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三丰,很多人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那個金庸筆下的一代宗師,或者是李連杰在《太極張三丰》中飾演的張君寶。張三丰,武功高強,為武當派的始祖,是普通人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大部分人或許會去聯想,張三丰和王重陽是什麼關係,和全真七子又是什麼關係,他們到底誰比較厲害?但是極少有人會去聯想,張三丰除了武藝高強,還有什麼才能?接下來的一首詩,也許會讓大家目瞪口呆,因為這首詩的目標是模仿甚至超越詩聖杜甫。這首水平直逼杜工部的詩,正是出自當年獨步武林的一代宗師張三丰之手。
《登嶽陽樓用杜韻》
作者:張三丰
欲上君山頂,飛吟到北樓。
一湖南北限,千裡水雲浮。
沙外幾行雁,天邊數點舟。
江河口蓄處,廣大不奔流。
這首詩學的正是杜甫那一首千古名作《登嶽陽樓》:
《登嶽陽樓》
作者: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詩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我們先看張三丰的《登嶽陽樓》。不得不說,同樣的登臨意,同樣的大氣磅礴,反映了張三丰極高的思想和文學境界。詩的首句便立意高遠,志在「君山之頂」,而「飛吟」二字,無仙風道骨,斷然不敢用這樣的瀟灑字眼。當然,這兩句從字面意義,是要登頂,但其實還包含著張三丰在道學追求上的孜孜以求。
三四句,以洞庭湖入題,指出洞庭湖雖然波瀾壯闊,但畢竟仍有南北限制,仍有盡頭。但是在水雲交接的縹緲高遠處,還有無盡的綿延和廣闊。「千裡水雲浮」表明張三丰的境界格局絕對不在有限的洞庭湖,而是更為高遠,更為汪洋恣肆、大氣磅礴。道學倡導道法自然,倡導清心無為,反對人為,其實都是在追求一種更高的,更自由的無限人生格局和境界。由此也可窺見張三丰的境界超乎洞庭湖之限,極為高妙綿邈。
一旦超越了有限的束縛,就能獲得新的況味和格局,達到一種更高的人生自由與詩意,在道家看來,則是更高的修為。就如「沙外幾行雁,天邊數點舟」,以有限為無限,以無法為有法,靜謐而安寧,令人心神嚮往。
最後兩句,「江河口蓄處,廣大不奔流」,卻原來,經歷了一路的波瀾壯闊,波濤洶湧,大江大河在奔流到盡頭的時候,反而「不奔流」,反而歸於寧靜。這就是一種更高的境界,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
萬萬沒想到,張三丰居然有這麼好的文採。其實這一點都不奇怪,中國古代文化中,儒釋道三教,宗師往往都需要布道,傳播教派思想。儒家自不必說,佛家禪宗,以禪詩通向頓悟和禪意。道家也有屬於自己教派的文學和藝術。張三丰曾經獨創一種文體,叫做無根樹,勸人向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如:
無根樹,花正幽,貪戀榮華誰肯休。浮生事,苦海舟,蕩來飄去不自由。
無岸無邊難泊系,常在魚龍險處遊。肯回首,是岸頭,莫待風波壞了舟。
道家不僅張三丰能寫詩文,王重陽,全真七子這些一代宗師,都極富文採。王重陽善於將玄門理念寄託於詩詞之中,往往可得「玄真」之妙。全真七子中,也個個都能寫詩。回到張三丰,張三丰的詩的境界之高,當然得益於他的道學修為。但是,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張三丰的人生經驗,才是他通向一代宗師的重要基礎。
張三丰並非如武俠小說所言,只是一位修煉武功的大師,他關注的領域,除了武術,還有更廣闊的內容。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為天下蒼生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張三丰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後再對抗元朝、打擊賊寇方面都取得了重要功績。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武當派始祖,也可以稱得上民族英雄。當然,在武學修為上,他是內家拳始祖、太極拳始祖。他無論何時何地,增長修為的目的,是為了天下蒼生,為弘揚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