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嶽陽樓大家都不陌生吧,只因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更重要的它是三大名樓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築。而三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和滕王閣,都是鋼筋混凝土的建築。嶽陽樓最後一次被毀是在1922年,湘軍進佔嶽陽,嶽陽樓窗梁棟柱等多半被毀。至1923年古城牆僅嶽陽樓與半邊街尚存少許,1934年重修。1983年,國務院撥專款對嶽陽樓落架大修,把構件按原件複製更新,歷時十個月,保存了55%以上構件原物,基本上保持了清代的特色。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嶽陽樓,基本上保留了清代的樣子。嶽陽樓高度25米,在建築風格上,前人將其歸納為木製、三層、四柱、飛簷、鬥拱、盔頂。嶽陽樓是純木結構,整座建築沒用一釘一鉚,僅靠木製構件的彼此勾連。嶽陽樓幾經興廢,現存建築基礎系清代光緒六年(公元 1880 年)所建。
嶽陽樓景區入口匾額上是「巴陵勝狀」四個大字。取自宋代範仲淹的《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意思是說嶽陽樓和洞庭湖相互映襯,山海一天,景色壯美。
嶽陽樓前身相傳為東漢末期東吳名將魯肅閱軍樓。兩晉南北朝時稱巴陵城樓,唐始稱南樓,後稱嶽陽樓。歷代詩家張說、張九齡、孟浩然、李白、賈至、杜甫、韓愈、白居易等都曾登臨吟詠,留下了眾多名篇佳作,為嶽陽樓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宋代慶曆五年(公元 1045 年)滕子京重修嶽陽樓,之後請範仲淹作《嶽陽樓記》。千古雄文《嶽陽樓記》成為嶽陽樓的靈魂,使其成為勤政愛民、心憂天下的政治象徵,從而流傳千古、名揚天下。
進門後第一個景點是「五朝樓觀」。景觀以青銅微縮鑄造的形式重現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五座風格各異的嶽陽樓,各樓均參照相關朝代建築上的建築符號而建,全部採用黃銅鑄造。
唐朝的嶽陽樓,比起大唐的盛世氣息,嶽陽樓可謂是小家碧玉。這座唐朝時期的復原模型是根據現存的唐朝建築和歷史考古信息的發掘,經過專家精心研究而製作的。這座嶽陽樓的結構簡潔,造型較為普通,和我們想像中的大唐氣質有些不同。其匾額為唐代書法家顏真卿所書。
宋朝的嶽陽樓,這座嶽陽樓模型是根據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宋代宮庭畫院《嶽陽樓圖》為藍本而鑄就的。模型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608米,進深3.092米,高4.5米,淨重12.2噸。樓頂不僅有栩栩如生的飛鳥,而且還有一根醒目的鐵針,可起到避雷作用。而且屋簷蜿蜒,反飛天空,且有神獸加持,由此可見宋人的文化情趣和建築審美變得更加精細。其匾額為宋代書法家米芾所書。
元朝的嶽陽樓,少了一些精細之美,多了一些高大之貌,這似乎和馬背上長大的元朝統治者有點相似。這座模型來源於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末明初,畫家夏永所繪《嶽陽樓圖》為藍本,模型平面呈長方形,面闊3.608米,進深3.092米,高4.3米,淨重12.2噸,其匾額為元代書法家趙孟所書。此時嶽陽樓的高度提升了不少,上下分為三層,層高也很高大,外部造型很方正。
明朝的嶽陽樓,是以上海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宮廷畫家安正文所繪《嶽陽樓圖》為藍本,模型平面呈六邊形,單面闊1.86米,高4.5米,淨重9.1噸。其最獨特的是樓頂飾物,由六條飛龍和三顆寶珠所組成,同時外加六角閣樓的造型樣式,看上去很精美,給人一種方圓結合之感。其匾額為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書。
清代的嶽陽樓,又把樓頂改回了中規中矩的外觀,但加上了許多守護樓頂的神獸,看上去惟妙惟肖,做工精細的程度令人嘆為觀止。清朝嶽陽樓以清代畫家龔賢所繪《嶽陽樓圖》為藍本,模型平面呈長方形,面闊4.43米,進深3.152米,高4.83米,淨重10.7噸,其匾額為清朝康熙皇帝所書。
當代的嶽陽樓,建築特色:嶽陽樓的建築構制獨特,風格奇異。氣勢之壯闊,構制之雄偉,堪稱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嶽陽樓為四柱三層,飛簷、盔頂、純木結構,樓中四柱高聳,樓頂簷牙啄,金碧輝煌.遠遠望去,恰似一隻凌空欲飛的鯤鵬。全樓高達25.35米,平面呈長方形。中部以四根直徑50釐米的楠木大柱直貫樓頂,承載樓體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簷柱,頂起飛簷。彼此牽制,結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如磐石。嶽陽樓的樓頂為層疊相襯的"如意鬥拱託舉而成的盔頂式,這種拱而復翹的古代將軍頭盔式的頂式結構在我國古代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嶽陽樓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989-1052)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嶽陽樓記》。據說當時巴陵郡守(嶽陽在宋時屬巴陵郡)滕子京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名臣,他認為"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當他重修嶽陽樓後委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和一封求記書寄給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範仲淹,請他為樓作記。範仲淹見其書信後,欣然奮筆疾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全文369字,字字珠璣,文章情景交融,內容博大,哲理精深,氣勢磅礴,語氣鏗鏘,真可謂匠心獨遠,堪稱絕筆。尤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句,體現了中華民族之偉大精神,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千古名言。自此《嶽陽樓記》名傳千古,嶽陽樓也是名揚中外,以後歷朝歷代的詩人作家在此留下了大量優美的詩文。
嶽陽樓面對洞庭湖,前數十步,有一二層平臺,濱湖處建有石欄,南北各立有一門,門額上分別書寫著「南極瀟湘」、「北通巫峽」,樓旁種植有許多樹木、花草,近處還有宋代的鐵梢、鐵枷,以及多處各代的石刻。附近更有魯肅墓、小喬墓及嶽陽文廟、慈氏塔等名勝古蹟。
嶽陽樓的左側是「三醉亭」,右側是「仙梅亭」。「三醉亭」建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原名「望仙閣」,後改為「鬥姆閣」,用以專門祭祀北鬥星神。同治六年(1867年)重新修茸時,取《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故事之意,命名為「三醉亭」。
「仙梅亭」建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傳說在施工中獲得一塊大青石,青石上刻有花紋,酷似枯梅,當時的人視之為仙跡,等到亭子建成以後,就將此石豎立在亭中,此亭也因此名為「仙梅亭」。亭高60米,六方形,雙重簷攢尖頂,簷角高翹,玲瓏素雅。
從下面拍攝嶽陽樓全景,也不知道哪面是嶽陽樓的正面,是面對洞庭湖那面還是這個方向?
嶽陽樓一共三層,一樓的清代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嶽陽樓記》雕屏是鎮樓之寶。雕屏由12塊巨大紫檀木拼成,文章、書法、刻工、木料全屬珍品,人稱"四絕。此外,人們把範仲淹作記,滕子京重修嶽陽樓,大書法家蘇舜欽書寫了《嶽陽樓記》和邵竦篆刻並稱為"天下四絕,並樹立了"四絕碑至今保存完好。
二樓存歷代名家的詩文、匾額、聯語。嶽陽樓保存的歷代文物,當推詩仙李白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最為著名。
三樓陳列著一代偉人毛澤東手書杜甫的《登嶽陽樓》詩。各樓懸掛著原有的木刻匾對,並增刻了古今名家吟詠嶽陽樓的楹聯。六十年代初,有一次毛澤東來上海視察工作,特地邀請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復旦大學教授劉大傑先生去聊天。當毛澤東問他是什麼地方人時,劉大傑回答:「巴陵人。」毛澤東聞罷,立即朗聲吟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他把杜甫的《登嶽陽樓》全詩背完以後,就藉此引出了談論中國古典詩歌的話題。1964年,毛澤東有一次由湖南返回北京,當火車經過嶽陽時,毛澤東不禁又想起了杜甫的《登嶽陽樓》一詩,當即索取了筆墨,在紙上書寫了此詩。可以看出他對此詩的喜愛。後來,此詩的手跡由兩位退休老工人刻制,裝嵌在新修整的嶽陽樓3樓上。
《登嶽陽樓》(杜甫)「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出自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之手,是杜甫晚年登上嶽陽樓,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據記載,當時的杜甫已經五十七歲,距他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且杜甫身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只能靠飲藥維持生命。正是在這樣一個處境艱難,悽苦不堪的情況下,杜甫登上神往已久的嶽陽樓,寫下了這首詩。
魯肅墓墓堆聳立如丘,周圍砌有石欄,墓頂有一小亭,亭內立清光緒年所刻兩米高石碑一塊,上書「吳魯公肅墓」。墓前石引柱上鐫刻對聯「扶帝燭曹奸,所見在荀彧上;侍吳親漢胄,此心與武侯同」。相傳三國時期,周瑜死後,魯肅代理水軍都督,駐守嶽陽。在洞庭湖訓練水軍,親自到常德與關雲長談判,劃湘江為界,魏蜀吳遂成三足鼎立之勢。據說,魯肅墓全國有五處,不知那一座是真的。
小喬墓又名二喬墓,《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的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20世紀70年代,小喬墓和嶽陽樓一起被國家認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於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面積不是很大,要不了多少時間,不過文化底蘊很深,很值得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