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歲老人說: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2020-12-24 騰訊網

漫漫人生路,誰又能保證自己不會錯幾步?佛曰:「如果抱怨成習慣,心靈就像上了枷鎖,沒有一刻解脫。唯有放下抱怨,才能體會到生命的自在與幸福。」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怕的是,明知錯了,還不知悔改,一直錯下去,那就沒救了。

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父母的教誨是在針對自己。即便把父母氣得死去活來,心中也不會有半點悔意。如果得到了及時糾正,尚能成才,反之,則百害而無一益。

不知不覺中,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經歷了叛逆,又為人父母,很多時候總是會感到莫名的難過。有對父母的愧疚,有對未來的迷惘,也有對子女的憂慮,種種情節交織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

難過迷惘的時候,總喜歡一個人找一個角落去靜靜,或者找一位老者用心傾聽他們的尊尊教誨。在他們的話語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諦,從而教會自己如何去面對接下來的路,畢竟還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去走。

鄰居家90歲的老人是一個很有故事的人,他的所有經歷都顯得那麼傳奇而又平淡,忘年交的我總喜歡去討教一些人生經驗,最近他總是提起一個概念:人生有「三重境界」,若達到第三重,則家庭和睦。

1、體諒父母

《孝經》中說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的,我們求生的技能也是父母教的,衣食住行也是父母提供的。換言之,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所需要的一切,父母都是無條件地提供,還付出了無價的愛。

但孩子稍微長大之後,就出現了叛逆,若不加以遏制,很多人都會做出悔恨終生的事情。當失去父母之後,方才感到生活之不易,父母之不易。這些苦只有自己經歷了之後才能真正領會,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也是至高無上的。

人生中的第一個境界便是:體諒父母。這四個字看似簡單,要真正做起來卻困難重重。社會中誕生出來的啃老族是很難理解的,他們認為父母給予的是天經地義的,一旦有一天這種給予的方式改變了,或者是斷流了,他們的生活會一團糟,而且十分記恨自己的父母,這樣的人,談何體諒?

懂得體諒父母,感恩父母,這是成熟的表現,更是成為一個有涵養的人的前提。不要小看這一個小小的轉變,在古人眼中,這是一個子女必備的品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百善之始。能夠做到這一步,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算是達到了。

2、體諒自己

對父母要盡孝道,對自己要善待,也可以理解為「體諒自己」。很多人有一個理念,那就是對自己要狠一點,年輕的時候不去拼搏,更待何時?這明顯就是心靈毒雞湯喝得太多了,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去打拼固然是好事,但沒必要對自己那麼狠,畢竟身體是自己的,也是家人的。

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實現理想的基礎,如果身體累垮了,還談何理想?又談何家庭幸福?在奮鬥的路上,多體諒自己,安慰自己,給自己勞逸結合的空間,才是最合理的生活方式。

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要學會體諒自己,苦了累了的時候,自己都不體諒,難道還要奢望別人主動來慰藉嗎?很顯然,選擇前者效果更佳。

懂得體諒別人,是高級的修養;懂得體諒自己,更是一種難得的修為。體諒別人太容易,只需要換一個角度去看問題。然而體諒自己卻太難,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這個坎兒邁不過去,註定會碌碌無為。

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學會體諒自己。人生路上充滿坎坷,正確認識自己並善待自己,活出不一樣的人生,那才是真正的璀璨奪目。

3、體諒孩子

人這一生總是在重複,出生以後學會了叫爸爸媽媽,跟隨父母學會了生活,父母慢慢老去以後,要接受他們永遠離去的殘酷。然後,我們又重複父母的一生,生兒育女,兒女又看著我們離去,周而復始。

很多人都感嘆自己這一生算是白忙活了,什麼事情也沒幹成。所以,就把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情強加到孩子們的身上,希望他們更加優秀,不僅要完成自己未盡之心願,還要出人頭地,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這就是所謂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吧。

不斷的報各種課外輔導班,不停地抱怨孩子不夠優秀,一個年僅六歲的孩子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凌晨時分最後說了一句:「媽媽,我實在太累了,我休息一分鐘吧」。沒想到,這一趴下去,就再也沒能起來。

這個事情已經眾人皆知了,除了心酸與心痛之外,還能說些什麼呢?有些父母總是把過大的希望強加到孩子身上,並美其名曰,這是為了孩子好。如果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就請給他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吧。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體諒孩子。無論是學習,還是到了工作乃至成家立業,作為父母的我們,應當多多體諒孩子們。結婚生子之後,面臨著房貸車貸,孩子的撫養等等。生活壓力十分巨大,如果在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每天接送一下孫子孫女上下學,其實也是可以的。

一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才是最幸福的。人的一生啊,總是那麼似曾相識,既然我們已經經歷了那麼多,何苦又要在某些時候去難為孩子們呢?特別是婆媳關係,聰明的老人總是會妥善處理好,一家人的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結語

90歲老人的一席話,可謂勝讀十年書。所謂的三重境界,其實就是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三個時間段,從孩子到父母,再到三世同堂其樂融融,這一過程看似簡單,要真正做到「體諒」二字,卻顯得那麼遙不可及。

如果能夠做到體諒孩子,不僅自己能夠放寬心,還能給孩子們起到一個良好的帶頭作用。這樣的家庭不幸福和睦,那都很難。

參考資料:《孝經》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薦讀 | 人生三重境界
    慧能大師從嶺南獦獠,到得法開悟,再到大開宗門,這既是時間的磨礪也是人生境界的轉變。說到人生境界,王國維先生在其《人間詞話》裡面用三首宋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比喻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其實禪宗裡面也有「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的三重境界。
  • 宋代禪師總結人生的三重境界,你在第幾重?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惟信在《指月錄·卷二十八·六祖下第十四世》中提出參禪的有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不光修行,人生也是如此。
  • 禪宗大師說的人生三重境界,竟被一個屠夫領悟到了極致
    宋代禪宗大師靖居和尚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這三種境界也反映出人生的三種境界。因為了解得太膚淺,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隨著年齡漸長,人開始逐漸了解到人生的深意,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山自然不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單純的水。我們開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一個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這一階段,那就苦了這條性命了。人就會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永無休止和滿足的一天。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
  • 讀書的3重境界,讓讀書變得簡單有趣
    在講讀書的三重境界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人生的三重境界。人生的三重境界: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滿禪機的語言來說明,這段語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什麼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做事的三重境界
    做事的三重境界 2020-12-14 19: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渾圓正一功的三重境界和四個階段
    渾圓正一功的三重境界和四個階段由河北金剛武館張恩平先生在優秀武術拳種:意拳(大成拳)和渾圓內功基礎上創立的渾圓正一功,多年來已經幫助成千上萬的病患者減輕或減除了痛苦,為全民健身與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 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代表演技的三重境界
    而和好萊塢一樣,香港電影也多是明星制,也就是整個行業通過創造電影偶像,而達到影片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所以在香港電影歷史上,有李小龍、成龍、李連杰、許冠文、許冠傑、周潤發、周星馳、劉德華、梁朝偉等一眾璀璨的明星。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無量壽經》謂:「斯義弘深,非我境界。」所謂境界,在佛教中指的是學佛所能達到的境地,修行的成果。而在俗世中,境界也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自我修持的能力,人生的感悟。這世上之人,高矮胖瘦,窮富美醜皆有,有些人成就非凡,有些人卻只能碌碌無為;有些人清淨自在,有些人卻遭受諸多煩惱苦厄,這一切差別,在佛門看來,都是境界不同引起的。
  • 歌功頌德的四重境界
    即使是史上一等一的不世之材,歌功頌德也分三六九等,水平有高下,境界有高低。今天,應「彬彬有法」之邀,我說說我對封建社會歌功頌德的看法。在我看來,歌功頌德這件事,由低到高,可以分成四重境界。封建社會,逢年過節,或者皇家有什麼喜事,做臣子的,揮毫潑墨,之乎者也,給皇尚老子歌功頌德,是家常便飯。這是一項工作,你沒有選擇。
  • 愛有三重境界,你修煉到第幾重了?
    有個女孩在微信群裡抱怨,婚前婚後兩重天。她說,戀愛時,老公狂追她,不停地買買買,吃吃吃,抽時間陪她看韓劇,每次外出都要給她買衣服。那時的她爽歪極了,以為幸福就是這個樣子,而這幸福的模樣只定格在婚前。 婚後,她還沉浸其中,繼續享受老公對她的寵愛,豈不知婚姻不是愛情,沒有那麼多的浪漫,反而滋生出許多瑣碎,每天為誰做飯、刷碗、甚至疊衣服都要吵。
  • 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代表演技的三重境界
    而和好萊塢一樣,香港電影也多是明星制,也就是整個行業通過創造電影偶像,而達到影片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這三位明星均出道於上世紀80年代,成名於上世紀90年代,而且近年來他們各自的演技風格已經趨於「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 顏真卿書法的三重境界:字內精細,字外雄偉
    顏真卿書法的三重境界:字內精細,字外雄偉 2020-12-2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喝精釀啤酒的三重境界,你到了第幾重?
    下面我來說說喝精釀啤酒的三重境界,你可以看看自己到了第幾重。精釀啤酒第一重境界——壓抑後的放縱。對於一個剛接觸精釀啤酒的人,因為過去長期沉浸於口感寡淡、十八碗不醉的綠瓶工業啤酒,突然有一天從這種壓抑性寡淡中解放出來,他往往會投奔生活的對立面——比利時啤酒。
  • 六才子書:人生六重境界!
    而細琢磨這份包含古典小說、古詩和先秦諸子的名單,會發現六部書從境界的高度講,是有層次的,而且直接指向著人生。這「六才子書」,正是人生的六重境界。 三、「家國」境界讀《杜工部集》,悲天憫人 家國意識,或許人人都有一些;家國情懷,卻不是誰都能有的。因為,這樣的人,都是悲天憫人的人。比如杜甫。 中老年的杜甫忠君到了有點傻頭傻腦的程度,而且完全發自內心。安史之亂被叛軍俘虜,帶到淪陷的長安。他偷偷一個人行走在曲江的角落裡,「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就是這樣睹物思人,哀慟欲絕。
  • 霍金傳記電影《萬物理論》:人生有三重不幸,也有三重幸運
    她還說:「我希望我們在一起白頭偕老。如果在一起不是很長久,那麼有多長算多長。」他們看著長大成人的三個孩子,如同看著兩人創造的神跡。此時鏡頭不斷倒放,時光回溯,在劍橋大學裡,霍金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才子,簡還是那個溫柔甜美的姑娘。一切回到相識之初的回眸對視,「人生若只如初見」。
  • 霍金傳記電影《萬物理論》:人生有三重不幸,也有三重幸運
    愛情的承諾難以兌現,這是人生中的第一重不幸。有多少人信誓旦旦,相信自己能做到與愛人長相廝守,最後卻還是向困境低了頭?他們看著長大成人的三個孩子,如同看著兩人創造的神跡。此時鏡頭不斷倒放,時光回溯,在劍橋大學裡,霍金還是那個意氣風發的才子,簡還是那個溫柔甜美的姑娘。一切回到相識之初的回眸對視,「人生若只如初見」。
  • 《送我上青雲》:從王國維的三重境界,解讀人生的立、守、得
    王國維的三重境界,是他在《人間詞話》中註解的學習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34;此第一境也。&34;此第二境也。&34;此第三境也。(王國維《人間詞話》第26則)。後續人們將王國維的學習三境界引申至人生的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立志堅定,為第一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堅守不悔,為第二境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豁然得到,為第三境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立、守、得。
  • 模仿的三重境界是什麼?
    被模仿者也不妨讀讀奧斯卡·王爾德的話以寬己懷「Imitation is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模仿是最真摯的恭維」模仿第一重境界此後卻被爆出該衣帽架的海報存在抄襲行為這種「你方抄我我抄你」的現象在景德鎮陶瓷界已「習慣」成常態所以,有點覺悟的陶瓷模仿者一別兩寬努力跳出這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困境模仿第二重境界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詩中說的就是煙雨、湖水都是值得一看的景色,如果你沒欣賞過,那麼就太遺憾了,但是如果真到了山下,看著這煙雨濛濛、潮水湧動,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到了最後它們只是廬山煙雨浙江潮。寫這首詩時,蘇軾已經64歲了,已不再意氣風發,經過數次被貶,一生坎坷,此時的他已是風燭老人,多年參禪的他對於人生也有了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