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沙詩中的「若水」探究

2021-03-05 湛氏文化和發展
  弘 揚 傳 統 文 化,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 !

其一

駐屐花邊聽鳥音,青山何處想登臨。肩頭伊尹方能任,腳板鴟夷未了心。歷歷更宜觀往古,炎炎何敢羨於今。相逢杯酒喜共醉,相憶詩情還自深。

其二

高樓何處可逃名,說著衡山便有情。不住三年思乃舅,可無一字寄金陵。麻衣豈是無高論,若水還應作貴卿。他日五峰供我粥,不知誰是老門生。

——陳白沙《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

 

近日,湛國楠族長來信希望我探究一下「若水」這個名號,是湛若水三十歲已有還是四十歲才改的。筆者對湛若水的興趣主要在哲學上,對他的名號、軼事探究甚少。既然族長問我,就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曾改名為雨,後定名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甘泉都(今增城新塘)人,學者稱甘泉先生。

族長的疑問主要是湛若水的恩師陳白沙《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一詩上有「若水」這個名字。由於陳白沙去世的時候湛若水才35歲,而一般認為,「若水」這個名字是湛若水四十歲才改的。陳白沙寫給湛若水的信和詩,都是稱湛若水為湛雨。如果陳白沙詩中所說的若水不是湛若水,又是誰?對此,我們要先清楚這首詩是陳白沙在書信中寫給王弘的。從《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的內容看來,這首詩與湛若水並沒有什麼關係。王弘,字叔毅,明代南京廣洋衛人。弘治六年進士,曾任南京都察院御史。正德初,以論列劉瑾罪狀,黜為民。瑾誅,起廣東按察副使。嘉靖初年,群臣議大禮,弘不附名。弘治六年(1493年),王弘中進士這一年,陳白沙已經65歲。王弘中進士前是否已經認識陳白沙甚至跟隨陳白沙學習過,有待考證。另外,筆者發現陳白沙的好友莊昶也有一首寫給王叔毅的詩《答巴山王叔毅》。「麻衣豈是無高論,若水還應作貴卿」一句,其實說的是宋代明臣錢若水的故事。話說錢若水幼年聰悟超群,十歲就能寫文章,人稱其為神童。就在他十歲這一年的冬天,西嶽華山陳摶老祖東遊路過新安時遇見了錢若水,見他明目皓齒骨骼清奇,便說:「孺子神氣清秀,最好學道養生。如不然當是富貴之人,只是不能升遷太速,否則有損於壽。」可見,「麻衣」指麻衣道士,若水指錢若水。錢若水任廬州知府期間,清廉愛民,政績斐然,後將調離廬州到其他地方任職時,廬州百姓向朝廷聯名挽留他。為此,宋太祖特旨讓他繼續留任,併兼職殿中丞。後遷升司封員外郎,知洛州建昌郡,一直任職到72歲,卒於任上。陳白沙是明代心學先驅,學問極高,然而天意弄人,科舉落第官途不順,後一心教書育人。不過,作為老師,陳白沙還是希望學生努力提高學問,能夠做官為國家社稷貢獻力量;這首詩最後兩句,他還開玩笑說,自己年老以後供養他的不知道那位是老門生。無巧不成書,陳白沙的學派傳人、廣建書院宣傳陳白沙學說的學生,也名為「若水」!綜上所述,陳白沙詩中的「若水」指宋代名臣錢若水,與湛若水無關,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湛若水四十歲改名。後記:09年的時候,本人由於學識有限,並不能給湛國楠族長釋疑,今天終於找到正確答案,也算彌補一個遺憾。
註:版權所有,要轉載或使用本公眾號文章請先徵得本人授權;歡迎文化合作。

德不孤,必有鄰丨本人致力於傳播王湛共倡的大心學理念,現積累有多個宣傳平臺、學習內容、交流群、讀書會會員,歡迎有志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企業、組織或個人交流、合作。

文化復興,與你同行!

相關焦點

  • 均安故事 | 雪竹公與陳白沙
    為表彰他的高尚,陳白沙特賜他「雪竹」雅號,還聘請其時任京都國子監的名師吳與弼親書牌匾送給他。匾云:「水溼火燥,雲龍風虎,聖人既作,萬物鹹睹,海日混波,去天尺五,雪霜滿野,百草萎死。此君挺然,立我亭宇。物理自然,君子體之。」好一首四字句,把雪中翠竹超然物外的品格躍然紙上,可惜年深日久,那牌匾已不知散落何方了。
  • 李商隱《錦瑟》詩中的意象探究
    李商隱《錦瑟》詩中的意象探究王梟飛   《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也是他最不易講解的詩篇。作為晚唐一位經歷坎坷,風格獨特的詩人,李商隱以其詩歌中纖細婉轉的風格,深蘊藻麗的語言和豐富的意象聞名至今,李氏詩歌中朦朧模糊的唯美意象不僅為其詩作增添了獨特的藝術魅力,同時也增加理解的難度。
  • 楊慎:聞不若見,知不若行
    楊慎則認為「耳目之官,聰明攸寄;百度萬物,悉在見聞」,所以他主張「聞不若見」「知不若行」。 楊慎重視親身見聞和力行,認為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重要。當然楊慎並未否定間接經驗,他認為認識有其過程,感性經驗必須「會之於心」,才能超乎聲色,從現象深入本質。
  • 吳子敬談《水詩三百首》:「樂人思水」貫穿於詩集創作的靈魂
    他欣然接受,而且一發不可收,這些年來的水詩奇意迭現,佳句頻出,今經刪定,終成《水詩三百首》。「樂人思水」是郎連和先生提出的原創理念,也是貫穿《水詩三百首》的靈魂理念。老子 「上善若水」,推崇「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孔子「智者樂水」,水喻九徳:德、義、道、勇、法、正、察、志、善化。
  • 易錯23化學實驗評價與探究
    【設計方案】①為驗證「猜想(2)」,宜選擇如圖1中的裝置(填字母代號):。②該小組利用下圖裝置繼續進行「猜想(1)」的探究。A、C、F中盛澄清石灰水,B中盛濃NaOH溶液,D中裝鹼石灰(CaO、NaOH固體混合物),E中裝CuO粉末。①證明草酸晶體分解產物中有CO2的現象:;證明分解產物中有CO的現象:。
  • 跟隨怡麗絲爾,探究水玉光的秘密
    跟隨怡麗絲爾,探究水玉光的秘密 2017-11-10 11:26:41來源:OnlyLady女人志編輯:yangyixi 微涼且乾燥的秋風準時駕到,想必你的臉蛋兒也逃不開被乾燥、暗沉侵襲吧?此時,藉助膠原蛋白為肌膚重煥活力,絕對是當務之急!
  • 詩中的哲理,熠熠生輝
    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哲理詩而不露說理的痕跡。《觀書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淨,天光、雲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裡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 詩詞創作 || 詩中梅雪琳琅
    詞 裡 暗 香 紛 漫,詩 中 梅 雪 琳 琅。
  • 《離思》|若水三千,曾經滄海,卻不過是顧影自憐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當元稹為亡妻韋叢寫下千古悼亡詩《離思》的時候,不知他是否想過,曾將一片真心賦予他卻又被始亂終棄的雙文?雙文姓崔,是元稹母系一族親戚中的遠房表妹,也是元稹所著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中女主角崔鶯鶯的原型。元稹寄居於蒲州的時候,與雙文相戀,二人有過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然,這段感情持續的時間並不長,雙文終是被他拋棄。因而在《紅樓夢》中,曹雪芹也借林黛玉之口說:「雙文,誠為薄命人矣。」
  • 若讀詩,焉能不讀李白?
    在唐朝眾多優秀的詩人中,「詩仙」李白堪稱文學成就最高的一位,他的作品集《李太白集》也是唐詩作品中最令人矚目的一部。 中國有句古話叫「著作等身」,用在李白身上再恰當不過,在他六十一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創作的詩歌不計其數,無數佳作流傳千古。《李太白集》中收錄的不少名篇,如《靜夜思》等,家喻戶曉,連幼小的孩子都能背誦。
  • 北京十二中朗悅學校探究垃圾分類 培育環保衛士
    為促進孩子們養成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營造「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朗悅師生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近日,北京十二中朗悅學校開展五育並舉視域下的「垃圾分類」主題實踐活動探究匯報。活動現場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藝」起「繪」分類、垃圾無害化處理我先行、源頭減量實踐探究、做「綠色」擔當小主人等節目,涵蓋了美術、英語、化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據了解,學校將垃圾分類融入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並不斷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積極培養環保小衛士,穩步提高學生的價值體認、問題解決、創意物化的能力。
  • 人生若水,隨風潛行——無論順境逆境,坦然面對!
    人生若水,隨風潛行。逍遙於天地間,長存在空間裡,最安靜的是水,最強壯的也是水。它以累日之功,擊石穿巖,畫雲化雨。在喧囂中可以平靜,在平靜終可以淡然。於簡單處清澈,於複雜處滌蕩,在各種條件下我只是我,並不突出,也不為沉默而沉默。所以,炫耀的東西反而容易消逝,平淡的東西反而能夠長存。
  • 問詩尋草 | 謙謙君子「蘭若」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佚名《蘭若生春陽》    「蘭若生春陽」,此處「蘭」即蘭草,「若」就是杜若(又叫杜蘅)。古人常將蘭草和杜蘅比喻君子、賢人。《孔子家語》曰:「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謂窮困而改節。」 《楚辭・離騷》曰:「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神農本草經》將蘭草列為上品,性辛平,無毒,主利水道,殺蠱毒,闢不祥。
  • 中考化學滿分之路:吃透這6道例題,拿下中和反應實驗探究題
    ,氣泡很可能是CO2,便可找出氫氧化鈉變質的原因:NaOH與空氣中CO2反應生成碳酸鈉;(2)鎂和鹽酸反應會生成氯化鎂和氫氣;(3)向NaOH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鹽酸,振蕩後加入鎂條,若沒有明顯現象,可能是NaOH溶液與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或者稀鹽酸的量不足,氫氧化鈉有剩餘
  • 上善若水
    老子《道德經》中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李白這首詩設喻新奇巧妙,以水喻情,連綿不斷,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
    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 【注】此詩作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這年夏季,詩人應友人元演之邀,同來太原,意欲攀桂以求聞達,然而輾轉三晉,時歷數月,終未能得到實現抱負之機會,到了秋季便寫下了這首詩。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 上善若水 從善如流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尹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
  • 泛若不系之舟,心的境界即是詩的境界
    古往今來,很多詩人都會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繫舟。 ——李白《寄崔侍御》 身在宛溪,在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猶如一條斷了纜繩的小舟四處漂泊。
  • 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長
    2、上善若水: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決不淹沒你的優長;你低,我便湧來,決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動,我便隨行,決不撇下你的孤單;你靜,我便長守,決不打擾你的安寧;你熱,我便沸騰,決不妨礙你的熱情;你冷,我便凝固,決不漠視你的寒冷。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從眾。早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