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若不系之舟,心的境界即是詩的境界

2021-01-17 騰訊網

何為不系之舟?一葉扁舟浮於江河湖海之間,無人棹使,無錨牽繫,隨風而動,隨浪而行。漫無目的,肆意飄搖。它是沒有束縛和纜繩捆綁的船,它是人在江湖漂泊不定的一生,它也是隨性而活,率真自我的生活方式。

古往今來,很多詩人都會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

宛溪霜夜聽猿愁,去國長如不繫舟。

——李白《寄崔侍御》

身在宛溪,在秋日寒霜之夜聽著猿啼,內心不盡的憂愁。離開家鄉時間太長,猶如一條斷了纜繩的小舟四處漂泊。

安能追逐人間事,萬裡身同不繫舟。

——魚玄機《暮春即事》

怎能去追逐人間瑣事,我要像不繫舟一樣,自由自在,隨風飄搖萬裡。

無情水任方圓器,不繫舟隨去住風。

—— 白居易《偶吟》

沒有情感的水,任由方形或圓形的器皿裝載而變換身形。沒有纜繩牽繫的小舟,隨著風吹的方向或走或停。

我似人間不繫舟,好風好月亦閒遊。

——陸遊《泛舟湖山間有感》

我像那人間的不系之舟,喜歡風,喜歡月,也喜歡隨處閒遊。

唐宋八大家裡的蘇氏兄弟,一個性格謹慎,一個性格灑脫,卻也都在各自的詩中用過不繫舟的意象。

浪跡常如不繫舟,地角天涯知自跳。

——蘇軾《老人行》

萬裡飄然不繫舟,酒壚一笑便相投。

——蘇轍《孫賓臾道人》

這兩兄弟當中,因為性格灑脫,詩情豪邁更為眾人所知的蘇東坡,除了《老人行》他在其他詩中也多次用到不繫舟的意象。

用舍俱無礙,飄然不繫舟。

——蘇軾《和陽行先?用鬱孤臺韻?》

飄然不繫舟,乘此無盡興。

——蘇軾《次韻趙景貺春思且懷吳越山水》

陸遊平生作詩九千多首,其中運用不繫舟的詩,也非一首,下面兩首讀來也頗有意境。

平日身如不繫舟,曾從楚尾客秦頭。

——陸遊《病退頗思遠遊信筆有作》

平生南地慣羈遊,放浪常同不繫舟。

——陸遊《暮秋遣興》

古今千年,融入不繫舟意象的詩句,可謂不勝枚舉。還有眾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詩人都有嘗試,這裡便不一一詳述了。

在這些有關不繫舟的詩句中,詩人往往會將自己與不繫舟等同起來,把自己比做不系之舟。想要表達一種無拘無束,不受世事牽累,在人潮事海中自由自在的人生態度。

為什麼那麼多的詩人都喜歡將不繫舟的意象融入自己的詩中呢?因為它不僅是一個生動立體的意象,一個美麗的畫面,還是一種高深玄奧的修行境界。

小船停在岸邊,被纜繩系在木樁上,無法前行。如同我們自己受世事牽絆,活在現有的人生軌跡,不得快意。

誰都想自由自在,但生活總是有太多的無奈。

想睡一個懶覺,可臨睡時,不得不調凌晨六點的鬧鐘。想吃一頓大餐,翻翻自己的口袋,又只能苦笑著去吃便當。想踏馬歌行,仗劍走天涯,回望家徒四壁,又只能去工地委曲求全,低頭搬磚。

每一個人都像被一條無形的纜繩束縛,系在原地不能動彈。明明心中有無限夢想,卻只能望洋興嘆。

不系之舟正是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心中對於夢想的共同意象。

在想解開命運枷鎖時,他們都默契地想到了同一事物——不系之舟。

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賈誼《鵩鳥賦》)

這條小舟沒有帆,沒有槳,沒有纜繩,甚至連人都沒有。它飄蕩在江河湖海,泛泛而遊。沒有目的,它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沒有歸途,它想停在哪裡就停在哪裡。風吹來它就走,浪推去它就搖。無心而動,有夢而行。

它朝迎萬裡晨光,夜沐三尺露霜。雲遮霧蓋,無有一絲彷徨,雨打風吹,鐫刻一身滄桑。

這正是莊子《逍遙遊》裡心無所待的境界。鯤鵬徙於南冥,水擊三千裡,扶搖九萬裡。化而為鯤,需借水而行;化而為鵬,需借風而飛。

而我一葉扁舟,無心無力,自在隨形。既無繩牽繫,又無人御使。隨走隨停,無窮逍遙。

這樣逍遙的意境,正是每一個不願受世俗牽絆詩人可望而不可求的人生理想。廟堂雖高,高處不勝寒。一朝行差踏錯,便是萬劫不復。江湖雖遠,遠方有佳人。遠離那些爾虞我詐,蠅營狗苟,自然會安樂無憂。

古人們正是在世事無常中感悟出了這些深刻道理,才會如此念念不忘不繫舟的意象。在各類詩篇中化身不繫舟,憧憬著自由愜意的生活。

我們從這些詩中也能感受到作者豪邁灑脫的人生態度,它會帶著我們同遊渭水,快意江湖。

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

一朝歸渭上,泛如不繫舟。

——白居易《適意》

作者:何風,喜歡詩詞駢賦。

相關焦點

  • 琴簫 | 巫娜《水影飄花》心如澄澈秋水,泛若不系之舟
    伴著陣陣細雨綿長,一股清涼之風輕輕襲來,秋天的韻腳已款款而至。宛如一位端莊典雅的女子,帶著嬌羞與韻致信步而來,驚擾了我的清夢,平添了幾多遐思。此時此刻,秋意濃夜闌人靜。張開雙臂,緊緊擁抱靜美的秋夜,敞開心扉,聆聽幽幽古琴的吟唱。這曲來自《水影飄花》的聲聲琴韻,恰如這秋夜的呢喃,清澈、沁心。
  • 金剛經中的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怎樣的解脫境界
    通過前兩章的學習,我們已經知道,只要通過不斷禪修,經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的修行,我們就能夠在生活中實現無所住而生起自己的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究竟是怎樣的狀態呢?今天我們就來領悟,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的解脫境界。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的心,已不是我們現有的心。確切地說,這時的心是我們的靈性。這樣的靈性,在每個人內心都一直存在,而且都是一樣的。只要去除了自己的分別心,就能完全顯露出來。它如晶瑩剔透的鑽石,能夠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覺照世間萬物。若心有住的住,是覺照的專注。
  • 張三丰登嶽陽樓學杜甫寫詩,通篇大氣磅礴,境界之高一般人達不到
    接下來的一首詩,也許會讓大家目瞪口呆,因為這首詩的目標是模仿甚至超越詩聖杜甫。這首水平直逼杜工部的詩,正是出自當年獨步武林的一代宗師張三丰之手。《登嶽陽樓用杜韻》作者:張三丰欲上君山頂,飛吟到北樓。一湖南北限,千裡水雲浮。沙外幾行雁,天邊數點舟。江河口蓄處,廣大不奔流。
  • 開悟是什麼境界?
    可嘆往年至今日,任運還同不繫舟。(拾得自笑詩)38 不是風幡不是心,迢迢一路絕追尋。白雲本自無遺蹟,飛落斷崖深更深。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   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 薦讀 | 人生三重境界
    《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眾生之所以在煩惱來臨的時候不能將其轉化為菩提就是因為迷誤,不識自心即是智慧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了啟人心智,洞見本性,所謂心生萬法,萬法也盡在心中。《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亦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 周濯街||上善若水的詩心境界 立足鄉土的赤子情懷——序《楚鳳凰》
    「星子」是想開我為詩集作序之先河麼?預告「再來打擾」的次日上午,手機彩鈴突然哈哈大笑起來:是「星子」請我為其詩集作序的電話。憐香惜玉之心人皆有之,「神話周」亦難免俗。她連連道謝,且很快發來了電子版。「如此信心滿滿,想必真的不錯?」
  • 詩人太缺乏寫詩三大境界,最後一重最重要
    《毛詩序》中也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的說法,即詩要表達人的志向、志趣和性情。故而,《文心雕龍》中記載:「詩者,持也,持人之性情」。他說:詩者,心之聲也,性情所流露者也,有性情而後詩真。即寫詩要寫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和感悟,不扭捏,不偽飾,要能活潑潑從心底流出。因此,袁宏道曾說:「詩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此亦為王和尚所謂之「志趣」。詩是人內心之真切感發,但並未感發即為詩。
  • 董元奔:意象美·境界美·哲思美——江月為什麼引人入勝
    文/董元奔【按】本文半年前已公開發表,這裡系作者轉發。正文插圖系後加。我想,那是因為江月有意象的美,境界的美,哲思的美。江月的意象之美包括生活意象的形態各異,藝術意象的形態各異;江月的境界之美包括生活境界的遼闊與深邃,藝術意境的遼闊與深邃;江月的哲思之美則包括形而下的人生之悟和形而上的宇宙之惑。
  • 擇天記境界分為幾層?陳長生最後達到什麼境界?徐有容什麼境界(2)
    徐有容目前的修為明顯就是比長生高,她本於聖女峰閉關靜修,衝擊神聖領域,因商行舟的陰謀被迫出關。後到白帝城幫助陳長生,一起返回京都。那聖后目前到達什麼境界了呢?據說天海聖后到達神隱之境,強行墮境只為替陳長生逆天改命,最後和教宗、商行舟還有陳氏皇族餘黨大戰,被汗青以霜餘神槍偷襲,現已回歸星海中。
  • 「承天府文化,潤人文境界」——記泡桐樹小學境界分校2017秋開學典禮
    蜀都之千古風流,今天依然在一一上演。看一章蠶叢及魚鳧,可知開拓之艱,聽一段杜鵑啼血,便知痴心古今不改。親愛的孩子們,傳承天府文化,還在今日少年!傳承天府文化,在我境界少年!詩仙李白讚頌的「九天開出一成都」的鬼斧神工之美,杜甫景仰的三國文化裡丞相祠堂的千秋忠義,四川大才子蘇軾的吟誦讓你似乎能聞到古蜀國的香馨。 「天府文化古詩吟誦,從璀璨詩歌中詮釋文脈詩香的天府文化,帶給境界校園一幕幕人文薈萃的蜀都賦。
  • 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情中自有禪,情的最高境界即是佛法的最高境界。不管外界多麼紛繁嘈雜,心內始終平靜如砥,愛情始終明澈 出自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情詩。如此美妙的文字在耳邊婉轉的聲音中流淌。想那時,他在布達拉宮空蕩的寢宮裡,背對著陽光,寫下它們時,是何等憂傷和無奈,兩全終是奢望。被稱為活佛的,也不過是個人。
  • 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
    禪宗提倡,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有些世人非常迷惑,一方面在追求般若,另一方面心中雖然執著於空,卻不能認識真正的空。而真正的禪者,從來都是閒適自在,心無掛礙。下面介紹宋代高僧的一首禪詩,境界開闊,造語精工,更富有禪理。
  • 康有為的一首詩,起句就境界開闊,最後14字更讓境界全出
    下面介紹康有為的一首詩,起句就境界開闊,最後14字更讓境界全出。過昌平城望居庸關作者:康有為城堞逶迤萬柳紅, 西山岧嵽霽明虹。雲垂大野鷹盤勢, 地展平原駿走風。康有為於清代光緒14年夏季,赴北京應順天鄉試,當時內憂外患,詩人也正在醞釀變法大計,這首紀遊之作就創作於這個時期。居庸關在北京昌平縣西北,是萬裡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在作者筆下,也變成了抒發情感的藝術載體。全詩描繪了居庸關的景象,詩人極目遠望,句句切合題目中的一個「望」字。
  • 《大乘起信論》|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
    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 禪宗十境界
    詩的意思很明了,在此不再複述。暫且談一下著語大義。心牛從來就沒有失去,哪裡用得著去追尋?由於缺乏自覺以致與心牛疏遠,在塵世的迷亂中心牛逐漸被淹沒。離本來的自我愈來愈遠,前路參差峻峨。於是得失之心愈盛,是非之爭更烈。二、見跡:依經解義 閱教知蹤
  • 程大利: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境界和欣賞
    老子《道德經》開篇即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眾妙」也包括藝術的話,那麼這個「玄」就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從中國古典哲學這個源頭看一看中國畫的最初道理。《易·系》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關於道與器,宋代的朱熹解釋為: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器是形跡,事事物物都有個形跡。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達摩血脈論》中有云:「即心是佛,亦復如是。」從禪宗的初祖達摩大師開始,就教導人們,不要心外求佛,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就因『心即是佛』的因緣,所以,中國的禪宗的法門,大多以自心上下功夫為主。
  • 元稹的這首詩,僅用開篇的十四字,就寫出了悼亡詩一種絕美的境界
    一位唐朝有名的多情才子,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詞,這兩者之間似乎在感情上不存在任何交集,但是在邏輯與現實歷史中,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位多情的才子就是元稹。自從誕生以來,究竟在千百年之間打動過多少相愛的戀人,我們自是無法統計,但我們知道,現在的人依舊為這兩句真摯的詩而感動著滄海之水,豐盈清深;巫山之雲,繾綣多情。在這首詩中,元稹運用「索物以託情」的比興手法,讚美了夫妻兩人之間的恩愛,表達了對韋叢的忠貞與懷念之情。
  • 唐人送別詩的五重境界,詩仙李白僅列第二,還有三人在他前面
    送別詩是唐詩中十分常見的一種類型。在那個以詩為樂的年代,文人之間作別,總要吟詩作賦一番,所以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送別之作。同樣是依依不捨,李白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故稱之為第二重境界。第三重境界——淡然之境代表作:送別王維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