬於自己的表演風格。
  • 【影】《旺角卡門》| As Tears Go By
    《旺角卡門》是王家衛的處女作,以當時香港最熱的黑幫片為敲門磚。黑幫影片和王家衛風格結合,讓《旺角卡門》成為了一部獨具特色的影片。
  • 《旺角卡門》中的愛情一定是阿娥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愛
    王家衛的處女座電影《旺角卡門》出於1988年,正如網友評論一樣「這是一部披著黑幫題材電影的外衣,實則內裡講的是青澀又悽美的愛情故事」這部香港經典電影由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主演,旺角卡門但說到黑幫題材,縱使烏蠅性格再衝動、做事總都撩個爛攤子在那裡,但他的大佬華哥都總能替他擺平,所以這部電影徹徹底底地也展現出了華哥對小弟烏蠅有情有義的兄弟情。
  • 墨鏡處女作 |《旺角卡門》幕後故事
    1988年6月9日,王家衛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香港公映,至今整整32周年。那一年,初出茅廬的王家衛還沒有戴上深邃的墨鏡;那一年,青澀年華的劉德華、張曼玉、張學友初遇銀幕。最重要的是,那一年,表情包界永遠不滅的神話——烏蠅哥誕生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那年旺角的卡門故事。
  • 墨鏡處女作 | 《旺角卡門》幕後故事
    1988年6月9日,王家衛導演處女作《旺角卡門》香港公映,至今整整32周年。
  • 《旺角卡門》——悲劇無可避免,所以這是宿命。
    死的時候他圓睜著眼,他的結局從一開始就是註定的。他是一個最不像大佬的大佬。27歲的劉德華(飾演阿華),27歲的張學友(飾演烏蠅),還有24歲的張曼玉(飾演阿蛾)在王家衛的鏡頭下,為我們呈現了一個隱藏在經濟繁榮下的真實的香港。
  • 電影中的香港|《旺角卡門》篇
    你也許沒有聽說過《旺角卡門》這部電影,但你一定看過這個表情包。這一廣為流傳的表情包,正是來自《旺角卡門》中的張學友,他在電影中飾演一個不成大器的黑社會跟班——烏蠅。這一角色幫助當時僅僅作為歌手出道三年,還是演藝新人的他,獲得了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
  • 劉德華張學友共同出演《旺角卡門》,女神張曼玉滿臉嬰兒肥
    《旺角卡門》集四大天王中劉德華、張學友兩位天王以及女神張曼玉等大牌主演,該片導演是圈內有名的大導演王家衛,《旺角卡門》也是王家衛導演拍的第一部作品。雖然《旺角卡門》這部電影是王家衛導演的處女作品,而故事內容主要圍繞,江湖黑幫英雄氣概題材為主題的電影,講述了黑道中很多事都身不由己,最後影片的結局也是有點悲慘,不過這部影片和王家衛其他作品來比較起來,《旺角卡門》在劇情和整體結構都顯得十分直接簡單,第一部作品就能獲得這樣的成功,王家衛導演離不開他自身的實力。
  • 《王家衛世界》4K修復全系列電影《旺角卡門》12月全美重映
    到場的觀眾作為全球首批觀看4K版《花樣年華》的幸運兒,不僅享受了影片的「全新」魅力,還收穫了一個特殊驚喜,一支來自導演王家衛的特別視頻,他在視頻中表示:「4K版《花樣年華》能在今年如此特別的環境中,最終和大家見面,非常難得,很感謝大家。希望大家能夠享受電影。」
  • 張學友發現自己被當成了表情包,解讀經典《旺角卡門》幕後故事
    《旺角卡門》是影之傑製作有限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拍攝《旺角卡門》時,劉德華的右手受傷。譚家明選擇前者,而王家衛則把第二個故事重新定義,《旺角卡門》就應運而生了。華仔帥氣、英武的形象與悲劇結局形成的強烈反差,以及王傑那首經典歌曲《忘了你忘了我》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該片是王家衛跳出潮流一鳴驚人之作。
  • 【南陽文學】 旺角卡門
    在我的文章裡,會提到一部名叫《旺角卡門
  • 《旺角卡門》:那時他們都還年輕
    #劉德華#之前演的電影從《暗戰》到《旺角卡門旺角卡門《旺角卡門》之前看過很多次我一直以為是別的導演的作品,而不是王家衛今天細細看來,才知道是墨鏡王的處女作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沒有成熟的技巧,沒有濃鬱的頹廢氣息,
  • 香港電影:旺角卡門
    華仔本有淡出江湖之意,但從良不成的烏蠅又衝動地強出頭,自願為黑幫老大去殺人。劉德華聞訊趕往阻止,卻已無法挽回悲劇。      這是王家衛自編自導的第一部犯罪片,為了搞好這部創作,王家衛曾與黑社會一些人交朋友,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後編導此片。影片取材雖通俗,但故事本身的「反寓意」使影片最終並不通俗,反有特殊的真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