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而就在一個月前的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無疑是全國乃至世界矚目的航天科技大事件,而這也使得火星成為了今年科技周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
8月26日晚,為了回應公眾對火星熱烈的關注和好奇,中國科普網、科普時報社聯合抖音、今日頭條、西瓜視頻舉辦了「雲上科技周」系列直播的火星專場。抖音科普達人媽咪說攜手北京天文館名譽館長朱進、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走進直播間,與大家暢聊關於火星的一切。
「為什麼我們要去探測火星而不是別的行星呢?」直播一開始,媽咪說就開門見山地向兩位天文專家發問。朱進首先回答表示,火星的確不是離我們最近的行星,金星才是,但由於金星離太陽更近,溫度、大氣等條件十分惡劣,導致地面探測非常困難、時常失敗。而火星在地質、自轉周期、大氣等各方面都與地球有諸多相似之處,甚至不能排除生命存在的可能,因此人類對火星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中國未來肯定也會探測其他的行星,不過我認為把火星作為第一站確實是最合適的。」朱進說。
綽號「火星叔叔」的鄭永春隨後補充講解道,火星早在古代就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因為它熒熒如火,行蹤不定,令人十分迷惑,故而被稱作「熒惑星」。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帕雷用望遠鏡發現火星上有許多細長的暗線和暗區,他把暗線稱為「水道」。有人乾脆把「水道」翻譯成英語的「運河」,暗區就成了「湖泊」。有運河就意味著有智慧生命的大規模活動。於是,一個世紀以來,有關這顆紅色星球上的火星人和智慧文明的傳說、猜測不斷湧現,為了徹底解開這些謎團,20世紀50年代後人類就開始了利用航天技術探測火星的努力。「雖然火星運河只是一個翻譯錯誤,實際並不存在,但隨著人類在火星有越來越多其他的新發現,如河流和海洋存在過的證據、液態水等,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和興趣也在隨之增加。」鄭永春說。
不知不覺中「天問一號」的火星之旅已經啟程一個多月了,很多人都在關心它目前的狀態如何,朱進回應稱,近日「天問一號」與地球的距離剛剛突破1000萬公裡,目前已經進行過一次軌道修正,預計9月將進行第二次,大約將在6個半月後抵達火星。
「天問一號」抵達火星需要飛行大約4億公裡,是地月距離的一萬多倍,因此對探測器飛行精度的要求極高,鄭永春生動形象地比喻說:「這個難度就好比是把一個高爾夫球從北京中關村打進紐約帝國大廈頂端的一個球洞裡。」但只是飛到火星是遠遠不夠的,鄭永春表示,「天問一號」所面臨的最大困難還是被稱為「恐怖7分鐘」的火星著陸過程,探測器在火星著陸的技術十分複雜,在進入火星大氣層後,探測器防熱措施如何,降落傘、氣囊和緩衝火箭等能否按程序工作,都至關重要,必須非常精確。由於整個著陸過程需要約7分鐘,而從火星向地球傳輸無線電信號大約需要8分零7秒,因此整個過程的一切都要靠探測器自主進行。「『天問一號』這次要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繞、落、巡三大任務,作為我國首次自主探火的嘗試,我覺得如果能成功著陸就已經非常厲害了。」朱進感嘆道。
探測器顯然無法滿足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渴望, 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已經雄心勃勃地打算在 2050 年之前用火箭將 100 萬人送上火星,並建立人類殖民地。不過對於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朱進直言不諱地表示「不靠譜」,他認為由於路途遙遠、生存環境惡劣等原因,人類想要真正實現移民火星至少還需要上百年的時間。鄭永春則認為馬斯克並非是紙上談兵,SpaceX的確正在投入大量資金製造將用於火星移民的重型運載火箭。「只不過人類目前並沒有什麼迫切的理由需要移民火星,畢竟地球不是危在旦夕,火星上也沒有什麼值得千裡迢迢去開採的資源。」鄭永春說。
在直播最後的互動環節,網友們都表現出了對火星極大的熱情和好奇,問題一個接一個連珠炮似地出現,從火星山峰的命名到火星曾經孕育生命的可能,甚至還聊到了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在火星種土豆的可行性,兩位專家都一一回應,做出了充實而有趣的回答和解讀,讓直播間的觀眾們對火星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更大的興趣。
#雲上科技周#