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駐屐花邊聽鳥音,青山何處想登臨。肩頭伊尹方能任,腳板鴟夷未了心。歷歷更宜觀往古,炎炎何敢羨於今。相逢杯酒喜共醉,相憶詩情還自深。
其二
高樓何處可逃名,說著衡山便有情。不住三年思乃舅,可無一字寄金陵。麻衣豈是無高論,若水還應作貴卿。他日五峰供我粥,不知誰是老門生。
——陳白沙《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
近日,湛國楠族長來信希望我探究一下「若水」這個名號,是湛若水三十歲已有還是四十歲才改的。筆者對湛若水的興趣主要在哲學上,對他的名號、軼事探究甚少。既然族長問我,就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湛若水(1466-1560),初名露,曾改名為雨,後定名若水,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甘泉都(今增城新塘)人,學者稱甘泉先生。
族長的疑問主要是湛若水的恩師陳白沙《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一詩上有「若水」這個名字。由於陳白沙去世的時候湛若水才35歲,而一般認為,「若水」這個名字是湛若水四十歲才改的。陳白沙寫給湛若水的信和詩,都是稱湛若水為湛雨。如果陳白沙詩中所說的若水不是湛若水,又是誰?對此,我們要先清楚這首詩是陳白沙在書信中寫給王弘的。從《次韻王叔毅弘行人見寄二首》的內容看來,這首詩與湛若水並沒有什麼關係。王弘,字叔毅,明代南京廣洋衛人。弘治六年進士,曾任南京都察院御史。正德初,以論列劉瑾罪狀,黜為民。瑾誅,起廣東按察副使。嘉靖初年,群臣議大禮,弘不附名。弘治六年(1493年),王弘中進士這一年,陳白沙已經65歲。王弘中進士前是否已經認識陳白沙甚至跟隨陳白沙學習過,有待考證。另外,筆者發現陳白沙的好友莊昶也有一首寫給王叔毅的詩《答巴山王叔毅》。「麻衣豈是無高論,若水還應作貴卿」一句,其實說的是宋代明臣錢若水的故事。話說錢若水幼年聰悟超群,十歲就能寫文章,人稱其為神童。就在他十歲這一年的冬天,西嶽華山陳摶老祖東遊路過新安時遇見了錢若水,見他明目皓齒骨骼清奇,便說:「孺子神氣清秀,最好學道養生。如不然當是富貴之人,只是不能升遷太速,否則有損於壽。」可見,「麻衣」指麻衣道士,若水指錢若水。錢若水任廬州知府期間,清廉愛民,政績斐然,後將調離廬州到其他地方任職時,廬州百姓向朝廷聯名挽留他。為此,宋太祖特旨讓他繼續留任,併兼職殿中丞。後遷升司封員外郎,知洛州建昌郡,一直任職到72歲,卒於任上。陳白沙是明代心學先驅,學問極高,然而天意弄人,科舉落第官途不順,後一心教書育人。不過,作為老師,陳白沙還是希望學生努力提高學問,能夠做官為國家社稷貢獻力量;這首詩最後兩句,他還開玩笑說,自己年老以後供養他的不知道那位是老門生。無巧不成書,陳白沙的學派傳人、廣建書院宣傳陳白沙學說的學生,也名為「若水」!綜上所述,陳白沙詩中的「若水」指宋代名臣錢若水,與湛若水無關,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湛若水四十歲改名。後記:09年的時候,本人由於學識有限,並不能給湛國楠族長釋疑,今天終於找到正確答案,也算彌補一個遺憾。德不孤,必有鄰丨本人致力於傳播王湛共倡的大心學理念,現積累有多個宣傳平臺、學習內容、交流群、讀書會會員,歡迎有志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企業、組織或個人交流、合作。
文化復興,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