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錯幾步?佛曰:「如果抱怨成習慣,心靈就像上了枷鎖,沒有一刻解脫。唯有放下抱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在與幸福。」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明知錯了,還不知悔改,一直錯下去,那就沒救了。
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父母的教誨是在針對自己。即便把父母氣得死去活來,心中也不會有半點悔意。如果得到了及時糾正,尚能成才,反之,則百害而無一益。
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經歷了叛逆,又為人父母,很多時候總是會感到莫名的難過。有對父母的愧疚,有對未來的迷惘,也有對子女的憂慮,種種情節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難過迷惘的時候,總喜歡一個人找一個角落去靜靜,或者找一位老者用心傾聽他們的尊尊教誨。在他們的話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從而教會自己如何去面對接下來的路,畢竟還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走。
鄰居家90歲的老人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所有經歷都顯得那麼傳奇而又平淡,忘年交的我總喜歡去討教一些人生經驗,最近他總是提起一個概念: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1、體諒父母
《孝經》中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求生的技能也是父母教的,衣食住行也是父母提供的。換言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父母都是無條件地提供,還付出了無價的愛。
但孩子稍微長大之後,就出現了叛逆,若不加以遏制,很多人都會做出悔恨終生的事情。當失去父母之後,方才感到生活之不易,父母之不易。這些苦只有自己經歷了之後才能真正領會,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也是至高無上的。
人生中的第一個境界便是:體諒父母。這四個字看似簡單,要真正做起來卻困難重重。社會中誕生出來的啃老族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父母給予的是天經地義的,一旦有一天這種給予的方式改變了,或者是斷流了,他們的生活會一團糟,而且十分記恨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談何體諒?
懂得體諒父母,感恩父母,這是成熟的表現,更是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的前提。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轉變,在古人眼中,這是一個子女必備的品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百善之始。能夠做到這一步,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算是達到了。
2、體諒自己
對父母要盡孝道,對自己要善待,也可以理解為「體諒自己」。很多人有一個理念,那就是對自己要狠一點,年輕的時候不去拼搏,更待何時?這明顯就是心靈毒雞湯喝得太多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去打拼固然是好事,但沒必要對自己那麼狠,畢竟身體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
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實現理想的基礎,如果身體累垮了,還談何理想?又談何家庭幸福?在奮鬥的路上,多體諒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勞逸結合的空間,才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要學會體諒自己,苦了累了的時候,自己都不體諒,難道還要奢望別人主動來慰藉嗎?很顯然,選擇前者效果更佳。
懂得體諒別人,是高級的修養;懂得體諒自己,更是一種難得的修為。體諒別人太容易,只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然而體諒自己卻太難,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這個坎兒邁不過去,註定會碌碌無為。
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學會體諒自己。人生路上充滿坎坷,正確認識自己並善待自己,活出不一樣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璀璨奪目。
3、體諒孩子
人這一生總是在重複,出生以後學會了叫爸爸媽媽,跟隨父母學會了生活,父母慢慢老去以後,要接受他們永遠離去的殘酷。然後,我們又重複父母的一生,生兒育女,兒女又看著我們離去,周而復始。
很多人都感嘆自己這一生算是白忙活了,什麼事情也沒幹成。所以,就把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強加到孩子們的身上,希望他們更加優秀,不僅要完成自己未盡之心願,還要出人頭地,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吧。
不斷的報各種課外輔導班,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夠優秀,一個年僅六歲的孩子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凌晨時分最後說了一句:「媽媽,我實在太累了,我休息一分鐘吧」。沒想到,這一趴下去,就再也沒能起來。
這個事情已經眾人皆知了,除了心酸與心痛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有些父母總是把過大的希望強加到孩子身上,並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孩子好。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請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吧。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體諒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到了工作乃至成家立業,作為父母的我們,應當多多體諒孩子們。結婚生子之後,面臨著房貸車貸,孩子的撫養等等。生活壓力十分巨大,如果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每天接送一下孫子孫女上下學,其實也是可以的。
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才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啊,總是那麼似曾相識,既然我們已經經歷了那麼多,何苦又要在某些時候去難為孩子們呢?特別是婆媳關係,聰明的老人總是會妥善處理好,一家人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結語
90歲老人的一席話,可謂勝讀十年書。所謂的三重境界,其實就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三個時間段,從孩子到父母,再到三世同堂其樂融融,這一過程看似簡單,要真正做到「體諒」二字,卻顯得那麼遙不可及。
如果能夠做到體諒孩子,不僅自己能夠放寬心,還能給孩子們起到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這樣的家庭不幸福和睦,那都很難。
參考資料:《孝經》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