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 | 人生三重境界

2021-02-14 世界大同觀
說到《六祖壇經》大家都很熟悉,有敦煌本、惠昕本、曹溪原本和宗寶本四個版本,雖然內容稍有差異,但是主旨基本相同。作為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稱為經的祖師語錄集,《六祖壇經》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意義。翻開《壇經》,其中精美絕倫的語言、生動活潑的譬喻、玄妙深奧的機鋒、心領神會的對話……無一不讓我們為之嘆美、折服。縱觀慧能大師的一生,為求佛道,歷盡艱辛。磨坊八月舂米。接法之後,又於獵人隊裡隱居生活十五年,食肉邊菜,韜光養晦,歷經了身心的磨鍊與煎熬,最終機緣成熟大展宗風。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禪宗的這三重境界雖然看似簡單,大家也耳熟能詳,但是文字背後的深義卻不那麼簡單。下面就讓末學試著與大家一起在《六祖壇經》中參悟這人生三重境界在我們生命中的真實體現。先說人生的第一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人們之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因為僅僅是通過現象看現象,而沒有洞察到事物的本質。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裡面說:「由離法性外,無別有諸法,煩惱即菩提。」可是我們在生活中真的遇到煩惱了,那麼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煩惱的時候儘是痛苦而沒有菩提的影子。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般若智慧。《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眾生之所以在煩惱來臨的時候不能將其轉化為菩提就是因為迷誤,不識自心即是智慧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就是為了啟人心智,洞見本性,所謂心生萬法,萬法也盡在心中。《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亦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我們之所以悟不出這些就是因為我們般若智慧不夠,看問題僅僅停留在現象本身。佛之所以了悟,是因為般若圓滿。提到般若,末學想問在座的居士一個小問題,釋迦摩尼佛的母親是誰?有人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當然是摩耶夫人,也有人說應該是摩訶波闍波提。其實,這兩種答案都不對。摩耶夫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太子的母親,摩訶波闍波提是悉達多太子的姨母,也是他的養母。而釋迦牟尼佛真正的母親是般若,因為要成佛,必須證悟般若,有了般若才能成佛。所以,經典裡講:「般若者,三世諸佛之母。」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山河大地,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古德云:「青青翠竹儘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說到般若也許有人會問,般若不是不可言說的嗎?怎麼《壇經》裡還會專門有一品是<般若品>呢?其實是這樣的,般若有三種: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觀照般若;第三實相般若。文字雖不是般若,但是一種方便,猶如舟筏,觀照是種實踐,猶如駕駛。證得實相般若,就如同駕駛著舟筏到達了智慧的彼岸,離言說,絕文字,圓明寂照,不生不滅。說到這,也許有人又會有疑問了,既然般若是離言絕句的,禪宗也號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那麼為什麼禪宗又留下那麼多的祖師語錄呢?其實,這就涉及到禪與教的關係了。所謂「在心為禪,出口為教」,也就是說,心中悟入了佛法,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那就是禪;如果講出來,寫成文字了,這就是教。禪宗雖然不立文字,但是也不離文字,不住文字,不舍文字。《壇經》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過去的祖師們棒喝、腳踢、舉拂子、揚眉瞬目、舉手投足,這些形體語言,體態的文字。無非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法門,如同指月之手。沒有般若這隻手,一般眾生是很難自己找到月亮的。所以沒有般若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說完人生第一重境界,再講講人生第二境。想要達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境界應該怎麼做呢?剛剛說了,之所以我們不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是因為智慧不具足,那麼智慧從何而來呢?有人說從禪定中來。那麼什麼是禪定?如何修習禪定呢?很多人一說到禪定,就想到打坐。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一起看看《六祖壇經》裡面的一段對話。當時有位官員,姓薛名簡,就曾問過六祖慧能大師,他說:「現在京城參禪的大德們都說,我們要覺悟,必須要坐禪習定。請問大師,您有什麼高見?」六祖大師用了短短的八個字,兩句話,回答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這句話非常重要。慧能大師告訴我們,禪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為什麼呢?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這就告訴我們,參禪不一定非要打坐,禪不在坐臥,而要用心體會,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心裡一悟,宇宙、世界自然會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光。我們只要守住自心,行住坐臥不廢其功,這樣天長日久,功夫純熟,自然可以明心見性。本自具有的佛性,不但無所不在,無所不遍,而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有一則公案,唐朝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問歸宗智常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須彌山容納芥子,是無有疑問的。可是小小的芥子,怎麼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個是否妄言妄談呢?」智常禪師輕輕一笑,轉而問道:「聽說你讀過萬卷書籍,不知道是真是假?」李渤說:「當然是真的!」智常禪師問李渤:「你腦袋子只有一個椰子的大小,你所讀過的萬卷書籍現在都安放在何處呢?」李渤聽後當下大悟。李渤被事物大小所迷,不能悟入中道實相,其實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參禪修慧,悟入了中道,那麼自然就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質,而不會被其表象所欺惑,故而可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也不是水。」這就進入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慧能大師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誒?」就是對第二重境界最好的寫照。慧能大師沒有在第二重境界過多停留,而是很快就進入了第三重境界。他在聽聞五祖大師為其講授《金剛經》而大徹大悟後感嘆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告訴慧能大師:「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學習佛法就是要找回自己清淨無染,不生不滅,本來具足的自性。這第三重境界就是一種任運的境界,所謂「任運」即隨順諸法自然而運作,不假人力造作之義。這種任運的境界是以菩提心做基礎的。不僅不住生死,而且不住涅槃。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輪迴生死;所謂不住涅盤,就是要有慈悲之心,常住娑婆,救度眾生。這是悲智雙運的中道實相境界。《寶積經》云:「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一般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黃檗禪師開田種菜,石霜禪師磨麥、篩米,臨濟禪師栽松、鋤地,雪峰禪師砍柴、擔水,這些都是禪,禪離不開生活。一旦進入了第三重境界,那麼就時時處在定中,不修亦修。就像慧能大師告訴惠明的那樣:「不思善,不思惡,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也許有人又會問了:佛法不是要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嗎?慧能大師怎麼會讓我們不思善惡呢?舉個例子來說,月亮被烏雲遮住了半邊,黑暗的半邊不是月亮,明亮的半邊同樣不是完整的月亮,都非本來面目。無遮無礙一輪孤懸,任其風雲往來,才是月亮的本來面目其實進入第三重境界後不是讓我們沒有是非觀,而是洞察了事物本質後仍然順著法度規律去行持。六祖大師在《無相頌》中說到:「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要體現恩的準則,就要孝順父母。要體現義的準則,就要泯除上下尊卑的分別。不過這些說起來簡單,真正落到實處卻很困難。給大家講個故事,過去有個人非常孝順他的老父親,也信佛很多年。他老父親去世後他就請高僧來為父親念經。他問大師做這場法會需要多少銀子?大師說需要十兩銀子。這個人就說您能不能給我打八折?大師慈悲,說:「那好吧。」大師念完經,回向道:「佛祖保佑,願老人家往生東方極樂世界。」結果孝子一聽不幹了,人死之後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為什麼要往生東方極樂世界啊?是不是念錯了?大師藉機點化他,說:「你有所不知,往生西方需要十兩銀子,你打八折我只能送他到東方了。」孝子說那不行,我這麼孝順,怎麼能因二兩銀子讓他老人家去錯了方向?於是補了二兩銀子,大師繼續回向:「佛祖保佑,保佑老人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下念對了。孝子剛要高興,只見他老父親一骨碌從棺材裡坐起來了,指著孝子破口大罵:「你這個不孝的東西,為了省二兩銀子,害得你老子我一會兒往東,一會兒往西。」這是個笑話,故事中的高僧不是計較二兩銀子,而是藉機點化孝子。故事中的孝子很愚昧,嘴上掛著孝順,掛著修行,真正遇到問題了卻做不到。通過這個小故事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佛法真正實踐起來很難。我們這個世界充滿著煩惱、憂鬱、壓力、苦悶,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就是要在煩惱之中,讓我們覺悟的菩提之花綻放。我們要養成菩提智慧,終究是離不開自己內心的。惠能大師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我們的菩提自性本來具足一切般若智慧,只是上面沾染了許多塵垢,所以不能熠熠生輝。通過不斷的修行,哪天塵垢除盡,心體無滯,自然就能體悟桶底脫落、撞破虛空、來去自由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了。如果人人都能夠「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那麼我們整個世界就會處於一片清靜與和諧之中了。以上就是《六祖壇經》中總結出的人生三境。其實第一重境界也可以看做是身心迷茫的凡夫境界;第二重境界是通過修證,具備了一定的智慧,悟透本來的賢者境界;第三重境界就是具備勝義菩提心,悲智雙運不舍世俗的聖者境界。夏天,秋天,靜靜交接;過去、未來,輕輕重疊。時光,就這樣,在兜兜轉轉間一去不返。不知不覺中,諸位就跟末學一起體驗了《六祖壇經》中的人生三境。合上卷本,我們仿佛仍能夠感受到慧能大師的那種睿智灑脫。古德云:「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裡無雲萬裡天」,如果我們能夠識破自心,則如同仰天望月,不管水如何波瀾,月亮都一樣明澈。除卻烏雲,則自然清淨無為,和諧無礙。最後,末學用《壇經·咐囑品》中慧能大師的一個偈子供養大家作為今天的結束:「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阿彌陀佛,謝謝大家!

備註:本文為中國佛學院2011級學僧德光法師在2014年全國講經決賽中講稿,德光法師在比賽中獲得最高殊榮——金蓮花一等獎。文章中,法師慧心法語,寓理於事,將《六祖壇經》中所蘊含的的人生境界娓娓道來……

相關焦點

  • 宋代禪師總結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在《指月錄·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中提出參禪的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不光修行,人生也是如此。
  • 90歲老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在他們的話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從而教會自己如何去面對接下來的路,畢竟還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走。 鄰居家90歲的老人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所有經歷都顯得那麼傳奇而又平淡,忘年交的我總喜歡去討教一些人生經驗,最近他總是提起一個概念: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 六才子書:人生六重境界!
    而細琢磨這份包含古典小說、古詩和先秦諸子的名單,會發現六部書從境界的高度講,是有層次的,而且直接指向著人生。這「六才子書」,正是人生的六重境界。 一、「市井」境界讀《西廂記》,做深情人 三、「家國」境界讀《杜工部集》,悲天憫人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讀《資治通鑑》應達到三重境界
    遼寧日報:今天我們該以什麼視角讀《資治通鑑》?  張國剛:《資治通鑑》作為一部信史,司馬光在1000多年前的具體結論未必都有價值,但歷史本身展現的知識和經驗,是我們至今仍然需要的。毛澤東一遍遍地讀《資治通鑑》,不僅僅是為了解史實,也是從中體會其歷史經驗。王夫之說讀史的目的有三:「自淑、誨人、知道而樂」。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
  • 讀書的3重境界,讓讀書變得簡單有趣
    在講讀書的三重境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什麼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做好自媒體的「三重境界」,學會了「扶搖而上」
    導讀:何為「境界」? 所謂境界,就是一個人建立在自己:出身、履歷、閱歷、學問、品德基礎之上的一種人生意義的追求。 沒有任何藉口,堅持學習,自我迭代,大家好,我是小撒,今天來和大家聊聊做好自媒體的「三重境界」,學會了在自媒體營銷過程中,你就可以一路「扶搖而上」,風雨無阻。
  • 電影《三個傻瓜》,揭示學習的三重境界,你屬於哪一種?
    影片由拉庫馬.希拉尼執導,阿米爾·汗主演,這部教育類的影片豆瓣評分高達9.2分,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和蘭徹在大學期間和工作後的人生中經歷的有趣故事。人生目標由誰來決定,該如何規劃?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才是真正的幸福?總之,電影《三個傻瓜》寓教於樂,講述的雖然是印度故事,但提出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教育問題。
  • 莊子的三條「魚」,人生的三重境界
    在他的著作中,魚出現的次數非常之多,其中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條,可謂充滿了莊子式智慧,在這3條「魚」中,體現了3種人生的境界,不知道你更認可其中的哪一種?這條魚是莊子的故事裡最有名的一條了,出自《莊子》的第一篇《逍遙遊》,裡面對於這條魚是這麼描寫的: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34;此第一境也。&34;此第二境也。&34;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後續人們將王國維的學習三境界引申至人生的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立志堅定,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堅守不悔,為第二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得到,為第三境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守、得。
  • 《度心術》短短三句話,講透「馭人之道」的三重境界,早懂早受益
    人謀智慧《度心術》,讀懂的人嘆為「天書」,沒讀懂的人罵為「廢紙」,短短三句話,講透「馭人之道」的三重境界,早懂早受益!書有好壞之分嗎?很多人讀《度心術》,被裡面的話所折服,甚至嘆此書為「天書」,而有些人認為此書沒有用,甚至罵只是一些「廢紙」而已,無論哪種,只要對我們有用,我覺得這樣的書都值得去讀一讀!在《度心術》中,堪稱句句經典,字字珠璣,裡面三句話說透了「馭人之道」的三重境界,大家早懂早受益!
  • 喝精釀啤酒的三重境界,你到了第幾重?
    高巖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工專業,後來去美國讀碩士。在那裡他接觸了美國的Craft Beer(手工啤酒)概念,然後將這個概念帶到中國,並和朋友們在聊天時侃出了一個漢語詞彙——精釀啤酒。高巖釀造的嬰兒肥系列啤酒因為這個詞彙誕生的偶然性,所以至今它都是個內涵、外延都不確定的概念。
  • 《活著》中三句話,寫透人生三重境界,看懂才算沒白活
    作者:洞見·許朝暮‍來源:洞見(ID:DJ00123987)聽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已經體會過命運的無常
  • 「書香什法」讀書分享會|院長薦書我來讀——優秀讀書筆記選登(三)
    「書香什法」讀書分享會|院長薦書我來讀——優秀讀書筆記選登(三) 2020-06-26 04: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不要碧蓮的三重境界
    暗黑君不才,試將「不要碧蓮」粗略分成三個境界。一般境界:阿Q:「現在的世界不成話,兒子打老子。」「我們先前比你闊多了,你算什麼東西。」高級境界:雷公大師:如果我真用內力,可能就會出人命。馬大師:喂,妖妖靈麼,這裡有人要打我。
  • 愛有三重境界,你修煉到第幾重了?
    愛有三重境界,最低的是自私的愛,最高的是無私的愛。 每個人都需要從自私的愛裡分離出去,讓愛得到升華,愛自己也要愛對方,將自己融入到共同生活中,從而能修煉到相互的愛。 相互的愛是彼此真正付出,兩情相悅共同經營,沒有貪婪索取,也沒有一昧付出,始終處於和諧狀態,這樣的愛才能持久。
  • 賞美文丨人生三境界 作者:池莉 誦讀:王卉
    人生有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瑕,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了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隨著年齡漸長,經歷的世事漸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這個世界問題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經常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無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難行,好人無好報,惡人活千年。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4句,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對於人生境界的感悟,從古至今都有不同的理解。如今,大多數人比較認同中國哲學家馮友蘭所說:"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等級。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這是從境界的分類而言談的,但是我覺得,關於人生的境界,沒有誰能比古人蘇軾還說得清,他在彌留之際為兒子寫的一首《廬山煙雨》,短短28字內,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廬山煙雨》北宋·蘇軾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