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崢又一次登上了熱搜,不過這次多少有些躺槍的感覺。
事情的起因是新京報的記者「蜉蝣」在「反派影評」公眾號發布了一篇文章,名為《為了哄大明星開心,報社主編把我開除了》。文中提到新京報李姓主編因為和她對於稿件的看法不同,從而對她進行打壓,逼迫她辭職。
有意思的是,在「蜉蝣」文章裡作為背景出現的「某徐姓藝人的獨家專訪」反而成了焦點,引起了廣大吃瓜群眾的注意。由於文中提到了「院線片改網大」這樣明顯的細節,基本可以鎖定是徐崢了。
徐崢很鬱悶。
花了時間和金錢,本想露臉,結果變成了出糗。在徐崢的微博底下,嘲諷者有之,為之辯護者有之,好不熱鬧,這些爭論直接把徐崢送上了熱搜榜。
圍繞著徐崢熱搜,不少網友同時也在批判新京報的李姓主編,什麼職場霸凌,精神PUA,連帶著對於新京報也嘲諷了一番。畢竟新京報近年來在網際網路語境下,因為報導方面的問題多次出圈,由此而來的嘲諷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不過這些都是表象,真正本質的問題在於明星和記者之間的地位和力量此消彼長。
「原來明星藝人還能改媒體記者的稿子?」
在這次事件當中,很多網友對於隨意改稿這種事情表示了驚訝,其實這已是行業某種心照不宣的默契,區別只是修改幅度的大小而已。
有些明星藝人的公關團隊是小修小改,有些則是大刀闊斧,甚至直接用通稿性質的稿件取代採訪稿,這種情況下,所謂雙向互動的採訪,其實更像是單方面的供稿,對方所求的,無非是媒體的平臺和版面罷了。
這是一種對於記者尊嚴和底線的挑戰,要知道娛樂記者也是記者,雖然日常撰寫的內容都是影視圈的大事小情,但沒有哪位娛樂記者的內心是甘於僅僅販售一些八卦的,身為記者,中立、客觀的呈現事實是底線。
在紙媒的黃金時代,能登上報紙的頭版頭條、雜誌的封面以及深度專訪,是一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它意味著對明星實力和知名度的認可。明星接受媒體採訪,無非是為了揚名。對於他們來說,知名度和聲譽就是金錢,所以明星也願意花心思去配合媒體採訪。
自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每個記者都是渴望寫出優質報導的,但問題在於,哪怕在紙媒的輝煌時代,優質報導也是一種稀缺產品,當自媒體強勢崛起之後,能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做內容的公眾號就更少了。
商務合作、廣告投放,正是很多自媒體主要的收入來源,自媒體也因此被人詬病的「吃軟飯、恰爛錢」,成了營銷號。畢竟得罪誰也不能得罪金主,這和紙媒時代是有區別的。
紙媒時代當然也有商業投放,但是遠遠比不上自媒體時代來得普遍。其實自媒體上能看到的大多數人物專訪和報導,背後都是商業投放,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報導、媒體公關稿、軟文之間的界限已經不那麼清晰了。
明明是一篇藝人的洗白稿件,卻要偽裝成路見不平式的主持正義;明明是收了錢的商務稿件,卻要偽裝成第三方的中立客觀。採訪是沒有的,面談是沒空的,回復是敷衍的,提問是人畜無害的,專訪都是幌子,一切都靠娛樂記者的一枝生花妙筆,這就是自媒體時代許多頭部大號的現狀。
不客氣的說,紙媒記者的底線,多少還是要比自媒體記者高那麼一點。然而領導們已經看開了,從「蜉蝣」給出的截圖來看,新京報的李姓主編對於徐崢的態度還是很殷勤的,沒有辦法,只有搞好關係,才有可能約到專訪,哪怕這種專訪是商業性質的。
記者還在堅持,主編已經放棄了,這像極了遊戲《三國殺》裡姜維的一句臺詞:「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商業性質的專訪,從本質上講,無非是用金錢換吹捧。當有底線的記者碰上掌控欲較強的採訪對象時,矛盾就被激化了,而被激化的矛盾還直接被記者的上級領導所利用,更摻雜了職場霸凌,精神PUA,這就是「蜉蝣」們所面臨的尷尬處境。
在付了錢的明星藝人們看來,看稿、改稿天經地義,這是市場行為,購買的是服務,退換貨當然很正常。
在秉持新聞理想的記者們看來,身為媒體,不能只當傳聲筒,要有秉筆直書的勇氣和擔當。
只能說,懷著紙媒黃金時代的新聞理想,在這個紙媒沒落的時代去寫新聞報導,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伴隨著紙媒的沒落,那些曾經的新聞理想和堅守也都隨風而去,大人,時代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